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发型高IgM综合征CD40配体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钱娟  孙健  张眉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6):328-330
目的揭示1例散发型高IgM综合征(HIM)患儿发病机制及其遗传类型,从而为其今后可能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的能力;用单克隆抗体染色检测CD40配体(CD40L)表达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检测患儿CD40L开放阅读框架基因突变。结果此例HIM患儿B细胞体外刺激可产生IgG,T细胞表面CD40L染色阴性,序列分析发现654657位碱基缺失。结论患儿B细胞可能具有正常Ig分泌功能,Ig同种型转换障碍是由于其T细胞CD40L基因缺失,并在国内首次从分子水平上确诊一例性联高IgM综合征患儿  相似文献   

2.
CD40L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CD40L在儿童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法检测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表达CD40L水平、细胞凋亡率及可生CD40L(sCD40L)对单核细胞株THP-1产生TNF-α的影响。结果:KD表达CD40L明显增高;存在淋巴细胞凋亡延迟;患儿PBMC培养上清(可能含有sCD40L)可诱导THP-1产生高浓度TNF-α。抗CD40L单抗可纠正  相似文献   

3.
细胞内信号传递对脐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T淋巴细胞内信号传递与脐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以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对照,测定19例足月新生儿脐血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蛋白激酶A活性和蛋白激酶激动剂PMA对脐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1)经抗-CD3刺激前或刺激事脐血单个核细胞和PBMC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差异无显著意义;(2)PMA可纠正抗CD3诱导的CBMC凋亡;(30培养2小时,CBMC PKA活性自发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 R S V) 对新生儿脐带血白细胞介素6( I L6)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用 R S V 和灭活 R S V 体外感染培养的单个核细胞,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 T P C R) 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 I L6 基因表达的变化。用酶切鉴定其产物特异性。以正常成人外周血为对照。结果  R S V 感染后6 小时脐带血和成人血单个核细胞均有 I L6 m R N A 的高表达,但12 ~24 小时后脐带血及灭活 R S V 感染的脐带血无 I L6 m R N A 表达。结论 新生儿脐带血和成人外周血在 R S V 感染后都具备产生免疫调节因子的能力,非复制的灭活病毒对新生儿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单纯性肾病综合征低IgG血症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研究表明与T细胞功能紊乱致Ig同种型转换障碍有关[1]。近年发现CD40L信号在同种型转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表达缺失或减少是X连锁高IgM血症(XHIM)血清Ig水平异常的原因[2]。我们检测了单纯性肾病患儿T细胞CD40LmRNA和蛋白质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血清IgG水平的相关性,并探讨了CD40单克隆抗体(CD40mAb)对体外产生IgG及其亚类的调节作用。对象:(1)研究组: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患儿16例,发作期11例,恢复期5例,诊断按全…  相似文献   

6.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急性川崎病患儿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观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患儿淋巴细胞凋亡(APO)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VIG对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对26例川崎病患儿和20名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抗-CD3单克隆抗体刺激培养不同时间(0,12,24,48,72小时)APO百分率和DNA片断化分析,2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IVIG治疗组(n=16)和阿司匹林治疗组(n=10),并对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KD患儿APO百分率和DNA片断化较正常儿童明显降低(P<0.001)和延迟;IVIG治疗后,降低的APO百分率和延迟的DNA片断化被逆转,同时与单用阿司匹林组比较,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下调(P<0.001)。外周血淋巴细胞APO下调可能参与了KD的发病。IVIG治疗KD的机理可能部分归于对被抑制的淋巴细胞APO的逆转。IVIG对其它淋巴细胞凋亡不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可能存在同样机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与免疫学机理。方法 设IVIG治疗组(n=2)及常规治疗组(n=22)。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HIE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及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同进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及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体外产生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还观察IVIC在体外对患儿PBMC产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紫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 L表达及其干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细胞表达CD40配体及其干预因素,以期探讨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用流工细胞技术,ELISA法及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观察组33例患儿CD40 L阳性细胞率,IL-4,IL-5及IgE,A,G,M,并与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介素(IL)4基因修饰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Raji的体外生物学特性、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杀伤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基因转染法将人IL4cDNA导入Raji株并筛选获得高效价表达IL4的克隆,观察IL4表达克隆形态学特征、体外增殖反应及其诱导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反应和IL2、干扰素(IFN)γ基因表达及CTL杀伤活性。结果IL4基因修饰对Raji的体外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影响,但明显促进正常人PBMC增殖及IL2、IFNγ基因表达,其诱导建立的CTL杀伤活性明显增强,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为30∶1时,IL4基因修饰可使Raji细胞诱导的CTL杀伤活性上升2~3倍。结论外源性IL4基因表达产物可能作用于瘤细胞和(或)PBMC,通过诱导IL2、IFNγ等细胞因子促进CTL反应,并增强其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0.
自体移植物抗宿主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应用小剂量短疗程环孢菌素A(CsA)(1mg/kg·d,共28天),可在60%~75%的病例中诱导产生自体移植物抗宿主病(autoGVHD)。在此过程中,胸腺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病的效应细胞大多是能识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抗原(小鼠为Ⅰ区相关抗原,即Ⅰa)的T细胞受体(TCR)α、β+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也有少数为CD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MHCⅡCLIP复合物可能是该效应细胞的靶抗原。初步研究表明,CsA诱导的autoGVHD具有强大的抗瘤作用。其抗瘤作用的强弱与GVHD的严重程度及瘤细胞表面MHCⅡ类抗原的表达有关。CsA与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2(IL2)合用可增强autoGVHD的抗瘤作用。这项研究为防止autoHSCT后肿瘤的复发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脐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新生儿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的机制。方法以健康成人为对照,采用凋亡细胞计数、片段DNA分析、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凋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CBMC自发或经抗CD3单克隆抗体刺激较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易发生凋亡;(2)CBMC与成人PBMCBcl2阳性细胞率差异无明显意义;(3)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γ对CBMC的凋亡无明显作用,白细胞介素2可部分或全部纠正CBMC凋亡;(4)蛋白抑制剂放线菌酮可迅速诱导CBMC和成人PBMC发生凋亡。结论易于凋亡可能是新生儿T淋巴细胞发育不成熟的另一重要特征,其凋亡途径为Bcl2非依赖途径,白细胞介素2对维持CBMC生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CD40-CD40配体(CD40L)是免疫细胞间重要的信号传导途径,不仅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调节,而且在某些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领域的研究拓宽了人们对免疫调控及免疫应答反应的认识,并为通过采用一些手段[如anti-CD40/CD40L单克隆抗体(MAb)阻断或基因敲除]来干预CD40-CD40L的异常表达,进而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D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初步探讨在体条件下维生素D(V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VD缺乏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及VD对其的调节作用,并同时检测了该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及血锌水平。对象及方法:(1)对象:11例有VD缺乏的佝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节省篇幅、方便读者,今后本刊的文章中免疫专业常用术语的英文缩略语不再注中文全称,如族分化抗原(CD),Ⅰ类T辅助细胞(TH1),Ⅱ类辅助细胞(TH2),细胞毒性T细胞(CTL),自然杀伤细胞(NK),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球蛋白(I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肽(CP)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I)水平在小于胎龄(SGA)儿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48例SGA儿脐血清和其中的37例SGA儿生后一周内外周血CP和IGFⅠ。结果SGA儿脐血CP和IGFI水平低于适于胎龄(AGA)儿水平,且SGA儿的不良生长程度越重,CP和IGFⅠ水平越低,生后一周内,重度SGA儿外周血CP和IGFⅠ仍维持低水平,而轻度SGA儿CP和IGFⅠ则上升至AGA儿水平。结论SGA儿的不良生长与低胰岛素和IGFⅠ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毅  郭履  马力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6):331-333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对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受体竞争结合、核酸分子杂交、免疫组化等方法,从蛋白质和(或)基因表达水平系统观察了GH及其受体(GHR)、IGF多肽(IGFI、I)、受体(IGFIR、IR)和结合蛋白(IGFBP16)在小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胸腺和淋巴结的表达、分布与调节。结果GHR在PBL的表达呈年龄相关的变化;胸腺、淋巴结和PBL都有GH合成细胞,且GH缺乏患儿与正常人无异;IGFs多肽、受体和结合蛋白基因在儿童胸腺和淋巴结均有不同水平的表达,提示它们在免疫器官局部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形式产生和发挥作用。结论GHIGF对于影响和调节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细胞凋亡及bcl-2和fas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李红  董永绥  方峰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1):645-648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利用凋亡细胞原位检测技术,结合PI染色法流式细胞DNA含量分析术,检测了体外CMVAD169毒株感染的宿主细胞(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及体内CMV性肝炎患儿肝组织内细胞的凋亡发生情况,并应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了CMV感染对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fas表达的影响。结果体内外CMV感染均能明显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同时CMV感染使肝细胞及HEL细胞内的bcl2基因表达降低,而使fas基因表达上调。结论CMV感染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影响bcl2和fas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这种凋亡规律的异常可能参与了CMV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A对新生儿单个核细胞IgM生成能力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维生素A(VitA)对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IgM生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培养试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视黄酸(RA),观察VitA水平正常组与缺乏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生成IgM的变化。结果RA能够增加SAC刺激下的单个核细胞的IgM生成,加RA后VitA正常组IgM由666±402μg/L增加到1389±982μg/L(P<0.01),VitA缺乏组由350±136μg/L(增到581±241μg/L)(P<0.01)。尽管体外加RA后VitA缺乏组的IgM水平有所上升,但增加量和增加幅度都显著低于VitA正常组。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新生儿脐血VitA含量与体外培养加RA后IgM的增加幅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结论VitA对新生儿单个核细胞生成IgM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体外扩增脐血CD+ 34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某些造血细胞因子对脐血造血干细胞的扩增效应。方法脐血CD+34细胞经免疫磁珠法分选后,在含有重组人Flt3配基(rhFlt3L)、干细胞因子(rhSCF)、白细胞介素1β(rhIL1β)、rhIL3和rhIL6的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7至14天。采用流式细胞仪、造血细胞集落和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方法检测扩增后的细胞。结果在上述细胞因子作用下,脐血CD+34细胞明显扩增。细胞总数、CD+34细胞和造血细胞集落总数在第7天分别扩增31±19、4±5、10±67倍、第9天分别扩增236±106、20±20、57±62,第14天分别扩增770±505、30±30、189±133。扩增的细胞以髓系祖细胞为主,极少红系祖细胞,无淋巴系细胞,并含有LTCIC。结论理想的造血细胞因子的组合可以加速体外扩增脐血CD+34细胞,在细胞数量和质量上可能满足成人移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血清诱导人单核细胞表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链蛋白(PDGFB)的影响;观察丙种球蛋白作用后的单核细胞条件培养基(MCM)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方法。结果川崎病患儿血清能强烈诱导单核细胞表达PDGFB,川崎病患儿血清作用后的MCM则能显著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川崎病患儿血清的上述作用能够被丙种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作用后的MCM所抑制。结论单核细胞表达PDGF增多及单核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形成;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的机理,可能与抑制单核细胞表达PDGF和减少内皮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