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术中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评价针对不同原因所采取的对策。方法:查询手术记录并统计血管吻合困难的成因,术者采取的对策及手术成功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血管吻合困难常见原因为血管硬化和细小、静脉回流不畅,血管管径相差太大及血管相距较远,针对前二种原因,本组分别采三种不同的对策,导致了不同的率,针对后二种原因本组采取的对策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最常见为血管腔径过小,采取对点等距切开血管断端后行钛钉吻合,成功率较高;对于静脉回流不畅采取无损伤针头伸入血管,以肝素盐水冲洗后再行吻合,成功率较高,针对血管管径相径相差太大可通过切断血管时调整斜面大小或行端侧吻合,血管相距太远可选择对应血管或采取移植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术中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评价针对不同原因所采取的对策。方法 查询手术记录并统计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术者采取的对策及手术成功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血管吻合困难常见原因为血管硬化和细小、静脉回流不畅、血管管径相差太大及血管相距较远,针对前二种原因,本组分别采三种不同的对策,导致了不同的成功率,针对后二种原因本组采取的对策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最常见为血管腔径过小,采取对点等距切开血管断端后行钛轮钉吻合,成功率较高;对于静脉回流不畅采取无损伤针头伸入血管,以肝素盐水冲洗后再行吻合,成功率较高;针对血管管径相差太大可通过切断血管时调整斜面大小或行端侧吻合;血管相距太远可选择对应血管或采取移植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3.
进行正常的血液透析,必须有一个血液通路把患者的血液与透析器连接起来.动静脉内瘘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建立方式较多,我们于1994年1月~12月,应用鼻咽窝部动静脉建立内瘘23例,随访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5.
血透通路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上肢动脉内瘘术建立长期血透通路。其中通过钛轮钉吻合建立的动静脉内瘘(AVF)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而为国内较多临床医生所采用,有逐渐代替传统的通过缝合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趋势。我科自1989年开始用钛轮钉吻合建立血管通路,根据血管条件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部位和  相似文献   

6.
7.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HD)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血流量足、长期通畅、并发症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582例动静脉内瘘(AVF)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直接法与间接法CT血管造影(CTA)在评估透析患者上肢血透通路功能不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72例慢性肾衰竭行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后通路功能不全的透析患者,分别进行直接法(15例)和间接法(61例)上肢CTA检查,并对原始图像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等三维处理,观察血透通路及并发症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种扫描方式上肢血管的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动脉瘤、侧支血管显示,以及对比剂用量和一般资料;以DSA结果或临床资料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方法诊断血管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等一般资料及内瘘血管狭窄程度、动脉瘤、侧支血管的显示等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法与间接法CTA均可清晰显示血管,两者评分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直接法上臂及前臂图像质量评分高于间接法,间接法中心静脉图像评分高于直接法,直接法对比剂使用量明显少于间接法;直接法与间接法均可准确评估上肢血管病变,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法和间接法C...  相似文献   

9.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HD)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血流量足、长期通畅、并发症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582例动静脉内瘘(AVF)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确诊的、需长期透析治疗的CRF患者。男性402例,女性180例,平均年龄37.5±19.2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471例,慢性肾盂肾炎34例,高血压肾病12例,糖尿病肾病22例,间质性肾炎7例,急进型肾炎5例,多囊肾7例,病因不明者24例。  相似文献   

10.
11.
血管插入式动静脉内瘘术施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长期血透病人,建立和保护好一条理想长久的血管通路对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Breein等于1966年首创动静脉内瘘术(称经典内瘘)存在吻合口径不易掌握、需要显微外科技术、手术难度大等问题。作者自2003年3月以来,采用血管插入式的动静脉内瘘术建立永久性血管通道,认为该法有术式简单、易掌握、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对尿毒症患者血管通路的影响。方法对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进行调查,分成曾在前臂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组及对照组,并通过对实施内瘘手术的患者目前血管通路现状、内瘘的触诊、内瘘的实验室检查、及透析过程中实际流量充足与否,综合进行评估,分析静脉留置针的留置对透析血流量的影响。结果 61例实验组患者中,单侧内瘘手术后血路量不足者19例,单侧血流量不足,行对侧内瘘手术后血流量仍不足者8例,行高位瘘者2例,单侧和(或双侧)内瘘血流量不足,行长期颈内静脉导管置入术者14例,内瘘流量不足未再手术而行直接股静脉穿刺者5例,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对尿毒症患者血管通路的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目前的血液透析方法已能使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20年或更长时间。因此对血管通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动静脉内瘘(I-AVF)是患者长期血透的必备条件,其好坏直接影响到透析效果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制作和保护内瘘,成为血液净化工作者及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我科从1990年开始采用钛轮钉作内瘘术,建立长久性血管通路,至1999年共458例,报道如下:1 材料及方法 458例病人均为慢性肾功衰、尿毒症需长期血  相似文献   

14.
急诊血透的患者大多是急性中毒和不同原因所致的急性肾衰。这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但大部分经数次血透治疗后可以痊愈。因此,临床上对这类患者行血透时,一般都采用桡足背动脉穿刺与大静脉置管的方式,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进行血透治疗。本文就38例急诊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建立的方式与护理重点作一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1998年以来急诊透析的患者38例,其中毒蕈中毒8例、鱼胆中毒5例、农药中毒6例、术后急性肾衰3例、蜂蜇伤2例、安定中毒1例、酒精中毒1例、外伤性急性肾衰1例,另有11例为慢  相似文献   

15.
曹晔  孙建新  杜巍  宋晓东 《人民军医》2012,(12):1244-1244
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是其“生命线”,而人造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主要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内瘘中一旦形成血栓,不但影响血液透析效果,严重者甚至失去使用功能。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肾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两种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效果比较及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长期导管为血管通路进行透析治疗的充分性、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5例,其中留置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的患者32例,自身动静脉内瘘的患者3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透析充分性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针对并发症实施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KT/V、URR、PCR差异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内瘘组患者的平均年龄(P〈0.05);两组患者透析后的尿素氮、血肌酐以及尿酸水平都明显低于透析前的水平(P〈0.05)。导管组血流不畅、血栓栓塞以及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动静脉内瘘组的患者(P〈0.05),而出血发生率低于动静脉内瘘组(P〈0.05)。结论对于心肺功能差或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难以建立的患者,采用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长期导管为血液透析通路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保证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病例女,55岁,原发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期)"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右手前臂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2000年因左乳房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左手肿胀,诊断为肿胀手综合征,故不能在左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遂于2011年1月右手前臂再次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程顺利,术后可扪及血管震颤,听诊可闻及正  相似文献   

18.
王英  王涛  李丽  冯莉  张凡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8):888-889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替代治疗的重要手段,而理想的、能够满意使用的血管通路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首要条件,也是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条件。我科1992~2008年为1731例患者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计1820例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造贵要静脉-桡动脉内瘘对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后穿刺点渗血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改善状况。方法 2005年4月-2009年4月,为改善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后穿刺点渗血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共9例在同侧上肢加造贵要静脉-桡动脉内瘘,并于术后2周观察血透穿刺点渗血持续时间及头静脉假性动脉瘤怒张情况及血流量。结果 9例患者术后均降低了头静脉内血流量,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降低,穿刺点渗血时间缩短,同时增加了血透穿刺途径。结论加造贵要静脉-桡动脉内瘘能较好改善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后穿刺点渗血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并增加血管穿刺次数及拓宽穿刺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静脉留置针直接动脉端顺行穿刺的方法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造影,评估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狭窄情况,为临床手术重建内瘘功能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提供正确的术前影像指导.方法 采用西门子Artis U中型C臂机对46例临床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不佳的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检查,穿刺针选用BD Intima Ⅱ 20G或22G 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内瘘动脉端顺穿成功后,经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安射力,速率1~1.5ml/s,对比剂总量约2~5ml,造影图像采集为4帧/s.结果 4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内瘘造影图像,包括动脉流入道、吻合口和静脉流出道等影像,血管狭窄程度、长度、部位均得到清晰显示.其中内瘘吻合口狭窄2例;桡动脉流入道狭窄伴头静脉流出道狭窄5例;头静脉流出道狭窄37例,内瘘吻合口狭窄伴静脉流出道狭窄1例,桡动脉流入道闭塞伴内瘘侧枝循环形成1例.结论 采用静脉留置针在内瘘动脉端顺穿的方法行内瘘血管造影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微创、患者易接受、可重复性好、对比剂用量少、图像清晰、动态显示等的优点,尤其是对患者的残余肾功能保护十分有利,能准确评估患者的透析血管通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