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克拉霉素对动物体内血管生成的影响,为其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b-FGF诱导小鼠腹壁Matrigel种植体方法进行血管生成实验,500 μl Matrigel与 b-FGF 、肝素混匀后,小鼠腹部正中区域皮下注射,5 d 后取出,分别测量Matrigel种植体中血红蛋白含量和微血管面积.抑制实验在Matrigel种植前3 d开始,实验小鼠按10~70 mg/(kg*d)的不同剂量,经胃管灌注克拉霉素,1次/d ,直至实验结束.结果:克拉霉素剂量≥40 mg/(kg*d)后,可明显减少Matrigel种植体中血红蛋白含量和微血管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与克拉霉素服用剂量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克拉霉素具有明显抗血管生成作用,在肿瘤和其他疾病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克拉霉素对小鼠Lewis肺癌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C5 7BL/6小鼠右肋处皮下接种Lewis肺癌 ,6h后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15只 ,分别接受克拉霉素 5 0mg·kg-1·day-1(实验组 )或等体积 5 %葡萄糖 (对照组 )腹腔内注射 ,每日 1次 ,连用 2 1d。观察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存活时间、移植瘤体积、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度和肺脏转移瘤数目。结果 实验组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为 (2 7 0± 2 6)d ,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为 18 7± 11 4,肺脏表面的转移瘤数目为 12 0±2 9,对照组小鼠的上述参数分别为 (19 1± 2 0 )d、2 4 5± 13 7和 18 6± 5 4,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5 )。结论 克拉霉素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肿瘤转移的作用 ,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克拉霉素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6只(6眼)、胃饲克拉霉素60mg·kg-1的实验组18只(18眼)、胃饲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18只(18眼).运用裂隙灯、HE染色分别观察新生血管长度及面积、微血管的数量.结果 实验组新生血管生长速度变慢,血管面积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一定剂量的克拉霉素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中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转移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移是恶性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特征性表现,是导致临床治疗失败、影响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如何阻断肿瘤的浸润转移是提高肿瘤治疗水平的关键。近年来研究表明,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必要条件之一,断绝或减少肿瘤血管供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途径,寻找新的高效低毒血管生成抑制剂已成为当前抗转移药物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转移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肿瘤血管形成为靶点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已成为当前肿瘤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中医药抗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转移的可行性及目前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认为从中药中筛选开发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阻断肿瘤转移途径的新药,对于控制肿瘤侵袭、转移、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建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1,38(1):71-74
巨噬细胞起源于血液单核细胞,在不同的刺激因素作用下,巨噬细胞可分化为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M1型)和选择性激活的巨噬细胞(M2型).现在认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具有M2型巨噬细胞表型.TAM在肿瘤中大量浸润被认为是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TAM通过多种... 相似文献
8.
肿瘤血管是为肿瘤细胞输送氧气及营养物质的通道,也是实现肿瘤转移的重要通道之一。新近发现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在血管新生中作用显著,尤其是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特异表达于肿瘤边缘的血管重建区,参与肿瘤血管新 相似文献
9.
1971年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科医生Howen曾经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则闻名于世的医学理论 ,即“肿瘤没有血管网络去滋养它们和带走新陈代谢废物 ,就不能生长 ,抑制血管的生长 ,可能是治疗癌症的一种方法”。1971年 ,Folkman也提出了肿瘤生长是具有血管依赖性的[1 ] 。2 0多年来 ,科学家潜心于肿瘤血管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的研究 ,自 1990年至今已先后分离纯化了 2 0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和相关因子 ,至少 15种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相继发现并分离了血管形成的正调控因子和负调控因子 ,并逐渐认识到血管的形成是由正负因子… 相似文献
10.
肿瘤血管生成是指肿瘤细胞诱发的毛细血管新生以及肿瘤内微循环网的形成,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主要是观察肿瘤组织内微血管的形态与功能,阐明肿瘤诱发血管新生的机制以及血管生成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这些研究对指导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米诺环素抑制小鼠肺癌生长、转移及抗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米诺环素(MC)对小鼠肺癌生长和转移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用T739小鼠肺癌模型,分别腹腔注射(ip)MC、环磷酰胺(CTX)、生理盐水(NS)并分成3组,检测小鼠肺癌移植瘤体积达500mm3所需时间(肿瘤生长延迟时间)、瘤重、肺转移灶数,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与NS组相比,MC组小鼠肺癌移植瘤的肺转移灶数和VEGF的表达均显著降低,肿瘤生长延迟(P<0.01);MC与CTX合用作用更为显著(P<0.01)。结论: MC可抑制小鼠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其作用机制与抑制VEGF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桑叶对肿瘤血管生成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用CCK-8试剂盒测定HUVEC-2C细胞数量的变化;用Transwell转移小室研究HUVEC-2C细胞迁移情况;用包被Matrigel的24孔板来培养HUVEC-2C细胞观察其管腔形成情况。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设置3个复孔,在实验组中加入桑叶浸出液。观察桑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桑叶液可抑制HUVEC-2C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长而增强。在浓度为100、50、25 mg/mL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浓度为100 mg/mL的桑叶液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可达到37.6%。通过观察Transwell小室,与对照组比较,添加了桑叶液的HUVEC-2C细胞,其迁移能力受到一定的制约作用。Matrigel实验中,与未加入桑叶液的HUVEC-2C细胞所形成的较完整的环状结构比较,加入桑叶液的HUVEC-2C细胞在管腔形成方面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桑叶液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对肿瘤血管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重组人内皮抑素对小鼠肺腺癌肿瘤血管生成及肺转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酵母表达重组人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rhES)对小鼠肺腺癌LA795原位肿瘤微血管生成及肺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含有人内皮抑素基因的重组酵母菌株进行诱导表达及纯化rhES;将接种LA795小鼠肺腺癌细胞的T739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0只,于接种后第6日起给予rhES和磷酸缓冲盐液(PBS)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14 d;观察两组小鼠原位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及肺部肿瘤转移情况。结果经甲醇诱导酵母转化子表达rhES,并用肝素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纯化的rhES;治疗结束后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两组小鼠原位肿瘤微血管密度发现rhES治疗组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小于PBS对照组(P<0.01);观察两组小鼠肺部发现rhES治疗组小鼠肺部未见有明显肿瘤转移病灶,而PBS对照组小鼠肺部可见大量散在肿瘤转移病灶;两组小鼠肺湿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rhES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显著抑制了小鼠肺腺癌LA795肿瘤血管生成,并能有效抑制肿瘤的肺部转移。 相似文献
14.
肺癌血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血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1997~1999年手术切除的50例肺癌病人石蜡标本中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的表达,其中有肺门淋巴结转移者24例,光镜下行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细胞的计数.结果肺门淋巴结转移组的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均高于未转移组.结论肺癌中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行为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荷瘤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 C57 B L/6 J小鼠右后肢腓肠肌内接种 lew is 肺癌细胞做为实验动物模型,在肿瘤接种后 10 d,给予 75 m Gy X 射线全身照射,于照射后 18 h 测定荷瘤小鼠胸腺、脾脏某些免疫学参数的变化,包括胸腺细胞自发增殖力、脾细胞数,脾细胞对 Con A、 L P S反应性,脾细胞白细胞介素( I L 2)分泌量,脾脏自然杀伤细胞( N K)、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L A K)、特异性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 C T L)杀伤活性。结果:与荷瘤假照射组相比,75 m Gy X 射线照射组小鼠的上述免疫学参数明显提高( P< 005~01)。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可明显增强荷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具有肿瘤治疗的潜在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及其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剂量(0、50、100和200 μmol•L-1)塞来昔布与Lewis肺癌细胞共培养12、24、48和72 h,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RP-HPLC法检测24 h细胞培养上清液花生四稀酸含量,ELISA法检测24 h细胞培养上清液前列腺素E2含量。20只C57BL/6小鼠进行Lewis肺癌移植瘤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00 mg•kg-1剂量给药组,于接种后3 d塞来昔布灌胃给药,连续用药15 d后处死小鼠,计算肿瘤的体积和质量。结果:50、100和200 μmol•L-1塞来昔布均可抑制Lewis细胞增殖,其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对照组(P< 0.05);随着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72 h的IC50值为(134.06±2.97) μmol•L-1。与对照组比较,50 μmol•L-1塞来昔布组培养上清液中花生四烯酸含量无变化,前列腺素E2含量降低(P<0.05),100和200 μmol•L-1塞来昔布组,随着塞来昔布剂量的增加,培养上清液中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增加(P<0.01),前列腺素E2的含量降低(P<0.01)。塞来昔布给药组小鼠的平均瘤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抑瘤率为50%。结论:塞来昔布可在体内及体外抑制Lewis肺癌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花生四烯酸及降低前列腺素E2水平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窖蛋白1( caveolin-1)是胞膜窖( caveolae)上的标志性蛋白,能够识别多种信号分子,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等过程密切相关。而caveolin-1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尚未定论,目前认为caveolin-1在肿瘤及其血管生成中具有促进及抑制双重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aveolin-1很可能成为肿瘤的治疗靶点或早期诊断指标。本文就caveolin-1在肿瘤及其血管生成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抑素5(Tum-5)基因对肝细胞癌的抑制作用及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阐明其参与抗肿瘤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实验选择人肝癌HepG-2细胞,采用不同感染复数(MOI)(0、1、5、10、25和50)的pLXSN和pLXSN-Tum-5病毒颗粒感染72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体内构建肝癌H22荷瘤小鼠模型,分为saline组、pLXSN组和pLXSN-Tum-5组,每组5只。saline组小鼠瘤内注射生理盐水,pLXSN组和pLXSN-Tum-5组小鼠瘤内分别注射相应的病毒颗粒(MOI=5),隔日注射,共注射5次。测定各组小鼠移植瘤体积、质量和小鼠体质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1蛋白在各组小鼠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pLXSN组比较,不同MOI pLXSN-Tum-5组的细胞增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荷瘤鼠瘤内注射结束后,pLXSN-Tum-5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和质量均明显小于pLXSN组和saline组(P< 0.05或P< 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小鼠移植瘤内均有形态不规则的新生血管生成,与saline组和pLXSN组比较,pLXSN-Tum-5组小鼠移植瘤组织MVD平均值明显降低(P< 0.05)。结论:Tum-5可通过抑制肝癌组织内新生血管的生成发挥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