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比较DIC产妇(DIC组62例)和健康产妇(健康组55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mer)水平。结果与妊娠组相比,DIC组产妇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IB明显降低(P〈0.05),D-D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是诊断DIC的必备条件,能够早期提示DIC并及早进行治疗,终止和切断DIC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时凝血功能的变化、意义。方法:采用Zivin法建立SCIRI模型,动态观察SCIRI时血液PT、APTT、TT和FIB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PT,APTT,FIB逐渐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T逐渐降低,145时显著降低(P〈0.05)后逐渐升高;I/R组凝血四项各项指标逐渐升高,在I/R2h达到最高峰后逐渐下降,I/R12h降到缺血前水平;除门外I/R2,I/R6与缺血前比较均显著差异(P〈0.05)。结论:SCIRI引起凝血状态显著改变,可能为凝血因子水平、活性及功能改变导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研究各类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3年收治的227例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按损伤的性质和类型进行分组并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227例患者中,颅脑外伤后24小时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1%、71.4%、34.4%和21.2%;颅脑外伤后72小时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至2.6%、33.9%、5.7%和17.6%。在各类颅脑创伤中,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7天时间段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颅脑外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创伤患者伤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72小时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可能与颅脑创伤的性质和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评价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意义。方法 观察了52例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ET含量在治疗前1d、治疗后3、8d及2周的变化,并且以46例颅脑损伤患者按常规治疗作对照组。结果 颅脑损伤24h内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较正常人均明显升高(P〈0.05),伤后第3天、第8天两治疗组血浆内皮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纳络酮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ET水平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升高,与病情轻重相关,纳络酮治疗较常规治疗能更迅速地降低血浆ET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进展性慢性肝病及重症肝炎患者原位肝移植(OLT)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行OLT治疗进展性慢性肝病及重症肝炎患者各37例的围手术期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除术前PT、APTT,术后第5d PLT、FIB和术后第7d FI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时段2组患者的PLT、PT、APTT及FIB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损害更为严重;OLT术后,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均逐渐恢复正常,但并非完全同步。结论进展性慢性肝病与重症肝炎患者OLT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显著,应注意监测及处理,但术后2组间各指标间比较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乌司他丁对肠源性脓毒症大鼠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严重脓毒症大鼠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C组,n=36)、脓毒症组(SEP组,n=30)、乌司他丁3h给药组(UTI3h组,n=30)和12h给药组(UTI12h组,n=18)。利用经典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分别在制模后0、6h、12h、24h、48h及72h心脏取血测定血小板(PLT)和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情况。结果与SC组相比,SEP组大鼠的PT、TT、APTT在造模后逐渐升高,PL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EP组相比,乌司他丁治疗组大鼠的PT、TT、APTT升高程度及PLT降低的程度都有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乌司他丁3h给药组效果好于12h给药组。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改善严重脓毒症大鼠的凝血紊乱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凝血一炎症间的相互促发的恶性循环,减轻由于凝血系统异常导致的组织器官的损害,保护了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改变情况,并分析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损伤程度(GCS评分)及预后(GOS评分)的关系。方法监测124例单纯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凝血指标,进行DIC评分,对患者入院时颅脑损伤程度及外伤后6个月的临床预后进行评分。结果超过50%的单纯颅脑外伤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其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及预后不良的颅脑外伤患者PT明显延长,D-DT水平明显升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凝血功能改变,尤其是DIC多发生于脑外伤后6小时内,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及预后不良的颅脑外伤患者中表现的更加明显。PT、D-DT水平在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李彦贵  马泽龙  张蜀华 《中国骨伤》2013,26(11):932-934
目的:通过比较初次骨折与二次骨折术后机体凝血状态的变化,探讨骨折手术病史对于二次骨折后机体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新西兰大免10只,5-6月龄,雌雄各半,体重2.4~2.6k,无孕。先制作初次创伤骨折术后模型,12周后再进行二次创伤骨折术后造模,分别于两次骨折术后1d、5d取静脉血测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5个指标,比较两次骨折术后同一时间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二次创伤骨折术后1d与初次创伤骨折术后1d比较,PT、AP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IB、D—D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创伤骨折术后5d与初次创伤骨折术后5d比较,F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FIB、D—D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手术病史使二次创伤骨折后血液更加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首次行头颅CT即发现有颅内出血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9例首次行头颅CT即有颅内出血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PIH组和非PIH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急诊入院时GCS评分、首次检测凝血功能与受伤间隔时间及首次头颅CT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急诊时(D0)及入院后6小时(D1)、24小时(D2)、72小时(D3)及7天(D7)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动态监测两组凝血功能变化及对两组间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颅脑外伤早期有凝血功能异常表现,PIH组凝血功能异常较非PIH组明显,经统计学比较,APTT、PT、Fbg及DD在伤后早期(D0-D3)同一时间点进行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并有颅内出血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即表现有凝血功能异常,与颅内迟发性出血密切相关,对有凝血功能明显异常者及时复查头颅CT,及早发现颅内迟发性出血,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70岁以上高龄患者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37例)和非高龄组(<60岁,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及第7天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PLT)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FIB、DD显著升高(P<0.05),ATⅢ降低(P<0.05),提示两组均处于高凝状态,且纤溶亢进,此时段TT延长(P<0.05)、PT延长(P<0.01),血小板明显降低,提示存在出血风险.术后第3天,两组TT、PT显著延长(P< 0.01),非高龄组FIB、DD较手术当天明显下降,且恢复至术前水平,PLT恢复显著,高龄组DD降至术前水平,而FIB仍处于较高水平,PLT恢复不显著.非高龄组ATⅢ恢复至术前水平,高龄组ATⅢ恢复较慢,提示高龄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依然持续.术后第7天,除高龄组FIB仍未恢复外,其余指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提示凝血与纤溶系统趋于平衡;组间比较,术后当天FIB、INR升高幅度大于非高龄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间INR、FIB、DD和PLT变化幅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70岁以上高龄患者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术后高凝状态,纤溶亢进,存在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持续时间明显长于60岁以下患者,凝血功能恢复速度慢于60岁以下患者,提示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应更加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并适当补充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初次TKA术后早期凝血状态变化趋势,旨在为其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住院诊断为骨性关节炎,并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患者60例。入院时检测空腹血糖水平,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及病史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患者组及空腹血糖正常组。两组患者均为30例,年龄60~85岁,糖尿病组平均69.70±4.69岁,男5例,女25例。正常人组平均72.70±5.36岁,男4例,女26例。两组于围手术期给予相同的临床干预、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清晨空腹采集肘前静脉血液标本,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液中Fib含量变化的趋势均为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在术后第3天时达到峰值(糖尿病组=5.25±0.82 g/L,正常人组=4.44±0.43 g/L),虽然术后第7天较术后第3天有所下降,但较术前水平仍有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糖尿病组患者血液中Fib指标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较正常人组偏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液PLT计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天较术前有明显下降,术后第3天下降到最低值(糖尿病组=203.60±41.02/L,正常人组209.80±55.47/L),术后第7天时两组患者PLT计数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患者术后血液TT、APTT、PT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无明显变化趋势,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初次单侧TKA术后,膝关节骨关节炎伴糖尿病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较空腹血糖正常的患者更为严重。Fib是检测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术后监测Fib指标的变化有利于对评估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TKA术后的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6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AEP组),21例急性重型胰腺炎患者(SAP组)和30例年龄、性别与体质量指数(BMI)相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测定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血小板计数(BPC)并计算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观察并比较上述指标在3组中的不同。结果 SAP组的PT、INR、APTT及FIB均显著高于AEP组和对照组,AEP组的PT、INR、APTT、FIB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SAP组和AEP组的BPC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AEP组相比,SAP的BPC亦显著降低(P0.05)。SAP组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A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EP组和SAP组的PT、INR、APTT、FIB、BPC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和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消化系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2008年1~8月60例因消化系肿瘤行根治性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因未完成术后检查或治疗等依从性不好的因素,造成无法判断效果而剔除7例,最终入组53例:20例无预防措施(对照组)、15例术中和术后使用IPC(IPC组)及18例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LMWH组)。术前和术后3~10 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记录DVT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天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IPC组、LMWH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0.0%(6/20)、20.0%(3/15)和5.6%(1/1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4.165,P=0.125),LMW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isher’s检验,P=0.061)。10例发生血栓患者中超重、血栓栓塞病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43例未发生血栓患者(χ2=5.106,P=0.024;χ2=5.106,P=0.024)。发生血栓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小板明显高于未发生血栓患者(t=2.676,P=0.000;t=2.203,P=0.032;t=3.040,P=0.004),术后第3天D-D也明显高于未发生血栓者(Z=-2.355,P=0.018),其余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LMWH组P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7),INR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35),3组间手术前后血小板、APTT、FIB、D-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一使用IPC和LMWH未能减少消化系肿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但使用低分子肝素有减少消化系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的趋势,超重和血栓栓塞病史可能是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椎弓根穿刺前10 min、注入骨水泥后1、20 min、2 h分别抽血检测11例患者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3P实验),并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VP中骨水泥注入后20 min,PT缩短、FIB增高、3P实验阳性率升高(P<0.05),骨水泥注入2 h后基本恢复至注入前水平.除1例患者PTA术后2 h稍高于正常值(126%),其余患者各个时间点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结论 PVP术中注入骨水泥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基本安全,但在注入后会产生一过性轻微的高凝倾向.  相似文献   

15.
许寻  杨建业  秦磊磊  黄伟 《骨科》2020,11(3):199-205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预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血液高凝状态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髋膝关节置换的204例病人,分析病人围术期的反应时间(R值)、血块形成时间(K值)、血块形成速率(α角)、最大振幅(MA值)、凝血指数(CI)的变化,评估TEG在诊断高凝状态方面与常规凝血试验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分析术后血液高凝的危险因素。结果相对于常规凝血试验,TEG诊断高凝状态的阳性率更高(P<0.001),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R值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dio,INR)、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s,PLT)呈负相关,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呈正相关;K值与PLT呈负性相关;α角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PLT呈正相关;MA值与FIB、PLT呈正相关;CI值与FIB、PLT呈正相关,与D-二聚体(D-Dimer,D-D)呈负相关。术前高凝病人术后第1、3、5天的血液高凝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凝血功能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术后第5天TEG诊断的凝血状态,年龄≥65岁[OR=8.938,95%CI(3.917,20.397),P<0.001]、围术期输血[OR=12.379,95%CI(5.304,28.893),P<0.001]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液高凝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EG是预测术后高凝的有效指标,对于指导髋膝关节置换围术期个体化抗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严重四肢骨折并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 71例严重四肢骨折患者采用乳胶凝集法 (半定量法 )测定血浆中D -二聚体。结果 严重四肢骨折患者伤后 1、 3d ,1、 2周血浆中D -二聚体浓度均比正常对照组呈不同程度的增高 (P <0 0 1) ;同时显示 :严重四肢骨折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组与不合并消化道出血组血浆中D -二聚体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严重四肢骨折并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与凝血机制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陈云强  孙天胜  刘佳 《中国骨伤》2011,24(5):404-406
目的:对大鼠血清中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脑损伤后对大鼠多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4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80±10)g,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第1天组,创伤第2天组,创伤第3天组,创伤第5天组,创伤第7天组,每组5只。5个创伤组制造大鼠右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脑损伤的模型,然后分别在造模后第1,2,3,5,7天抽取各组腹主动脉,检测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的含量,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只进行上述检测。对各组检测的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各组血清中AST、ALT、Cr、BUN、LDH、CK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ST、ALT、BUN、CK在创伤第1天组达到峰值(P〈0.05);Cr在创伤第3天组达到峰值(P〈0.05);LDH在创伤第2天组达到峰值(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合并脑损伤后会引起大鼠血清中多种生化指标的升高,尤其以创伤后前3d的影响较为显著,这些生化指标改变可间接的反应心、肝、肾器官的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