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早期胃癌可以进行完整切除,现今已被普遍应用于消化道早癌的治疗,由此而来的术后溃疡即ESD术后人工溃疡。ESD术后人工溃疡需要积极治疗以防止继发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总结归纳出ESD术后  相似文献   

2.
共聚焦内镜诊断食管胃黏膜异位症1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共聚焦内镜对食管胃黏膜异位症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选择经普通胃镜检查时在食管段遇到的界限清楚的橘红色黏膜病灶30个(20例),对病灶黏膜行共聚焦内镜检查,对所检查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将共聚焦内镜图像诊断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共聚焦内镜诊断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病灶24个(15例),4个为食管黏膜炎性改变,2个为早期食管癌,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一致.结论 共聚焦内镜能清晰地显示细胞结构,区别鳞、柱状细胞及腺体结构,可区别食管黏膜炎性改变、胃黏膜异位和食管肿瘤,可在内镜检查的同时,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是诊断食管胃黏膜异位症较为特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鉴别良恶性胃溃疡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择经普通胃镜检查发现的胃溃疡病灶46个(29例),对溃疡周边黏膜及病灶旁3cm范围内的非病灶黏膜进行多部位共聚焦内镜扫描检查,对所检查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将共聚焦内镜图像诊断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共聚焦内镜诊断胃癌18个,靶向活检有17个组织块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胃癌,共聚焦诊断胃黏膜癌变的符合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82%、96.55%、94.44%、100.00%。结论共聚焦内镜与病理组织学有较好的一致性,能清晰地显示癌变胃黏膜的组织学结构及癌细胞形态,对于鉴别良恶性胃溃疡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是及早发现胃癌的新型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指导价值。方法 56例EGC患者事先行EUS检查后,行EMR或ESD治疗,作为研究组;未行EUS检查的32例行EMR或ESD治疗的EGC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EUS对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检查情况,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并发症、5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研究组56例患者经EUS检查后,发现m癌36例,sm癌20例;与病理结果对照,m癌诊断符合率94.4%,sm癌符合率90.0%;无论是EMR还是ESD,研究组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5年内复发率(3.57%)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5年存活率(98.21%)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P〈0.05)。结论 EUS有助于EGC患者EMR或ESD适应证的选择,能指导术者对切除范围的了解,保证切除效果和安全性,提高了EGC内镜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严洁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9):1004-100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一项微创新技术,即在内镜下将较大面积、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一次性完整地从固有基层表面剥离下来,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在95%以上〔1〕。  相似文献   

6.
直肠类癌的组织学表现类似恶性肿瘤,但生物学行为更趋向于良性病变,故其治疗措施及预后明显不同于直肠腺癌。尤其是对于病灶直径1.0~2.0cm的直肠类癌,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尚存争议。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主要用于胃肠道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较大、广基病变的一次性完整切除。2008年9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ESD治疗直肠类癌13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较大的良性病变的新技术。其治疗方法是用氩气刀进行病变组织标记,在标记处用肾上腺素、靛胭脂、生理盐水混合液注射于黏膜下层,使病灶充分隆起,以Hook刀切开病变周围黏膜组织,再沿着切开黏膜剥离病灶,并将剥离的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它具有创伤性小、治疗效果可靠等特点。充分显示了微创外科的时代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李晓波 《西南军医》2010,12(1):73-74
早期胃癌(EGC)是指胃癌病变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无论病灶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近年来开展的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免除了传统手术治疗的风险及术后对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我院自2008年1月至10月共采用ESD治疗EGC19例,并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治疗、并发症及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发现的来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应用IT刀、HOOK刀进行ESD治疗。结果 18例来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全部完整剥离,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中出血量平均4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ESD穿孔发生率17%(3/18)。结论 ESD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不仅可以完整切除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8例结肠较大隆起病变(直径≥1 cm)进行活检,病检提示为管状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再行EMR或ESD术,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38例早癌及癌前病变均成功切除送检,完整切除率为97.37%(37/38);病理结果:中度异型增生17例,重度异型增生11例,癌变10例(其中1例结合术后病检结果追加了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明显出血者EMR 0例,ESD 1例,明显出血率为0.26%(1/38);38例均未发生穿孔,术后1、6、12个月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 EMR及ESD术切除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黏膜下病变的种类及层次,在内镜下行ESD共57例,切除全瘤组织行病理切片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所有57例黏膜下病变均成功切除。病理示间质瘤40例(70.1%),囊肿2例(3.5%),平滑肌瘤8例(14.0%),胃黏膜下血管瘤1例(1.8%),胃异位胰腺5例(8.8%),胃早癌1例(1.8%)。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一致率达94.7%(54/57)。结论 ESD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较为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肠镜、共聚焦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的直肠息肉早期癌变应用IT刀、HOOK刀进行ESE治疗。结果9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全部完整挖除,所有挖除病变术后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中出血量平均60ml,发生ESE穿孔3例,均经金属夹夹闭修补成功。结论ESE是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患者中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1月至2016年1月经ESD治疗的261例E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脉管癌栓阳性患者的存活情况进行随访,并分析影响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261例EGC患者中,9例患者脉管癌栓阳性,阳性率为3.4%(9/261)。其中,7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2例未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31~108个月,患者均获得长期存活,存活率为100.0%。脉管癌栓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具有相关性。结论分化程度差、黏膜下侵犯的EGC患者接受ESD治疗时应警惕脉管癌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97-189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有效护理配合。方法:对24例胃间质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护理协助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4例未能剥离后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25-140 min(平均62.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术中平均出血量约6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术前护理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精细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8例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在内镜下治疗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放大大肠镜与黏膜染色技术观察黏膜pit分型,发现LST早期癌变,并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对LST早期癌变进行治疗且随访疗效。结果 8例LST早期癌变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占75%;病变大于30mm以上者占75%;放大内镜下病变pit分型以Ⅳ型为主,占75%;病理形态以绒毛状腺瘤癌变为主,占62.5%,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为主,占75%(m sml占87.5%)。8例早期病变均进行EMR,一次性完全切除成功,其中EMR和内镜下分片黏膜剥离切除术(EPMR)各4例。平均随访20.7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肿瘤局部残留、复发及转移。结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早期癌变多为黏膜内癌,内镜下行EMR是一种有效的或可能治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没有转移的早期肿瘤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剥离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cosal dissection, 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可以免除传统手术的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ESD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对于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内镜下微创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镜发现的食管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胃镜检查,根据病变大小及性质,在胃镜下分别行圈套器电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治疗。结果 45例食管隆起性病变经超声胃镜检查诊断为黏膜下平滑肌瘤,经内镜下微创治疗全部完整切除,所有病例创面愈合良好,均无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胃镜对食管平滑肌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内镜下微创切除是治疗食管黏膜下平滑肌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摘要目的符合扩大标准的早期胃癌(EGC)行治疗性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评价腹盆部CT随访对于监测胃外复发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经机构伦理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超声内镜(EUS)诊断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9年12月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EUS结果高度怀疑直肠类癌且病变<1.0cm的患者进行内镜切除。术后明确病变切除是否完整,切除完整后于病变切除创面边缘取材4~6块同时送检。术后病理评价EUS诊断准确率,分析病变侵袭性状况,以及内镜完整切除率。随访观察每半年1次,复查肠镜及肝脏超声。结果共纳入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27例,均为采用EUS筛查高度怀疑类癌且具有内镜切除指征的患者。内镜切除均取得成功,病理证实类癌符合率92.6%(25/27),1例考虑为间质瘤,1例考虑为颗粒细胞瘤。25例类癌患者随访观察33.7±12.5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病例。结论 EUS在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性,在评价内镜切除指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镜治疗1.0cm以下直肠类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靛胭脂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普通胃镜下黏膜形态或色泽异常的胃局灶黏膜异常病变76处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白光内镜诊断及靛胭脂染色后镜下诊断,以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诊断早期胃癌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对于早期胃癌诊断,白光下胃早癌诊断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为59.00%、准确率为72.58%、靛胭脂染色内镜诊断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85.00%、准确率为90.41%。靛胭脂染色内镜诊断病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白光下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白光内镜诊断相比,靛胭脂染后观察病变黏膜褪色变化可提高胃早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