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皮质下失语症是指病变部位局限于丘脑、基底核-内囊区、脑室周围白质的失语症。其可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皮质下失语综合征,主要包括丘脑性失语症和基底核性失语症。也可表现为其他各种类型的失语症。对其机制目前主要有3种解释:①神经功能联系不能理论:即皮质下病变阻断了皮质下与皮质的功能联系,使皮质区因传入减少而发生功能和代谢下降,导致失语。所伴随的皮质低灌注是低代谢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②皮质下结构参与语言活动,其损害直接导致失语。③皮质下损害导致皮质的血流低灌注(血肿影响、缺血半暗带),由此引起失语。目前最多达到共识的是对第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2.
皮质下失语症的特点及其相关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皮质下失语症是指病变部位局限于丘脑、基底核-内囊区、脑室周围白质的失语症。其可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皮质下失语综合征,主要包括丘脑性失语症和基底核性失语症。也可表现为其他各种类型的失语症。对其机制目前主要有3种解释:①神经功能联系不能理论:即皮质下病变阻断了皮质下与皮质的功能联系,使皮质区因传人减少而发生功能和代谢下降,导致失语。所伴随的皮质低灌注是低代谢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②皮质下结构参与语言活动,其损害直接导致失语。③皮质下损害导致皮质的血流低灌注(血肿影响、缺血半暗带),由此引起失语。目前最多达到共识的是对第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3.
皮质下失语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皮质下失语一直是神经科医师争论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功能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皮质下失语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都有了新的认识,但尚未达成共识。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5-04期间与皮质下失语相关文章,检索词“subcorticalaphasia”、“thalamicaphasia”、“gangliaaphasia”,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筛除明显不随机或没有对照组的临床研究及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8篇相关文献,排除的27篇中,有19篇为重复性研究,8篇为个案报道。纳入61篇,其中关于皮质下失语的病因及分类25篇、临床表现24篇、发病机制及预后22篇。资料综合:皮质下失语的病因有缺血病变、脑出血及其他3类。按部位不同包括内囊纹状体区(基底节)失语、丘脑失语、脑室旁白质失语及小脑失语4类,而临床表现也因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皮质下失语的机制为:皮质下损害的直接效应、语言的实质皮质结构断开、损害了公式化的皮质语言输出中的语言“释放”片断、、神经机能失联系、皮质功能障碍、皮质执行功能障碍综合症。但发病机制仍然存在很多的争议。结论:皮质下失语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不祥,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皮质下失语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皮质下失语一直是神经科医师争论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功能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皮质下失语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都有了新的认识,但尚未达成共识。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5-04期间与皮质下失语相关文章,检索词“subcortic alaphasia”、“thalamic aphasia”、“ganglia aphasia”,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筛除明显不随机或没有对照组的临床研究及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8篇相关文献,排除的27篇中,有19篇为重复性研究,8篇为个案报道。纳入61篇,其中关于皮质下失语的病因及分类25篇、临床表现24篇、发病机制及预后22篇。 资料综合:皮质下失语的病因有缺血病变、脑出血及其他3类。按部位不同包括内囊纹状体区(基底节)失语、丘脑失语、脑室旁白质失语及小脑失语4类,而临床表现也因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皮质下失语的机制为:皮质下损害的直接效应、语言的实质皮质结构断开、损害了公式化的皮质语言输出中的语言“释放”片断、、神经机能失联系、皮质功能障碍、皮质执行功能障碍综合症。但发病机制仍然存在很多的争议。 结论:皮质下失语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不祥,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皮质下失语症产生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传统的研究认为,失语的原因主要与优势半球位于额叶下后部的前语言皮质(Broca)和颞上回的后语言皮质(Wernicke)及额叶内侧面的运动辅区的上语言皮质的损害有关。8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包括CT、功能磁  相似文献   

6.
李凤玲  李凤彩 《临床医学》1997,17(12):34-35
1 临床资料 例1,男,49岁,行走时无诱因突然摔倒,神志模糊,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清伴呕吐3天入院。查体:神清,讲话为流利型失语口语,发音及语调正常,阅读完全障碍,指令其读书报完全以错语读出声,严重命名障碍,对简单指物不能完成,书写困难;复述相对完整,左右失认,手指失认,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右,右上下肢肌力Ⅳ°,巴氏征(+);头颅CT示左颞顶区2.5×3.5cm的梗塞灶。治疗2个月后偏瘫恢复,病理征(-);简单指物能回答,如筷子、钥匙等,三个字或以上难以回答,如洗脸盆等。听写系列数字能完成;仍有左右失认,手指失认。  相似文献   

7.
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皮质下失语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皮质下失语症(SC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仅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施行针刺及语言训练。结果4周后,治疗组语言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5%,与对照组61.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语言训练对皮质下失语症患者语言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失语症的发病及恢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失语症的发病与恢复机制,为失语症患者语言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是当前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之-。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1ine1980-01/2004-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aphasia,recovery”,“aphasia,hypoperfusion”,“aphasia,metabo1ic”,并限定语种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1/2004-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失语症”。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失语症发病及恢复机制的相关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纳入标准为RCT,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4篇关于失语症发病及恢复机制的相关文献,26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8篇试验中,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26试验包括620例患者,分别对失语症发病及恢复机制进行了论述。结论:关于失语症发病及恢复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的结论。语言中枢的低灌注、低代谢可能为失语症的发病机制,脑语言功能的可塑性可能为失语症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9.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在语言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53例,女27例,8—65岁。其中成人72例,儿童8例,Broca失语16例,Wemicke失语10例,皮质下失语26例,命名性失语15例,运动性失语12例,完全性失语1例。  相似文献   

10.
正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是指由于颅内小血管病变(多发性腔隙性梗死、腔隙状态)和血管狭窄或脑部血液低灌注状态(脑白质疏松、Binswanger病)而导致的,以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或痴呆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相似文献   

11.
皮层下失语的BEAM及CT图像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皮层下失语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理。方法:选择经颅脑CT扫描证实为单侧皮层下病变患者105例,在发病2周,1个月及2个月分别进行失语症检查。同时进行脑电地形图(BEAM)及CT图像标准化处理。结果:皮层下失语患者病灶多在基底节区偏外侧、偏前部及偏上部。病变偏外侧及丘脑性失语患者BEAM异常率高,且此类患者多有较重的听理解障碍,而尾状核受损患者失语中有明显的构音障碍及音韵障碍。结论:皮层下失语有其临床特点,导致失语的机制多与皮层下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皮层语言区(血流量减少、代谢低下)有关,但尾状核似可作为言语的皮层下整合中枢,丘脑可作为皮层下语言中枢,在部分患者的失语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失语症患者声调障碍的机制和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失语症患者发生声调错误时的表现及大脑定位进行综述。在简要介绍声调和失语症定义及特点的同时,重点讨论声调的大脑偏侧化。声调既是一种语言信号,又具有音乐旋律的声学特点,其两重性影响声调语言的认知过程,因此国内外对声调研究后显示的偏侧化优势结论并不一致。本文通过总结不同语言正常人声调听感知的偏侧化优势,归纳出现声调障碍的失语症患者的大脑损伤定位,讨论声调于大脑优势侧的定位。本文还对失语症患者的声调障碍特点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失语患者失写症的分类、表现、各型失写症的大脑定位以及失写症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书写障碍不仅包括脑高级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失写症,也包括初级运动功能受损导致的机械性书写障碍,而失写症是由于后天获得性脑损害所引起的书写功能受损或丧失。国外对于失写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拼音语系,而汉语为藏汉语系,因此国外的研究方法不适宜被我们直接搬用。国内对于失写症的研究多为个案研究,且研究方法并不一致,对于汉语失写症的病理机制也无统一定论。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失语症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对于汉语失语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除了包括传统的神经心理学检查对于汉语失语症的诊断研究外,目前多应用先进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揭示汉语失语症检查法正朝着多样化、系统化以及标准化发展。已有的大量研究工作显示,汉语失语症的康复治疗仍倾向以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失语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失语的临床表现繁多,机理复杂,故至今仍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失语症的研究,中西医各有侧重,中医侧重治疗,西医侧重机理探讨、各种失语症的分类、评价及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等;现代失语症的研究涉及神经语言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康复、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等多种方法,而且往往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并已成为认识脑机能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胆石症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理。方法:对1985年~1996年住院肝硬化36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胆石症的发生率为27.8%(102/367)。男女发生率分别为28.3%(73/258)和26.6%(29/109),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病因主要为肝炎后肝硬化占78.4%(102/367)。临床上多无胆石症特异性症状,仅5.9%(6/102)有胆绞痛发作史。合并胆石症患者肝功能较差,大多并发腹水,脾肿大,低蛋白血症,血清胆红素升高。结论:胆石症是肝硬化的常见合并症。肝功能失代偿,并发症大多可能是成石的危险因素。胆石症的发病机理可能与胆汁酸代谢障碍,胆道感染,慢性溶血,胆囊动力障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功能核磁共振(fMRI)作为一种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被应用于正常受试者和脑损伤患者的神经语言学研究,以探讨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这些研究补充和发展了传统失语研究所积累的知识,为探究失语症的神经机制和大脑皮层恢复的可塑性提供了新视野,还将有助于语言功能恢复能力和康复治疗措施有效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工作记忆与语言理解之间的关系受到心理学及教育学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评估方法及脑区定位等方面,综述工作记忆在临床失语症语言理解障碍诊治中的作用,并对工作记忆与理解障碍康复进程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失语是脑卒中后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脑功能结构、语言认知过程及其机制的了解是准确诊断失语症及进行有效康复的基础。本文作者综述了影响失语症恢复的相关因素,以及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区的重组,回顾性分析判断失语症恢复程度的标准,试图为失语症患者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