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参论选     
肺为五脏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主生气。人参气寒清肺,肺清则气旺,而五脏俱补矣。精者阴气之英华,神者阳气之精灵也。微寒清肺,肺旺则气足而神安。脾属血,人身阴气之原。味甘益脾,脾血充则阴足而精安。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精神安,魂魄自定矣。气虚则易惊,血虚则易悸。人参微寒益气,味甘益血,气血平和,惊悸自止。  相似文献   

2.
小儿贫血大多数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致使脾肾亏损,气血两虚,且以脾虚为主。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肾与血的关系“血之源头在于肾”。“肾藏精,血为精所化”、“肾主骨生髓化血”。因而益气血养心肾,补髓填精是强化生血之源。小儿先天不足,肾常虚,所以当肾功能低下时便可影响血液的化生,而出现血虚之病理改变,其主要表现为:1.肾阴虚型:证见腰膝疲软无力,手足心热,时发低热,咽干口燥,睡卧不安,失眠,有时衄血,年长儿可见眩晕,耳鸣,舌质淡或舌边  相似文献   

3.
薯蓣论选     
山药气温平,禀天春升秋降之和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升味和,阳也。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甘平益血,故主伤中。脾主肌肉,甘温益脾,则肌肉丰满,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气温益气,味甘益血,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为中州,血为中守,甘平而益脾血,所以补中。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气充,则气力倍也。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气温禀春生之阳,所以益肝而强阴也。  相似文献   

4.
顽固性心力衰竭,病程迁延,主要累及心、肺、脾、肾四脏。心主血,肺主气,气以帅血,血以载气,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则影响肺气的输布与宣降;肺气虚,宗气生成不足,则运血无力;脾统血,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津不布,水湿停聚,则发为水肿,脾虚生血不足,统摄无权,...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中焦之气,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指出了脾与生血有关。  相似文献   

6.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赖以化生,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目得血而能视,故《兰室秘藏》曰:“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而产生各种病变。又因脾具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之功,如脾失健运;则水湿潴留,泛溢于眼或导致局部水肿、渗出或视蒙;脾不生精,可致目眩及内外障病;若脾失  相似文献   

7.
“脾”与“血”在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爱英  闫慧荣  步爱榴 《光明中医》2009,24(10):1980-1981
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中焦之气,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沁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指出了脾与生血有关.  相似文献   

8.
论治脾     
<正> 一、脾的病理特点脾主运化,主统血。脾气宜升,其性喜燥而恶湿。因此,在病理情况下常出现脾不健运,脾气下陷,脾不统血,气血亏虚及水湿停聚等脾气虚衰,湿邪为患之证。表现为气虚为本,湿困为标的特点。 1.脾病以气虚为本:脾为中土灌溉四旁,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靠脾气来实现的。脾气宜升,只有脾气升发才能发挥出主运化和统血的功能。若脾气不足则病变丛生,无论是脾病的虚证和实证,其本质都责之于脾气的虚衰。凡精微失运,水湿停聚,中气下陷,失于统血,生血无源以及营亏气乏等,都是由于脾气亏虚所造成的,都可见到面色萎黄,  相似文献   

9.
三、和脾胃 1.意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冲脉隶属阳明,精微充盛、气血充沛,则经孕产乳正常。脾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湿,胃主受纳降浊、喜湿而恶燥。脾胃互为表里、相互资生,有益气、生血、统血及运化转输之功。若脾胃失调,则易引起多种疾病。因此,健脾和胃亦为妇科所常用。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记载的"心生血,血生脾"是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理论来源的主要依据和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观念,既有普遍指导意义,更有实际应用价值。《难经》把这种五行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心为脾之母,或脾为心之子,心脾为母子关系,母子相生,火为主导,血为用,经络维系。即心阳温煦,助脾运化;赤化生血,血能生脾;外合脉管,经气互通。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阐述《内经》"心生血、血生脾"理论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1.
农耕文化孕育了崇尚土德的五行观。"土爰稼穑","吐生万物",为"万物之母",而脾主运化,其中"化物"和"灌四旁"的功能类比于土,故脾在五行属土。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是气和血,其来源于脾运化之水谷精微;生命的基本特征是升降出入,而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具坤静之德、乾健之运,颐养形神,故为五脏之本。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关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中焦之气,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灵枢&#183;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指出了脾与生血有关。生血的原料来自饮食中的精微部分,这主要靠脾对食物的消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运送.脾气健旺与否和血的旺盛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试论脾血和脾血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俊峰 《广西中医药》1990,13(6):29-31,34
论述脾血之有无、脾血的生理病理和脾血虚等问题。认为脾血虚证的诊断应以血虚症状为主,并有脾虚之症。归脾汤为治疗脾血虚证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14.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发现,脾与失眠密切相关。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养,致心脾两虚型失眠;肝郁乘脾,致脾运失健,运化失职,心神无所养,发为肝郁脾虚型失眠;脾喜燥恶湿,为生痰之源,脾虚失运,积湿生痰,蕴久化热,痰热上扰于心,心神失宁,致痰热扰神型失眠。治疗可分别采用健脾益气、宁心安神,方选归脾汤;疏肝行气、健脾安神,方选自拟逍遥安神汤;燥湿健脾、清化痰热,方选黄连温胆汤。验之临床,获效满意。附验案3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水谷精微赖之以摄纳转输,气血津液赖之以化生统摄。若劳役过度,饮食失节,或忧愁思虑,伤伐脾气,脾伤则运化失司,气血化不及,故与妇科经带胎产诸病皆有密切联系。其一是脾虚气弱、营血亏少,则可引起月经不调,痛经,乃至经闭。其二,脾主统血,脾虚统摄失权,则每致月经过多,崩漏下血,或产后流血不止。其三,脾主运化水湿,每值经期(或产后)脾的负担加重,则易出现脾失健运,水湿停滞诸病,如经期腹泻,经期水肿等。或湿邪下注,带脉失约,则病带下。其四,脾虚  相似文献   

16.
蒋惠明  茹甫毅 《陕西中医》2001,22(7):430-432
脾胃同居中焦,表里相配,经脉络属,脾主运化、统血,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可见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对机体的重要性。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脾胃病的治疗方法用温、理、通三法概而括之,与同道共磋商。 1理论依据1.1牌之生理病理:脾主运化,即消化、转输之意。《内经》云:“谷气通于脾”,脾之健运则消化吸收转输功能旺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毛皮筋骨等组织得以濡养。反之,如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转输功能失取。就会出现脘痞、腹胀、腹泻、疲乏、消瘦、营养不良等症。正如《内经…  相似文献   

17.
按照传统的中医藏象理论,脾有"主升清、主运化、主统血"三大生理功能。其中,脾统血被描述为具有统摄血液于经脉之中循行,并防止其溢于脉外的功能。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针对脾统血理论提出了以下见解:1)脾脏功能具有内在关联性:脾主运化有赖以脾气的推动;主升清有赖于脾气的升发;主统血有赖于脾气的固摄,并指出运化是升清的前提、升清是统血的基础、统血是升清运化的结局。2)主统血理论具有独立性:脾统血生理功能可用"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常态运行,而不溢出脉外"描述;与之对应的"脾不统血"病理特性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主要表现应当描述为:"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基础上,并见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妇女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等"。3)脾主统血理论具有拓展性:狭义的脾统血是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循行,而不溢出脉外的生理功能;广义的脾统血应当包括生血、行血、止血、裹血四种生理与病理变化过程。拓展的脾统血理论认为,生血为统血之本,行血为统血之道,裹血为统血之枢,止血为统血之果。  相似文献   

18.
四、配麦、味治气津两伤人参,补气且能生津。然对气津两伤之证,人参之补阴不足以生津,故配用养阴生津之麦冬,参冬味伍用,尤有润养益气之能。五、配兹补阴血药治气血虚弱脾气虚则化源不足。本品味甘归脾,能补脾益气,故人参用之宗旨有二:一为补气则能生血,是气血同源,阳生阴长之意。正是《本草发挥》所述:“仲景以人参为补气者,羌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阴长,血乃旺实。若阴虚单补血,血无由而生,无阳故也。”二为人参味甘归脾能补血,恰是《景岳全书》之文理:”唯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气味俱厚,阳中微阴,气虚血虚俱能补。”治气血虚弱而致苍  相似文献   

19.
仲景《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对治未病的典型举例。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肝之疾病,最易传及脾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不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缺铁性贫血是多发病,西医针对本病,多以对症治疗,中医亦多从补心养血、健脾生血、滋肝养血、填精补血着手,罕有从温阳论治。譬如单予以补充阴精,却不予薪火,既使精微亦不可化生气血,徒增痰湿,亦阻碍阳气运化,如此循环往复。故对血虚证的论治,除从心、肝、脾、肾等入手外,主以温补脾肾之阳气,故得以生血、化血、固摄而血不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