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或挖除术治疗的33例上消化道病变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33例患者包括食管病变8例(其中1例合并有食管胃结合部病变),食管胃结合部病变3例(其中1例合并有胃底病变),胃病变19例(其中2例病变多发),十二指肠病变3例。术后病理分别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11例,腺瘤样息肉3例,囊肿1例,异位胰腺1例,平滑肌瘤2例,间质瘤7例,轻到重度非典型增生7例,早期癌1例。病灶直径0.5~3.5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切除手术(1例穿孔较大者联合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20~120(中位数45)min,出血量2—50(中位数5)ml。其中术中穿孔2例,术中出血2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通过保守治疗痊愈)。33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2~12个月,无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早期癌及间质瘤的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由有经验的内镜医生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Scan染色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77医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02例经病理确诊为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息肉行i-Scan染色+放大内镜检查,行EMR治疗,留取完整标本送病理检查,创面均给予钛夹封闭。结果本组102例患者共检出150枚息肉,直径为0.8~2.0 cm,均为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术后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148枚,术后1个月复查见病变部位黏膜光滑,未见息肉及病变黏膜残留;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未追加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他处转移。结论依据i-Scan染色预测息肉的组织学病理较确切,腺瘤性息肉系癌前病变,行EMR可完整切除息肉,减少息肉的复发,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8例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在内镜下治疗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放大大肠镜与黏膜染色技术观察黏膜pit分型,发现LST早期癌变,并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对LST早期癌变进行治疗且随访疗效。结果 8例LST早期癌变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占75%;病变大于30mm以上者占75%;放大内镜下病变pit分型以Ⅳ型为主,占75%;病理形态以绒毛状腺瘤癌变为主,占62.5%,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为主,占75%(m sml占87.5%)。8例早期病变均进行EMR,一次性完全切除成功,其中EMR和内镜下分片黏膜剥离切除术(EPMR)各4例。平均随访20.7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肿瘤局部残留、复发及转移。结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早期癌变多为黏膜内癌,内镜下行EMR是一种有效的或可能治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息肉在军事飞行员中并不少见,虽然是良性病变,但是部分息肉有癌变的可能,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20世纪80年代前常采用手术治疗,从而增加飞行员停飞率,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采用内镜下治疗息肉方法,如高频电、氩气、激光、注射、冷冻等疗法[1],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应用氩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和高频电切除治疗飞行员消化道息肉46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病理类型及在不同解剖部位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搜集一般临床资料并计算息肉检出率.将患者根据年龄分层,分析<50、50~60,60~70,≥70岁患者的息肉检出情况;计算各种病理类型息肉的比例及在各解剖部位的分布;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息肉伴发癌变的情况.结果 2010年共行结肠镜检查7117例,内镜下诊断息肉2614例,内镜下息肉检出率36.74%,患者男女比例2.1:1(1760:854),年龄2~92岁,平均59.3岁.患者根据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7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最高达55.24%.对息肉病理类型进行的分析显示,组织学诊断为息肉患者1372例,2058枚息肉.腺瘤性息肉在结直肠息肉中占84.16%(1732/2058),其中管状腺瘤占75.35%(1305/1732).对息肉解剖部位进行的分析显示,1287枚(62.54%)息肉位于左半结肠和直肠,771枚(37.46%)位于右半结肠;腺瘤中1039枚(59.99%)和非肿瘤性息肉中249枚(76.39%)均分布于左半结肠和直肠.在息肉的恶变情况病理变化方向,7.0%(96例)的患者在发现息肉时已伴发癌变,腺瘤占癌变息肉总数的96.9%,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达43.33%.结论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镜检查最常见的阳性发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岁以上人群是结直肠息肉的筛查重点.在结肠镜检时应对结肠进行完整检查,重点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结直肠息肉的主要类型是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对内镜下诊断为息肉的病变均应进行组织学检查,明确性质,警惕癌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0例患者共351枚结直肠息肉行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其中214枚扁平和65枚亚蒂息肉仅行APC治疗,72枚有蒂息肉电切治疗后用APC处理息肉残端。结果本组病例全部临床治愈。2例患者出现无症状的局部黏膜下气肿,78例患者出现短暂腹痛,未行处理自行缓解。结论 AP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结直肠息肉治疗方法,副反应少,操作简便,尤其是在扁平、广基息肉的治疗中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550例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550 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内镜下治疗及1~20 年随访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4.0% ,50 岁以上患者占 49.1% ,单发性息肉 420 例,多发性息肉 130 例,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50.5% )。病理诊断以腺瘤性息肉(42.2% )和炎性息肉(40.04% )最多,息肉的异型增生发生率为14.2%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 12.1% ,结肠癌伴息肉的发生率为 2.9% 。对544 例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息肉治疗,息肉的复发及再发率为55.4% ,平均复发时间为 32 个月。随访检出4 例息肉癌变,分别在术后第 3、5、10、20 年。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发现的来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应用IT刀、HOOK刀进行ESD治疗。结果 18例来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全部完整剥离,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中出血量平均4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ESD穿孔发生率17%(3/18)。结论 ESD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不仅可以完整切除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9.
氩离子凝固术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在消化系统疾病内镜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内镜下APC术治疗562例患者(胃肠道息肉393例,疣状胃炎122例,Barret食管5例,消化道出血42例),以观察其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350例直径小于5mm的消化道息肉经APC治疗后3个月内复查内镜病变全部消除,治愈率为100%;直径大于5mm广基或亚蒂、细蒂息肉43例,38例于治疗后3个月内复查内镜均无残存病变,黏膜修复好,另5例黑斑息肉综合征经治疗后内镜下表现明显好转;42例消化道出血中41例APC治疗后均未再出血;122例疣状胃炎患者治疗后1个月复查胃镜,116例内镜表现完全恢复正常,治愈率可达95.08%。联合高剂量质子泵抑剂(PPI)治疗5例Barret食管患者,6个月后内镜及病理检查示3例恢复为鳞状上皮,12个月后复查未见复发。结论APC可广泛用于消化道息肉、消化道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出血、Barret食管、疣状胃炎等疾病的内镜介入治疗,尤其对广基(直径小于5mm)扁平息肉、疣状胃炎治愈率高、疗效显著,且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结合鼻内镜治疗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声带囊肿。方法:手术在全麻支撑喉镜下进行,并结合鼻内镜手术。结果:221例声带息肉,20例声带小结,15例声带囊肿.255例治愈,1例好转,无无效病例。结论:支撑喉镜下结合鼻内镜手术切除声带良性病变彻底,并发症少,降低术后复发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大肠息肉679例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 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在3 680例肠镜检查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79例,其中男468例,女211例,检出率18.45%; 好发年龄以30~69岁为主,占80.41%;炎性、增生性、腺瘤性、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33.87%、32.11%、31.37%、1.77%、0.59%;息肉部位分别为直肠34.18%、乙状结肠23.12% 、降结肠14.96%、横结肠12.13%、升结肠11.49%、盲肠4.11%.679例大肠息肉患者中有30例发生癌变,癌变率为4.42%.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分别为5.88%、4.21 %、23.08%.息肉直径≤1.0 cm,无癌变发生;1.1~1.9 cm息肉,癌变率4.24%;≥2.0 c m息肉,癌变率21.37%.结论 3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年龄大于50 岁为危险因素,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常见;左半结肠、直径≥2.0 cm息肉、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 ;发现大肠息肉应尽可能切除,并应建立良好的随访机制,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我科应用内镜下Nd:YAG激光治疗结、直肠息肉样病变96例137枚,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于萍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5):700-700
目的:探讨LEEP刀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疗效、价值及其远近期并发症。方法:将我院2008-11~2009-11共诊断为宫颈糜烂60例患者行LEEP术,切除组织全部送病理切片,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0例宫颈糜烂2个月复查创面,轻、中度糜烂:糜烂面消失,宫颈光滑,治愈率达到100%。结论:LEEP术是目前治疗宫颈病变的最佳方法,且可提供完整病检标本,早期发现宫颈CA病变及早期发现宫颈癌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132例大肠息肉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好发年龄、主要临床表现及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病理类型及癌变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检查患者1030例,检出大肠息肉132例,检出率12.8%,其中男性78例,女性54例;好发年龄50~69岁,占59.1%;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各占63.8%、23.7%、8.9%和3.6%;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4.0%、升结肠9.8%、横结肠6.7%、降结肠4.5%、乙状结肠33.9%、直肠41.1%。132例患者中,便血46例,21例息肉直径大于1.5cm者皆有便血;有4例发生癌变,癌变率3.0%,癌变息肉平均直径2.8cm。结论: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息肉直径较大及局灶癌变者易出血,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直径≥2.0cm息肉容易癌变;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5.
韦茳筠  金茜  关静  李萍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2):1373-1374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这些病变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很容易被忽视,且其癌变率较高,因此,积极诊治直肠多发性息肉,防止其癌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成丽  李政文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344-1345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主张尽早治疗,选择一种恰当的治疗方法很有必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大的良性病变的最新技术[1],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我科2009年6月~2010年7月对13例肠息肉行ESD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在治疗鼻甲肥大、解除鼻阻塞、保护鼻甲黏膜功能等方面已取得较好疗效。2003年10月~2005年2月,我们采用低温等离子刀,治疗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后鼻腔囊泡、肉芽增生、息肉复发或粘连3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内镜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逐渐成为多种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治疗手段,如消化道早期癌症、粘膜下病变、巨大广基息肉等均可以行ESD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部位,切除深度可包含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能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率。现将我科2009年3月至9月行ESD治疗的27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消化道息肉属癌前病变,不同类型(病理)的息肉期癌变率在1.6~20%不等[1],为防止息肉的恶变,需行手术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息肉的切除能在内镜下进行,但是内镜治疗息肉能否根治?能否将标本全部回收作全面病理诊断?安全性如何?为此我们自2002年5月~2004年4月对120例上、下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作了如下研究。临床资料与结果1一般资料120例息肉患者来自上、下消化道,其中上消化道51例,下消化道69例,男性52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46岁(21~78岁),单发息肉99例(82.5%),多发20例(16.7%),息肉病例(10枚以上),息肉直径0.2~3.0cm,大多数息肉为球状,半…  相似文献   

20.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近2年内在肠镜检查中发现的46例共47个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病变的检出及处理情况。方法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pil形态.46例LST患者中,42例共4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14例行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24例行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1例行透明帽辅助EPMR切除病变,3例行单纯高频电热圈套切除术切除病变。结果 LST检出率: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0.8%。病变分布:47个LST病变中,直肠22个.乙状结肠10个.降结肠7个.横结肠4个,升结肠2个,盲肠2个。内镜下病变大体分型:颗粒均一型25个,结节混合型12个,平坦隆起型8个.似凹陷型2个。Pit形态:Ⅱ型pit2个,Ⅱ型 Ⅲ1型pit8个,Ⅲ1.型pit9个,Ⅳ型pit28个。病理形态:绒毛状腺瘤28例,均伴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其中7例有局部癌变(6例m癌,1例sml癌),但根部无癌残留;增生性息肉2例;管状腺瘤11例,10例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局部癌变(m癌);锯齿状腺瘤(Serrated腺瘤)6例。结论 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