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珈嘉 《西南军医》2017,(3):274-278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是一种高死亡率、多并发症的急危重症病.在SAP进展过程中,持续加重的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常继发全身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进而可导致病情重症化.长期以来,如何及时诊断胰周感染以及如何有效治疗胰周感染始终是腹部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1-3].近几十年来,尽管SAP在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死亡率仍在10% ~35%.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SAP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金标准”.本世纪初,影像技术开始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SAP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并逐渐展现出其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影像技术在SAP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做综述.  相似文献   

2.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以发病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其危害不完全在于胰腺本身,而是由于它所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所带来的病变,后者的根源在于胰周的化脓性感染,发生率为80%.以往开腹手术清创引流,治疗创伤大,病死率高达61%.我院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胰周脓肿,治愈率达91.8%,此项微创技术由超声穿刺引流、穿刺窦道扩张成型及胆道镜清创三部分组成.胆道镜清创是治疗SAP继发胰腺及胰周感染性积液的一种新方法[1].2009年9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18例继发胰腺及其周围感染性积液SAP患者,采用了微创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其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症急性胰腺炎常引起胰腺实质及胰周组织的损坏,并伴有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代谢紊乱及多脏器衰竭,还可出现胰腺坏死、脓肿、假性囊肿、瘘管及假性动脉瘤等局部并发症。增强CT及MRI在区别正常胰腺与胰腺坏死、判断胰周炎性病变及液体聚积作用方面相似。MRI的多平面成像,可判断液体聚积、假性囊肿与上腹部结构的关系。MRI发现出血、瘘管、周围脏器炎症较CT敏感,而发现气泡、钙化、假性动脉瘤CT优于MRI。  相似文献   

4.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增强CT及MRI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重症急性胰腺炎常引起胰腺实质及胰周组织的损坏,并伴有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代谢及多脏器衰竭,还可出现胰腺坏死,脓肿,假性囊肿,瘘管及假性动脉瘤等局部并发症,增强CT及MRI在区别正常胰腺与胰腺坏死,判断胰周炎性病变及液体聚积作用方面相似,MRI的多平面成像,可判断液体聚积,假性囊肿与上腹部结构的关系。MRI发现出血,瘘管,周围脏器炎症较CT敏感,而发现气泡,钙化,假性动脉瘤CT优于MRI。  相似文献   

5.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起病急、病情凶险的急腹症。SAP患者在病程后期易并发胰周坏死、感染并形成脓肿,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在胰周脓肿的治疗上,有传统开腹手术清创引流和微创清创冲洗引流两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通过手术及时有效的引流,对控制感染所致的内毒素血症,防止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常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我科1985年1月~1994年4月采用网膜造袋与双套管联合引流治疗11例,效果良好。工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7~65岁,平均52岁。11例均经手术探查及病理证实,符合lmrie对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诊断标准”‘。病变累及范围:全胰腺3例,胰体、胰尾6例,胰尾2例。病变程度:胰腺组织坏死合并出血、大网膜广泛皂化7例,其中合并坏疽性胆囊炎1例,术前已存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相似文献   

7.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因细胞因子变化,胰腺微循环障碍,引起腹内高压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出现腹腔积液和肠麻痹、肠胀气等症状。腹腔灌洗及负压主动引流可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彻底引流有毒物质,有效降低腹腔内压力,是防止腹腔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对于SAP在个体化治疗基础上附加持续腹腔灌洗引流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重症急性胰腺炎序贯护理干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凶险。近20年来,随着对SAP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救治技术的提高,其疗效亦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死亡率仍在10%以上,前期死亡多与脏器功能衰竭有关,后期则多与胰周坏死感染有关。为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我科近几年通过对重症胰腺炎的护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肖波 《放射学实践》2017,(9):918-922
【摘要】在急性胰腺炎(AP)2012年亚特兰大修订版分类和国际共识的新定义中,关于AP的主要局部并发症被重新定义和命名,包括急性胰周液体积聚、胰腺假性囊肿、急性坏死性积聚及胰腺包裹性坏死,每一种局部并发症又分为无菌性和感染性。影像学检查在对AP局部并发症的评价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为临床提供胰腺、胰周及胰外改变程度的客观依据,从而会影响到AP患者的治疗。尽管传统局部并发症的特征是依据增强CT表现而制定的,但在评价某些胰周积液的性质方面MRI更具有优势,即MRI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细节征象。本文就新亚特兰大诊断指南下AP局部并发症的MRI表现作一图文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CT分类标准和预后的意义材料与说法方法,搜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39例,早期均行非手术治疗,均于入院后72小时内行动态CT扫描,按CT影像学表现,将胰腺坏死分为3型,即点片状坏死,段状坏死(坏死部分超过整个胰腺的1/3,坏死范围贯穿胰腺全层)全胰腺坏死(超过胰腺80%的段状坏死),点片状坏死作为基本记分,坏死部位分为胰头,胰体及胰尾,每一部位计1分;段状坏死3分;全胰腺  相似文献   

11.
仅胰周坏死型胰腺炎(EXPN)是指仅累及胰腺周围脂肪组织/细胞坏死,而胰腺实质未见确切坏死的一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独立亚型。EXPN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介于急性间质水肿性胰腺炎与胰腺实质坏死(伴或不伴有胰周坏死)两者之间,且其累及范围也是影响该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结局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及诊断EXPN,为临床提供适宜的干预依据,对提高病人预后、降低病人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就EXPN的定义、流行病学、影像表现及预后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云  冯雁康 《人民军医》2004,47(11):668-670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通常的结果是胰腺坏死。其诊疗方法仍处于探索之中,感染的检测和预防是诊疗的关键。早期肠内营养可能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和减少肠道细菌易位有帮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内镜是胆源性SAP的最佳诊治手段。感染是绝对的外科手术指征,无菌坏死的SAP手术指征存在争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多期增强扫描的最佳延迟时间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确定合理的多层螺旋CT(MSCT)胰腺检查多期增强扫描延迟时间。方法 随机选择61例无胰腺疾病患者,分为2个步骤研究:(1)21例行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分别测定胰周主动脉、胰周门静脉、胰腺实质及肝脏实质在增强后不同时间点的CT值,确立最佳的多期(动脉期、胰腺期及肝脏期)增强扫描延迟时间。(2)40例行MSCT胰腺移床式、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和注射流率同上,分别评价动脉期与胰腺期胰周血管的显示率及显示程度。结果 (1)同层动态扫描结果提示,胰周主动脉强化到达峰值平均时间为30s(延迟时间20s时胰周主动脉CT值已达200HU左右),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平均时间为40s,胰周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平均时间为45s,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平均时间为60s(60-80s,基本处于一平台期);(2)胰周大动脉于动脉期显示率为lOO%,显示程度平均评分为2.93~2.95,胰周其他主要动脉期显示率为78%~98%,显示程度平均评分为0.85~2.63;胰周大静脉于胰腺期显示率为100%,显示程度平均评分为2.80~2、88,胰周其他主要静脉胰腺期显示率为90%~100%,显示程度平均评分为1.08~1.90。结论 MSCT行胰腺检查,须进行三期增强扫描,推荐延迟时间分别为:动脉期为20s、胰腺期为45s、肝脏期为80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与清胰汤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保护作用.方法 将1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和联合治疗组(联合组).建立SAP动物模型前,SAP组尾静脉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联合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组术后予清胰汤灌胃,1次/12 h,连用1 w.术后1 w,比较3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淀粉酶、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和腹水量.结果 联合组腹水量及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均明显低于SAP组(P<0.05);SAP组、联合组TNF-α、IL-6、淀粉酶、MDA及cTnT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SOD水平则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联合组TNF-α、IL-6、淀粉酶、MDA、SOD及cTnT水平均明显优于SAP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与清胰汤联用能够减少TNF-α的生成,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并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对SAP大鼠胰腺组织及心脑等重要器官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胰腺颈部断裂伤的手术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与探讨胰腺颈部断裂伤的手术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7例胰腺断裂伤中13例胰腺颈部断裂伤的手术处理情况,其中2例合并胰头部严重挫伤和十二指肠损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单纯胰腺断裂或合并轻度胰腺挫伤,行胰头侧断端缝闭,远端胰空肠吻合术;7例合并胰体尾挫伤或脾破裂,行胰头侧断端缝加胰体尾切除及脾切除术,结果:12例治愈,1例死亡为右髋脱位行手法复位时出现麻醉意外。7例发生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胰腺断裂伤以胰腺颈部为多,手术方法应根据胰腺损伤的情况来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16.
急性胰腺炎模型的建立及其CT和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猪急性胰腺炎模型并进行CT及病理对照研究。材料与方法:22只猪分为实验组18只,对照组4只,通过结扎胰管和胰管内注射酒精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并行CT平扫及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及病理学研究。结果:实验组18只动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胰腺炎改变,14只动物有胰腺坏死及出血改变。CT扫描显示的胰周渗出范围和胰腺炎严重程度相关,增强扫描能显示胰腺坏死灶,但对胰腺内出血显示较差。结论:应以胰周渗出程度和增强CT扫描显示的坏死范围共同作为胰腺炎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7.
多排螺旋CT曲面重建在胰腺和胰周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曲面重建在胰腺及胰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胰腺和胰周病变的患者共 17例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上腹部 (5例单纯平扫 ,11例平扫 增强 ,1例行静脉CT胆道造影 ) ,其中胰腺癌 4例 ,胆总管结石 3例 ,慢性胰腺炎伴假性囊肿 3例 ,真性囊肿合并慢性胰腺炎及胆道梗阻 1例 ,囊腺瘤 1例 ,胰岛细胞瘤 1例 ,胰周淋巴结肿大 3例和 1例脾动脉瘤。由操作者经特定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画线做曲面重建。结果 多排螺旋CT可获得高质量的曲面重建图像 ,跟踪显示胰胆管或胰周血管 ,和清晰显示病灶与胰腺、胰胆管和胰周血管的关系。结论 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能获得胰腺高质量曲面图像 ,提供独特的解剖信息和相关病理征象 ,有助于胰腺和胰周病变的诊断及局部侵犯的评价 ,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相似文献   

18.
急性胰腺炎(A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激活,引起胰腺和胰外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对AP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早期准确诊断是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存率的前提。本文主要从临床常用的AP实验室诊断指标和近年来新发现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两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钝性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钝性胰腺损伤36例的临床资料。胰腺脏器损伤分级(OIS):Ⅰ级15例,Ⅱ级10例,Ⅲ级6例,Ⅳ级4例,Ⅴ级1例。33例有合并伤,休克21例(58.3%)。均手术治疗,单纯引流15例,清创修补+引流9例,胰尾切除1例,胰体尾切除5例,手术引流+填塞1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1例,胰头颈清创+胆管、十二指肠、胰周等多处引流术1例。并发症14例(38.9%),胰瘘4例,胰腺假性囊肿3例,胰腺脓肿2例,出血2例,创伤性胰腺炎3例。结果治愈34例(94.4%),死亡2例,死因分别为失血性休克和腹腔感染。结论胰腺损伤手术探查的关键是明确主胰管有无损伤;按胰腺损伤分级采用不同术式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SAP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非手术常规对症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黄灌胃、皮硝腹部外敷治疗。治疗10 d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胰腺CT密度及CT胰腺外炎症评分(EPIC),以及不同CT坏死分级患者的死亡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1.1%(43/53),显著高于对照组64.2%(34/53)(P<0.05)。2组CT密度明显升高,EPIC明显下降,联合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随着CT坏死分级的增加,SAP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中CT坏死Ⅳ级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SAP疗效显著,能够改善胰腺血循环,减少渗液和胰酶释放,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救治成功率。CT检查、EPIC及CT坏死分级对SAP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