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2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行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其中12例手术,并与同期术前行全身静脉化疗的10例胃癌患者比较。结果动脉插管化疗组除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外,其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作者认为,胃癌患者术前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其近期抗癌效果好,毒副反应小,不仅可提高胃癌的手术切除率和根治率,对减少或防止术中癌细胞的医源性扩散、种植和术后复发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经病组织学确诊的2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进行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中,其中12例手术,并与同期术前行全身静脉化疗的10例胃癌患者比较。结果动脉插管化疗组除临症状有不同的程度的改善外,其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胃癌患者术前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其近期抗癌效果好,毒副反应小,不仅可提高胃癌的手术切作率和根治率,对减少或防止术中癌细胞的医  相似文献   

3.
对20例经病理确诊为大肠癌的病人行选择性动脉插管3种抗癌药一次性灌注治疗,其中15例手术。切除标本用光镜观察癌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并与病情相似、术前仅行一般化疗的11例病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经本法治疗的病人除临床症状改善外,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有效率仅为18.18%,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术前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可使癌灶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医源性扩散及术后复发,对提高大肠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33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胃癌的病人于手术前行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并与同期10例胃癌病人于术前行全身静脉化疗相比,取得近期满意疗效。在治疗组中,除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外,其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5.
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化疗对组织和细胞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为了解术前选择性动脉化疗后胃癌组织和细胞结构的变化,作者对82例TNMⅠ~Ⅳ期的胃癌患者术前以常规剂量的FAM方案进行治疗,对其术后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56.1%病例出现了因治疗而发生的组织坏死。与血供不良所引起的自然坏死不同,这种坏死灶均位于血管周围。(2)癌细胞出现核固缩、碎裂,细胞浆凝固、坏死,细胞间质出现炎细胞浸润、炎症反应、水肿和纤维增生,血管出现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这些变化多以中度为主,重度及无变化者较少。作者认为,作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术前常规剂量的选择性动脉化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XPa方案)行术前化疗的1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全组有效率75.0%(9/12)。手术切除率100%,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50.0%(6/12)分期下降。不良反应主要为脱发,I-Ⅱ度骨髓抑制。术中中位失血量为337.5ml,中位住院时间为22.9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1/12),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前采用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有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的监测与腹腔灌注化疗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测定对术后温热灌注化疗的意义。方法:对我院102例胃癌患者在术中于探查前,关腹前和灌洗化疗后的腹腔液作游离癌细胞检查。结果:探查前游离癌细胞检出率为36.3%(37/102),关腹前游离癌细胞检出率为52.9%(54/102),腹腔热灌注化疗后有31例找到变性坏死的游离癌细胞,其有效率达57.4%(31/54),游离癌细胞检出阳性率与肿浸润深度,浆膜受侵面积及病理组织学类型有关。结论:胃癌患者腹腔内有游离癌细胞存在,且具有较高活性,手术过程中的创伤刺激可增加癌细胞的脱落,因此术中采取无瘤技术和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是必要的,腹腔热灌注化疗可有效杀伤癌细胞,所以对游离癌细胞阳性者术后应进行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39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例(排除术前重度肺功能障碍者),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69例,动静脉结合新辅助化疗(静脉用药:氟尿嘧啶、亚叶酸:动脉介入:奥沙利铂、表阿霉素、依托泊甙)1个半疗程后接受手术]和直接手术组(70例),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例术前一般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病例均顺利实施D2胃癌根治手术,术后新辅助化疗组和直接手术组分别有8例(11.6%)和9例(12.9%)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结合新辅助化疗不会增加胃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可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胃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8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271例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单纯接受手术治疗者34例(手术组),单纯接受化疗者103例(化疗组),接受综合治疗者134例(综合治疗组)。通过随访比较3组接受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手术组中位生存期为8(3—4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2.4%、2.9%和0;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7(3-5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1.1%、1.1%和0;综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1(3—8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5.0%和O.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化疗组比较、手术组与综合治疗组比较以及化疗组与综合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转移程度、治疗方式和肝转移灶是否局部处理是影响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以手术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改善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经动脉药盒导管植入系统(PCS)区域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Ⅲ~Ⅳ期胃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术前1~2个疗程PCS区域灌注化疗加手术加术后4个疗程PCS区域灌注化疗)和对照组(40例,手术加术后化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术中见肿瘤病灶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浸润粘连少,局部组织疏松水肿,肿瘤缩小且易于剥离:术后2年生存率为72.5%,明显高于对照组(47.5%.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经介入方法留置PCS行手术前、后序贯性区域灌注化疗能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胃癌患者骨髓转移癌细胞的检测和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自1992年11月至1994年6月应用膜上皮抗原(epithelialmembraneantigen,EMA)单克隆抗体为探针,连续对88例胃癌患者进行了113次骨髓中转移癌细胞的检测。88例中查出阳性癌细胞者58例,阳性率为65.9%。癌细胞阳性率与胃癌分化程度有关,以低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阳性率较高,分别为60.9%和93.9%。胃癌TNM分期Ⅰ、Ⅱ、Ⅲ和Ⅳ期阳性率分别为42.9%、57.1%、73.7%和69.0%。骨髓转移癌细胞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单纯手术、手术+化疗以及手术+化疗+免疫治疗三组癌细胞转阴率分别为25.0%、42.8%和62.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OX方案新辅助化疗在进展期食管胃交界部癌(adenocarcinomaofesopha—gogastricjunction,AEG)及远端胃癌(distalgastriccancer,DG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3月间确诊的进展期胃癌患者58例,其中食管胃交界部腺癌18例(AEG组),远端胃癌40例(DGC组),术前行DOX方案化疗2周期,于化疗后14—21d行手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术前新辅助化疗,化疗后AEG组CR3例,PR12例,SD3例,PD0例,总有效率为83.3%;DGC组CR2例,PR20例,SD17例,PD1例,总有效率5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G及GC的R0切除率分别为88.8%及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外周神经毒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1年生存率均为100%;AEG组2年生存率(77.8%)比DGC组(75.0%)亦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DOX方案新辅助化疗对食管胃交界部癌较远端胃癌效果更好,缩小肿瘤、降低分期更明显,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导向化疗对组织和细胞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免疫导向技术术前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ADM-3H11对20例胃癌病人术前行选择性动脉导向化疗。选择6例胃癌病人局部灌注阿霉素(ADM)作为对照组,并对术后标本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在导向治疗组中有60.0%(12/20)病例出现癌细胞核固缩、碎裂、细胞浆凝固、细胞间质出现炎细胞浸润,这些变化以中度为主,重度及轻度变化较少。而对照组肿瘤细胞变化不明显。结论 作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ADM—3H11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新辅助化疗在腹腔镜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在新辅助化疗后施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间经病理确诊的45例进展期胃腺癌(Ⅱ、Ⅲ、Ⅳ期M0)患者,其中15例根据本人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先用FOLFOX7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后予以手术(试验组);另外30例直接行手术治疗作为对照。比较试验组患者新辅化疗后胃癌分期的变化、两组施行腹腔镜手术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4个周期的化疗,2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3例无变化;无Ⅲ级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66.7%的患者施行了腹腔镜手术,与对照组(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P=0.030)。试验组R0切除率(80.0%)和pN0比例(60.0%)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和20.0%)(P〈0.05和P〈0.01);试验组清扫淋巴结阳性率1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化疗后能明显降低肿瘤的临床分期,增加R0切除的比例,缩小肿瘤的浸润范围,减少淋巴结的转移,提高使用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胆固醇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胃癌及胃溃疡病人手术前后血浆胆固醇水平及其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术前及术后10d测定150例胃癌和30例胃溃疡病人以及不同胃癌组织病理类型血浆胆固醇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术前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1);胃癌术后较术前血浆胆固醇升高(P〈0.05),与胃溃疡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B组(组织分化差)术前血浆胆固醇较A组(组织分化好)降低(P〈0.05).A、B组手术后血浆胆固醇均升高,各自与术前相比,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特别是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术后升高;降低、升高的程度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癌组织分化越差,术前后血浆胆固醇降低、术后升高的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对32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行微波周边固化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结果表明:本组所有病例的肿瘤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2例获得二期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无残存癌细胞。1a生存率60%.2a生存率50%,近期疗效满意。此疗法杀灭癌细胞较彻底,是不能切除肝癌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叶正宝  马韬  奚文崎  耿梅  蒋劲松  楼谷音  张芬琴  朱正纲  尹浩然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7(5):《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年7卷5期-376-378.页-《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年7卷5期-376-378.页
目的:评价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并比较静脉化疗和介入化疗的效果。方法:取20例术前分期为Ⅲb或Ⅳ期的胃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静脉化疗或介入化疗,化疗方案为LV/5-FU CDDP THP,2-4个疗程后作超声胃镜及螺旋CT等复查,重新分期和评价临床疗效,并视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对切除的胃癌标本进行病理学研究,并与临床分期相近的10例未行化疗者进行比较。结果:20例胃癌病人中,10例化疗后TNM分期降低(50%),14例获手术切除(70%)。介入化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静脉化疗组,但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提示介入化疗组的组织学疗效(87.5%)明显优于静脉化疗组(33.3%)及对照组(20.0%)(P<0.05),而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新辅助化疗在降低晚期胃癌的临床分期和提高手术切除率方面有一定作用;(2)初步结果表明,介入化疗的效果优于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胃癌49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真  杨步荣等 《消化外科》2002,1(2):131-134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癌围手术期处理的有关问题及适当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1998年我院收治70岁以上老年人胃癌53例,其中施行手术49例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结果 老年人胃癌起病隐匿,症状多无特异性。术前多数合并有其它疾病;手术证实多数为中晚期胃癌,癌肿多见于幽门窦(77.5%)、大于5cm并累及胃浆膜层(81.6%)。病理检查多为分化型腺癌(73.4%)。49例中30例行胃 切除术,切除率为61.2%;其中根治性切除8例(17%),姑息性切除22例(45%)。其它手术19例(胃-空肠吻合术13例,手术探查取活检6例)。围手术期死亡率2.7%。手术后并发症27例(55%)。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2.5%,姑息性切除术后五年生存率为零。结论 老年人胃癌有其特殊性,其围手术期处理至关重要,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低。手术方式应根据病情而定,对早期或中期胃癌争取行D2以内的胃癌根治术。术前充分准备,提高病人手术耐受能力,手术时间以不超过2h为好,术毕常规残留或空肠造瘘,以期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加强管理,并辅以腹腔灌注化疗,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有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一次性腹腔低渗化疗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一次性腹腔低渗化疗的治疗作用。方法:对术中行一次性腹腔低渗化疗的3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与未行此方法治疗18例患者的腹腔游离癌细胞检出率及生存率和死亡原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冲洗液中癌细胞的检出率为6.7%。对照组为33.3%(P<0.01)。治疗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3%、46.7%。对照组为38.9%、16.7%(P<0.01)。结论:一次性腹腔低渗化疗具有杀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作用,可改善进展期胃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胃肝样腺癌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AS)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胃癌中的13例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结果201例胃癌中检出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病例13例(6.5%),其肿瘤组织中的AFP表达均阳性,形态学上癌细胞呈腺样分化结构。癌细胞群呈髓样或条索样排列。AFP阳性胃癌的13例中10例为胃窦癌.且低分化腺癌占10例;胃肝样腺癌肝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非肝样腺癌组明显高(P〈0.01和P〈0.05)。9例进行根治性胃切除术,4例姑息性胃切除;术后10例接受了规范的辅助化疗。但预后均较差,13例患者存活时间11—55个月。3年生存率23%。结论血清AFP阳性的胃癌有其独特的肿瘤生物学行为,临床治疗效果差.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