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观察非创伤性充填术治疗龋齿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102例患牙165个单面龋洞,采用ART技术,并用FujiIX玻璃离子充填。结果2年玻璃离子充填保留率达74.55%。结论ART技术在基层医院及儿童群体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非创伤性充填技术(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1种充填早期龋的方法.笔者采用ART技术进行乳磨牙龋损的充填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及儿童合作程度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创伤性充填技术 (ART)修复乳牙龋的效果及儿童对ART的接受程度。方法 选取患牙本质龋的乳牙 6 31颗 ,试验组采用强度较高的玻璃离子 (Dentsply)完成ART充填 319颗牙 ;对照组采用汞合金充填 312颗牙。治疗后半年、1年、2年各复查一次。结果 试验组大部分患儿治疗中无不适感 ,92 .8%的患儿表示如果有龋坏牙愿意使用同样的方法治疗 ;试验组两年的成功率 (84 .7%、6 9.4 % )与对照组 (77.6 %、6 6 .3% )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RT技术简单易学 ,对乳牙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适合中小城镇及农村的非创伤性充填(ART)技术,评价ART修复乳牙龋坏的效果。方法:2001年在山东省沂南县城及周边乡镇小学选取5~8岁儿童188名,由经过中专口腔专业训练的医生采用ART技术对乳牙龋坏进行充填,在1个月内对该儿童作了314个充填。结果:18个月后复查267个充填体。234个根据标准判断为“成功”,成功率为87.63%。结论:ART不失为一种有前途的龋病充填治疗方法,是可以在农村及中小城镇广泛采用的有前景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非创伤性充填技术(Atraumatic Restortive Treatment,ART)是80年代中期由Frenchen等学者研究形成的一种龋病治疗方法。它利用简单的手工器械去除龋坏组织,消毒后采用改良的玻璃离子材料进行充填。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充填快捷,兼有预防性治疗的特点,其疗效较好。胡德渝等报道乳牙龋齿充填后1年的成功率为88.98%。万呼春等报道恒牙龋齿充填后2年的成功率为95.7%。本研究特别对乳磨牙应用非创伤性充填技术充填1年后的效果进行了跟踪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充填技术(APT)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发展前景。方法:对3—70岁后牙龋坏(Ⅰ、Ⅱ、Ⅴ类洞)共78例189牙,采用手用器械清除龋坏,用新型玻璃离子材料充填龋洞。结果:6mo后复查单面洞成功率为97.1%,邻He洞成功率为92.6%,总成功率为95.1%。结论:APT作为一种新技术,符合现代预防和修复的观点,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非创伤性充填(ART)与传统车针法在乳牙龋治疗中的充填效果. 方法 选择105例双侧同名乳磨牙龋患者,共210颗患牙.同一患者一侧为传统车针法去龋银汞合金充填,一侧仅使用手工器械去除龋坏牙体组织,再用fujiⅡ玻璃离子充填修复牙体.观察充填体脱落,继发龋及牙髓炎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1年临床观察, ART法成功率达85.7%.传统车针法功率达90.9%,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RT方法是治疗乳牙龋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小儿龋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郑州儿童医院收治的小儿龋齿患儿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充填技术治疗;治疗组患儿接受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龋齿充填治疗总有效率、牙齿外观和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口腔治疗总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龋齿充填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7%比69.8%),牙齿外观和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口腔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比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小儿龋齿,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牙齿功能和外观,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准确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在儿童龋齿的临床治疗中改良非创伤性填充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儿童龋齿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龋齿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改良治疗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龋齿患儿采取常规的填充技术治疗,改良治疗组龋齿患儿则采用改良非创伤性的充填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龋齿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改良治疗组龋齿患儿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98.2%,对照组龋齿患儿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96.4%,改良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成功率与高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治疗组患儿在充填技术治疗后1年的成功率89.1%明显高于对照组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治疗组龋齿患儿的术中疼痛比率18.2%(10/55)明显低于对照组49.1%(2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龋齿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同时降低患儿术中的疼痛比率,提升其术后随访填充成功率,值得在牙科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非创伤性充填技术(ART)治疗儿童乳磨牙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78名4-6岁儿童,累计患龋病的乳磨牙共310颗,试验组采用ART方法完成对152颗患牙的窝洞制备;对照组对象使用高速旋转器械完成对158颗患牙的窝洞制备,充填材料均采用Ketac-molar玻璃离子。对比观察两组充填后半年、1年、2年的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充填治疗后各时间段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RT方法能够代替传统方法治疗儿童乳磨牙龋病。  相似文献   

11.
幼儿龋齿充填中两种预防牙科畏惧症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一般干预法和母亲教育法在3~6岁幼儿龋齿充填治疗中预防牙科畏惧症(DF)的效果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吉林油田总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150例3~6岁乳磨牙牙合面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男女各25例。一般干预组:提前30 min由医师陪同,讲解有关龋病防治的图片,熟悉就诊环境,熟悉治疗器械,回答患儿关于治疗相关问题的提问;母亲教育组:初诊时不进行治疗,而是由医师对母亲单独进行1 h的教育,再由母亲在家中对患儿进行1周的心理辅导,1周后复诊进行充填治疗;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针对DF的干预。三组患儿均接受乳牙龋齿的非创伤性充填治疗。采用Veerkamp的DF评分标准,由3名医师盲法独立评分,取3名医师评分均值作为患者最终的DF值,对三组DF值及DF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三组DF值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0,0.3),(1.7,1.0),(3.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0.114,P〈0.01),DF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DF的发生率分别为90%、64%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P〈0.01),DF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学龄前幼儿龋齿的充填治疗中,一般干预法和母亲教育法均可预防DF,后者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评价非创伤性充填治疗技术在儿童牙科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4~7岁患龋儿童的147颗乳磨牙充填,半年、1年、2年复查,记录ART充填物和继发龋的情况。结果充填成功率分别为95%、83.8%、69.5%;完全脱落率分别为2.9%、5.9%、11.7%;继发龋发生率分别为O、7.4%、18.35%,95.2%的儿童能接受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结论ART治疗儿童龋病是无痛、简便,预防和控制早期龋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去腐方式、粘结系统及充填材料分别组合应用于龋齿充填治疗,对充填体边缘密闭性及操作复杂程度的影响,以寻求适合偏远地区的龋齿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牙合)面有龋、其余牙面无龋的离体牙294颗,随机平均分为ART手工去腐和机械去腐2大组,每组根据不同的粘接系统、充填材料各分为7种组合.体外模拟龋齿充填治疗,记录样本去腐及充填时间,温度循环法模拟体内状况处理样本后,扫描电镜观察,并进行染色渗透实验,单盲法对二维微渗漏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其余条件相同下,ART手工去腐组耗时明显长于机械去腐组(P<0.05); (2)每大组中,玻璃离子组耗时最短,Easy one+3MF2000/3MZ350次之,再次XenoⅢ+3MF2000/3MZ350,时间最长Single Bond2+3MF2000/3MZ350,选择不同的粘结系统和不同材料充填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扫描电镜结果:粘结系统与充填材料相同时,ART组与机械去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去腐方式下,玻璃离子组充填材料与牙体组织间的缝隙最大,XenoⅢ+3MF2000/3MZ350组次之,Easy one+ 3MF2000/3M Z350组与Single Bond2+3MF2000/3MZ350最小.(4)二维微渗漏结果:粘结系统和充填材料相同的前提下,ART组与机械去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sy one+3MF2000/3MZ350组与Single Bond2+ 3MF2000/3MZ350组微渗漏最轻,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3MF2000复合体并结合自酸蚀粘结系统Easy One运用到ART技术中,可为偏远地区的龋齿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但远期临床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非创伤性修复治疗(ART)和常规玻璃离子充填方法治疗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的充填体保留情况。方法82名患儿,浅龋、中龋共104颗,配对分为两组:ART组52颗,手用器械去腐,Ketacmolar充填;对照组52颗,机钻去腐,FujiIILC充填。随诊6个月、12个月,评价两组充填体保留情况。结果6个月后复查ART组48颗,对照组51颗.充填体存留率分别为93.75%和96.08%,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月后复查ART组41颗,对照组46颗,充填体存留率分别为85.37%和86.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ART组和对照组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0.03%和83.5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个月、12个月后ART组和对照组的充填体存留率和累计生存率相似,ART和常规玻璃离子充填的效果相似,ART可用作儿童恒磨牙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儿童乳牙龋齿的护理配合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琼芳 《吉林医学》2011,32(27):5802-5803
目的:分析非创伤性修复治疗儿童乳牙龋齿中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选取128例非创伤性修复治疗乳牙龋齿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资料、治疗方法、护理配合措施及结果。结果:128例患儿均一次性完成修复治疗,随访半年,128例中109例补料完好,成功率为86.9%。结论:结合儿童难配合、修复过程操作复杂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配合能够较好的提高患儿的配合治疗,顺利完成修复过程,提高非创伤性修复治疗儿童乳牙龋齿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儿童龋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充填(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技术充填儿童龋齿的临床操作特点、息儿的合作程度及其疗效。方法在门诊选择240例儿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20例,男74例,女46例,总计患牙240颗,根据ART技术、用玻璃离子进行充填;对照组120例,男65例,女55例,总计患牙240颗,常规方法用银汞合金充填。上述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后1、2、3年分别进行复查,对其在治疗中的操作特点、患儿的合作程度、疗效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临床操作简单,患儿易于接受、合作良好。试验组的1、2、3年成功率(86.25%、70.83%、65.83%)与对照组(87.92%、71.67%、66.67%)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ART技术临床操作简单、经济成本低、患儿易于接受、治疗效果好,是儿童龋齿充填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郑秀超 《中外医疗》2016,(13):111-112
目的:探讨伢典微创凝胶去龋治疗儿童龋齿的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龋齿患儿136例,随机分为2组各68例,观察组采用伢典微创凝胶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牙钻去腐,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伢典微创凝胶是治疗儿童龋齿的一种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太原市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状况,探索适合儿童的口腔保健措施。方法:随机、整群抽取504名儿童进行口腔健康状况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儿童乳牙患龋率处于较高水平,龋均为3.66,充填率较低,平均需治牙数为3.02颗。乳磨牙为好发牙位。结论:应大力开展以幼儿园为基地的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活动。开展儿童口腔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6-8岁儿童进行六龄齿窝沟封闭,观察窝沟封闭术在预防六龄齿龋病的疗效。方法:选择九江市双峰小学的200名学生,按照自愿参与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00名学生总计296颗健康六龄齿未实施窝沟封闭;实验组100名共计312颗健康六龄齿实施窝沟封闭。半年、1年后复查,记录结果并分析。结果:半年、1年后复查,对照组患龋率分别为8.45%(25/296)、12.16%(36/296);实验组患龋率分别为0.96%(3/312)、1.28%(4/31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六龄齿进行窝沟封闭能有效的预防龋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