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对 1994年 1月~ 2 0 0 1年 1月收治的 3 47例惊厥首次发作病例的临床症状及病因进行分析 ,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诊断思路。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47例 ,男 2 2 0例 ,女 12 7例。年龄最小40d ,最大 14岁 ,其中 40d~ 2岁 15 6例 (4 4 9% ) ,~ 4岁 10 6例(3 0 5 % ) ,~ 7岁 43例 (12 3 % ) ,~ 14岁 42例 (12 1% )。 3 47例均既往无惊厥史。1 2 临床表现特点 本组 3 47例中 ,全身抽搐 2 81例 (80 9% ) ,局部抽搐 66例 (19 0 % ) ,无热惊厥 117例 (3 3 7% ) ,伴热惊厥2 3 0例 (66 2 % ) ,伴咳嗽、流涕 170例 (4…  相似文献   

3.
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临床问题,其发病率占儿童的3~4%,复发率约40%,患儿直系亲属的热惊厥病史,初发年龄<1岁及有无并发症是促使演变成无热或有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减少热惊厥复发的资料极少,作者的临床印象是首次热惊厥发作为高热的儿童惊厥复发率比低热患儿低得多。  相似文献   

4.
皮层性盲是癫痫发作的一种罕见的并发症,除失明外,某些病人还有失语和偏瘫,婴幼儿均可发生.作者报告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癫痫大发作后立即发生失明的5名成人患者,其中4例失明时间短暂.均在几天内恢复,1例失明持久存在,其抽搐发作病  相似文献   

5.
缝隙连接与惊厥发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癫癎是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神经元过度同步化活动为病理基础。传统理论认为。场效应、突触和离子机制对惊厥的产生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细胞间直接的电紧张性连接,即缝隙连接(GJ)的深入研究,其在神经元过度同步化中的作用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于GJ的报道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Furshpan等首次描述了鳌虾(Crayfish)的运动神经突触连接存在一种快速的电传递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MOG)抗体病首次发作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和新余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例MOG抗体病患者首次发作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预后情况。结果 纳入的14例患者中男6例,女8例,中位年龄29.5岁。首发症状以发热和头痛(5例)、癫痫(3例)、头晕(3例)多见。幕上病灶包括丘脑(7例)、皮质下白质(6例)、皮质(5例)、胼胝体(2例)、基底节(2例)。幕下多累及脑干,包括桥脑(5例)、小脑中脚(3例)、中脑(2例)、延髓(2例)。脊髓受累3例,长节段横贯性1例。脑脊液细胞数增高13例,7例脑脊液蛋白升高。血清MOG抗体滴度范围在1∶3.2~1∶512。14例患者均接受静脉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仅1例患者出现视神经炎复发。结论 本组成人MOG抗体病女性稍多于男性,以ADEM表型最多见。幕上病灶以丘脑和皮质下白质多见,幕下以脑桥多见。急性期经静脉激素冲击治疗效果显著,临床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首次非诱发癫痫发作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成人首次非诱发性癫痫发作的患者159例,分为复发组(n=54)和非复发组(n=105)两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颅脑损伤史、脑电图、脑部影像学、发作时间、癫痫发作形式、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临床资料,分析首次癫痫发作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脑损伤史(P=0.033,OR=5.547)、发病时间晚上(P=0.001,OR=33.660)、影像学显示病灶在皮质(P=0.004,OR=14.865)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人首次非诱发性癫痫发作的患者若既往有颅脑损伤史、脑皮质影像学异常、睡眠中发作其1年内复发风险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对脑内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进展,已发现有多种活性物质与惊厥(如癫痫)发作有密切关系。其中一些物质的研究较深入,有些研究成果已开始用于临床。本文对几种与惊厥性疾病有关的活性物质作一概述。一、氨基酸从60年代起,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在惊厥发作中的作用进行大量研究。γ-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的一种重要抑制性递质。实验表明,在癫痫及其它惊厥发作中,GABA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并发现凡是能使GABA增多或提高GABA受体敏感性的药物,均可提高惊厥的发作阈值。抗癫痫药苯妥英和氨甲酰氮均能增强G…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是中风将要发生的重要先兆或警报,所以近十几年来引起医务界广泛的重视。TIA是由于脑局部缺血产生发作性神经系统症状,这种症状多数在数分或数小时内消失。确诊在椎基底动脉系统(VB TIA),应从三方面着手:(一) 发作时的症状:多数有眩晕,复视,构音障碍,失语,共济失调,一个或多个肢体无力,感觉麻木、异常或消失,可波及面和口周围,枕部头痛,完全或部分的双眼视力丧失,视野缺损,上睑下垂,单侧或双侧听力障碍,突然骤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首次自发性痫性发作后复发的危险性,并探讨影响其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1998年10月~2000年6月间我院就诊的新近出现痫性发作患者150例(其中首次痫性发作66例),随访2年,记录有无再次复发,应用Kaplan—Meier乘积限法估算复发率,针对66例首次痫性发作患者,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研究影响首次痫性发作后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 150例首诊患者2年中复发109例,累积复发率为72.67%;而其中的66例首次痫性发作患者2年中复发36例,累积复发率为54.55%。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首次痫性发作后,症状性发作复发的危险性较大;另外EEG异常、首次发作出现在睡眠状态中、首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等亦是复发的危险因素,而3—12岁间出现的首次痫性发作复发率较低。结论 有两次或多次发作史者,其复发率高于单次发作者;首次痫性发作的某些临床特点可以帮助判断其复发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对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的早期干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首次癫痫样发作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癫痫的患病率为0.5%左右,大约3.5%的人一生中出现过一次癫痫样发作。换一个角度说,约有3%的人一次发作后没有第二次或更多的发作,其他0.5%的人首次发作后以不固定的间隔反复发作,成为典型的癫痫患者。目前还没有准确的预测方法判断首次发作后就诊的患者今后是否会复发,这就出现了首次发作后是否需要治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有报道指出全面性惊厥性癫痫发作(Generalized convulsive seizures,GCS)后出现短暂性高血氨症(Transient hyperammonemia,THA),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与癫痫的关系。文章的目的是确定发作后THA是否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发作,如使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确认脑电变化。在前瞻性队列中,筛选了所有进入癫痫监测单元并同意接受研究的成年患者(18岁)。血氨的基础值以及在发作(所有患者)的60 min内、发作后24 h(只要有可能)的血氨水平均被检测。根据VEEG,将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GCS、心因性惊厥性非痫性发作(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 with convulsions,PNES-C)或局灶性癫痫发作(Focal seizures,FS)。使用描述性统计和参数/非参数方法分析数据。纳入患者78例,13例为GCS、8例为FS、9例为PNES-C。这些组在性别(P=0.04)和血氨基础值(P=0.02)方面是不同的,但年龄无差异。三组之间发作后血氨水平较血氨基础值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区分GCS与其他组差异的发作后血氨水平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0.69,0.96)],表明检测血氨水平是一种很好的用来区分GCS与其他发作的试验。血氨水平≥80μmol/L可以准确为80%的患者分类(灵敏度53.9%,特异性100%)。VEEG监测为THA与GCS癫痫发作之间的关联提供了客观证据,并为今后关于确定发作后血氨水平作为GCS的廉价诊断试验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引起的惊厥发作类型,了解病因及预后,并进行早期治疗,以减少新生儿脑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90例新生儿感染引起惊厥发作类型,监测并记录患儿发作时的心率、呼吸节律的变化、怪异动作、发作时间、肢体抽动,综合判断患儿的发作类型,实验室检查了解其病因,并给予积极的治疗。结果新生儿感染引起的惊厥发作类型有4种,轻微型62例,多灶性阵挛型10例,局灶性阵挛型13例,全身性阵挛型5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为主要感染因素,占80%。结论新生儿感染引起的惊厥发作类型多样,轻微型最多见,多数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好,对多灶性阵挛型及全身性肌阵挛型的新生儿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5.
儿童首次不明原因抽搐发作后再发抽搐的危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4 h不间断脑电图在小儿非惊厥性发作性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3‐12收治的80例发作或疑似发作癫痫患儿,其中40例行24 h动态脑电图监测作为观察组,40例采取间歇性脑电图监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脑电图检测结果和临床发作情况。结果观察组异常率与痫样放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感觉、思维、意识、行为、内脏功能障碍或某种程度上的觉醒度下降。结论24 h动态脑电图对小儿非惊厥性发作性癫痫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能有效诊断该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首次发作分裂症患者的脑M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发作分裂症患者的脑MRI【英】/Nopoulsp…∥AmJPsychiatry-1995,152(12),-1721~1723神经影像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异常的资料,但对其病理学基础仍不清楚。本文作者对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的年轻患者,在...  相似文献   

18.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根据2014 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 )提出的临床实践性定义[1],间隔24 h 以上的两次非诱发性痫性发作可诊断癫痫,但是,对于首次痫性发作,怎样判断为诱发性?单次非诱发性痫性发作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考虑给予抗痫性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ASM)治疗?从...  相似文献   

19.
首次癫癎样发作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癎的患病率为0.5%左右,大约3.5%的人一生中出现过一次癫癎样发作.换一个角度说,约有3%的人一次发作后没有第二次或更多的发作,其他0.5%的人首次发作后以不固定的间隔反复发作,成为典型的癫癎患者.目前还没有准确的预测方法判断首次发作后就诊的患者今后是否会复发,这就出现了首次发作后是否需要治疗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成人首次癫痫发作后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有:多少人今后还会出现发作?哪些因素与复发有关? 多少患者的首次发作有明确的病因?进行哪些检查合适?本文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某些答案.患者408例,年龄16岁以上,均为首次癫痫发作.首次就诊时详细询问首次发作的情况及有关资料如热性惊厥或癫痫的家族史、头部外伤史等,进行EEG、头部CT、头及胸部X光、血常规、钙、葡萄糖、肝功等检查.每年随访时询问有无复发及发作类型,是否服用抗惊厥药,是否已做出某些神经疾病如神经胶质瘤的诊断等.资料用计算机进行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