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迅  朗中兵 《重庆医学》2006,35(15):1386-1388
目的探讨氟胺酮与吗啡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ASAⅠ~Ⅱ级90例择期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与C3组,每组30例,均采用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腰麻用药为0.5%重比重布比卡因10mg,然后硬膜外腔置管。A组于腰麻液中加入吗啡0.25mg,B组于硬膜外腔注入吗啡2mg,C组则于硬膜外腔注入吗啡2mg加氟胺酮1.2mg/kg。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BCS(bruggrmann comfortscale)舒适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与A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amsay评分和BCS评分两组明显高于B组(P〈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或P〈0.05)。而A组与C组相比较,两组术后VAS评分、Ramsay评分和B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吗啡联用氯胺酮术后镇痛与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均有镇痛效果确切、持续时间长、术后镇静满意、患者感觉良好的优点,但硬膜外吗啡联用氯胺酮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蛛网膜下腔吗啡术后镇痛组,是一种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高乌甲素与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联合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妇产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吗啡组(A组)和高乌甲素-吗啡组(B组),每组50例.A组在腹膜缝合结束时,硬膜外腔注入含吗啡2.5mg的生理盐水5ml.B组于麻醉前,将8mg高乌甲素溶于500ml乳酸林格液中,在20min内快速静滴,再于腹膜缝合结束时硬膜外腔注入与A组相同剂量的吗啡.术后4、8、16、20、24、28、32、36 h记录VAS评分、Prince-Henry评分、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B两组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22.74±4.83)h和(28.71±5.22)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种评分方法中,B组镇痛评分均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B组在24、32 h的评分降低(P<0.05),在28h的评分显著降低(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滴注高乌甲素与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联合用于术后镇痛具有协同作用.与单独应用吗啡相比,可延长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术前预先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硬膜外吗啡、术后应用及单纯吗啡术后硬膜外镇痛在妇科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的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术前10min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手术结束时注入吗啡1.5 mg;Ⅱ组手术结束时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吗啡1.5 mg;Ⅲ组手术结束时注入吗啡2mg.记录术中数据,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结果 VAS评分术后4h内Ⅱ组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Ⅰ、Ⅱ组显著少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镇痛效果Ⅲ组与Ⅰ、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硬膜外吗啡预先应用,镇痛效果更佳,可填补因硬膜外吗啡起效较慢导致的术后镇痛空白期。  相似文献   

4.
刘欣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7):138-139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加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将130例剖宫产手术(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65例,硬膜外腔注入高乌甲素8mg+0.25%左旋布比卡因4mL共6mL,然后接高乌甲素16rag加1%左旋布比卡因100mL镇痛泵;B组65例术毕硬膜外腔注入吗啡2~2.5mg加0.25%布比卡因6mL,然后接吗啡7.5—8mg加0.25%布比卡因100mL镇痛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术后疼痛的情况,记录不良反应、术后镇痛效果与PCEA按压次数。结果镇痛作用A、B两组大致相同,两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镇痛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皮肤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次数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高乌甲素加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自控镇痛优于吗啡加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给药时机对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择期行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于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入氟比洛芬酯50mg;B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入氟比洛芬酯50mg。两组均于术后完全清醒时,清醒后1、2、4、8、12、24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清醒后4h两组VAS比较A组低于B组(p〈0.05),余时间点两组VAS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不同给药时机影响氟比洛芬酯用于LC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提示氟比洛芬酯具有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3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剖宫产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195例患者术后随机分成A、B、C 3组;A组病人术后疼痛治疗肌肉注射哌替啶100 mg;B组患者术后经连续硬膜外导管注入0.25%罗比卡因5 ml,内含吗啡2 mg,氟哌利多1 mg,行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同时拔除连续硬膜外导管;C组于术后前15 min经连续硬膜外导管注入0.25%罗比卡因5 ml+吗啡2 mg+氟哌利多1 mg,且保留硬膜外导管,接镇痛泵,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术后6、12、244、8 h时间段观察3组镇痛效果(VAS评分)、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术后6、12、244、8 h,A组病人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术后244、8 h,B组VAS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C组肠蠕动恢复时间短于A组及B组(P〈0.01)。结论:术后硬膜外自控(PCEA)应用于妇产科剖宫产术后患者镇痛优于单次吗啡硬膜外镇痛,更适用于术前对疼痛比较敏感或对手术痛有顾虑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不同阿片类药物联合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孕妇60例,随机分为3组。术后A组硬膜外注入0.125%罗哌卡因10ml联合吗啡2mg,B组联合舒芬太尼5μg,C组联合芬太尼0.05mg。记录术后各时点VAS评分、运动阻滞程度和并发症。结果VAS评分术后9h时A组低于B组,B组低于C组(P〈0.05);术后12h和24h时A组低于B组和C组(P〈0.05),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运动阻滞程度和并发症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注射吗啡联合低浓度局麻药可增强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是剖宫产术后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8.
氟比洛芬酯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庆荣  张世清 《安徽医学》2009,30(8):939-940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子宫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60例经腹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A组:术毕接内含氟比洛芬酯100mg的镇痛泵;B组:术毕接内含氟比洛芬酯50mg的镇痛泵;C组:术毕接内含生理盐水100ml的镇痛泵。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2、4、8、12、24h的疼痛程度,并观察相关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明显低于B、C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C组低。结论氟比洛芬酯100mg能有效用于子宫切除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联合氟哌利多对吗啡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病率的影响。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的患者96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纯吗啡组(A组)、吗啡+氟哌利多组(B组)、吗啡+盐酸戊乙奎醚组(C组)及吗啡+盐酸戊乙奎醚+氟哌利多组(D组),每组24例。术毕5 min分别将各组吗啡混合液各自注入硬膜外腔后拔出硬膜外导管回病房,记录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皮肤瘙痒、尿潴留、口干等不良反应。结果D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B、C组(P〈0.01),且PONV、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病率明显低于A、B、C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联合氟哌利多可明显降低吗啡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不良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给药时机对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于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入氟比洛芬酯50mg;B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入氟比洛芬酯50mg。两组均于术后完全清醒时,清醒后1、2、4、8、12、24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清醒后4h内两组VAS比较A组低于B组(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VA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不同给药时机影响氟比洛芬酯用于LC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提示氟比洛芬酯具有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鼻内镜术术后的镇痛效果及超前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鼻内镜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术前给药组(A组)、术后给药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各20名。A组于术前15min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B组于术毕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C组不给药,分别观察术后6h和12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A组和B组术后6和12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A组术后6h VAS评分低于B组,但术后12h无显著差异。结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可有效缓解鼻内镜术术后疼痛,且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联合芬太尼静脉输注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100例ASAI~Ⅱ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15μg,h;B组(实验组)术前15min静脉推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mg/kg,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15μg/h。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3、6、12、18、24h视觉模糊(VAS)评分,镇痛满意度,追加补救镇痛药的例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术后1、3.6、12hB组镇痛VAS评分低于A组(P〈0.01或P〈0.05),18h后两组镇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优良率为64%,B组为96%,两组镇痛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12h内A组有18例需肌注哌替啶来缓解疼痛,B组仅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15min静脉输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mg/kg增强了小剂量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同时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叶玉萍  刘涌  付晖  武建   《中国医学工程》2011,(8):52-53,56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用于重度妊高征患者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择期重度妊高症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舒芬太尼组)、B组(吗啡组)和C组(对照组),每组40例。镇痛药液为:A组0.125%罗哌卡因+0.005%舒芬太尼,B组0.125%罗哌卡因+0.0001%吗啡,C组0.125%罗哌卡因,均采用负荷量+持续剂量给药模式。结果镇痛效应:VA S评分A组、B组均取得满意效果,C组满意度明显低于A、B组(P〈0.01);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舒芬太尼用于重度妊高征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吗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2~54岁,体重指数16~23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氟比洛芬酯组(F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前,F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C组给予等容量脂肪乳剂。术后用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芬太尼使用量,并观察不良反应。于术后3、6、1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于术前1 d和术后2 d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F组在术后各时点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t=16.258、17.881、8.693、12.755、8.564,均P〈0.05),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t=7.171、15.411,均P〈0.05),两组均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发生。F组术后2 d MMSE评分高于C组(t=2.209,P=0.031),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诊断人数低于C组(χ2=5.455,P=0.020)。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有效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和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用于术后持续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麻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曲马多600mg/kg+芬太尼7μg/kg0.9%NS稀释至100ml,B组:氟比洛芬酯150mg+芬太尼7μg/kg+0.9%NS稀释至100ml。两组均在术后应用PCIA,持续输注量2ml/h,单次给药量(PCA)2ml,锁定时间为15min。观察术后4h、8h、20h、24h、48h内的疼痛、镇静、恶心、呕吐评分,记录血氧、心率、呼吸频率和实际按压次数比。结果B组各时段镇痛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P〈0.05),不良反应中恶心、呕吐普遍低于A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术后持续静脉镇痛的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曲马多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分别复合布托啡诺、芬太尼或吗啡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应和副作用。方法:120例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罗哌卡因+布托啡诺),芬太尼组(罗哌卡因+芬太尼)和吗啡组(罗哌卡因+吗啡),采用LCP模式行PCEA,记录三组患者镇痛药用量、PCA总次数和有效次数、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运动阻滞评分。结果:与芬太尼、吗啡组相比,布托啡诺组镇痛药用量、PCA总次数和有效次数均降低(P<0.05),术后4、8和12 h VAS评分下降(P<0.05),而芬太尼组和吗啡组间无差异(P>0.05)。三组间运动阻滞评分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布托啡诺组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低于芬太尼和吗啡组(P<0.05或P<0.01)。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PCEA效果良好,副作用少,具良好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复合用于鼻内窥镜术后患者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40例拟行鼻内窥镜患者随机分为A组:术前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术后氟比洛芬酯100 mg+芬太尼0.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B组:术后芬太尼1 mg+生理盐水至100 ml,每组各20例.观察术后1、4、8、12、24h时的镇痛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镇痛和镇静效果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总体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用于鼻内窥镜手术镇痛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鼻内镜术术后的镇痛效果及超前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鼻内镜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术前给药组(A组)、术后给药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各20名。A组于术前15min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B组于术毕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C组不给药,分别观察术后6h和12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A组和B组术后6和12h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A组术后6hVAS评分低于B组,但术后12h无显著差异。结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可有效缓解鼻内镜术术后疼痛,且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吗啡、舒芬太尼及地佐辛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的效果,探讨取代吗啡的镇痛药物组合。方法选择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吗啡组:吗啡5 mg+罗哌卡因20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50μg+罗哌卡因20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地佐辛组:地佐辛5 mg+罗哌卡因20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观察24 h内镇痛效果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术后PCEA镇痛满意度及24 h内各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吗啡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地佐辛组(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PCEA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可以替代吗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复合0.15%布比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各15例,术后予以PCEA,A组配制为:吗啡60 μg/ml;B组为:布托啡诺60μg/ml;C组为:布托啡诺80μg/ml,三组均含0.15%布比卡因.术后观察各个时间点的镇痛效果、PCA按压次数、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小良反应.结果 三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均小于3,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CA按压次数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命体征没有明显变化.A组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多于B组与C组(P〈0.05),而C组眩晕者明显多于A组和C组(P〈0.05).结论 老年人腹部手术后PCEA使用布托啡诺60 μg/ml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效果可靠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