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硬化是由于病毒感染、酒精、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导致肝脏慢性损伤的结局.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必然经过的中间阶段.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活化、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降解失衡导致ECM在细胞间质过量沉积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基本机制.抑制HSCs活化、增殖和减少HSCs胶原合成,阻断相关信号通路转导、诱导HSCs凋亡成为防治和逆转肝纤维化的重要手段[1-3].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能够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多能干细胞.Sakaida Ⅰ.等[4]研究表明,CCl4诱导的鼠肝纤维化模型通过移植骨髓干细胞后,纤维化程度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分离大鼠MSCs培养传代至第4代。采用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制造肝纤维模型。将造模成功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1)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 MSCs 组:鼠尾静脉注射MSCs 悬液;(3)诱导组:鼠尾静脉注射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14 d后的MSCs悬液。于移植后第1周、2周、3周、4周分别处死大鼠5只,检测大鼠血清透明质酸( HA)、层黏蛋白( LN)、Ⅳ型胶原水平;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别用PCR法及Western检测大鼠肝脏Col-Ⅰ、RhoA、Cdc42、Rac1 mRNA基因及其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1)诱导组与MSCs组的纤维化程度评分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且在第4周诱导组评分明显低于MSCs组( P<0.05)。(2)移植3周后各组血清HA、LN、Ⅳ型胶原含量均显著下降,4周时诱导组和MSCs组各指标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诱导组低于MSCs组( P<0.05)。(3) MSCs移植后诱导组、MSCs组大鼠肝脏组织Col-Ⅰ、RhoA、Cdc42、Rac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移植4周时诱导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MSCs组和对照组( P<0.05)。结论 MSCs移植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HA、LN、Ⅳ型胶原的分泌,并可下调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Rho信号通路相关因子RhoA,Cdc42,Rac1 mRNA及蛋白表达。 HGF诱导MSCs后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是一种由病毒感染、酒精、化学物质等原因导致的慢性肝损伤的愈合反应,是慢性肝脏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关键环节。如何预防和逆转肝纤维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充分认识和阐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是防治基础。文章从炎性反应、氧化应激、TGF-β/SMAD信号通路、肝星状细胞自噬方面对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进行综述,旨在深入认识肝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凋亡及Caspase-3表达.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MSCs.将肝纤维化模型SD大鼠60只平均分为A(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B(鼠尾静脉注射含MSCs细胞悬液)、C(鼠尾静脉注射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 d后的MSCs细胞悬液)组.鼠尾静脉输注2×105MSCs细胞悬液,于第1、2、3、4周末取肝组织,经HE、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用TUNEL法检测各组HSCs凋亡,免疫组化检测Desmin,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因子Caspase-3.结果 B、C两组肝组织学改善明显,肝纤维化程度减轻,HSCs数量明显减少,Desmin、TUNEL染色阳性的细胞均增多,Caspase-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且呈时间依赖性,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较B组明显(P<0.01,P<0.05).结论 MSCs可在体内诱导HSCs凋亡并上调Caspase-3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MSCs抗肝纤维化较单纯MSCs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发生中的MAPK信号传导通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明德 《医学争鸣》2005,26(8):766-767
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是肝纤维化,慢性肝病通过纤维化的发展走向肝硬化.近年来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是激活后向核内转移,作用于核内转录因子的一个蛋白激酶家族.MAPKKK对MAPKK的丝氨酸、苏氨酸双位点磷酸化而将其活化;进而MAPKK对MAPK进行苏氨酸、丝氨酸双位点磷酸化活化,活化后的蛋白激酶转移至核内激活相应的基因受体,进而促进相应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必经的病理阶段,同时也是向肝癌发展的中间环节。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胞,抑制HSC的活化与增殖是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的主要策略之一。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的衍生物,其具有抗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作用,能够使活化的HSC发生凋亡,促凋亡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以及激活或抑制一些信号通路从而发生一定的级联效应。目前青蒿琥酯可作用于HSC中的信号通路有:转化生长因子β_1/Smad、核因子κB、Wnt/β-catenin及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的信号通路等。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药物、代谢性疾病和肝细胞自身免疫调节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以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特点的慢性病理过程,最近研究表明肝纤维化过程是可逆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持续自我更新、增殖、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成体干细胞,MSCs通过肝源性分化、与肝细胞融合、旁分泌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从健康SD雄性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中获取BMSCs。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1对照组:1周2次,连续6周注射蓖麻油(0.2 ml/100g);2CCl4组:1周2次,连续6周皮下注射CCl40.2 ml/100g;3CCl4/BMSCs组:大鼠注射CCl46周后,每只大鼠尾静脉注射3×106BMSCs;4CCl4/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CCl46周后,每只大鼠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BMSCs注射4周后,化学方法检测羟脯氨酸评价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检测血清ALT和白蛋白水平评估肝脏功能。结果与CCl4组大鼠相比,CCl4/BMSCs组大鼠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肝脏氨基转移酶(ALT)并未有显著降低(P〉0.05)。组织学观察,CCl4/BMSCs组肝纤维程度显著降低。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明显的抗纤维化能力。结论 BMSCs分化为肝细胞后,可明显的降低肝脏纤维化过程,降低胶原纤维沉积,改善肝脏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9.
间质干细胞是一类来源于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的潜能。相关研究发现人骨髓中含有间质干细胞,并在体内、体外均可通过各种实验方法将其诱导分化成为肝细胞。通过对其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方面的研究,给肝纤维化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作为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存在于一切慢性肝病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在所有肝纤维化病变的形成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肝纤维化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c,ECM)主要来源于HSC,它能在炎症、外界的物理化学因素、缺氧、肝损伤等刺激下分泌一些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过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大鼠肝纤维化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重组腺病毒
Ad-人MMP-1(human MMP-1,hMMP-1)-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组(A组,n=10)、
空载体Ad-EGFP组(B组,n=10)、肝纤维化对照组(C组,n=15)及正常对照组(D组,n=15)。应用CCl4植物油溶液皮下
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10周后成模。经尾静脉将已转染的细胞注入大鼠体内,肝纤维化对照组和正常组注射
等量生理盐水。3周后处死大鼠,观察转染MMP-1的BMSCs对大鼠体质量、肝组织质量、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
肝组织病理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MP-1的BMSCs致大鼠体质量、肝组织质量和血清白蛋白显著增加
(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酶(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及III
型前胶原(procollagen III,PC III)显著下降(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可见平均视野下纤维化的程度显著改
善(P<0.05)。结论:转染hMMP-1能够增强BMSCs对肝纤维化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张守华  廖彩仙  张春兴  苏俊  唐浩 《广东医学》2007,28(10):1577-1579
目的 建立小鼠四氯化碳性及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并初步探讨干细胞动员情况,确定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表面标记.方法 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和酒精灌胃法使小鼠形成肝纤维化,分别取其骨髓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纤雏化模型中不同干细胞标记的细胞群体包括c-kit Lin-,Thy1.2 Lin-,CD34 Lin-,Sca 1 Lin-的数量变化,寻找可能的肝干细胞动员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纤维化模型小鼠骨髓内c-kit Lin-细胞显著增高,其他干细胞类型细胞数量变化小.结论 c-kit Lin-细胞的数量在肝纤维化模型小鼠中存在明显动员情况,可能参与肝脏的修复,并成为肝干细胞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α对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复合因素造成肝硬化模型,随机取12只作为A组(模型组),余大鼠分为B组(IFNα治疗组)12只,每日肌注IFNα 1×105U共6W和C组(对照组)12只,每日肌注生理盐水共6W.取肝脏组织行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IFNα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激活状态的星状细胞(HSC)数量明显减少,并出现凋亡现象.结论 IFNα对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产生胶原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离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实验动物的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收集细胞培养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中的细胞外基质;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不同剂量和时间的BMP-7处理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受体和磷酸化Smad信号通道蛋白的改变;并运用实时PCR从mRNA的水平上检测TGF-β1的表达.结果 50 mg/L的BMP-7分别处理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后,肝细胞中Ⅰ、Ⅲ、Ⅳ型胶原的产生(83%±6%、79%±8%、82%±13%)与对照组(10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星状细胞中Ⅳ型胶原的产生(78%±9%)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Ⅲ型胶原的产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0%±8%、40%±6%,均P<0.01);相同浓度的BMP-7处理组中,未发现TGF-β1结合受体蛋白的表达变化,而Smad2/3通道蛋白的表达减弱;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TGF-β1基因在BMP-7处理后表达水平降低了88%(1-0.12).结论 BMP-7具有抑制激活的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蛋白产生的作用,其机制为抑制细胞中促纤维化生长因子TGF-B1的信号通道蛋白Smad2/3的活性,并抑制TGF-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是十分复杂的病理过程,其本质是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活化和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沉积。目前认为HSCs的活化与多种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相关研究证实Wnt信号转导通路在调控肝脏病理生理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阻断该通路可以抑制HSCs的增殖及诱导其凋亡。本文就Wnt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刺激因子对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在小鼠体内向肝归巢的影响。方法:制备BALB/c小鼠2-乙酰氨基芴-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供鼠分离BMMNC,体外经PKH26染色,经尾静脉途径输入肝损伤小鼠体内,实验组立即以80μg/(kg.d)剂量腹腔内注射肝细胞刺激因子,对照组注射等量5%葡萄糖溶液。移植2周后取小鼠肝,冷冻切片计荧光细胞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小鼠肝冷冻切片上平均荧光细胞数多于对照组(84vs61,P<0.05)。H-E切片上新生肝细胞较多。结论:肝细胞刺激因子对BMMNC向肝归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体外生物诱导方法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神经分化能力;利用体外迁移模型观察BM—SCs对缺氧缺血性脑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随机分成正常脑组织组、HIBD组,取造模后脑组织上清液与BMSCs共培养,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MSCs的巢蛋白(Nestin)的表达。体外应用Transwell双室培养体系模型观察BMSCs对缺氧缺血性脑组织的趋向效应。结果:BMSCs经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组织匀浆上清液诱导24h后部分细胞分化,回缩成圆形或梭形,部分细胞可见两个或多个突起伸出,类似神经元。荧光免疫技术检测显示,HIBD组、正常脑组织组、未诱导组Nestin阳性率分别为(31.76+3.56)%、(19.46+2.61)%、(2.57~0.73)%,HIBD脑组织上清液诱导组细胞Nestin阳性率高于正常脑组织上清液诱导组(P〈0.01)。Transwell体外迁移实验中BMSCs对正常脑组织、HIBD脑组织上清液均有趋向性,迁移百分率分别为(20.18±4.86)%、(39.42±2.81)%,对HIBD脑组织上清液趋向性最大(P〈0.01)。结论:脑组织匀浆上清液可诱导大鼠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HIBD脑组织上清液可明显促进其分化。BMSCs具有向HIBD脑组织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瘦素调控大鼠肝纤维化的信号转导机制及槲寄生碱的干预作用。方法 以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45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干预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自由饮食、饮水;模型组和槲寄生碱治疗组分别腹腔注射40%CCl4-植物油溶液2 mL/kg,每周2次,共8周。实验第9周,治疗组经灌胃给予大鼠槲寄生碱8g/(kg·d),模型组灌胃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共8周。实验第17周颈椎脱臼法处死所有动物,取出肝脏左前叶。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方法观察槲寄生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槲寄生碱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瘦素及瘦素受体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JAK2、STAT3蛋白水平以及JAK2、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肝脏大体、HE染色以及Masson胶原染色结果提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复制成功,槲寄生碱具有阻断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槲寄生碱明显抑制模型大鼠肝组织瘦素、瘦素受体的表达。Western Blot显示,正常对照组JAK2、STAT3蛋白表达量最少;模型组JAK2、STAT3蛋白高表达;而药物处理组的JAK2、STAT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槲寄生碱可有效逆转大鼠肝脏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大鼠肝组织瘦素、瘦素受体的表达, 进而影响JAK2/STAT3信号通路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甘信容  ;田黎  ;张志坚 《医学综述》2014,(22):4063-4065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不同病因所致的慢性损害产生的创伤愈合反应,以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过度增生和异常沉积为主要特征,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间病理阶段。近年来,细胞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该文就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Smad通路等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予以综述,以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