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扰素IFN是在1957年英国学者发现的,是在特定诱生剂的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组控制产生的一或多种蛋白质,具有抗病毒繁殖及肿瘤生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另一基因组的控制,产生的另一些功能性蛋白。因此,IFN是细胞功能的一种产物,其本质是糖蛋白。  相似文献   

2.
刘树成 《北方药学》2016,(11):152-153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在1957年由瑞士研究人员Jean-Lindenmann和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Isaacs首先发现的.他们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发现细胞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这种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是由病毒进入机体后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的[1]. 干扰素国际命名委员会在1980年给出了干扰素的概念:干扰素是指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活性受基因的调控,涉及蛋白质和RNA的合成环节的一类蛋白质[2].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是由宿主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或干扰素诱生剂等激发后诱导产生的活性糖蛋白,该蛋白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其活性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1 IFN的分类与作用机制1.1分类基于不同IFN所传递信号的受体不同,通常将IFN分为3个主要类型:(1)Ⅰ型IFN: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类IFN,根据  相似文献   

4.
α-干扰素制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扰素最早是由lsaacs和Lindermann于1957年发现的,他们在研究病毒干扰现象时,观察到灭活流感病毒能使鸡胚绒毛尿囊膜产生一种抗病毒物质。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将其定义为: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活性蛋白质,其活性的发挥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质合成。根据其产生细胞和抗原性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Interferon(IFN),属一类糖蛋白。是病毒进入机体后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的反应物,是细胞内能够阻止病毒复制的一种特殊蛋白质。于1957年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Isaacs和Lindermom所发现。IFN为多分子。有广泛生物活性: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抗恶性肿瘤、免疫调控作用。目前用于临床的干扰素可分为IFN-α(白细胞干扰素和类淋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免疫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干扰素在抗病毒性疾病和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以及恶性肿瘤方面有明显效果。近年来,干  相似文献   

7.
<正> 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一组体内存在的、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微量调节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活性,已广泛用于临床。本文就其分类、性能、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1.干扰素的分类与性能 IFN是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释放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糖蛋白。根据其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特征及细胞来源,可分为三种类型,即α、β、γ-IFN,分别来源于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IFN口服无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剂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东 《中国新医药》2003,2(9):49-51
干扰素(IFN)是一类体内存在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机能的活性蛋白质,是最早用于临床治疗的细胞因子之一。目前,干扰素的注射剂,口服制剂、栓剂、软膏剂、滴眼剂、滴鼻剂、气雾剂等制剂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干扰素长效制剂、缓释制剂及其临床疗效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将会有更多、疗效更好的干扰素制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是细胞受病毒感染后(或其他物质刺激后)释放出来的一种糖蛋白,其分子量为20000~30000,也可高至90000.具有抗病毒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干扰素分为Ⅰ型和Ⅱ型.它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涉及到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目前已用于临床的干扰素按生物学活性和抗原活性分为三类:干扰素α是由病毒诱导白细胞而产生,干扰素β是由病毒诱导纤维母细胞而产生,干扰素γ是由病毒诱导淋巴样细胞而产生.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具有共同的表面受体,作用基本一致,属于Ⅰ型;干扰素γ和干扰素α有不同的受体表面,属Ⅱ型,其在实验中抑制肿瘤的作用比Ⅰ型强.  相似文献   

10.
今日干扰素     
自从1957年Isaace和Lindenlnann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干扰素(Interferon,IFN)这一物质以来,到目前为止,其研究已经历了三个历程。第一阶段是1957年至60年代早期,在此期间主要是研究IFN的抗病毒活性。发现IFN是由宿主合成的蛋白质,它有三个型别,一种是主要由白细胞合成的IFN-α,第二种是主要由纤维母细胞生成的IFN-β,另一种是由激活的淋巴细胞生成的IFN-γ,又称之为免疫干扰素或Ⅱ型干扰素。第二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此期间主要是建立和完善IFN的纯化技术,发现人类IFN-α和IFN-β存在着不同的亚型,而且发现IFN不仅仅具有抗病毒活  相似文献   

11.
体内干扰素抗病毒机制初探张林,戴留军,叶芳(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淮北市235000)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其它IFN诱导剂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能抑制病毒增植的蛋白质。在体内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人类干扰素按其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异可分为几α...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IFN)是细胞对病毒感染反应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为国际公认的较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近年来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病毒相关疾病。 [治疗机理]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感染作用的天然机体防御物,它不仅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而且还可由对免疫应答的调节发挥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具有广谱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等特点。在正常情况下,宿主细胞内染色体DNA中干扰素基因受抑制蛋白的控制呈抑制状态。当病毒感染或在干扰素诱导剂刺激下,细胞产生灭活抑制蛋白的特异性因子,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的多效细胞因子家族,自从1957年首次发现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水平的发展,干扰素已经成为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线用药。根据其生产工艺及半衰期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细胞基因控制,在特定诱导剂作用下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蛋白质,具有广谱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传统的干扰素制剂为注射剂,临床存在使用不便、体内生物半衰期较短、引发抗体产生、全身用药后药物分布到达病灶的数量有限、大剂量用药不良反应较多(流感样综合征、疲乏综合征、神经系统毒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华  张灏 《天津医药》1989,17(10):639-640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组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及免疫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Cyto-kines),主要由动物细胞在病毒等诱生剂的作用下刺激产生。根据其细胞来源不同分为二型:Ⅰ型干扰素(α,β)主要由病毒感染多种动物细胞产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扰素(IFNs)是一种对病毒感染控制起重要作用的天然抗病毒蛋白质。根据 IFNs 的来源,它可分为白细胞来源的 IFNα、纤母细胞来源的 IFNβ和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淋巴细胞来源的 IFNγ。人 IFNα至少有22种亚型,其分子中(166或165个氨基酸)的70%氨基酸是相同的,但在生物学性质方面有某些差别。人 IFNβ有很多与 IFNα相同的性质,分子中30%的氨基酸与 IFNα相同。IFNγ是一种免疫 IFN,在化学结构和很多生物学性质方面与上述两种 IFN 不同,很少用于病毒性感染。1957年首先发现 IFNs 的 Issaca 和Lin-denmann 就意识到它可能成为抗病毒治疗的药物。然而,直到1970年才得到可用于临床评价所需量的 IFNs。至今已知 IFNs 可治疗多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IFNs)是指干扰素诱生剂诱导有关生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调节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是由于干扰素产生细胞产生并释放出来以后又作用于相应的其他同种生物细胞,使其获得抗病毒或抗肿瘤等多方面免疫力。极据抗原性的不同分为α、β、γ3型。人白细胞诱导出的主要是α型,人类淋巴细胞干扰素亦属α干扰素(IFNa)。IFNS有非常高的生物学活性,大约1mg纯化IFNs就有10亿个活性单位;它的活性有广谱性和选择性,几乎对所有的病毒均可抑制,主要作用于异常细胞,对正常细胞作用很小。自70年代以来IFNs试用于临床防治已达数万人次,尚未发现它对人体有危害性,现将IFNs的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了解干扰素τ(interferon tau,IFN-τ)研究现状。综述了近五年来干扰素-τ研究进展。干扰素-τ具有Ⅰ型干扰素的共同特性: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增生、免疫调节等功能。但IFN-τ在生物学功能方面有自身特点,它仅在胚胎滋养层细胞中表达,无需病毒诱导;另外,高浓度IFN-τ表现出较其他Ⅰ型干扰素较小的细胞毒性。IFN-τ作为一种新的Ⅰ型干扰素,它具有抗黄体溶解、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生物学功能,特别是对反转录病毒抑制的高度特异性以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调节活性,且低细胞毒性这一特点,它将成为新型的分子药物。  相似文献   

19.
Ⅱ型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 (IFN)是在哺乳动物宿主抵抗病原体过程中发挥复杂、主要作用的细胞因子。 型干扰素 (IFN-α和 IFN-β)由病毒感染细胞分泌。 型干扰素 (IFN-γ)由活化的 T细胞 (胸腺衍化细胞 )和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分泌。干扰素具有抗病毒、调理吞噬细胞的杀菌活性 ,在抗原呈递中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致严重心脏毒性1例及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细胞对病毒感染和各种合成及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分泌的一类蛋白质,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多种效应。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干扰素主要有α、β、γ3种,主要用于抗病毒、抗恶性肿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难治性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等,也用于健康人群预防使用。近年来,随着临床用量的增加,与其相关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报道也相继上升,包括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国内亦有报道,但健康人群预防应用干扰素导致永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国内尚无报告。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偶遇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