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化痰通络方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方,15天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评价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观察临床疗效,检测血清BDNF、NGF水平,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血清BDNF和N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P〈0.01),血清BDNF、NGF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DNF、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观察组1例患者轻微皮肤症状外,均未见其他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化痰通络方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患者血清BDNF和NGF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的观察组和高压氧治疗的对照组,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营养因子(NT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评分和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神经细胞因子含量与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增加神经细胞因子含量,且两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采用微创介入治疗的效果及相关指标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溶栓保守治疗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对比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营养因子(NT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16.67%(P 0.05)。结论采用微创介入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及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神经生长因子( NGF)含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同时,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滴,每天2次,疗程均为14天。治疗前后评估患者CSS评分和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血清BDNF和NGF含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和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2组血清BDNF和NGF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BDNF和NGF含量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和NGF含量,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Ⅱ(Ang-2)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治疗组)114例、非高压氧治疗组(对照组)8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30 d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血清中Ang-2、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减少,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在治疗后24 h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显著减少,且随着时间延长,评分呈时间依赖性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治疗后24 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5 d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显著增高,且随着时间延长,评分呈时间依赖性升高;两组治疗后血清VEGF及Ang-2含量的比治疗前患者血清中VEGF及Ang-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治疗组较对照组VEGF及Ang-2含量显著增加,VEGF及Ang-2含量15 d时达到高峰,30 d时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治疗后24 h VEGF及Ang-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5 d后及30 d后VEGF及Ang-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可调节脑梗死患者血清中Ang-2 、VEGF的含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明  周铭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38-154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的观察组,参照Pullicinp法选择轻度梗死、中度梗死和重度梗死患者各50例;将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a(TNF-a)水平。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梗死患者的血清Hcy、CRP、TNF-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叶酸、维生素B12、神经营养因子(NT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CRP、TNF-a、MMP-9水平呈正相关,与NGF、NTF呈负相关;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CRP、TNF-a、MMP-9水平呈负相关,与NGF、NTF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发生改变,且与炎症因子含量以及神经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病情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与增强血管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IL-1β和TNF-α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基础用药相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选取治疗后2天、3天、5天、7天、10天、14天作为观察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ency score, ND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daily living, ADL)评定临床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IL-1β和TNF-α血清水平。结果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NDS和ADL评分显著增高(P〈0.05)。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IL-1β和TNF-α血清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VEGF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低剂量组治疗1周后有明显变化(P〈0.05),高剂量组治疗3天后明显变化 (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急性脑梗死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增强VEGF活性,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和增强血管修复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前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HIF-1α和VEGF水平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间的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呈正相关性(r=0.485,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后HIF-1α和VEGF水平明显升高且呈正相关性,但其升高程度明显小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李全妮  何平 《海南医学》2014,(16):2368-2370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不同阶段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86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基础用药均为口服肠溶阿司匹林200 mg,1次/d,生理盐水250 ml加入血栓通0.45 g静脉滴注,1次/d。其中治疗组除上述基础用药外另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入尤瑞克林0.15 PNA,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 d,比较两组疗效,并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4 d血清CRP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14 d后的总有效率(81.39%)明显高于对照组(69.7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CRP水平、NIHSS评分在治疗后3 d、7 d、14 d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血清CRP水平、NIHS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就开始出现血清CRP水平、NIHSS评分降低,明显早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尤瑞克林能够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炎性反应程度,从而减轻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组织损伤程度,可作为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给予降颅内压、扩血管治疗、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小剂量尿激酶和降纤酶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结果治疗3 d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l4 d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只进行脑梗死的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北大之路,恩经复18ug≥9000AU),18ug,im,q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周和第6周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周两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显示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NGF)能较快速的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有很大临床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控制颅内压、血压和血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肌肉注射,1次/d,连用2周。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NSE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FM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3例(8.33%)和6例(16.67%),症状均较轻。两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1,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作用与其能降低血清Nhs-CRP和NSE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VEGF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及脑心通胶囊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并设立健康组60例,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口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于24h内、3d、7d、14d检测患者血清VEGF含量,同时测定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各时间点血清VEGF及FIB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且在急性期VEGF及FIB的浓度持续升高,至病程第7天均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但至第14天仍维持高水平;应用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后血清VEGF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于第3、7、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第7天最为显著(P0.01),而动态观察两组的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脑心通胶囊能促进VEGF的产生和分泌,且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脊髓损伤大鼠血清及脊髓内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8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n=36)、模型MT组(n=36)及假手术组(n=12)。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模型对照组给予无水乙醇,模型MT组给予MT,均为腹腔注射。对比术后12h、3、5d大鼠血清及脊髓组织中NGF的表达及Tarlov评分。结果术后12h模型对照组及模型MT组Tarlov评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MT组TarlOV评分稍高于模型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d模型MT组Tarlov评分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12h、3、5d模型对照组和模型MT组血清NGF水平、脊髓组织NGF蛋白及NGFmRNA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上升,模型MT组则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MT通过调高脊髓损伤大鼠体内NGF的表达起到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依达拉奉对大鼠缺血脑组织NGF及BDN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大鼠缺血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的Zea-Longa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模型(MCAO)。实验分为模型对照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各20只大鼠。依达拉奉组予以腹腔内注射依达拉奉,1次/d,每次3mg/kg;模型对照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72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处死,分别取脑梗死周围、海马区和梗死区脑组织作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DNF、NGF蛋白表达变化,原位杂交检测BDNFmRNA、NGFmRNA的表达。结果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依达拉奉治疗组BDNF和NGF蛋白BDNFmRNA和NGFmRNA在梗死区周围和海马区表达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梗死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上调大鼠梗死区周围和海马区缺血脑组织中BDNF和NGF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此机制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急性脑出血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酌情给予控制颅内压、控制血压及血糖、营养脑细胞、止血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20μg肌肉注射,1次,d,连用2周。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48,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期间分别出现药物不良反应3例和5例,症状较轻,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14,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FGF(碱性成纤维因子)、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血清浓度变化与软骨肉瘤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软骨肉瘤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观察组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各组患者采集静脉血后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bFGF、TNF-α水平.分析术前、术后VEGF、bFGF、TNF-α水平与软骨肉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侵袭转移、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血清VEGF、bFGF、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术前比较,观察组术后血清VEGF、bFGF、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组织学分级不同患者的血清VEGF、bFGF、TNF-α水平不同,恶性程度越高,VEGF、bFGF、TNF-α水平越高(P<0.05).术后转移组术前、术后血清VEGF、bFGF、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后未转移组(P<0.05).结论:检测软骨肉瘤患者血清VEGF、bFGF和TNF-α的表达水平对预测肿瘤术后转移复发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血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浓度(PD- ECGF)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PD- ECGF浓度,同步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脑梗死的体积。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平均血清PD- ECGF浓度分别为(4080.62±1569.27)、(4386.03±1746.05)、(5473.24±2312.75)、(3365.72±1421.76)pg/ml,4个时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97,P<0.05),并均高于对照组(2687.92±950.60)pg/ml。相应时点的NIHSS评分分别为(6.35±4.09)、(6.25±4.45)、(5.42±4.44)、(4.68±4.49)分,4个时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25,P>0.05)。发病后第3天脑梗死体积与血清PD- ECGF浓度无相关性(r=0.107,P>0.05),但与NIHSS评分具有相关性(r=0.619,P<0.05)。结论血清PD- ECGF浓度在脑梗死后即有升高,但浓度的高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康复无关,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