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Zhang WL  Mei C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2):1516-1521
目的应用与多囊肾病基因1(PKD1)和多囊肾病基因2(PKD2)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进行家系连锁分析,研究中国上海市汉族该病的遗传异质性,并比较1型和2型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收集43个诊断明确的汉族ADPKD家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与PKD1和PKD2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扫描分型和连锁分析,确定患病家系与PKD1或PKD2连锁.收集家系中所有患者(包括死亡个体)的病史,现有症状和超声检查结果,对两型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进入研究的43个家系中,36个家系与PKD1连锁,占全部家系的84%,7个家系与PKD2连锁,占16%.1型和2型ADPKD患者的诊断平均年龄为36.8岁和46.3 岁,高血压的发生率和诊断平均年龄分别为62%、54%和37.4岁、49.1岁,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生年龄为51.2岁和64.7岁.结论在上海市汉族中,约84%的ADPKD患者由PKD1突变所致,约16%的患者由PKD2突变所致.两型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1型患者与2型患者比较,其ADPKD诊断年龄、高血压诊断年龄和终末期肾病发生的平均年龄分别提早9.5年、11.7年和13.5年,这提示1型患者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由PKD1突变所致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方法。方法:①通过微卫星连锁分析确定2个多囊肾家系的ADPKD致病基因。检测的微卫星包括为与PKDI连锁的KG8、SM6、CW4和CW2以及与PKD2连锁的D4S1534、D4S1563、D4S414和D4S423。②对18个淋巴细胞和1个PKD1突变所致ADPKD成员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的5个废弃胚胎15个卵裂球行多重巢式PCR和毛细管电泳检测与PKD1连锁的微卫星分型。结果:①KG8、CW4和CW2可作为连锁微卫星分析外周血和单个细胞的PKD1突变;②2个家系的致病基因均为PKD1;③单个卵裂球扩增成功率为86.67%(13/15),单个淋巴细胞扩增成功率为88.89%(16/18),CW4等位基因脱扣率为25%(4/16),CW2未发现等位基因脱扣,均未发现污染,2个胚胎携带致病基因。结论:PKD1连锁的微卫星分型可作为PKD1突变所致ADPKD的PGD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中国汉族人PKD2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人Ⅱ型多囊肾病基因PKD2的突变.方法:筛选临床确诊的26个中国汉族家系中3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取异常条带标本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判别PKD2外显子突变位置及类型.结果:以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从31例患者中成功检测出2种突变.1种为无义突变,系PKD2外显子13的第2407位碱基由胞嘧啶置换为胸腺嘧啶,形成1个终止密码子;另1种为错义突变,系PKD2外显子4的第964位碱基由胞嘧啶置换为胸腺嘧啶,使编码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色氨酸.结论:本研究建立了PCR-SSCP直接检测我国汉族人PKD2突变方法,检测出2种基因突变,为今后开展ADPKD患者囊肿前诊断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多囊肾病1型致病基因(PKD1)和多囊肾病2型致病基因(PKD2)的突变类型。方法 采用长链PCR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对129个ADPKD家系的PKD1PKD2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并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技术对阳性突变进行验证。结果 在129个ADPKD遗传家系中共检测到116个家系存在PKD1PKD2基因的118个突变位点,检出率为89.9%(116/129)。PKD1PKD2的突变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6%(10/116)。在这118个突变位点中,80个(67.8%)为新突变,38个(32.2%)为已知突变;109个位于PKD1(33个已知突变和76个新突变),9个位于PKD2(5个已知突变和4个新突变)。结论 新发现的PKD1PKD2突变位点将有助于ADPKD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并为临床干预提供基本的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与多囊肾病PKD1基因紧密连锁的4个微卫星DNA的多态性,为家系连锁分析和临床分子诊断提供有用的遗传标记。方法:抽提上海市80名汉族无关个体(均为健康志愿者)的DNA,对其进行4个微卫星位点(KG8,SM6,CW2和SM7)的PCR扩增,采用毛细管电泳分离PCR扩增增加,用GeneScan^TM,Genotyper^TM软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上海市汉族人群中,发现KG8,SM6,CW2,SM7分别有4,10,11和9个等位基因片段,其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29和0.274,0.852和0.819,0.786和.779,0.85和0.827,群体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微卫星位点SM6,CW2,SM7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在基因连锁分析和群体遗传学中具有产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1) 建立Ⅰ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Ⅰ)的基因诊断方法;(2) 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变方式,以优化基因诊断。方法:(1) 采用Southern杂交和 PCR 方法, 调查ADPKDⅠ基因3′端单拷贝区突变情况;(2) PCR扩增分析微卫星SM7。结果:将AH4与16例患者的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后, 均显示有正常的15 kb的杂交片段。对27例患者ADPKD Ⅰ基因3′端AH4和JH14两探针间的5.72 kb 基因组DNA行PCR扩增后,未发现5.5 kb基因组DNA缺失。109名正常人SM7 PCR扩增显示,其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76,3个家系的SM7 等位片段与疾病基因连锁关系明确。结论:在汉族中:(1) ADPKDⅠ基因3′ 端单拷贝区无常见性大片段基因组DNA缺失类突变;(2) SM7所含PIC 较高,用其可在70%?80%的ADPKDⅠ家系中作出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7.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1000-1/400。ADPKD致病基因有2个:PKD1和PKD2,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被克隆。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致病基因表达产物,即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的结构功能,亚细胞定位,纤毛在多囊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多囊蛋白与血管异常的关系,用影像学方法评价多囊肾病进展,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延缓多囊肾病进展以及其他新的诊疗措施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ADPKD的分子发病机制,为临床彻底治愈ADPKA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与成人多囊肾病基因1(PKD1)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序列DNA等位基因在广西侗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体外扩增KG8、SM6、CW2和CW4等4个位点的基因片段,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与标准DNA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受检的62名侗族人染色体当中,分别在KG8、SM6、CW2和CW4等4个位点分离到了14、12、16和21种等位基因.结论:与PKD1连锁的4个微卫星DNA在广西侗族人群中存在高度多态性.  相似文献   

9.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 要由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1/PKD2基因突变引起,以双肾多发、进行性增大的囊肿为主要表现, 可同时伴有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高血压、肝囊肿及脑动脉瘤,约45%的患者在60岁之前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 ADPKD基因测序可用于临床特征不典型、没有阳性家族史、影像学表现不明显的患者。在ADPKD阳性的家系中,影 像学检查是诊断ADPKD的主要手段。按身高调整后的肾总体积(height-adjusted total kidney volume,htTKV)和肾增长率 是目前常用的监测ADPKD进展和判断预后的指标。ADPKD暂无终止其疾病进展的有效治疗措施。ADPKD治疗药物 托伐普坦和伯舒替尼能延缓htTKV的增加,已在欧美等地区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PKD1连锁的微卫星KG8、SM6、CW4、CW2四个DNA位点在广西环江县苗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分布规律,为家系连锁分析和临床基因诊断提供有用的遗传标记.方法 采用PCR体外扩增KG8、SM6、CW4、CW2四个位点的DNA片段,然后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等位基因,以标准DNA片段为标识进行比较,作直线回归计算等位基因片段的大小.结果 在KG8位点,被检的58例广西环江苗族人正常个体中共检出16种等位基因,片段长度在96~136 bp,其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907;在SM6位点,被检的57例正常个体中共检出29种等位基因,片段长度分布在74~160 bp,PIC为0.945;在CW4位点,被检的61例正常个体中检出25种等位基因,片段长度在122~214 bp,PIC为0.911;在CW2位点,被检的60例正常个体中共检出17种等位基因,长度在115~153 bp,PIC为0.890.结论 广西环江苗族人群与PKD1连锁相关的微卫星KG8、SM6、CW4和CW2四个基因位点属于高杂合度和高多态信息含量的基因座,是理想的遗传标记,在连锁分析和群体遗传学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可用于ADPKD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PCR方法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家系进行症前基因方法:用PCR扩增与PKDI位点连锁的高度多态性的微小卫星体DNA(SM7,AC2.5,KG8,CW2)为遗传标记,对10个ADPKD家系的104个成员(包括28个患者)找出染色体上与疾病连锁的单体型,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对9个无临床症状,且B超检查呈阴性结果的儿童做出了症前基因诊断。结论:能够应用PCR方法对ADP-K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PCR方法对中国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家系进行基因诊断。方法: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与PKD1位点连锁的高度多态性的微小卫星体DNA(SM7,AC2.5,SM6,KG8)为遗传标记,进行家系分析。对22个ADPKD家系的156个成员(包括68个患者)找出染色体上与疾病连锁的单体型,进行了连锁分析。结果:21个被测家系提供了基因诊断信息;另一个家系显示重组或不连锁。结论:能够采用PCR方法对中国的ADPKD家系进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MLPA对20例ADPKD患者的PKD1基因和PKD2基因进行检测。MLPA检测结果显示单一外显子扩增或疑似扩增者采用RT-PCR检测验证;MLPA检测结果显示单一外显子缺失或疑似缺失者采用PCR检测验证,存在扩增产物者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MLPA检测显示:1例患者单一外显子缺失(PKD1 Exon40),5例单一外显子疑似缺失(PKD1 Exon1、PKD1 Exon25、PKD2 Exon8、PKD2 Exon8、PKD1 Exon25),3例单一外显子疑似扩增(PKD1 Exon6、PKD1 Exon7、PKD1 Exon7)。经RT-PCR检测验证,1例患者单一外显子扩增(PKD1 Exon6);经PCR检测与测序验证,1例患者单一外显子错义突变(PKD1 Exon40),1例单一外显子缺失(PKD2 Exon8)。结论 MLPA为ADPKD的基因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ICA)与多囊肝肾病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的关系。方法报告2例颅内动脉瘤伴多囊肝肾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疾病的发生机制、统计学特点、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ADPKD患者中动脉瘤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病与PKD1和PKD2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CTA和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预防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为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式。结论多囊肝肾病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对临床早期发现和治疗颅内动脉瘤(ICA)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基因1(PKDl)突变对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92-2002年间在我院行囊肿去顶减压手术的患者进行PKD1基因的全长检测.比较突变类型以及突变位点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结果 不同突变类型间肾功能正常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59,P=0.021).近3'端突变患者疼痛缓解时间(53个月±4个月)明显长于近5'端突变患者(39个月±5个月)(x2=7.677,P=0.006),近3'端突变患者肾功能正常时间(52.7个月±3.1个月)也明显长于近5'端突变患者(40.2个月±2.6个月)(X'=7.963,P=0.005).结论 PKD1基因突变对患者手术预后存在影响,有可能成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的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