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伤后血清酶含量及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9例多发伤患者分别在伤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含量及血清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严重多发伤组血清CPK、LDH、ALT、AST及血清Mb水平伤后第1天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第14天接近正常参考值。结论严重多发伤后血清酶含量及Mb水平升高显著,反映机体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滤过(cRRT)抢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致急性肾衰竭(ARF)的疗效。【方法】对16例RM并发ARF患者采取CRRT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b)、ALT、AST、磷酸肌酸激酶(CPK)、BUN、Scr的变化。【结果116例患者,死亡3例,存活13例,存活患者治疗10~14d后肾功能均恢复正常,14d后Mb、ALT、AST、LDH、CPK均显著下降。【结论】CRRT能有效清除Mb、CPK,显著改善肾功能,并大大降低了RM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与血清酶含量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9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分别在伤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进行ISS动态评分,同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磷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严重多发伤组血清AST、CK、LDH水平第1天均显著增高(P均〈0.01),第14天接近正常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与血清酶含量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9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分别在伤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进行ISS动态评分,同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磷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严重多发伤组血清AST、CK、LDH水平第1天均显著增高(P均<0.01),第14天接近正常参考值;ISS评分与血清酶含量变化呈正相关;血清酶持续升高者预后差。结论:严重多发伤后血清酶增高水平与创伤严重程度和ISS评分相关,测定血清酶有助于判断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5.
轮状病毒腹泻婴幼儿肠道外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otavirus,RV)腹泻与肝脏转氨酶及心肌酶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并比较腹泻患儿RV阳性组(观察组)与RV阴性组(对照组)两组间肝脏转氨酶及心肌酶水平。结果:观察组婴幼儿血清ALT、AST、LDH、CK-MB和HBDH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肌酸激酶(CPK)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肝转氨酶及心肌酶测定对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b)及炎性介质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多发伤患者33例为观察组,并根据入院伤情进一步分为轻、中、重度创伤组,并根据 MODS 评判标准,将33例患者分为非 MODS组和 MODS 组。同时测定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相应指标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各组患者伤后第1、3、7、14天血清 Mb 、肌酸激酶(CK)、白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检测。结果多发伤轻、中、重度创伤组血清 Mb 、CK 和 IL-8水平在伤后第3天升至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其中血清 Mb 、CK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 MODS 组和 MODS 组血清中 Mb 、CK 、IL-6、IL-8和 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 、CK 、IL-6、IL-8和 TNF-α的动态变化与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变化趋势及预后具有良好相关性。多发伤患者血清 Mb 、IL-6和 CK 水平增高对预测继发性 MODS 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肌红蛋白、肌钙蛋白Ⅰ水平变化及内在机制。方法:对35例AOPP患者发病后4、12、24小时及第3、5天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肌红蛋白及肌钙蛋白Ⅰ。结果:轻中度中毒组病后4、12、24小时血清肌红蛋白及病后24小时、病后3天肌钙蛋白Ⅰ测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重度中毒组及呼吸肌麻痹组病后4小时~病后3天肌红蛋白及病后12小时~病后5天肌钙蛋白Ⅰ测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轻中度中毒组(P<0.01);呼吸肌麻痹组病后12小时~病后5天肌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重度中毒组(P<0.05-0.01)。结论:AOPP越重,肌红蛋白及肌钙蛋白Ⅰ升高越显著,反映心肌及骨骼肌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方卫刚 《临床急诊杂志》2013,(11):539-540,543
目的:观察贝科能治疗多发伤后肝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多发伤伴肝功能损害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肌苷0.4g,维生素C 2.0g,门冬氨酸钾镁20ml,每日一次静滴,连续使用7d;治疗组36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贝科能,每日200U,一次静滴,连续使用7d。监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早于对照组。第7天ALT、AST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贝科能对多发伤后肝功能损害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肝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44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FDP组(n=22)和对照组(n=22)。FDP组使用FDP10g/天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40ml/天静脉点滴,其他治疗两组相同,疗程均为7天。于治疗前和治疗第8天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生化指标(AST、ALT、γ-GT)。结果 FDP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TNF-α、IL-6、AST、ALT、γ-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浆AST、ALT、γ-GT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FDP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FDP组TNF-α、IL-6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FDP对严重多发伤时肝功能损伤有良好保护功能,其机制与下调TNF-α、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状态下肝脏酶学的改变。方法10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按纽约分级Ⅰ、Ⅱ、Ⅲ、Ⅳ级分别为11、20、39、30例,检测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所有患者均排外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心肌梗死、骨骼疾病等。结果ALT、AST在心功能Ⅳ级显著增加(P〈0.01),高于心功能Ⅰ、Ⅱ、Ⅲ级;AKP、GGT在心功能Ⅲ、Ⅳ级较Ⅰ、Ⅱ级患者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结论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存在肝脏酶学异常,AKP、GGT较转氨酶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柳菊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4):2727-2727,273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中心肌酶、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96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钙蛋白Ⅰ(cTnⅠ)、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同时检测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HFMD患儿血清AST、LDH、CK、CK-MB、α-HBDH、cTnⅠ、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蛋白可作为HFMD患儿合并心肌损伤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肝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4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GSH组(n=23)和对照组(n=23)。GSH组使用GSH1.8g/d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40mL/d静脉点滴,其他治疗两组相同,疗程均为7d。于治疗前和治疗第8天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生化指标(AST、ALT、γ-GT)。结果 GSH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AST、ALT、γ-GT、TNF—α、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浆AST、ALT、γ-GT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GSH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GSH组TNF—α、IL-6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 GSH对严重多发伤时肝功能损伤有良好的保护功能,其作用机制与下调TNF—α和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清酶与肺源性心脏病和缺氧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酶活力对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病情、预后的临床意义及与缺氧程度的关系。方法 84例肺心病患者分为临床缓解期、急性加重期两组,以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同时测定血清中5种酶即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到氨基转移酶(ALT)、α-羟丁酸脱氢酶(HBD)及PaO2、SaO2。 发现肺心病患者HBD、LDH活力显著增高;重度缺氧的肺心病急笥加重期患者AST、ALT活力也增高明显,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急性加重期轻、中、重度缺氧3组经方差分析,血清酶HBD、LDHAST与PaO2、SaO2存在线性负相关。结论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酶变化以HBD、LDH最敏感,它们的增高在肺心病患者可作为心,有损伤、病情变化的一种标志物。血清酶活力与缺氧程度密切相关,缺氧愈严重,酶活力增高愈明显。血清酶中的HBD、LDH、AST、ALT等活力显著增高是病情危重信号,是估计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70例蝮蛇咬伤患者血清酶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蝮蛇伤病情严重程度,及与SIRS、MODS发生的关系,分析蝮蛇伤患者血清酶学的变化对疾病的病情及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 根据毒蛇咬伤的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按患者入院时中毒的程度设轻型、重型、危重型,比较各型之间血清酶水平的差异性;根据ACCP/SCCM提出的SIR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IRS组与非SIRS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清酶水平的差异性;根据MOD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MODS组与非MODS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清酶水平的差异性。结果 轻型、重型、危重型患者血清酶结果,与轻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ODS组与非MODS组血清酶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IRS组MOD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SIRS组与非SIRS组MODS的发生率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X^2=19.73,P〈0.001)。结论 蝮蛇咬伤患者病情程度越重,其血清酶学升高得越明显;蝮蛇咬伤患者血清酶学水平与SIRS、MODS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参麦、葛根素注射液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复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参麦注射液干预组(5mL/kg),葛根素注射液干预组(35mg/kg)及参麦、葛根素注射液联合应用干预组(3mL/kg和25mg/kg),每组10只。于再灌注后1h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光镜下比较各组肝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LDH含量及肝组织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参麦、葛根素注射液干预组及二者联合应用干预组血清ALT,AST,LDH及肝组织MDA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尸〈0.05);参麦、葛根素注射液联合应用组血清ALT,AST,LDH及肝组织MDA含量的下降程度仅较单独使用二者时稍低,组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参麦、葛根素注射液干预组及联合应用干预组的肝细胞损伤程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但二者联合应用干预组的肝细胞损伤程度并未较单独使用二者时明显改善。结论:参麦、葛根素注射液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二者联合应用不能进一步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早期损伤。  相似文献   

16.
内瘘穿刺后血肿致挤压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72岁,慢性肾衰竭(CKD5期),规律血液透析2年,血管通路为左前臂内瘘。一次内瘘穿刺失败后左上臂明显肿胀、触痛,质地坚韧。实验室指标:血钾7.4mmol/L,肌红蛋白(Mb)1595ng/ml,谷丙转氨酶(ALT)2638U/L,谷草转氨酶AST2857U/L,r-谷氨酰转肽酶(r—GT)77U/L,乳酸脱氢酶(LDH)2047U/L,肌酸激酶(CK)1688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70U/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酶的测定对判断颅脑外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患者分为轻型、重型颅脑外伤组,并与健康人做对照分析。结果:50例患者血清酶值较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谷胺酰转肽酶(GGT)、淀粉酶(AMY)能辅助判断病情和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毒鼠强对鼠心肌、骨骼肌的影响及与血清酶升高的关系。方法 用同种大鼠30只,将其分成3组:对照组、半致死量组(0.02mg/kg)及致死量组(0.04mg/kg);每组雌雄各半。按大鼠的体重将毒鼠强粉溶于生理盐水后灌入胃内,对照组则灌入等量的生理盐水。于死亡立即或1h后取血清测心肌肌钙蛋白TnⅠ及肌酸激酶(CK)、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并取死亡或处死大鼠的心肌和大腿骨骼肌做病理检查。结果大鼠中毒后10~60min出现四肢或全身抽搐;致死量组6只大鼠于中毒后20-60分钟死亡。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nⅠ中毒组较对照组增高(P〈0.01),致死量组较半致死量组增高(P〈0.01);CK、AST、LDH、α-HBDH中毒组高于对照组(P〈0.01),致死量组高于半致死量组(P〈0.01);中毒大鼠心肌、骨骼肌组织均有变性、坏死;中毒剂量越大,损伤越明显;骨骼肌的损害比心肌损害更严重的。结论毒鼠强急性中毒后,血清酶学异常升高;其心肌和骨骼肌组织均有显著损伤。异常升高的血清酶是毒鼠强对心肌和骨骼肌双重损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定量cTnI水平检测在手足口病(HFMD)心肌损害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检测96例HFMD患儿血清肌钙蛋白I(cTnI)、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同时选择40例健康儿童做对照组。结果:HFMD患儿血清cTnI、CK、α-HBD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TnI阳性率高达72%,LDH、AS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FMD患儿存在心肌损害,血清cTnI水平对HFMD的心肌损害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冯学冠  邱辅佑 《临床荟萃》1995,10(11):526-528
检测血清心肌酶是诊断心肌梗塞(MI)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还未发现一种酶在MI全过程中均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有文献报道联合检测多种血清心肌酶可提高MI的特异性。我们从1990年5月~1994年12月共观察了资料较完整的4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等血清酶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AMI在不同时间内这些酶变化情况及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