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小鼠心脏营养素-1(rmCT-1)对坐骨神经再支配骨骼肌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Swiss小鼠60只,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并立即修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术后每天分别腹腔注射rmCT-1(100μg/kg)及等量CT-1溶媒,4、8和12周后测量坐骨神经再支配骨骼肌腓肠肌湿质量、肌纤维截面积和总蛋白含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肌张力、再生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各时间点再支配骨骼肌腓肠肌湿质量、肌纤维截面积和总蛋白含量、CMAP、肌张力以及再生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t=6.39~82.53,P<0.01)。结论 rmCT-1可以明显促进坐骨神经再支配骨骼肌的形态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移植对正己烷致周围神经病大鼠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染毒组和高剂量染毒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用2,5-己二酮(2,5-HD),分别以200 mg/kg和400 mg/kg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染毒,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染毒6周后,以上各组均随机分为2组,分别任取1组大鼠尾静脉移植MSCs,每只大鼠移植1×106个MSCs。染毒及MSCs移植过程中,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和步态变化,并用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记录大鼠尾神经传导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大鼠染毒6周时,低、高剂量组的步态评分分别升高至2.87±0.28和3.78±0.24、神经传导潜伏期分别延长为(5.15±0.29) ms和(6.75±0.35) ms、神经传导速度分别减低为(13.20±0.51) m/s和(8.00±0.43)m/s。 MSCs移植后,随移植时间的延长,模型大鼠步态评分下降,神经传导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逐渐恢复。移植5周后,低、高剂量组的神经传导潜伏期分别恢复21.63%和16.08%,神经传导速度分别提高13.38%和38.71%,与未移植MSCs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MSCs移植能明显改善正己烷致周围神经病大鼠的行为学和神经电生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失神经支配肌肉提取物对大鼠骨骼肌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成 5组 ,分别用 5只大鼠和 5只切断坐骨神经 5天后的大鼠 ,取比目鱼肌 ,制成正常肌肉提取物 (normalmuscleextractNME)和失神经支配肌肉提取物 (denervatedmuscleextractDME)。连续 6天分别给DME处理组和NME处理组大鼠腹腔注射DME和NME ,用同样方法给对照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 ,然后处死大鼠 ,取其比目鱼肌进行组织化学与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在DME处理组的大鼠比目鱼肌中 ,肌纤维截面积及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和NME处理组 (P <0 .0 5 )。同时显示DME组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的再生现象。结论 DME能够引起大鼠骨骼肌的肥大、再生 ,并可能与肌肉在失神经后的分泌代谢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感觉神经寄养可以延缓失神经骨骼肌的萎缩,但传统的端端缝合寄养方式需切断供体神经远端而影响再生神经长入.本研究探讨反式端侧缝合寄养对大鼠失神经骨骼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反式端侧缝合组(n=6)和对照组(n=6).切断胫神经,缝扎近端、远端断端.反式端侧缝合组切断腓肠神经,在靠近胫神经进入腓肠肌的胫神经外膜上开窗,腓肠神经近断端以反式端侧缝合于胫神经开窗处.对照组只结扎胫神经近、远端断端.术后12周测量腓肠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运动终板周径.结果:反式端侧缝合组腓肠肌湿重恢复率(39.2%±6.8%)明显优于对照组(19.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对照组腓肠肌大面积萎缩,周围明显纤维化;反式端侧缝合组腓肠肌萎缩不明显,肌纤维结构排列紧密完整,周围少量纤维化.反式端侧缝合组腓肠肌的平均横截面积、运动终板平均周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 148.85 ±547.18)μm2 vs.(575.05±140.51) μm2,(102.84±53.29) μm vs.(59.60 ±26.71) 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神经反式端侧缝合寄养可以保护大鼠失神经骨骼肌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slit2 mRNA表达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不同年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slit2mRNA的表达差异 ,探讨幼年大鼠易发生同步收缩的分子机制。方法 幼、成年大鼠 (各 2 8只 )右坐骨神经切断后 ,用硅胶管桥接使形成3mm缺损。分别于损伤前与伤后 1d、3d、7d(每个时间点 6只 )取神经近、远端各 3mm ,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比较slit2mRNA的表达差异 ;取幼、成年大鼠 (各 4只 )损伤前和伤后 3d(各 2只 )取神经近、远端各 3mm行原位杂交检测slit2mRNA表达的细胞定位。结果 除术后 7d近端神经幼年组较成年高外 ,RT PCR结果提示各时间段近端与远端神经幼年大鼠slit2mRNA的表达均较成年低 ,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1) ;原位杂交结果提示各大鼠伤前和伤后3d表达slit 2mRNA的阳性信号主要定位在雪旺细胞质。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后幼年大鼠雪旺细胞slit 2mRNA表达量较成年低 ,提示slit 2蛋白的表达不足可能是幼年大鼠易发生同步收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心脏营养素-1(CT-1)治疗后的失神经骨骼肌重获神经支配后的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60只 Swiss小鼠,切断右侧胫神经,随机分成2组,其中一组每天注射外源性CT-1(100 μg/kg),另外一组注射等量CT-1溶媒,1个月后修复胫神经.分别于4、8和12周后检测再生胫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神经再支配骨骼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和肌张力,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T-1注射组的再生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重获神经支配后的骨骼肌的CMAP和肌张力均有显著提高(t′=6.39~43.36,P<0.01).结论 CT-1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和改善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双重作用,有效促进了神经再支配骨骼肌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腓肠肌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腓肠肌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损伤组(B组)和NSCs移植组(C组),每组10只;将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悬液注入C组切断脊髓处,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2个月,进行腓肠肌肌电位、肌湿重测定,观察腓肠肌运动终板的变化。结果:①与A组比较,B组和C组腓肠肌肌电位的峰值下降,时限延长(P<0.01),C组电位有所恢复。②与A组比较,B组的腓肠肌肉湿重下降近70%,C组肌肉湿重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P<0.01)。③B组和C组的运动终板形状变得单一,运动终板的总数量减少,其中C组比B组减少数目为主。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脊髓损伤的横断处,能延缓肌肉的萎缩,有助于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静息、背屈、外翻、内翻及 屈等不同肌肉运动过程中肌电发放指标的测试,观察不同肌肉的运动方式对肌电发放的影响。结果提示:肌电的发放与肌肉运动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四种不同运动方式中均有肌电的发放,其中背屈运动肌电发放率及振幅最高。肌肉运动引起的肌电发放没有循经性,呈弥散性。针刺或气功激发的肌电与肌肉运动产生的肌电相类似,但其发生机理不一样。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体内微环境中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取80 只SD 大鼠,
制作羊膜管包绕的缺损10 mm的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只,实验组羊膜管内注入
hUC-MSCs 悬液50 μL(1.0*105/mL),对照组注入等量的DF12 培养基。分别于术后4、8、12、16、20 周行肢体一般状态、腓肠肌湿
质量恢复率检测。结果2 周后术侧足底踝关节负重区出现红肿及溃疡,5~10 周时各组大鼠术侧肢体溃疡逐渐愈合,对照组较
实验组红肿及溃疡程度严重,且愈合较慢;实验组术侧腓肠肌恢复率随时相延长而逐步好转,而对照组则逐步下降,2 组间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直接植入体内的hUC-MSCs 可分化神经样细胞,对坐骨神经损伤可起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神经压榨保留血运股薄肌转移肛门外括约肌成形术,用于直肠癌Miles术后肛门重建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腓骨长肌双重神经支配组、暂时去神经支配组、去神经支配组及对照组,各行进行相应的手术操作,于术后5 mo测量肌肉收缩力,取肌肉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腓骨长肌双重神经支配组腓骨长肌的I型肌纤维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单收缩最大收缩时间及最大舒张时间、强直收缩的最大收缩时间明显延长.结论:通过接受慢肌和自身神经支配的双重神经支配,骨骼肌肌纤维构成可以发生改变,抗疲劳性改善,可替代肛门外括约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同期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移植大鼠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同时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受体肝移植免疫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移植组(B组)和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C组).A组SD大鼠5只,只行剖腹探查,B,C组Wistar和SD大鼠各10只.行Wistar-SD大鼠肝移植同时,C组提取供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同期输注给受者,B组给予输注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第7天肝功能的变化、病理改变和受体生存期.结果 肝移植同时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T,AST,TBIL,ALB较B组显著降低,生存期明显延长,病理改变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而单纯移植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结论 肝移植同时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受体对移植肝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鼠对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在天然免疫耐受,分析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出现免疫排斥的可能。方法分离提取并鉴定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大鼠尾静脉移植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后有无出现相关的免疫排斥症状、细胞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及脏器的病理改变。结果大鼠尾静脉移植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后未出现急慢性免疫排斥反应,肝、肾、肺可见标记后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但相关病理切片未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现象。结论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大鼠脏器间存在天然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5):27-31+36+封三
目的研究定向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以及生物力学评价。方法体外获取纯化的大鼠BM-MSCs,并利用β-巯基乙醇诱导剂将BM-MSCs向神经元样定向分化。将8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普通细胞组和定向诱导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三组用钳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普通细胞组和定向诱导组大鼠在坐骨神经损伤处分别注射BM-MSCs或神经元样定向诱导分化的BM-MSCs。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B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方法评价大鼠运动功能,利用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和坐骨神经单向拉伸实验对其生物力学进行评价。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髓磷脂碱性蛋白(MBP)与和生长关联蛋白43(GAP-4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坐骨神经SFI指数和BBB评分均降低,BDNF、MBP和GAP-4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波幅值、运动传导速度值、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弹性限度应力、弹性限度应变亦显著下降(均P0.05)。然而,与模型组相比,普通细胞组和定向诱导组大鼠上述指标均升高,尤其是定向诱导组大鼠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定向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的BM-MSCs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不同途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外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不同途径移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损伤大鼠,比较脑损伤大鼠行为学的改善,为脑损伤治疗选择有效的移植途径.方法:制作80只Wistar大鼠脑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为单纯脑损伤大鼠,共20只;治疗组分为尾静脉移植组(A组)、侧脑室移植组(B组)、脑损伤区移植组(C组),每组20只,均给与植入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采用NSS评分法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脑损伤区移植组大鼠行为学改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移植组分别与尾静脉移植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尾静脉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区移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是治疗脑损伤大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 探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②方法 利用密度为1.073g/mL的Percoll分离骨髓的单核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与扩增MSCs细胞,纯度可达95%左右。用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48、72和96小时后的检测标记率。③结果 随着标记时间的延长,标记率逐渐增高,标记72小时后标记率在85%以上。④结论 用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时间是72小时,最佳浓度为10μg/mL。 相似文献
16.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的条件 ,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正常成人骨髓用含10%胎牛血清的LG -DMEM培养液培养、扩增后 ,进行透射电镜观察 ,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抗原及细胞周期分析检测。结果 培养扩增获取的成人骨髓MSCs形态均一 ,增殖能力强 ,细胞扩增至第5代细胞数达 (2~3)×108。该类细胞CD29、CD44、CD166表达阳性 ,CD14、CD34、CD45、HLA -DR表达阴性。细胞周期以G0/G1 期为主。细胞胞浆具丰富粗面内质网。结论 所建立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可获取骨髓粘附细胞中一组独特的细胞群 ,具有MSCs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干细胞输注肾移植术的麻醉方式,评估该情况下椎管内阻滞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肾移植术病例,男性95例,女性29例,分为静脉全身麻醉组(GA组,n=78),采用咪唑安定、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芬太尼诱导插管,维持用微泵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硬膜外+腰硬联合麻醉组(E+s组,n=46),硬膜外穿刺点选择T。。腰硬联合穿刺点选择L2-3,硬膜外用药为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腰麻罗哌卡因10mg/2.5ml。所有患者在移植肾动脉开放前10min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检测凝血四项,记录2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室停留时间,移植肾循环开放时的血压,术中出血量。观察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四项结果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组手术室停留时间[(4.20±0.33)h]明显长于E+S组[(3.00±0.5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动脉开放时的收缩压、舒张压较E+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组无硬膜外血肿发生。结论椎管内阻滞应用于干细胞输注肾移植术安全可行,但要规范操作。 相似文献
18.
何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3,23(9):36-41
目的探讨C57/BL6J小鼠重复多次尾静脉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的免疫反应和毒性。方法将SPF级别的32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细胞移植组,每组16只,雌雄各半,细胞移植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分离培养的第5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一次5×106/只,每周注射一次,连续注射4周;阴性对照组每次注射相同容积的PBS。注射后后观察小鼠的一般症状,末次注射后1周、4周进行血细胞计数、血生化、免疫反应指标、脏器质量测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细胞移植组小鼠血细胞计数、血生化、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脏器组织病理学在光镜下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无形态学差别,以及免疫结果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重复多次尾静脉输注C57/BL6J小鼠是安全可行的,对受者无明显免疫反应和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胎儿骨髓中分离培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进行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探讨MSC的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MSC,采用差速贴壁培养方法纯化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并观察不同方法处理的培养界面对细胞贴壁和生长的影响。结果通过分离纯化培养,光镜下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不规则多角形为主;IV型胶原包被和Co60照射(照射量6GY)处理的培养瓶更利于MSC的贴壁、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44( )、Stro-1( )、CD14(-)、CD34(-)、CD45(-)、CD11b(-)。结论采用贴壁筛选法和差速贴壁法结合可获得较高纯度的MSC,并且细胞生长良好,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扩增能力。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纯化和培养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方法,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为MSCs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数据.方法抽取人骨髓后用Percoll分离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以105个细胞/cm2密度接种,培养液为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倒置相差显微镜及吉姆萨-瑞氏染色观察其形态,MTT法测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表面标记物.结果培养的MSCs 12h后换液,有部分细胞贴壁生长,4~5d可见有集落形成,14~20d左右可达到80%~90%融合,倒置相差显微镜及吉姆萨-瑞氏染色可见细胞形态为梭形、多角形及纺锤状等,生长曲线图显示MSCs增殖活跃,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约有86%的细胞处于G0、G1期,表面标记物中CD14、CD34、VLA-1、CD45和HLA-DR阴性,而CD44、CD105和CD29阳性.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分离培养人骨髓MSCs的方法,获得的细胞形态多样、增殖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