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7例PBC患者及20例对照组血清sVCAM-1、sICAM-1的含量,分别比较PBC患者child-pugh分级各级别上述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PBC患者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hild-pugh分级B、C级患者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高于A级(P<0.05).结论sVCAM-1、sICAM-1参与了PBC的病理生理过程,与疾病分级相关,血清8VCAM-1、sICAM-1含量增高可作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损害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7)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 VCAM)-1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5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经体检证实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年人血清标本2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二组血清中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结果二组中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差别显著。观察组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s ICAM-1和s VCAM-1高表达,二者的上调参与病变形成和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高脂饮食喂养2、4和8周,选取升主动脉制备连续切片,部分切片行Movat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外膜厚度的变化;部分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阶段血管外膜及内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各个时间点的C57BL/6小鼠均未观察到内膜损伤的任何迹象,主动脉外膜厚度亦无显著变化,外膜均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高脂喂养2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增加,但在内膜仍无肉眼可见病灶,此时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现弱阳性表达;高脂喂养4周和8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逐渐增加,内膜出现泡沫细胞,纤维斑块,外膜及内膜损伤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主动脉外膜及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也增加,但C57BL/6小鼠血管外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量少且稳定,各时间点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4.
细胞黏附分子在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MKN 2 8细胞 (中等分化的人胃癌细胞 )与静息及激活的内皮细胞的黏附反应 ,以及黏附性与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观察了三种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在MKN 2 8与激活内皮细胞黏附中的可能作用 ,以探讨胃癌细胞的血运转移机制。材料和方法一、细胞来源及培养1.人胃腺癌细胞MKN 2 8,引自JapaneseCancerResearchResourcesBank (JCRRB ,日本东京 ) ,用含 10 %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 ;小鼠前胃癌细胞MFC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提供 ,用含 5 %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 相似文献
5.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红霉素抗炎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红霉素(EM)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将细胞随机分为8组,先加入EM干预,后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分组如下:①空白对照组;②TNF-α(20 ng/ml,16 h)组;③EM(0.3 μg/ml,24 h)+TNF-α(20 ng/ml,16 h)组;④EM(3 μg/ml,24 h)+TNF-α(20 ng/ml,16 h)组;⑤EM(30 μg/ml,24 h)+TNF-α(20 ng/ml,16 h)组;⑥EM(0.3 μg/ml,48 h)+TNF-α(20 ng/ml,16 h)组;⑦EM(3 μg/ml,48 h)+TNF-α(20 ng/ml,16 h)组;⑧EM(30 μg/ml,48 h)+TNF-α(20 ng/ml,16 h).然后收集各组细胞分别提取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mRNA的表达.因ICAM-1 RT-PCR产物分子大小约为700 bp,与原设计产物分子大小490 bp不相符,进一步作基因克隆测序了解基因之间是否具有同源性.结果 ICAM-1的RT-PCR产物即为目的 基因:ICAM-1基因.TNF-α刺激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后,细胞ICAM-1mRNA表达增高.先加入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的EM,后加入TNF-α刺激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各组细胞ICAM-1mRNA表达均降低,且提示有浓度与时间依赖性.结论 TNF-α能激活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使其ICAM-1基因表达增高,促进炎症的发生发展.EM能抑制人支气管上皮细胞ICAM-1基因表达,可能是EM的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 25只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球囊拉伤及1%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4、6、8、10、12周末随机选取5只实验兔行安乐死,取腹主动脉组织脱水,包埋制石蜡切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抗兔巨噬细胞抗体11、ICAM-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 从4周到12周,斑块体积逐渐增大,巨噬细胞数量、ICAM-1与VCAM-1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通过HE染色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标记,第8周斑块内可见新生血管出现,并且新生血管的数量在第10周与第12周逐渐增多。相关性分析显示ICAM-1与VCAM-1的表达与斑块内的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结论 ICAM-1、VCAM-1与斑块内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它们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1例合并高血压和微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及36例正常人血清中sVCAM-1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sVCAM-1水平[(973.25±73.38)μg/L]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30.45±12.47)μg/L],P<0.001.合并高血压患者sVCAM-1[(1263.99±87.00)μg/L]较微血管病变者[(726.57±95.40)μg/L]增高更明显(P<0.001).结论sVCAM-1参与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T2DM患者,按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两个亚组;另选非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20例、体检健康者20例作对照。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VCAM-1,并检测其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T2DM患者sVCAM-1明显高于对照者,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者高于无大血管病变者(P〈0.01或〈0.05);T2DM患者的sVCAM-1与2 h PG、HbA1c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0、0.492,P均〈0.05)。结论 VCAM-1可能参与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血清sVCAM-1检测可作为T2DM大血管病变早期预测和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PECAM-1)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病例为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和35例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sVCAM-1和sPECAM-1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ECOPD治疗前组D-二聚体[(4.49±1.47)mg/L]明显高于治疗后组[(1.98±0.92)mg/L]和对照组[(0.44±0.14)mg/L],治疗后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组sVCAM-1[1(11±5)n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组[(8±4)nmol/L]和对照组[(7±4)nmol/L];治疗后组sPECAM-1[(61±13)pmol/L]明显高于治疗前组[(36±8)pmol/L]和对照组[(43±10)pmol/L],对照组也明显高于治疗前组;治疗前sVCAM-1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r=0.759,P<0.01),治疗前sPECAM-1与D-二聚体、sVCAM-1均无直线相关性(r值分别为0.045和0.078,P均>0.05);治疗后sPECAM-1与D-二聚体呈负相关(r=-0.548,P<0.01),治疗后sVCAM-1与D-二聚体、sPECAM-1均无直线相关性(r值分别为-0.032、0.143,P均>0.05);对照组D-二聚体、sVCAM-1及sPECAM-1三者之间均无直线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7、-0.121和0.035,P均>0.05).结论 D-二聚体、sVCAM-1在AECOPD显著增高,表明AECOPD存在血栓前状态,提示D-二聚体和sVCAM-1可作为判断AECOPD并发血栓前状态及其严重程度的指标;sPECAM-1在治疗后显著增高,可能作为一种保护性因子起对抗血栓前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细胞因子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通过测定 5 6例不同程度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血中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1β(IL 1β)及干扰素 γ(IFN γ)水平 ,旨在研究ICAM 1及细胞因子对心衰的影响 ,探讨心衰监测的新途径。资料与方法 心衰组 :5 6例 ,均为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7月在内科住院的患者。男 34例 ,女 2 2例 ,年龄 4 0~ 85(6 8 32± 8 4 5 )岁。心功能按NYHA分级 :Ⅱ级 17例 ,Ⅲ级 2 3例 ,Ⅳ级 16例。基础疾病为冠心病 2 3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17例 ,风湿性心脏病 10例 ,扩张型心肌病 6… 相似文献
12.
脑缺血早期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其损伤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其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细胞黏附分子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NF α和细胞黏附分子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1 资料与方法34例均系住我院的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性 16例、女性18例 ,年龄 6 0~ 76岁。按Pullicino公式计算梗死灶体积 ,将其分为小梗死灶 14例 ,大梗死灶 2 0例。同时按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标准 ,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统计 ,轻型 16例 ,中、重型 18例。对照组为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 30例 ,其中男 14例 ,女 16例…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2)
目的探讨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 VCAM)-1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50例作为突发性耳聋组,同期年龄匹配的老年无突发性耳聋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 VCAM-1水平。结果老年突发性耳聋组血清s V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并发症患者血清s VCAM-1水平高于无并发症患者(P<0.05),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患者高于无上呼吸道感染史患者(P<0.05),生活习惯规律患者和生活习惯不规律患者、饮酒患者和不饮酒患者、吸烟患者和不吸烟患者及不同程度耳聋患者血清s V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s VCAM-1升高,其水平与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及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0)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ys)-C、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确诊为心力衰竭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25例经体检证实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的表达与心力衰竭的分级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VCAM-1和ICAM-1呈正相关,其他指标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高表达对病变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VCAM-1和ICAM-1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COPD与肿瘤坏死因子及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以气道、肺实质、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 ,细胞因子作为炎症介质在气道炎症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ICAM- 1)的水平变化 ,探讨其在 COPD的气道炎症反应中的病理学意义 ,以提高对气道炎症特点的认识。对象和方法1.选择对象 COPD组 :5 0例 COPD患者因急性感染致咳、痰、喘症状加重而住院。根据病史、体检及胸片、心电图、肝功能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 2 0 0 2年颁布的…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黏附分子(sICAM-1)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糖上调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高浓度葡萄糖(20mmol/L)处理分离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以2′-7′-二氯荧光素双醋酸盐(DCFH-DA)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内抑制性蛋白κB(IκB)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的活化。结果高糖处理HUVECs后,伴随ROS的显著升高,IκB蛋白明显下调,磷酸化的IκB和NF-κB均增多,使NF-κB移位至细胞核内,导致ICAM-1、VCAM-1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高糖通过刺激ROS的产生和NF-κB的活化上调内皮细胞ICAM-1和VCAM-1黏附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 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机理、病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30例健康者血浆sICAM-1水平。结果 AMI、UA、SA患者sICAM-1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且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AMI患者按心功能分组,各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sICAM-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它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