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朱建芳 《中国医疗前沿》2012,(13):15+84-15,84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由于术后禁食,营养支持对于帮助患者渡过禁食期,促进切口愈合有着积极的作用。营养支持也成为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常规治疗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食管癌病人术后应用肠外营养 (PN)、肠内营养 (EN)和常规补液三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和费用。方法 :将 68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成PN组、EN组和对照组 ,并分别在术前、术后第 8天各测一次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肝功能 ;观察消化道功能恢复情况、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并比较三组营养药液的费用。结果 :三组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 ;PN组、EN组前白蛋白水平在营养支持后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提高 (P <0 .0 5 ) ,体重下降较小 (P >0 .0 5 ) ;而对照组前白蛋白术前、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体重丢失较多 (P <0 .0 5 ) ;肝功能PN组γ -GT值在术后第 8天明显升高 (P <0 .0 5 ) ,与EN组和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在营养费用 ,PN组最高 ,EN组较低 ,对照组最少 ,三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食管癌病人术后行PN、EN均较常规补液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均有显著作用 ,但PN组费用较高 ,易有并发症 ;而EN组费用较低 ,比较安全 ;常规补液虽费用低廉 ,但是效果较差 ,需要改善。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术后的营养支持是维持患者基本新陈代谢和促进患者康复、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随着肠外营养技术和对肠内营养的认识的进步,我们对于食管癌患者的营养支持手段日益渐多.本文就目前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营养支持技术的研究背景和临床应用研究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外混合营养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将167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外混合营养组(85例)和全肠内营养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基本营养状态、免疫学指标变化程度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营养支持1周后,肠内外混合营养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免疫指标(IgG、IgA、IgM)均较全肠内营养组显著改善(P<0.05);肠内外混合营养组腹部并发症、术后睡眠障碍及电解质紊乱等发生率也低于全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 肠内外混合营养是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更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溉  姚健  官禹 《西部医学》2009,21(6):918-919,922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恢复的影响。方法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天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天开始经鼻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量、血红蛋白(HGB)、血清前白蛋白(PA)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天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90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EN(肠内营养)和PN(肠外营养)3组。检测各组患者术后血清蛋白等各项营养代谢指标。结果手术后14d,与EN(肠内营养)和PN(肠外营养)相比,对照组转铁蛋白显著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EN和PN组负氮平衡显著性改善,尤其EN组更为明显。结论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64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0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生化指标。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1),血浆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临床营养支持的实施与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海平 《广东医学》2001,22(5):372-373
临床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 ,因历史上以外科医生为先驱 ,故又称之为外科营养。营养支持在外科领域被誉为是继无菌术、抗生素、麻醉之后的第四个里程碑 ,其应用领域也从外科扩展到内科、肿瘤科、神经科、烧伤、ICU、儿科、妇产科等临床专科 ,成为现代治疗学不可缺少的新方法、新技术。1 开展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营养支持不仅仅是支持患者的营养状态 ,保持氮平衡 ,减少机体瘦肉体的耗损 ,维持机体的蛋白质量 ,更重要的是维持细胞、器官与组织的代谢、结构和功能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生理功能的调控 ,加速组织的修复、促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腹部外科手术之后针对营养不良患者采取不同营养支持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120例经过腹部外科手术营养不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其中EN组采取肠内营养支持;PN组采取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并采取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营养支持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TRE、PA、sALB、Hb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外科手术后引起的营养不良中,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更有利于维持患者的机体平衡,对其营养恢复和感染抵抗方面有较为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魏飞 《当代医学》2014,(36):83-84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实施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食管癌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2组(n=20)。比较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营养情况、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后第1、8天患者体质量较术前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术后第3天较术前明显下降,但术后第8天不同程度回升,尤其EN组更加明显,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恢复肛门排气和排便的时间明显短于PN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组患者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静脉炎、腹泻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腹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方法:选择年龄60岁以上胃癌手术的26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13例。检测手术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N)和纤维连接蛋白(FN)进行比较,同时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结果:术后两组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和Hb、Alb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8天病人均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同时术后第4、8天时两组的FN提高比术前明显(P<0.05﹑P<0.01),而且术后第8天时EN组的上升比PN组更明显(P<0.05);肛门排气时间EN组比PN组为早(P<0.05)。结论:老年人胃癌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和改善营养代谢,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66-71
目的 探讨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营养状态和疗效的影响分析。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我院2016 年1 月初至2019 年12 月底收治的老年食管癌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共入组126 例:研究组(64 例),对照组(62 例)。所有病患实施的同步放化疗均在我院进行,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教育、饮食营养指导及常规营养治疗,研究组实施强化的个体化营养教育和肠内营养支持管理,对比两组的体重丢失情况、体质指数(BMI)、L3 骨骼肌质量指数(L3 SMI)、营养相关血液学指标、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完成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研究组放化疗后的体重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质指数(BMI)、L3 骨骼肌质量指数(L3 S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淋巴细胞计数(LYM)的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入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均表现为2 级及以下,两组差异比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级及以上的放射性咽和食管粘膜损伤在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然而对照组的1 级和2 级放射性咽和食管粘膜损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1~2 级骨髓功能抑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对照组≥3 级骨髓功能抑制发生率明显高出研究组(P<0.05);对照组放化疗后出现1 例放射性肺炎,但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放化疗完成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未完成放疗总剂量、未行第2 周期同步化疗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近期有效率为9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的疗效有显著促进作用,能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提升治疗完成率,降低放化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老年食管癌病患的治疗依从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支持对ICU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ICU危重患者4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相同热量和氮量的肠内或肠外营养制剂。2组患者均于营养支持前与营养支持第8天检测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围和三头肌皮皱厚度。结果: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的CD3、CD。和血清前白蛋白明显增高(P〈0.01),CD4/CD8、NK细胞、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增高(P〈0.05);两组对比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的CD3、CD4、CD4/CD8、NK细胞、血清前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后(P〈0.05),而上臂肌围和三头肌皮皱厚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肠内营养支持不但可明显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可改善其细胞免疫功能,只要病情许可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4.
陈泽英  陈芳 《海南医学》2012,23(20):50-52
目的 分析肠内营养对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并探讨对放化疗的不良影响.方法 对75例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其中肠内营养组患者43例,施行早期肠内营养+常规饮食;常规饮食组患者32例,早期予单纯的常规饮食,在放疗后期,由于不良反应影响进食时增加静脉营养.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放疗前后,肠内营养组平均体重略有增加(0.64 kg),血红蛋白升高6.38 g/L,血清白蛋白升高1.63 g/L,白细胞计数增加0.26× 109/L;常规饮食组体重下降6.72 kg,血红蛋白减少24.85 g/L,血清白蛋白减少6.13 g/L,白细胞计数减少1.86× 109/L.两组比较,各营养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保证治疗顺利完成.其不良反应可能与个体差异和化疗方案有关,在对此类患者护理时应加强个性化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食管癌贲门癌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探讨早期肠道营养对于术后愈合及肿瘤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 2 2 5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 ,术后 1 2 h开始肠道内营养灌注 ,观察疗效。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术后营养状况改善 ,避免低钾血症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术后早期肠道内营养 ,对于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愈合及肿瘤的综合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89-92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法治疗ICU食道癌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ICU食道癌重症患者84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营养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MNA(13.44±1.88)分、BMI(11.72±12.69)kg/m2、ALB(35.35±3.12)g/L、HBG(108.48±13.04)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M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ICU食道癌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法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肠胃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王杉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07-3408
目的探讨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58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肠内营养组(EN)和全肠外营养组(TPN),EN组术后进行常规处理,TPN组术后应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等作为营养素来源。术后第11天对2组患者进行实验指标测量并比较。结果①术后EN组胃肠道排气功能恢复时间和排便功能恢复时间均快于TPN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术后2组患者的体重均减轻,但TPN组手术前后的体重差大于EN组手术前后的体重差,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和营养状况改善。  相似文献   

18.
外科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方法的改进和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环龙 《上海医学》2000,23(12):717-720
目的 分析外科危重病人经不同热、氮需要量和不同途径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 依据危重病人的代谢特点实施肠外营养 (PN) ,对 2 2例外科危重病人早期以低热量、低氮量、低脂肪为原则 ,总热量不超过 2 0kcal·kg-1·d-1,供氮量不超过 0 .15g·kg-1·d-1,脂肪供热不超过 40 %为宜 ;应激消退期 ,相应增加供热、氮量 ,总热量不超过 2 5kcal·kg-1·d-1,供氮量为 0 .2 0g·kg-1·d-1,以满足机体合成代谢的需要。一旦肠道功能恢复 ,应及时过渡到肠内营养。结果 本组治愈 17例 ,死亡 5例。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糖、脂代谢异常和肝酶谱变化的代谢性并发症。EN期间无严重腹泻、腹胀等并发症。结论 营养支持对危重病人至关重要。早期因病情危重 ,消化道功能差 ,以循序渐进、阶段性的肠外营养为主 ;后期以肠内营养为主 ,以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 ,减少肠源性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