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饥饿环境对粪肠球菌生物膜胞外多糖合成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饥饿状态粪肠球菌形成48h生物膜,凝集素标记结合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胞外多糖分布情况,提取饥饿状态浮游粪肠球菌和对数期、稳定期、饥饿状态粪肠球菌48h生物膜胞外多糖,蒽酮法定量分析比较胞外多糖合成能力。结果饥饿状态粪肠球菌形成的48h生物膜内胞外多糖呈云絮状,与细菌分布区域不完全一致;生物膜细菌合成水溶性和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能力均高于浮游细菌(P<0.05);其合成水溶性胞外多糖的能力与对数期和稳定期细菌无显著差别(P>0.05),合成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能力高于后两者(P<0.05)。结论饥饿状态粪肠球菌合成生物膜胞外多糖的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生物膜状态与浮游状态下粪肠球菌对碱的耐受性。方法:制备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的粪肠球菌细胞,用pH值分别为7、8、9、10、11和12的培养液作用2h,利用MTT比色法比较2种状态下细菌细胞活性变化。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碱性环境(pH值7~9)对粪肠球菌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高碱性环境(pH值>10)下存活细菌的比例明显减少;高pH环境下,生物膜状态的粪肠球菌存活细菌比例显著高于浮游状态下细菌的存活比例。结论:粪肠球菌对碱性环境具有强耐受性,形成生物膜是粪肠球菌抵抗高碱性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纳米银对多菌种生物膜中粪肠球菌的杀菌作用.方法:用粪肠球菌、产黑色素普雷沃菌以及具核梭杆菌构建多菌种生物膜85 个.分别用0.1%(12~15 nm、100 nm)纳米银悬浊液以及2%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然后通过qPCR方法检测样本中粪肠球菌的活菌量和粪肠球菌的细菌总量.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细菌样本临界循环数(Ct).结果:各个实验组使用和不使用PMA之间粪肠球菌的细菌计数有着差别(P=0.000);将3 个实验组使用和不使用PMA qPCR检测到的Ct值的差值进行比较:纳米银(12~15 nm)实验组最大,纳米银(100 nm)实验组次之,次氯酸钠实验组最小(P<0.05).结论:纳米银对于多菌种生物膜中的粪肠球菌有着较强的杀菌作用,直径较小的纳米银杀菌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生理状态下粪肠球菌的表面超微结构及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动态形成过程。方法利用AFM观察生理状态下粪肠球菌的超微结构并进行三维成像。利用硝酸纤维素薄膜在体外构建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用AFM观察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表面变化。结果粪肠球菌菌体呈球状,表面凹凸不平,被颗粒状物包绕。初步确定了6 h粪肠球菌生物膜逐渐形成,24 h生物膜维持稳定状态,观察到细菌表面局部特征的变化及细菌胞外的多聚体物质。结论应用AFM能够在生理条件下清晰地观察粪肠球菌表面超微结构及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整个动态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中药茶多酚、MTAD、52.5 g/L次氯酸钠抑制根管壁粪肠球菌生物膜的能力,并分析中药茶多酚作为根管冲洗液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微孔板滴定法检测茶多酚,MTAD和52.5 g/L次氯酸钠液对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琼脂扩散实验检测3种抗菌剂对粪肠球菌的抑菌圈。通过建立粪肠球菌感染根管3周和6周的模型,分别用茶多酚、MTAD和52.5 g/L次氯酸钠液对粪肠球菌感染后的根管进行处理,然后对根管壁生物膜中的细菌生存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这3种根管冲洗液抗粪肠球菌生物膜的能力。结果:MIC、MBC和琼脂扩散实验显示:3组冲洗剂对粪肠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在粪肠球菌感染根管3周的生物膜中,MTAD和次氯酸钠液可以完全抑制粪肠球菌生物膜,茶多酚处理后虽仍有粪肠球菌生长,但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处理组的细菌生存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粪肠球菌感染根管6周的生物膜中,次氯酸钠液可以完全抑制细菌生长,茶多酚和MTAD作用后仍有活菌生长,但与对照组相比,细菌生存数均显示了8个log值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2.5 g/L次氯酸钠液具有很强的抑制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作用,而茶多酚和MTAD也具有一定的抑制粪肠球菌生物膜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影响,以研究胞外DNA在此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盖玻片上建立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并在生物膜形成的不同时间,用DNaseⅠ处理,AO-EB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态变化。结果:生物膜中胞外DNA随着生物膜的生长而增多;在有无DNaseⅠ存在的两种环境下,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发生了迥异的变化;DNaseⅠ对生物膜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结论:胞外DNA在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存状态下变形链球菌合成胞外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变形链球菌合成水溶性、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能力在生物膜黏附状态与浮游状态下是否存在量的差异及其可能原因。方法 :在多种蔗糖培养浓度和不同培养时间 ,对变形链球菌分别进行静置培养和摇动培养 ,以模拟生物膜黏附状态和浮游状态下生长的变形链球菌 ,蒽酮法测定细菌合成的水溶性胞外多糖和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含量。结果 :相同培养时间每种蔗糖浓度条件下 ,生物膜黏附状态下变形链球菌合成的水溶性、水不溶性胞外多糖均要多于浮游状态下的细菌 (P <0 .0 5 ) ,生物膜黏附状态与浮游状态下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和合成胞外多糖的量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不同培养时间同一蔗糖浓度条件下 ,生物膜状态下变形链球菌合成的水溶性、水不溶性胞外多糖也多于浮游状态下的细菌 (P <0 .0 5 )。结论 :生物膜黏附条件下 ,变形链球菌合成水溶性、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能力均明显增强 ,这可能是生物膜中的细菌有更强致龋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粪肠球菌在再治疗根管内的检出率及其相关特性(生长情况、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方法:收集临床病例样本54例,使用粪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和胆盐七叶苷琼脂进行分离培养。分离株通过16SrRNA测序法鉴定。将鉴定正确的粪肠球菌临床分菌株和作为对照的粪肠球菌标准株(EfATCC29212)用BHI培养基进行培养,分别对比其生长曲线、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结果:收集临床病例样本54例,分离鉴定为粪肠球菌的有18例,检出率为33.33%。经统计分析:粪肠球菌在再治疗根管内的检出率在病人性别、年龄、患牙尖周稀疏大小及距离上次根管治疗时间长短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上次根管治疗根充是否到位有关,欠填根管中粪肠球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恰填根管(P<0.05),但不同欠填长度组间粪肠球菌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与对照菌株在生长曲线、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粪肠球菌在再治疗根管内的检出率为33.33%,其检出率与上次根管治疗根充情况有关。同时,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与标准株的生长情况、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纳米银对牙本质表面粪肠球菌粘附的干预作用。方法:制备牙本质片42个,随机均分成3组,分别置于0.1%纳米银溶液、1.313%次氯酸钠溶液和生理盐水内浸泡30min后,于200μL粪肠球菌悬液中培养1h,用扫描电镜观察牙本质表面形态和粪肠球菌粘附情况,荧光显微镜分析牙本质表面粘附的粪肠球菌数量并拍照记录,Image pro plus 6.0软件计算粪肠球菌总菌数、活菌数和活菌百分比。结果:0.1%纳米银溶液组和生理盐水组牙本质表面形态清晰无破坏,1.313%次氯酸钠溶液组牙本质溶融坍塌,胶原溶解破坏。牙本质经0.1%纳米银溶液处理后,其表面粘附的粪肠球菌总菌数、活菌数和活菌百分比均低于1.313%次氯酸钠溶液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0.1%纳米银溶液可有效减少粪肠球菌对牙本质的粘附,对牙本质表面形态无明显破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壳聚糖/姜黄素纳米复合物对变异链球菌致龋力的影响。方法:将姜黄素与壳聚糖复合后形成含有不同浓度(0、0.01、0.05、0.10 mmol/L)姜黄素的壳聚糖/姜黄素纳米复合物(CS-Cur)。将CS-Cur作用于浮游态及生物膜状态下的变异链球菌,观察变异链球菌生长增殖曲线、培养物pH变化、细菌糖酵解能力,结晶紫染色评估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量,蒽酮法检测生物膜内非水溶性胞外多糖含量,菌落计数评估生物膜中所含细菌的量。通过以上实验评估变异链球菌在CS-Cur作用后致龋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CS-Cur作用于变异链球菌后,其生长增殖受到了抑制,该抑制随着Cur浓度升高而增强;变异链球菌培养物pH也无法下降至空白对照组水平;同时变异链球菌的糖酵解能力在CS-Cur作用后也有所下降;CS-Cur作用于变异链球菌后,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变异链球菌所形成的生物膜的量下降(P<0.05);蒽酮检测胞外多糖结果显示:生物膜中所含的非水溶性胞外多糖显著减少(P<0.05);菌落计数结果显示:细菌数量也显著减少(P<0.05)。结论:CS-Cur纳米复合物对变异链球菌致龋因子的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