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0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超声观察,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10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管径、内一中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102例脑梗死患者中,75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卒中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 1 0 3例发病 2 4h内连续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在住院 1周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斑块情况及管腔狭窄与脑梗死早期进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Lo 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IMT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颈动脉斑块为脑梗死早期进展的危险因素 ,最大斑块的长度与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及IMT与卒中进展无明显关系。结论粥样斑块的结构与理化特性可能是引起脑梗死早期进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血管形态的变化,为脑梗死二级预防提供治疗依据.方法 对96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脑干小脑组,观察其颈动脉血管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及斑块大小、形态、性质,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 脑梗死患者大部分存在颈动脉斑块及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各种类型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CAS,有利于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特点。方法 应用HDI 5 0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 2 0 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检测。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 ,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梗死组和复发梗死组 ,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型和中、重型组。分别对以上各组观察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积分、管腔狭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①多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 (88.5 % )高于单发组 (72 .9% ,χ2 =8.2 88,P <0 .0 1) ,颈动脉狭窄的程度高于单发组 (χ2 =3.974 ,P <0 .0 5 ) ,多发组较单发组梗死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内膜增厚、斑块积分值均高于单发组 ,收缩期峰值流速减小 ,血管阻力增加 (P <0 .0 5 ,P <0 .0 1)。②复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 (91.7% )高于首发组 (78.2 % ,χ2 =5 .2 39,P <0 .0 5 )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首发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复发组较首发组颈总动脉内径增宽、内膜增厚 ,血管阻力增加 (P <0 .0 1)。③轻型与中、重型脑梗死组比较 ,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梗死侧颈总动脉内径、内膜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发性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 ,程度重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及头部MRI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头部磁共振(MRI)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220例患者中145例(65.9%)检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梗死侧斑块的发生率为66.8%;38例(17.3%)发现有颈动脉中重度狭窄,28例(73.7%)在梗死灶同侧;48例(21.8%)有颅内动脉狭窄,32例(66.7%)梗死灶在狭窄动脉的供血区域.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颅外颅内动脉的狭窄率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颅外颅内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及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ATL-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及阻力指数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2.5%,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5%.97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66例,检出率68%;49例血脂异常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23例,检出率47%;14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5例,检出率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新平  曹国辉  宋洪波 《临床荟萃》2009,24(13):1151-1152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密切相关,且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而备受重视。明确其早期先兆指标,可指导临床及时判断病情变化并给予干预措施,阻止脑梗死进展,使脑损伤减小到最低程度,以达到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公认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是导致人类残疾或死亡的高危因素,现已成为中老年人重要的致死病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超声检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给予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1].本研究就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对116例疑诊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旨在进一步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检出率及发生率,使其成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脑梗死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然而对于颅外段血管未见异常的急性脑梗死研究较少。对此类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及动脉血流参数连续选择2009年8月—2011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患者。入选标准:脑卒中首次发作,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选择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经头颅CT或MR检查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及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血浆MMP-9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90例病例中脑出血为30例,脑梗塞60例;将脑梗塞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东菱迪芙治疗组30例,采用ELISH方法监测各组入院时,治疗5d末的血浆MMP-9含量。结果(1)急性脑梗塞患者MMP-9在发病24h内迅速上升,发病5d末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2)脑出血患者5d内MMP-9含量明显高于脑梗塞组,与脑水肿体积大小呈正相关。(3)东菱迪芙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病5d末的MMP-9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MP-9含量在脑梗塞的早期即开始升高,其水平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不会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血浆MMP-9水平可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严重程度。动态测定MMP-9可以预测在脑梗塞治疗过程中并发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发病后6h内完成核磁弥散成像(DWI)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DWI异常表现分为6型,核磁检查前及发病24h后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月后随访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组间,基线NIHSS评分、梗死体积、病变侧颈内或大脑中动脉的闭塞情况及临床结局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同临床症状、血管状况及临床结局都存在密切关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性激素与脑梗塞患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性激素与脑梗塞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 48例男性脑梗塞患者及 30例健康男性血清孕酮 (P)雌二醇 (E2 )和睾酮 (T)水平。结果 脑梗塞患者血清 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 .0 1,血清 E2 在脑梗塞患者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5 ,血清 E2 在 3个月随访期间趋于正常水平 ,血清 P在 3个月随访期间略高于急性期 ,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0 5 ,但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 .0 1。血清 T在脑梗塞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性激素比例失衡与脑梗塞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水平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将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梗死组(73例)和出血组(46例),并设健康对照组(57名),观察梗死组和出血组患者发病24 h、第(5±2)天和第(12±2)天这3个时段的NT-pro BNP水平、梗死面积、出血量、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发病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并分析NT-pro BN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发病3个月的MR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组患者在24 h、第(5±2)天和第(12±2)天时的NT-pro BNP水平分别为546.78 pg/m L、456.62 pg/m L和176.14 pg/m L;出血组患者分别为458.57 pg/m L、366.31 pg/m L和159.95 pg/m L。不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分数亚组间的NT-pro 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61例为卒中组,入院时对其进行NIHSS评分;并以同时期门诊体检中心42例健康中老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受试者入院第1天 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卒中组早期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  相似文献   

17.
赵建华  王山梅  索爱琴  张杰文  韩雄 《临床荟萃》2003,18(23):1337-133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闻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并与32例脑动脉硬化和36例健康人对照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第1天明显升高,高于脑动脉硬化及正常对照组。1天至3天呈上升趋势,3天至7天呈下降趋势,14天基本降至正常水平。脑梗死患者组病情发作后1、3、7天sICAM-1水平与脑动脉硬化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梗死体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其水平越高。结论 sICAM-1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参与了脑梗死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清sICAM-1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梗死灶的大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作为了解脑梗死病情及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We present a 29-year-old woman with a long history of attacks of migraine with and without visual aura. She was a heavy smoker (20 cigarettes/d) and was currently taking oral contraceptives. During a typical migraine attack with aura, she developed dysarthria, left brachial hemiparesis and hemihypoesthesia and brief and autolimited left clonic facial movements. Four hours after onset, vascular headache and focal sensorimotor neurological deficit were the only persisting symptoms and, on seventh day, she was completely recovered.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n day 20 after onset showed a subacute ischemic lesion in the right temporo-parietal cortex compatible with cortical laminar necrosis (CLN). Extensive neurological work-up done to rule out other known causes of cerebral infarct with CLN was unrevealing. Only ten of 3.808 consecutive stroke patients included in our stroke registry over a 19-year period fulfilled the strictly defined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criteria for migrainous stroke. The present case is the unique one in our stroke registry that presents CLN related to migrainous cerebral infarction. Migrainous infarction can result in CL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信号(MES)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探讨MES与缺血性卒中早期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209例发病72 h内的前循环惠性脑梗死患者,均排除具有潜在心源性栓子.自动在线监测大脑中动脉内的MES,计算MES的发生率并评估其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前瞻性随访到卒中复发或6个月研究结束时,分析MES与脑梗死复发间的关系.结果 共有77例(36.8%)检测到MES.MES与年龄(每10岁OR 1.71,95% CI 1.22~2.40,P=0.002)和颈动脉斑块(OR 2.67,95% CI 1.39~5.13,P=0.003)相关.在6个月的随访中,有22例(10.5%)发生前循环再次卒中,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ES与脑梗死复发问存在显著相关(log rank 25.24,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MES与颈动脉斑块预测脑梗死复发,OR分别为9.42(95% CI 2.75~32.31,P=0.00)和3.39(95% CI1.36~8.48,P=0.01).结论 颈动脉斑块和年龄是MES的危险因素,脑梗死急性期检出MES和颈动脉斑块可以预测脑梗死早期复发.Embo-Dop自动微栓子检测适用于筛选脑梗死复发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首次突发脑梗塞患者就医时间的影响因素,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预防保健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315例首次突发脑梗塞患者的就医时间进行调查,分析其文化程度、首发症状及对脑卒中疾病知识的了解等因素对患者发病后选择就医时间的影响。 结果 315例患者平均就医时间为34.79h,6h内就医者65例(20.64%),文化程度、首发症状轻重及对脑卒中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等对患者选择就医时间均有影响。 结论 早期在社区实施对高危人群的预防保健教育,对降低患者伤残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