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法德主任医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经验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林芳  李聪智 《新中医》2005,37(6):17-18
王法德主任医师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因病机是肝肾亏虚,髓海不足,痰瘀互结,阻滞经脉,脑失所荣。治则以发作期平肝熄风、化痰活血为主,佐以补益肝肾;缓解期以补益肝肾为主,佐以熄风化痰活血;强调辨病辨证结合。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介绍何洪阳教授运用中药辨证论治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并对治疗用药特点和手法治疗的原则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夏韵教授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从医20余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近几年来其发病率有所上升。笔者自 2 0 0 0年以来用推拿治疗本病患者 62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62例中男性 2 5例 ,女性 37例 ;年龄 1 7~ 72岁 ;病程 2个月~ 7年。62例中均无明显外伤史 ,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 ,颈部活动时可使症状加重 ,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眠差、纳差、双目视物干涩模糊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X光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张 ,椎体后缘或钩椎关节呈增生性变化 ,或环椎棘突与枕后粗隆间隙明显变窄。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 ,顺序进行下列手法治疗 :1以按揉法、…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病是由于颈椎病引起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反复眩晕 ,伴恶心、呕吐、项强的一种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来 ,笔者采用电针治疗本病 6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0例中 ,男 4 3例 ,女 17例 ;年龄 35~ 6 8岁 ;病程 1月~ 5年。1.2 诊断标准  (1)以眩晕为主症 ,常表现为头转向某一侧时即出现眩晕 ;(2 )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眩晕以及颅内病变 ;(3)X线摄片提示颈椎横突间距变小 ,钩椎关节增生 ,或CT检查提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 ,一侧相对狭窄 ;(4 )TCD提示椎 -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滕义和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验案进行分析,以示滕老的临证思路和辨证方法,希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温灸治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温灸治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钢辉庄礼兴陈兴华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以眩晕为主症的病证。三年多来,我们采用温灸百会穴和颈段夹脊穴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118例...  相似文献   

8.
电针治疗颈性眩晕1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性眩晕,主要是椎动脉供血不足而致,其症状复杂,容易误诊,患者长期服药治疗,疗效往往不显著。近年来我们收治了大量的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活血祛瘀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晓军  陈欣童 《新中医》1999,31(6):32-32
笔者以活血祛瘀为治法,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兹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6例为1995年7月~1998年7月本科收治患者。其中女30例,男26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80岁,平均62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相似文献   

10.
化痰活血益脑方治疗颈性眩晕45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业芳 《新中医》1998,30(3):22-23
运用自拟化痰活血益脑方治疗颈性眩晕45例取得较好效果。认为本病的发病与中医的痰饮,瘀血直接相关。提出痰瘀是其标,脾肾虚是其本。急性发作时重于冶标,宜化痰活血;眩晕止时,应调脾补肾。结果:临床治愈27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  相似文献   

11.
王来群  李林运 《河北中医》2010,32(5):669-67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老年人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减少,血运障碍,表现为眩晕及各种脑干功能障碍。由于血脑屏障作用,西药对颅内动脉难以起到作用,效果有限或副作用过大,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高波  郭俊  黄有荣 《中医正骨》2009,21(11):23-25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系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因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因为这些症状的发生根源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内又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 ,占中老年人各种眩晕的 6 0 %以上[1] ,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显示了可喜的前景。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 ,历代医籍论述颇多 ,不少医家都从《内经》“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和张景岳“无虚不作眩”与朱丹溪“无痰不作眩”的角度考虑或入手 ,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在于肝肾 ,标实以风、…  相似文献   

14.
眩晕康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9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眩晕康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以眩晕康治疗;对照组30例,以尼莫通(现改名为尼膜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椎-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血液流变学指标、ET、NO、LPO、SOD等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康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有效中成药。  相似文献   

15.
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CV)的疗效。方法将44例椎动脉狭窄CV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2例给予盐酸倍他司汀片配合牵引治疗,治疗组22例在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基础上给予香丹注射液静脉滴注,并予中医手法+针刺回阳九针穴治疗,2组疗程均30 d。分别比较2组治疗前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速度及口径,记录CV症状与功能评分,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及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水平,并统计疗效。结果 2组治疗2、3周后CV症状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1、2、3周后CV症状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LVA、RVA血流速度及口径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LVA、RVA血流速度及口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2组血清NO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血清EDH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NO、EDHF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2组血清NO水平高于治疗2周后(P0.05),血清EDHF水平低于治疗2周后(P0.05)。治疗2、3周后,治疗组血清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血清EDH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椎动脉狭窄CV可提高疗效,促进症状和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7.
樊建平 《河北中医》2010,32(6):940-941
<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占中老年人各种眩晕的60%以上[1],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8.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6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芸 《新中医》2001,33(3):55-55
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V)62例,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5,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治疗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压患者和颈部肌肉劳损患者,疗效较满意。提示葛根素注射液具有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及降压的作用,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益气活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是现代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有低龄化的趋势,颈椎病导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甚则短暂意识丧失等症状。一般的药物治疗起效慢,笔者于临床采用针刺头部六穴,收到了明显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