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3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使用磷酸肌酸钠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甘油三酯、胆固醇、血浆IL-6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客观检验学指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在心肌缺血疗效和心电图改变方面,明显改善(P<0.05);血流变学、血脂、IL-6、CRP等指标明显下降(P<0.05)。而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联合磷酸肌酸钠较单独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更为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路辉  王炎焱  陈馥  吴英  崔哲 《人民军医》2002,45(1):21-22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是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老年人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或心性猝死。为此 ,我们在 1999年 5月~ 2 0 0 0年 1月采用诺易平 (第 2代低分子肝素 )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 ,以期找出较有效的治疗方法。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70例中 ,男 5 5例 ,女 15例 ;年龄 63~82岁 ,平均 71 1岁。均符合 1979年WHO制定的UPA标准。排除下列患者 :(1) 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做过手术、做过活体组织检查和有外伤史 ,或不能实施压迫止血的血管穿刺者 ;(2 )高血压病经治疗血压仍 >2 4 0 / 14 7kPa者 ;(3)有脑…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其发生机理为:在触发因子作用下,造成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局部血小板聚集,附壁血栓形成,招致管腔严重狭窄,心肌血运严重障碍,以致短期内出现严重症状。临床预后较差,治疗有别于稳定型心绞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辛伐他汀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20例UAP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静脉滴注尿激酶2周,对照组静脉滴注肝素2周,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功能、血小板功能及血液黏度.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功能、血小板功能及血液黏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尿激酶可改善心肌供血和心功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是治疗UAP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118例临床演变及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及加强临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el angina pectoris UP)的分型以及国内对AP的补充分型标准。结合冠心病(CHD)心绞痛病人发病的临床特点,ECG和心肌酶谱的动态观察,个别病例做冠脉造影(CAG0而进行确诊。结果:118例UAP中演变为AMI51例,达43.2%,心脏性死亡28例,死亡率达22%,其中,冠心病猝死23例,泵衰V级(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5例,非心脏性死亡(脑出血)2例。结论:从UAP的演变、转归而言,经过正确诊断和治疗可逆转而为稳定劳累型心绞痛(SAP),否则可演变为AMI或猝死,临床应高度重视,及时确诊进行有效治疗,大部分病人是可以挽救的。  相似文献   

6.
<正>大株红景天为景天科红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粗茎红景天,主产于我国云南西北部、西藏等地[1]。大株红景天以根和茎入药,味甘、涩,性寒,主要含有红景天甙、酪醇、红景天芬、红景天任、红景天素、多糖、黄酮类化合物、18种氨基酸、21种微量元素、微量挥发油等化合物。其药理作用包括:抗炎作用;抗缺血作用,改善心电图变化;扩张冠状动脉血管,降低冠状动脉阻力,降低总外周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就WHO的心绞痛分类,尤其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愈加重视。本文报告从1983.1 ̄1994.12月经住院治疗的UAP84例患者演变为AMI 41例,达48.8%,死亡20例,达23.8%,已无远远超出全国AMI平均死亡率。其中冠心病猝死7例,均在猝死前30分钟或一小时ECG证实无梗塞性图形而突然死亡。心源性猝死(SCD)8例均为AMI者。冠心病猝死7例中有4例无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06~2012-04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 mL腹壁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UAP患者,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29例,给予硝酸甘油、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舒血宁组31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疗程10 d.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血流变学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舒血宁治疗组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血宁治疗组血流变学指标显著改善(P<0.05).结论 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治疗UA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将112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疗程4个月,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心电图改变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对UA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MI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对UA疗效好,可以降低AM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柳青  李慧芳  刘丽凤  董瓅瑾 《武警医学》2012,23(8):671-673,677
目的观察注射用盐酸地尔硫和硝酸甘油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1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1)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单用硝酸甘油,实验组应用硝酸甘油和盐酸地尔硫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48 h对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血压、心肌耗氧指标、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结果两组均无并发症,无死亡,并且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后心率及心肌耗氧指标(率压积)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PR间期和QT间期稍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盐酸地尔硫卓联合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有效缓解心绞痛,并能显著降低心肌氧耗,提供更佳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32例,与常规治疗组3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前者急性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明显减少急性事件发生,更少发生出血事件,应用较为方便,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浆中的差异蛋白质,筛选可能与UAP早期诊断密切相关的血浆蛋白标记物.方法 分别收集2014年6月-2015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UAP及SAP血浆标本各60例,另收集体检科收集的血浆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n=60).随机取对照组(n=10)、UAP组(n=10)与SAP组(n=10)空腹血浆标本各100μl,分别等量混合成3组样本,去除血浆高丰度蛋白后,利用双向差异凝胶电泳(DIGE)技术进行蛋白分离,经差异软件分析后,采集UAP和SAP之间变化2倍以上的差异蛋白质点,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 MS)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每组随机选取40份血浆样本,选取UAP特异性差异蛋白进行ELISA验证.结果 UAP与SAP组患者血浆相比较,共筛选出10个表达量差异2倍以上的差异蛋白点,包括9个上调蛋白点,1个下调蛋白点.经质谱鉴定后,表达上调的蛋白包括纤维蛋白原γ链(FGG)、补体C4-B(C4B)、免疫球蛋白κ链C结构域(IGKC)和血红蛋白α亚基(HBA1);表达下调的蛋白是结合珠蛋白(HP).与对照组比较后,在这些差异蛋白中共找到2个UAP特异性相关蛋白,即IGKC和HP.选取IGKC进行ELISA验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SAP组相比较,UAP组样本中IGKC特异性表达上调(P<0.05),与DIGE验证结果一致.结论 筛选到UAP特异性相关蛋白IGKC和HP,IGKC有可能成为UAP早期筛查及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以及预后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入住我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年龄将≤45岁者分为青年组(n=257),将≥65岁者分为老年组(n=320),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青年组的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HDL-C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但BMI、TC、LDL-C、吸烟率、家族史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或P<0.01);青年组患者的单支病变比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但老年组三支血管病变和侧支循环比率要显著高于青年组(P<0.01);青年单支和双支病变组患者术后12个月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或略低于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三支血管病变时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结论肥胖、血脂异常、吸烟、家族史是青年患者的危险因素;青年患者单支病变较多,预后较老年患者好,但三支血管病变时预后比老年患者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葛根素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 :选择 92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静点 ,观察二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分别为 91.3 %和 87% ,对照组分别为 60 .9%和 67.3 %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葛根素在治疗心绞痛中疗效显著 ,使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调脂治疗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方法 选择UAP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35)给予辛伐他汀和常规治疗,对照组(n=32)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CRP水平、FIB水平。结果 (1)治疗6周后,治疗组血浆CRP水平、FI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81±3.97)mg/L对(9.73±4.86)mg/L,P<0.01和(2.86±0.98)mg/L对(4.15±1.03)mg/L,P<0.01;(2)治疗组血浆CRP水平、FIB水平的降低与胆固醇(TC)水平的降低不相关。结论 UAP调脂治疗具有抗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的作用,并独立于降脂之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拜新同联合血府逐瘀汤对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135例于2008年3月~2009年5月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拜新同联合血府逐瘀汤组(治疗组,n=68)和单纯拜新同组(对照组,n=67),治疗期28天,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6%,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64.7%和53.7%,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拜新同联合血府逐瘀汤可显著提高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桂哌齐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桂哌齐特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观察 2 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治疗术前及术后 1、2 4和 72h血液中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变化。另设单纯行冠脉造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0例和健康者 2 0名作对照 ,MDA和SOD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其血清含量 ,并随访术后 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MD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者 ,介入治疗后 1h进一步升高 ,持续至 2 4h(P =0 .0 0 1) ,72h回复至术前水平 ;单纯行冠脉造影者 ,术前与术后无明显改变。SOD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浓度明显低于健康者 (P〈0 .0 5 ) ,介入治疗后进一步降低。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MDA和SOD在 72h内有动态变化 ,可能是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CI)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疗效.方法 248例UAP患者,其中保守组123例,接受阿司匹林、肝素和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组125例,除上述药物治疗外,于入院后平均4.4 d行PCI治疗,随访两组首次入院后1年内终点事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绞痛复发和再入院等.结果介入组与保守组住院期死亡或AMI复合终点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8%和1.6%,P>0.05),但介入组住院天数缩短,分别为(10.3±5.6)d和(14.6±10.7)d,(P<0.0.01);介入组较保守组1年的AMI发生率(分别为2.4%和8.9%,P<0.03)、病死率(分别为1.6%和6.5%,P<0.05)、死亡或AMI复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4.0%和13.0%,P<0.02)、心绞痛复发率(分别为26.4%和48.7%,P<0.001)、CABG率(分别为1.6%和10.5%,P<0.01)、再入院率(分别为24.8%和45.5%,P<0.01)均显著降低.1年无发生死亡或AMI复合终点的生存率介入组显著高于保守组(分别为96.0%和86.9%,P<0.02).亚组分析显示,PCI降低UAP患者死亡或AMI复合终点发生率的人群主要是高危患者,如静息型心绞痛、TNT阳性、3支病变等.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高龄、3支病变、LAD病变、低LVEF、ST段压低、糖尿病、高血压是UAP患者死亡或AMI复合终点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UAP患者早期介入治疗联合术前、后抗血小板、抗缺血、抗凝等药物治疗能显著减少1年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受益人群主要为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