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小板输注无效 (Plateletrefractory)是血小板输注治疗中的一大障碍 ,已越来越被临床医师所重视。据报道 ,在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中 ,约 35 %~ 70 %在输注血小板时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1] 。血小板交叉试验对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有参考价值。笔者应用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减少患者中30%~70%/5在多次输血后可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其主要原因包括非免疫因素(如发热、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脾肿大及应用药物等)和同种免疫因素(同种抗体介导的血小板膜结构的破坏)。如何解决血小板减少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发生PTR是近年来输血医学  相似文献   

3.
罗仪  孟凡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3):274-274,276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前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必要性.方法 对10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检测其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以同样多次输血而再次输注血小板有效者作为对照. 结果实验组中HLA 同种抗体阳性52例(49.05%),对照组阳性13例(10.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689,P<0.01).结论 对于输血患者,特别是多次输血患者,开展HLA抗体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还应开展血小板配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措施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多次输血的患者255例,对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值进行监测,对1h、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进行计算,对于判断为PTR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行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 255例多次输血患者中发现PTR者共82例(32.2%)。82例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62例(7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552,P0.05);62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33例成功配合,28例输注有效,另外29例患者因配合未成功采用随机输注ABO同型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后及随机输注1h、24h后CCI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使血小板输注效果显著提高,而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PTR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输血后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附1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反复输血(血小板)的患者,可产生血小板无效输注。血小板同种抗体是导致无效输注的主要原因。为了探索输血后血小板同种抗体产生的情况,及其在血小板输注疗效中的意义,对118例多次输血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包括PAIgG、PAIgM和PAIgA)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DA方案首次化疗后临床血小板输注情况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收集病例的输血记录、输血科发血记录、患者住院病历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输血种类及输血量等,利用SPSS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184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668次;输注前血小板为(11.8±10.0)×109/L,输注后血小板(24.4±23.9)×109/L,患者血小板输注后较输注前计数显著上升(Z=15.975,P0.05)。有26例出现不同程度出血,出血发生率为14.1%。血小板申请平均等待时间为1.5 d,严重出血病例没有发现因血小板输注延误造成。共出现24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其中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0例,过敏反应14例。结论血小板输注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患者重要的支持治疗,应严格掌握输注指征,综合评价患者出血状况等临床因素,从而提高输注有效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患者血小板输注与供者血小板配合试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血小板抗体一般因输血、妊娠或骨髓移植等免疫刺激而产生,约2.5%的妊娠妇女会产生血小板抗体,约1.7%的输血患者带有血小板抗体,而在多次输血患者中,约8%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导致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RPT)[1],故血  相似文献   

8.
红细胞和血小板临床输注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收集临床输血病例进行输血的有效性分析,为临床科学、有效的榆血提供指导.方法:调查626例输注红细胞成分和112例输注浓缩血小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计算输血后血红蛋白升高值、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输血是否有效.结果:红细胞输血的精确和粗略两种评价方法统计的有效率分别为70.0%和73.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各科均存在无效输血现象,以外科组患者最多,输血有效率分别为53.3%和52.0%.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非血液病患者,一次输注血小板的CCI和PPR最高,频繁输血者最低.结论:红细胞两种评价方法均有效.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与术后失血、多次输血的同种免疫、破坏加速等因素有关,因此,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控制感染和发热,开展血小板组织配型,可以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不同配型方法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有多次输血史、需输注血小板的恶性肿瘤患者1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86例,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2组血小板抗体,统计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照组随机选择ABO血型同型供者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组均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依据试验结果选择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分别于血小板输注前、后24h采集前臂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173例中血小板抗体阳性68例,其中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CCI[(6.15±2.18)×109/L]高于对照组[(2.34±1.27)×109/L](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者CCI[(8.35±2.74)×109/L]与对照组[(7.93±2.51)×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27.59%)高于对照组(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前检测血小板抗体,依据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结果选择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多次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生率和抗体强度以及血小板交叉配型三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4例有3次以上输血史的临床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研究,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记录血小板抗体强度,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标本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血小板配型相合率。结果输血小板次数!3次组、3~5次组和"5次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产生率分别为19.23%、35.48%、6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40.23%,与100例无输血史患者(6%)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小板抗体强度(1+、2+、3+、4+)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率分别为78.57%、47.37%、26.32%、11.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阳性的血小板随机1次配型相合率为38.57%,5次配型相合率为75.71%,与抗体阴性(10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配型相合组与不合组输注血小板后,24 h CCI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其同种免疫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输血次数越多抗体强度越高,相应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率越低。对多次输血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临床上重要的支持疗法.然而患者在多次输注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后可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上有些接受随机血小板输注的患者在输注,尤其是多次输注大剂量浓缩血小板和(或)单采血小板后,其血液内血小板计数增加值明显低于临床预期.甚至部分患者的出血倾向又重复出现,致使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出现困难.这种状态称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FIB)或血小板无效性输注[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输血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关系。方法肿瘤患者2 022例,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181例,血小板抗体阴性1 841例,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既往输血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者有既往输血史比率(91.16%)、既往输注红细胞史比率(80.66%)、既往输注血小板史比率(60.22%)均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68.60%、60.46%、37.97%)(P0.05),既往输注血浆史比率(25.41%)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20.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OR=1.94, 95%CI:1.42~2.65,P0.05)、有既往输血史(OR=4.72, 95%CI:2.80~7.96,P0.001)、有既往输注红细胞史(OR=2.73,95%CI:1.87~3.99,P0.001)、有既往输注血小板史(OR=2.47,95%CI:1.81~3.38,P0.001)是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及既往输血、输注红细胞及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升临床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抗体检测与分析,探讨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47例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的患者(观察组)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随机选择各科无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对照组)32例作为对照;同时对输血≤3次、3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4.89%)高于对照组(0%),P0.05;输血3次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1.25%)、≤3次(7.69%),P0.05,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输注前进行抗体检测,可让临床提前进行干预,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几率;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的患者、输血3次的患者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血治疗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情况以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21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将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配合性输注(28例)和随机输注(25例),比较两种输注方式的效果。结果 216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53例(24.54%),其中HLA抗体阳性34例(15.74%),HPA抗体阳性12例(5.56%),HLA合并HPA抗体阳性7例(3.24%);有妊娠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4.48%)高于无妊娠史患者(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多不断升高;配合性输注输血后1h和24h CC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复输血血液病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本地区血小板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随输血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该段时间内在本院接受多次血小板输注的100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血小板输注,观察组患者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再选择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两组患者就其血小板纠正指数、凝血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4%(37/50),对照组仅为18%(9/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1.562,P0.05);血小板输注1 h、24 h后,观察组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4.109,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输血前显著缩短(P0.05),而在输血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50)(χ~2=5.005,P0.05)。结论在血小板输注前对患者施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可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减少同种免疫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还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其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16.
正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是指患者患者至少连续2次输注足量同型血小板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而会下降,CCI和PPR未能达标等情况。特别是对于血液病及肿瘤患者,输血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当患者多次输血后PTR发生率由7%-34%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85例长期反复输血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观察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为14.12%,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与输血前是否滤除白细胞有关.结论 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每次输血前滤除白细胞可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有效预防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道疾病患者的输血策略,并对输血情况、输血量、输注疗效及合理性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该院ICU收治的68例输血患者和306例非输血患者临床资料、用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输血组按疾病诊断分为5组,对血液成分的使用情况、输血指征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CU患者输血率为18.18%(68/374),人均输血量为7.47U,64.71%(44/68)的患者只输注了一种成分血。输血患者中57.35%(39/68)的患者输注了红细胞,26.47%(18/68)的患者输注了血小板,41.18%(28/68)的患者输注了血浆,17.65%(12/68)的患者输注了冷沉淀。57.35%(39/68)的患者共输注红细胞171.92U,人均输注(4.41±3.76)U;26.47%(18/68)的患者共输注血小板53个治疗量,人均输注(2.94±2.31)个治疗量;57.35%(39/68)的患者共输注血浆和/或冷沉淀281U,人均输注(7.21±6.10)U。结论 ICU呼吸道疾病患者输血策略是根据实验室数据结合病情综合考虑后确定输血的种类和输血量,输血率较低,成分输血率为100%,输血后评估达到预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见输注血小板疾病的血小板抗体产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申请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患者血小板抗体,分析常见输注血小板疾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产生情况及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的疾病类型。结果血小板抗体在常见输注血小板患者中的总体阳性率为15.0%(220/1 471),年龄段(21~40岁)血小板抗体阳性率(21.5%)(54/251)相对其他年龄组较高(P0.05),女性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8%)(128/712)高于男性患者(12.1%)(92/759)(P0.05),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也相对较高。在常见输注血小板的各个疾病里肿瘤,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消化系统等3类疾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4.0%(57/294)、18.3%(47/215)、16.6%(30/181)。常见输注血小板疾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较大,其中有输血史疾病组里,髓样白血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48.7%)(19/39)高于其他组(P0.05);无输血史疾病组,肝衰竭,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46.7%)(7/15)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段21~40岁和女性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有输血史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它是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通常每输注一个单位的成分血液制品发生FNHTR的概率为0.5%~1.5%[1],特别是在输注多人份血小板浓缩液(PCs)时概率可能更高.FNHTR在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妇女中尤为多见.本文就引起FNHTR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