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作者认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应融入非线性复杂性科学;中医药学是科学人文水乳交融的学科,他体现了中医学原创思惟、原创成就与原创的优势;组学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亟需系统论意义指导下的还原分析;中医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从望闻问切对神色、形态、症状、体征信息的收集、观察,进一步分析证候,证候就是一种生理、病理的过程与状态。天地人、精气神,宏观朝向人的健康。同时,器官、组织、细胞、基因、蛋白、组学,各种微观的研究也朝向人的健康,朝向疾病的防治。关键问题是我们要寻求契合点。要重视系统论意义下的还原分析,特别强调还原论与系统论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作者认为: 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 应融入非线性复杂性科学; 中医药学是科学人文水乳交融的学科,他体现了中医学原创思惟、原创成就与原创的优势; 组学的发展, 带来了海量的数据, 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亟需系统论意义指导下的还原分析; 中医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 从望闻问切对神色、形态、症状、体征信息的收集、观察, 进一步分析证候, 证候就是一种生理、病理的过程与状态。天地人、精气神, 宏观朝向人的健康。同时, 器官、组织、细胞、基因、蛋白、组学, 各种微观的研究也朝向人的健康, 朝向疾病的防治。关键问题是我们要寻求契合点。要重视系统论意义下的还原分析, 特别强调还原论与系统论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理论是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基础上,我国古代医学家运用高度理论思维能力所构建的。在西医学经历了器官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分子病理学等逐步微观化的研究后,转而重视机体生理、病理生理的整体调节,30年代创立了机体自稳态学说。而中医学理论从一开始就创...  相似文献   

4.
系统生物学,是在系统论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手段,将生物学门类、过程系统性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目标是发现和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证候在中医学的研究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方向,处于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如何能够清晰、明了的阐释证候内涵,对于进一步沟通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推动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意义非凡。有学者认为,合理运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有可能系统量化中医证候理论,找到中医药发展现代化出路。中医证候研究开始在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引领下,综合数学、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各个层面开展组学研究。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由于其高发病率、病死率而受到关注。目前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提出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成果,共同丰富中医证候理论的设想,试图在分子水平描绘中医证候本质的全貌。但中医证候研究在合理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建立系统化思维与方法论上存在缺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研究思路上的短板,即是现已存在合理的利用途径,但远没有达到兼容并蓄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是人体的社会科学,为了研究人体宏观的社会问题,黄帝们创造了藏象理论。但宏观建立在微观的基础上,涵盖分子细胞。换言之,分子细胞们的普遍联系升华出了人体社会及其藏象理论。本文通过钠泵这个蛋白质分子,阐释了藏象理论不仅能够在分子细胞领域畅行无阻,而且表明了中医学的先进性科学性居于当今领先水平,是未来人类医学人体科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肾阳虚证本质一直是中医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剧,肾阳虚证的诊治标准成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热点。通过介绍肾阳虚证的神经内分泌学、细胞分子免疫学、亚细胞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相关研究进展。提出应重点将中医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相结合,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整体的、动态的方向进行肾阳虚证本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生物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生物分子组织和调控水平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并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代谢组学这一新近研究方法更近于中医学"司外揣内"的思维方式,更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患者生理状态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变化。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组学"技术。它主要是利用生物体液的核磁共振谱图所提供的生物体内全部小分子代谢物的丰富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多元统计分析和模式识别处理,了解相关生物体在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状况及动态变化,以及它们所揭示的生物学意义,并从分子水平来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该文综述了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由生物体内各种细胞主动分泌的脂质双分子层膜性囊泡,似纳米粒,具有信使靶向性,与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结合可构建中医药现代化实验研究思路与策略。外泌体由各细胞分泌,膜内含核酸、蛋白质、脂质及小分子代谢物质等,亲本能精准协调各细胞间的功能,浓缩传递亲本细胞的功能信息,是体现细胞功能的简洁形式;同时荷载了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的“印迹模板”,若对其包裹的基因-蛋白质-脂质-小分子间的“印迹模板”运载规律进行研究,可建立起中医药理论现代化实验研究思路和策略,揭示机体经络脏腑功能。笔者首先对外泌体的现状,包括发现、分泌、特点、功能、归属、摄取、研究方法、应用现状进行综述,阐述其精准信使靶向性的运载工具天然属性,体现出了经络脏腑微观物质的运行规律;其次,探讨其作为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的“印迹模板”重要载体,融合中医药超分子化学研究方法提出中医药经络脏腑与归经的微观物质基础、中药复方配伍、中药靶向制剂靶向性的实验研究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表型组学是一门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研究某一生物或细胞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所有表型的学科。识"态"和调"态"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思维和手段。中医学从临床表现到"态"归纳的思维和理念,与表型组学的研究理念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中医学朴素的调"态"整体观为表型组学在基因水平上理解人类疾病多样性提供参考;而利用表型组学、系统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可以为揭示中医学"态"的本质和"调态"机制提供助力,增强中医治疗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复杂性科学意义下的中医证候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两者之间缺少共同的理论纽带进行联系,因此中医证候研究若一成不变地照搬西医学的研究结构及其思维方式,则势必难以发掘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故而调整研究思路是必要的。应该重视中医整体观,从复杂性科学角度认识中医,并在此层面上引入适当的研究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建议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大样本证候信息进行分析,抽提出这些信息蕴含的内在规律,从中抽取出确定与可能的规则(证候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医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是中医学现代研究的起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 ,其理论的核心 ,应对整个学科具有支撑作用。中医藏象理论在中医学中 ,不仅包涵了中医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方面的内容 ,还外延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处方用药等方面。换言之 ,它不仅是阐明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 ,也是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依据。因此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2 藏象学的理论特征从藏象学的形成及发展来看 ,它在认识论、方法论上体现了以下特征 :依据人体内外的完整统一性 ,通过“见外而知内”的方法 ,把…  相似文献   

12.
肾虚衰老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学中,肾虚衰老一直占主导地位,而生命科学研究则表明机体生长、发育与衰老的基础是以细胞周期为核心的细胞增殖、分化与衰老等生命活动,两者之间必然有着某种本质的联系,将肾虚衰老、肾藏精、肾为先天之本理论与细胞基本生命活动之一的"细胞衰老"结合研究,可进一步揭示肾虚衰老理论的本质以及补肾防衰老的分子机制,同时可从另一个角度揭示目前尚未知的中医肾本质,从而深化中医学肾为先天之本理论.  相似文献   

13.
“证候”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石,证候的表型组学研究是回答中医药科学性问题的关键环节。肾虚证在临床各科疾病中极为常见,但其客观化研究仍存在物质基础认识模糊、评价标准不完备等难点。代谢组学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念”特征,为揭示证候理论实质提供新视角,可较好地结合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证候。本文梳理肾虚致病的复杂性、多样性与机体代谢网络失稳的相关性,认为氨基酸代谢、菌群代谢及能量代谢紊乱等是中医肾虚证的微观物质体现,且不同疾病的同一证型、同一证型不同表型间的内源性代谢产物均具备良好鉴别效应与诊断价值,可为进一步阐释中医证候学特征、肾虚证实质认识及客观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药炮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中药炮制理论是从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衍生出来的,后者又常派生出中医学炮制原理,三者就这样紧密相关联着。炮制理论指导药材炮制方法选择,炮制原理是药材达到炮制目的的原因说明。炮制原理研究,清代前是指药材炮制方法是否符合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及其临床验证,因而是炮制学的核心问题。炮制理论、原理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战国至金元以奠定中医学炮制理论为主;明清两代以认识炮制中医学原理为主。文中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炮制理论、炮制原理结合起来归纳,目的是还其本源,体现出内在联系。共计总结出14条中医学炮制理论和12条中医学炮制增效、减毒原理。  相似文献   

15.
刘良 《世界科学技术》2009,11(2):214-219
中医临床治疗学主要是基于整体“证候”诊断的中药复方治疗学。其“证候”病理基础是多样的,复方化学成分是多样的,药物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也是多样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高度的复杂体,故有人称中医为“复杂科学”。很显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如寻找某些单一病理分子与中医“证候”的关联,分离中药单一化学成分研究中药治病的作用机理等,并不适合中医学整体治疗和复方用药的特点。系统生物学理论与组学技术(如蛋白质组、代谢组、基因组等)的发展与应用,为克服上述矛盾提供了条件,因为组学技术能够动态、高效地测定机体在整体条件和多因素作用下多种蛋白质大分子及多种小分子的谱学特征,以及描述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因此,组学技术将是研究中医“复杂科学”的强大工具,为揭示中医“证候”的发生机理、体质学说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治疗复杂性疾病的作用原理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可能。当然,采用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尤其要注意严谨的科学设计,以及研究对象和干预因素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分析海量数据的相互关联。这样,便能建立一个适合中医学研究特点的、优质高效的组学技术平台,大力推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与现代科学的合理结合,以及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建立我国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建立创新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是开展我国自主医药研究和生产的关键之一。创建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应能体现中医药理论的特性;应能体现中药的物质基础是有效化合物群;要有利于中药专利的申请;应能体现与时俱进。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挖掘三方面内容的研究,开展指纹图谱信息与药效活性信息相关性研究,可实现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向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的转化,形成中药组效学研究体系。以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结合指标成分定量为核心技术和基础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必将增强我国中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转录组学作为精准医疗的研究热点,在分析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理、挖掘肿瘤生物标志物方面有明显优势。本文通过分析转录组学及相关差异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中的应用,系统阐述了转录组学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转录组学及相关差异蛋白表达与中医证候辨证分型的联系,拓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思路。发现转录组学的研究结果在分子生物学层次和中医理论相互解释,可见基于转录组学的CRC中医证候研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红芪多糖(Hedysari Radix polysaccharide,HRP)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方法:以300μg/ml红芪多糖体外作用于A549细胞后提取细胞总蛋白,使用丙酮沉淀法和2-DE Cleanup Kit对蛋白进行纯化。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纯化后的细胞总蛋白,银染显色并扫描凝胶图片,使用PDQuest 8.0图像分析软件对不同处理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差异蛋白点,并分析差异蛋白的理论等电点和分子量。结果:应用双向电泳方法建立了A549细胞分辨率较高和重复性较好的蛋白表达图谱。红芪多糖处理可使A549细胞2-DE图谱中35个蛋白点发生明显变化,其中24个表达上调,8个表达下调,3个仅在对照组中表达,并分析得出了35个蛋白点的理论等电点和分子量。结论:红芪多糖可使人肺腺癌蛋白表达图谱发生明显改变,应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出的35差异蛋白点可能是红芪多糖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关键调控蛋白质。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把生物学由分子生物学时代推向了系统生物学时代,生物学由分解转向整合。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大多发生在代谢物层面,如细胞信号释放、能量传递、细胞间通信等,因此,代谢组学被认为是“组学”研究的最终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硬化(MS)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具有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是仅次于创伤性疾病的中青年致残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医药对MS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和概括性总结。“治未病”理念一方面体现在疾病预防层面,另一方面体现在病中的积极治疗和病后康复层面。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MS的防治过程中,“治未病”理念体现的尤为丰富和深刻。通过讨论“治未病”思想在MS不同阶段的防治目标及防治策略,以期为中医药防治MS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促进MS防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