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与临床表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的脑MRI表现特点与HLD病程及神经体征间有无相关性,以及MRI是否有助于HLD的诊断。方法对16例具有角膜K-F环阳性、锥体外系体征以及生化检验异常的HLD患者进行了头部MRISE序列横轴面和矢状面扫描。结果异常信号多呈长T1长T2且分布广泛,对称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为本病较具特征性的改变,病变分布以豆状核、丘脑及脑干为显著,其分布与某些神经体征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与病程间无相关性。结论MRI有助于HLD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3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脑电图(EEG)、颅脑CT、颅脑磁共振(MRI)和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尿铜及肝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EEG的异常率略高于CT、MRI、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的异常率,但无显著性差异;EEG的异常率显著低于尿酮的异常率和显著高于SGPT的异常率,其间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HLD患者的EEG异常不但直接反映大脑功能状况,而且还可间接地反映患者体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5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腓肠肌铜、锌、铁、镁含量及二巯基于二酸钠(DMS)疗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的头颅CT扫描分析包头市第二医院神经科(014040)李月春,刘国荣,常建平肝豆状核变性(HLD)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的疾病,近年来发现多有头颅CT异常,现将我们收集的18例HLD患者头颅CT扫描分析如下:一般资料:男13例、女...  相似文献   

5.
国内尚少有肝豆状核变性(HLD)的24h大便微量元素测定的报道,本文将34例住院确诊为HLD患者的24h大便中铜、锌、铁、钙含量的测定报告如下。资料一般资料:34例HLD患者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8~30岁,平均(174±55)岁。病程3个...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特殊表现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豆状核变性特殊表现误诊分析李国前,吴建平,杨小霞,林进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在各脏器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蓄积,临床上可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我院1990~1993年发现6例临床表现特殊而致误诊的HLD患者,分析...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神经心理学障碍刘国荣李月春李燕姜华吕培功我们对近7年来收集的15例有神经系统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8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而仅有肝脏或肾脏损害的HLD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神经心理学测验,将其结果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2...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浓度铜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和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在不同分子量蛋白上分布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在HLD患者细胞内,可能存在铜进入细胞后从大分子蛋白向金属硫蛋白(MT)转移的过程,并对MT异常在HL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浓度铜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和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在不同分子量蛋白上分布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在HLD患者细胞内,可能存在铜进入细胞后从大分子蛋白向金属硫蛋白(MT)转移的过程,并对MT异常在HL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5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腓肠肌铜、锌、铁、镁含量及二琉基丁二酸钠(DMS)疗效进行了研究。25例HLD脓肠肌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锌、铁、镁无明显差异(P>0.05)。DMS治疗在11例患者中虽引起部分症状加重或一过性加重,但按症状出现及好转例次统计,好转率为83.62%。治疗后自第二疗程始24小时尿铜显著增高(P<0.05);而阶肠肌铜含量轻度增高(P>0.05),且与症状加重高度相关,因此认为DMS在增加尿排铜的同时可能引起体内铜离子的再分布。  相似文献   

11.
脑干诱发电位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效果判定中的作用李小真,杨任民,尹世杰32例经临床、铜生化、眼科检查符合诊断标准的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龄12~40岁(平均20.4岁)。于综合驱铜治疗前和治疗7~10周后,其中31例检测了脑...  相似文献   

12.
肝豆状核变性离体培养细胞内金属硫蛋白代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一般培养条件下以及经各种浓度铜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杂合子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变化。发现,一般培养条件下,三组间M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经高浓度铜孵育后,患者MT的含量明显比另二组高。讨论了MT异常在HLD发病机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肝豆状核变性7例CT扫描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内科谭毓绘等报道经头颅CT扫描结合临床表现,K—F角膜环,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HLD)7例。维吾尔族2例、哈族1例、汉族4例,男4例、女3例、年龄18—55岁.例1维族女性,以静止性震颤...  相似文献   

14.
早期以锥体束损害为主征的肝豆状核变性二例报告万慧,廖杰芳典型肝豆状核变性(HLD)大多以锥体外系损害为首发和主要表现。而早期表现为锥体束损害者尚少见,现报告2例如下。例1男,28岁。因左侧上、下肢活动无力20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天行走时不慎拌倒,...  相似文献   

15.
肝豆状核变性30例误诊分析李立芳,张东君,李素滨我科自1980年至1994年确诊肝豆状核变性(HLD)96例,其中早期误诊3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女各15例。发病年龄4~42岁,其中20岁以下者19例,肝病史3例,同胞兄妹共患2例,余...  相似文献   

16.
以膝外翻畸形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一例报告李桂兰李大年以膝外翻畸形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HLD)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14岁,学生。1990年3月始双膝关节酸痛无力,活动后加重,多次化验血、尿常规、ASO等均正常,按“关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1例HLD患者每次静推DMPS5mg/kg,依Q6h×1天、Q8h×1天、Bid×4天顺序,6天为一疗程,共用10疗程。结果显效4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达83.6%;全疗程尿排铜均显著高于治疗前。29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白细胞下降、心电异常等经相应处理,均未影响治疗。结论DMPS是治疗HLD的理想驱铜药。  相似文献   

18.
肝豆状核变性骨-肌型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以锥体外系征为主的脑损害或/及肝脏损害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但HLD骨-肌型却是以骨骼-肌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易被临床误诊。住我院确诊的498例HLD患者中,骨-肌型仅11例。其特征为:(1)多于青少年期发病;(2)较长期以缓慢进行性骨骼变化及进行性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进展缓慢;(3)锥体外系征及肝症状缺如或轻微;(4)预后较良好。提示中国人HLD骨-肌型与国外报告的印度籍骨-肌型的临床特征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10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脑电图监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0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行脑电图监护(VEEG)检查,结果发现HLD患者VEEG异常率达8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异常率(20%)(P〈0.01);不同临床类型HLD患者VEEG的异常率无显著差异,其VEEG异常主要表现为基本节律慢化,阵发性慢波和痫样放电。  相似文献   

20.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红细胞内铜锌含量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20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红细胞内铜、锌含量,并对不同年龄组同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HLD患者红细胞内铜含量高于对照组,锌含量低于对照组,且年龄越小这种变化越明显,这与HLD患者的溶血症状易发生在儿童期相吻合,说明红细胞内铜含量增高是HLD患者发生溶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