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近20年来,胸腔镜下行肺切除术治疗肺肿瘤的相关经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积累.很多医学中心可在胸腔镜下完成解剖学上彻底的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本研究旨在评价胸腔镜下肺切除术清扫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6年8-9月,选取我院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肺叶切除手术9例,观察手术时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共清扫100枚淋巴结,手术历时1.5~3 h,平均2.3 h;平均淋巴结清扫时间15.0 min.结论:小切口辅助胸腔镜下肺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在不增加手术难度及手术时间的同时,为肺叶或全肺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和完全性。方法:50例准备常规开胸切除的肺癌患者先采用电视胸腔镜行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随后再接受同组医师的开胸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对开胸后清扫的淋巴结单独标注、计数后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50例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开胸重新清扫淋巴结数共48枚,每例0枚~3枚,平均0.96枚。病理检查全部未查见癌细胞转移。结论: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是彻底的、完全的。  相似文献   

3.
电视胸腔镜与开胸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和完全性。方法:50例准备常规开胸切除的肺癌患者先采用电视胸腔镜行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随后再接受同组医师的开胸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对开胸后清扫的淋巴结单独标注、计数后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50例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开胸重新清扫淋巴结数共48枚,每例0枚~3枚,平均0.96枚。病理检查全部未查见癌细胞转移。结论: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是彻底的、完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胶体32p 在胸壁小切口辅助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Ⅱ期肺癌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在双腔管气管插管常规全麻下实施电视胸腔镜手术。术中健侧肺单肺通气,第4或第5肋间8~10cm 切口,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及清扫淋巴结,对手术中认为淋巴结清扫不彻底及淋巴结转移区域,局部注射放射性核素胶体32pMBq(5~10mCi)。结果 29例病人在 VEMAST 下完成肺叶切除,1例因肺动脉肿瘤包裹,术中出血改在常规开胸下完成肺叶切除,另1例因肺动脉无法与肿瘤分离而中转手术,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无放射性核素胶体32p 不良反应。结论胸壁小切口辅助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Ⅱ期肺癌时,对手术中认为切除不满意或淋巴结转移处施行了放射性核素治疗。小切口辅助 VATS 下肺叶切除、使用放射性核素胶体32p 有选择的治疗Ⅱ期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胶体32p在胸壁小切口辅助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Ⅱ期肺癌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在双腔管气管插管常规全麻下实施电视胸腔镜手术。术中健侧肺单肺通气,第4或第5肋间8~10cm切口,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及清扫淋巴结,对手术中认为淋巴结清扫不彻底及淋巴结转移区域,局部注射放射性核素胶体32pMBq(5~10mCi)。结果 29例病人在VEMAST下完成肺叶切除,1例因肺动脉肿瘤包裹,术中出血改在常规开胸下完成肺叶切除,另1例因肺动脉无法与肿瘤分离而中转手术,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无放射性核素胶体32p不良反应。结论 胸壁小切口辅助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Ⅱ期肺癌时,对手术中认为切除不满意或淋巴结转移处施行了放射性核素治疗。小切口辅助VATS下肺叶切除、使用放射性核素胶体32p有选择的治疗Ⅱ期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了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肺癌肺叶切除术的经验,探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根治术的可能性。 应用VATS连续对45例年龄44~82岁的肺癌施行肺叶切除术及纵隔淋巴结切除。大于70岁者13例,大于80岁者7例。肿瘤直径 小于5cm者44例,6cm者1例。手术常规检查或切除淋巴结,近期病例切除淋巴结多达26(15~26)枚。 手术时间平均125(45~240)分钟。VATS附加开胸术4例。术中用血管钉书机切断肺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Ⅲa期肺癌胸部CT表现与手术切除的关系,对70例Ⅲa期肺癌患者分别按CTTNM和不同术式分组,测量胸部CT肿瘤瘤体直径和纵隔肺门淋巴结受侵CT层厚改变。经统计分析,表明纵隔、肺门淋巴结受侵CT纵向厚度改变是影响Ⅲa期肺癌手术切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11月至2008年4月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对37例Ⅰ/Ⅱ期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观察手术类型、并发症、术后病理分期、生存率。结果全组2例中转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分期Ⅰ期30例,Ⅱ期5例,术后3年生存率为85.7%。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可行、安全的,更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美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潘铁成  郑智  李军  陈涛  刘立刚  魏翔 《癌症》2007,26(3):303-306
背景与目的: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我们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来探讨Ⅰa期NSCLC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41例临床Ⅰa期NSCL,C患者进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清扫,将淋巴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明确是否有癌转移.研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清扫淋巴结295组,转移42组(占14.2%),其中肺门淋巴结转移33组,纵隔淋巴结中转移9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第7站淋巴结出现转移4例,第5、9站淋巴结出现转移各2例,第4站淋巴结出现转移1例.上叶肿瘤转移包括5、7站淋巴结,中下叶肿瘤转移包括4、7、9站淋巴结.结论: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区域性淋巴结引流规律,可行区域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即上叶肿瘤在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可只清扫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须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中下叶肿瘤无论有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都需要进行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电视胸腔镜在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在肺癌完全性及姑息性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2年2月至2003年8月采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肺癌43例。其中ⅠA期5例,ⅠB期14例,ⅡA期1例,ⅡB期4例,ⅢA期7例,T4-ⅢB期6例,Ⅳ期6例。ⅢA期术前临床评估为N0,术后病理查见N2转移。ⅢB期病例中3例为恶性胸水,3例为术中发现胸腔种植转移。Ⅳ期病例中2例为晚期肺癌伴恶性心包积液-心脏压塞;1例为孤立脑转移瘤切除术后;3例为对侧或同侧肺孤立性转移。主要手术方式:肺叶切除36例,肺楔形切除5例,心包开窗2例。其中2例同期行对侧孤立性肺转移瘤楔形切除;恶性胸水行胸膜种植结节切除、烧灼,胸膜粘连术。行纵隔淋巴结清扫36例。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肺部感染5例,切口液化2例。3例恶性胸水均得到控制。2例心包开窗引流患者分别于术后4个月、8个月死亡。其余患者目前仍存活。除2例心包开窗引流患者.外科术后住院时间为5~15天,平均7.4天。结论 VATS适合早期肺癌的完全性切除手术治疗,对偶然性N0肺癌手术中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对肺癌需同期双侧开胸手术者VATS具有显著优势。VATS对恶性胸水、心包压塞的姑息性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阻断单侧肺动脉主干在Ⅱ~Ⅲ期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中的应用.回顾分析肺动脉阻断的手术方法、适应证、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心肺并发症.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对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30例肺门解剖结构不清、肺血管分离困难的Ⅱ~Ⅲ期肺癌患者,先于心包内或心包外游离并阻断左(右)肺动脉主干,再按不同方法完成各种肺叶切除术.结果:30例患者中Ⅱ b期5例,Ⅲa期11例.Ⅲb期14例.术中见肺上叶巨大肿瘤13例(直径>10cm),其中心包外肺动脉被肿瘤侵犯5例;肺门淋巴结广泛肿大并与肺血管严重粘连20例;肿瘤组织部分侵犯心包7例;大部分病例肿瘤组织不同程度与主动脉、上腔静脉、奇静脉粘连;3例已侵犯左侧喉返神经和迷走神经.30例患者行单纯肺叶切除12例,肺叶袖状切除并肺动脉成形术18例.在单侧肺动脉主干阻断下,术中未出现肺血管大出血,手术视野清晰,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保留了健康有功能的肺叶,避免了全肺切除,肺动脉阻断时间为10~30min.术中失血200~300ml.术后并发急性肺水肿5例,心动过速7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全组无严重心肺并发症.结论:阻断单侧肺动脉主干行肺叶切除可有效预防术中大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提高肺癌切除率,降低全肺切除率.  相似文献   

12.
肺癌的最小范围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肺癌最小范围切除术包括肺段和肺楔形切除术,以及胸腔镜下切除术.我院从1993年4月~1998年4月共行此类肺癌手术16例,占同期肺癌手术的7.2%.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5岁~70岁,平均58.1岁.均为原发性肺癌,其中鳞癌4例,腺癌11例,类癌1例.行肺段切除者5例,肺楔形切除者9例,胸腔镜下切除者2例.1.2 采用肺癌最小范围切除的主要原因①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低下,不能耐受肺叶切除者;②纵隔肺门淋巴结广泛转移,呈冻结状态.1.3 手术方法 采用单腔或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标准后外侧切口或肋间小切口.施行楔形切除  相似文献   

13.
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科治疗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作用。方法 对可手术的504例Ⅰ-ⅢA期病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肺切除同时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则在肺切除同时仅行肺门淋巴结清扫术;纵隔淋巴结肉眼怀疑转移者则行该淋巴结摘除术。凡符合入选标准病例均对术式、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肿瘤体积、淋巴结切除总数目、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转移数量/淋巴结切除总数量)、PTNM分期、辅助治疗、随访期间内的复发转移、手术并发症、生存时间、生存质量等13项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价。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预后分析用Cox成比例危险率模型。结果 504例中,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共320例,研究组160例,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9.49个;对照组160例,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3.63个。Ⅰ期肺癌研究组的1,3,5,9年生存率分别为91.8%、86.9%、81.4%和74.2%,对照组为88.7%、72.5%、58.5%和52.1%,差异有显著性。Ⅱ、ⅢA期两组间的生存曲线差异无显著性。影响长期生存率的因素有术后分期、淋巴结转移比和淋巴结清扫范围3个因素。结论 肺叶(全肺)切除加上系统性的胸内淋巴结清扫,能减少肺癌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长期生存率,可列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规范性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肺楔形切除和肺叶切除)对70岁以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0年1 月至2006年1 月230 例接受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预后和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T 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 < 0.05)。 多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方式、T 分期、淋巴结清扫均是影响70岁以上Ⅰ期NSCLC 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 < 0.05)。 肺楔形切除组5 年生存率42.2%(35/ 83),肺叶切除组5 年生存率50.3%(74/ 1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进一步分层分析T 1a 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楔形切除和肺叶切除的5 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9% vs . 53.3% ,P > 0.05)。与肺叶切除组相比,肺楔形切除组手术时间短(P = 0.035)、术中失血少(P = 0.031)、术后住院时间短(P = 0.045)。 结论:肺叶切除+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仍是70岁以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首选的手术方式;T 1a 期患者行肺楔形切除可获得与肺叶切除相近的远期收益,同时肺组织损失较小,对肺功能差的高龄T 1a 期患者推荐行肺楔形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Cheng Y  Zhang C 《中国肺癌杂志》2011,14(12):949-953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高龄肺癌患者的比例在增大。近十几年来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一直是I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标准术式。近年研究发现Ⅰ期高龄NSCLC亚肺叶切除术可以取得和肺叶切除术相当的远期疗效而且可以保留更多的正常肺组织,有关Ⅰ期NSCLC的标准术式再次引起争议。Ⅰ期高龄NSCLC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因机体功能减退或合并有基础疾病而无法耐受开胸手术,胸腔镜的问世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使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Ⅰ期高龄NSCLC的治疗在朝着个体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手术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应用单操作孔VATS行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并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肺癌183例。结果 183例患者中行左肺上叶切除38例,左肺下叶切除31例,右肺上叶切除53例,右肺中叶切除16例,右肺下叶切除43例,右肺中上叶切除1例,右肺中下叶切除1例。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36.7±29.2)min,胸腔引流管平均拔除时间(4.1±1.6)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2±2.3)d,平均每例清除淋巴结11.9枚。TNM分期:ⅠA期117例、ⅠB期22例、ⅡA期18例、ⅡB期5例、ⅢA期2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12例(6.6%),其中肺不张6例、房颤5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 单操作孔VATS治疗肺癌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许林  张治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5(3):137-140,150
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已占据恶性肿瘤的首位。自1933年Graham为1例中央型肺癌患者成功实施全肺切除以来,肺癌外科治疗已有近70年的历史。I期非小细胞肺癌首选治疗为肺叶切除加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这种手术模式既可使癌组织完全切除,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又可保留足够的肺功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其5年生存率可达60%~7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75岁以上高龄患者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适应证。方法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31例75岁以上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7例,肺楔形切除+区域淋巴结切除9例,肺楔形切除10例,胸膜活检和胸膜腔固定术5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8.3%(15/31),包括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不张、心脏衰竭和呼吸衰竭等。手术后病理检查16例患者为早期原发性肺癌,其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1.6%和62.5%。结论对经过选择的75岁以上高龄患者行胸腔镜手术安全可行,其适应证包括早期周围型肺癌、性质未明的孤立性肺周围结节、原因不明或恶性胸腔积液以及为明确病理的单纯活组织检查,而对于早期高龄肺癌患者建议采用肺部分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治疗。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首选手术治疗,但最佳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仍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肺楔形切除+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在早期高龄肺癌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2月,共有15例70岁以上周围型肺癌患者接受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右侧肺癌行2R、4R、8及9组淋巴结采样,左侧肺癌行5、6、8及9组淋巴结采样。结果早期高龄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淋巴结采样,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6.6%。结论肺楔形切除术+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早期高龄周围型肺癌患者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早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电视全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围手术期间,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电视全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