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共刺激分子CD86(B7-2)的原位表达,以了解共刺激分子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制作大鼠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86在角膜、脾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术后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基质增厚。CD86在正常的角膜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移植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角膜上皮层中有大量阳性细胞表达。在脾脏的阳性细胞表达与文献报道的一致。结论 共刺激分子CD86在移植后发生排斥的角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免疫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共刺激分子CD86(B7-2)的原位表达,以了解共刺激分子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制作大鼠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86在角膜、脾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术后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基质增厚。CD86在正常的角膜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移植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角膜上皮层中有大量阳性细胞表达。在脾脏的阳性细胞表达与文献报道的一致。结论 共刺激分子CD86在移植后发生排斥的角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免疫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兔角膜新生血管(Com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自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C组: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D组:新生血管化角膜穿透性移植组.术后对CNV生长情况进行评分;记录植片存活时间;记录移植排斥指数(rejection index,RI);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房水及外周血中sICAM-1的含量.结果:CNV生长达中央平均为16.4±1.8d;排斥组植片平均存活12.4±1.3d,其他组角膜植片长期存活;正常房水和血清中均可检测到少量的sICAM-1,它们的浓度分别为16.55±3.63pg/ml,95.15±6.26pg/ml;术后早期D组房水及外周血中sICAM-1含量即升高,至排斥反应前达最高水平分别为53.87±19.25pg/ml,378.78±30.58pg/ml,在观察期内维持高水平;排斥反应发生时,炎性细胞布满全层,基质结构紊乱,有大量新生血管,部分内皮消失.结论:ICAM-1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术后监测ICAM-1浓度变化对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预测和早期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促进植片存活的作用。方法 对40只SD大鼠(40眼)用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增生,选取其中的30只大鼠(30眼)并随机分为实验Ⅰ、Ⅱ组及对照组Ⅲ组,每组均接受同种异系(Wistar大鼠)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实验组于术后第1日起分别滴用50 μg/ml的IL-1ra滴眼液(Ⅰ组)和1%的CsA滴眼液(Ⅱ组),每日3次。受试动物术后均每日滴用典必殊滴眼液及托品卡胺滴眼液3次,连续14 d。术后比较各组大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对角膜植片存活情况进行评分,观察其效果。结果 两实验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2.00±1.50) d和(10.44±1.13) d,明显高于对照组(8.00±1.25) d,差异有显著性(P<0 01);两实验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 01)。结论 IL-1ra可抑制高危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减轻免疫性炎性反应,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角膜保存时间与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检测角膜植片的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表达及房水、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先选用Wistar大鼠15只30只眼随机分3组(每组10只眼),分别用不同方法保存,即:湿房保存12h,中期保存液保存7d,深低温长期保存12周。再选用SD大鼠30只30只眼(右眼)作为受体,分别使用上述不同保存方法的Wistar大鼠眼作为供体建立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3组每组10只眼:Ⅰ组(异体湿房保存组);Ⅱ组(异体中期保存组);Ⅲ组(异体长期保存组)。观察各组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指数(RI)、植片存活时间(MST)和植片的病理变化。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及ICAM-1表达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移植术后10d时房水、血清中TNF-α含量变化。结果:Ⅲ组RI明显降低,MST明显延长,与其他两组比较均差异十分显著(P<0.01)。角膜移植术后10d时HE染色显示Ⅲ组炎性反应较Ⅰ组、Ⅱ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Ⅲ组ICAM-1表达较Ⅰ组、Ⅱ组明显减少。Ⅲ组眶血清及房水中TNF-α含量明显低于Ⅱ组和Ⅰ组,差异十分显著(P<0.01)。结论:深低温保存的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降低,发生时间延迟。ICAM-1和TNF-α是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 α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近交系大鼠制作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 4 4例 ,利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技术分别检测不同时间供、受体角膜组织内TNF αmRNA的表达和外周血清中TNF α的水平 ,同时观察移植角膜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并观察应用抗TNF α单克隆抗体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同基因移植大鼠角膜轻度增厚 ,浅基质层见轻度炎性反应。在发生排斥反应的异基因移植鼠 ,角膜明显变厚 ,各层弥漫散在炎性细胞。术后早期各组大鼠血清TNF α浓度均有升高 ,而后同基因组逐渐下降 ,术后第 7天即已降至正常水平。异基因组渐趋升高 ,治疗组升高时间后延 ,而当发生排斥反应时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异基因组自术后第 3天以及治疗组自术后第 7天 ,在供、受体角膜组织中均检测到TNF αmRNA的表达 ,而在同基因移植大鼠和正常大鼠角膜中则未检测到。异基因移植大鼠植片存活时间为 10 .2± 1.94d ,而抗体治疗组 13.8± 2 .17d ,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TNF α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术后监测TNF α浓度变化对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预测和早期诊断作用 ,并且可延长植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CD25单克隆抗体对大鼠角膜的毒性以及对同种异体大鼠角膜移植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 ①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50μg CD25单克隆抗体结膜下注射组、100μg CD25单克隆抗体结膜下注射组、200μg CD25单克隆抗体结膜下注射组,每组3只.各组大鼠均右眼用药.分别于0、2、4、6、8d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及不同剂量的CD25单克隆抗体,共5次.每日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有无水肿、混浊发生.并于第9天取右眼角膜行病理及透射电镜观察角膜各层的变化.②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将93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A组:正常组;B组:角膜移植对照组;C组: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组;D组: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E组:地塞米松治疗组.B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C组术后给予CD25单克隆抗体100 μg;D组术后给予CD25单克隆抗体100μg联合地塞米松50 μg治疗;E组术后给予地塞米松100μg;各共用5次,分别于术后0、2、4、6、8 d经球结膜下注射给药.用裂隙灯观察移植排斥情况.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植片内IFN-γ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房水中IFN-γ和IL-4的浓度.结果 ①50μgCD25单克隆抗体和100μgCD25单克隆抗体对角膜基本无影响;200μg的CD25单克隆抗体组透射电镜检查发现角膜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肿胀.②C、D、E组发生排斥反应时间分别为(13.167±1.169),(17.333±2.160),(16.417±1.379)d较B组发生排斥反应时间(10.583±1.084)a明显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膜无IFN-γmRNA的表达,术后11天.B组移植角膜植片内IFN-γmRNA的表达较C、D、E组明显增强(p<0.05).C、D、E组术后6 d及11 d房水巧N叫的含量明显低于同期的B组(p<0.05);同C组相比,术后11d D、E组房水IFN-γ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术后6 d和11 d,与B组相比,同期C组IL-4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同期D、E组IL-4含量明显降低(P<0.05);术后6 d和11 d,与C组相比,同期D、E组IL-4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50μg CD25单克隆抗体和100 μgCD25单克隆抗体对角膜基本无影响.IFN-γ和IL-4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CD25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Th1因子(IFN-γ)、促进Th2因子(IL-4)表达降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从而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而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通过同时抑制Th1因子(IFN-γ)、Th2因子(IL-4)表达,却更能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在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角膜移植术后 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取15只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取22只Wistar大鼠行自体角膜移植术作为自体组;取22只 SD大鼠与44只Wistar大鼠,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随机抽取22只归入典必殊组,术眼滴 典必殊眼液(每日2次),剩余22只归入异体组,术眼滴同等量生理盐水,共一个月。参照Larkin法对各组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评 估;分别于术后第5、9天取术眼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自体组不发生排 斥反应,典必殊组角膜存活时间为24±0.32 d,远高于异体组10±0.36 d(P<0.00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异体组角膜有大量炎 性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SDF-1和CXCR4 mRNA在异体组角膜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第5天P<0.001,第9天P< 0.01),典必殊组较异体组明显降低。免疫组化检查发现SDF-1/CXCR4主要表达在角膜植片的上皮层与基质层,异体组角膜组 织SDF-1和CXCR4含量明显升高。结论SDF-1/CXCR4可能参与了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早期的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为SDF-1 特异性诱导CXCR4+细胞成熟和朝着排斥部位趋化,并促进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角膜移植患者外周血T细胞CD69分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于术前第1天,术后第1,2,3,8周检测23例角膜移植患者外周血T细胞CD69表达变化。结果角膜高血管化植床组患者术后外周血T细胞CD69分子表达比角膜无血管化植床组患者明显增高,也比术前明显增高(P<0.01),6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均在高血管化植床组,早期外周血中以CD4 细胞为主。结论外周血T细胞CD69表达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测定外周血中CD69分子表达可更早预见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cl-2与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非手术基本对照组(Wistar);B组:同基因角膜移植组(Wistar→Wistar);C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Wistar→SD)。B、C组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7、10和14d)取角膜植片。细胞凋亡原住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角膜植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植片bcl-2蛋白表达。并以A组正常大鼠角膜做对照。对染色结果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处理,计算阳性单位PU值。结果 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层仅有极少量凋亡细胞,基质层及内皮细胞层几乎无凋亡细胞;术后1周各移植组(B组,C组)角膜植片各层均可见散在细胞凋亡,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A组相比,急性排斥期B、C组角膜植片细胞凋亡均增高,且C组增高曼明显。正常角膜可见bcl-2蛋白表达,主要存在于上皮层;术后1周各移植组(B组,C组)角膜植片bcl~2蛋白表达轻度减低,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与B组同一时间点相比,急性排斥期C组角膜植片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低(P〈0.01)。结论 细胞凋亡在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控基因bcl-2可作为判断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IL-1ra抑制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 1受体拮抗剂 (IL 1ra)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 ,受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CsA治疗组 ,IL - 1ra治疗组。术后连续观察 2周 ,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片存活情况进行评分比较 ,评价药效。结果 IL - 1ra组与CsA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 (19.5 83± 0 .2 88)d和 (16.667± 0 .43 2 )d ,与对照组 (11.0 0 0± 0 .3 2 6)d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IL - 1ra组和CsA组排斥反应指数 (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IL - 1ra组新生血管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CsA组 (P <0 .0 1)。结论 IL - 1ra可明显抑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减轻炎性反应 ,减少新生血管生成 ,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2.
Effect of a cyclosporine A delivery system in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房内植入含环孢素A的缓释系统 (CsADDS)抑制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角膜新生血管化的近交系Wistar大鼠作为受体 ,供体取自SD大鼠 ,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大鼠随机分为 4组 :(1)对照组 ;(2 )CsADDS前房植入组 ;(3)CsADDS结膜下植入组 ;(4) 1%CsA橄榄油滴眼组。植片每 3天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加以评估。分别于术后 1、2、4周行房水中CsA浓度的检测。移植后的 1、2、4周取眼球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 :对照组 8 2± 1 4 8天 ;CsADDS结膜下植入组 11 4± 2 5 0天 ;前房植入CsADDS组 17 0± 2 0 0天。前房植入组与其它各组相比 ,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相对于其它治疗组前房植入组的眼内CsA浓度明显增高 ,并且发现CsA聚合物的植入体在前房中只引起轻微而短暂的炎症反应。结论 前房植入CsA聚合物可明显延长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植片存活时间 ,这一眼内缓释系统对于抑制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1,25-二羟维生素D3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以45只SD大鼠为受体,15只Wistar大鼠为供体建立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受体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对照组行自体角膜移植。术后0~13d实验组腹腔注射1,25-二羟维生素D31.0μg&#183;kg-1&#183;d-1,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注射灭菌花生油2ml/d;术后观察植片存活情况,并于术后14、21、30d每组随机处死5只大鼠行植片病理学检查和ELISA检测外周血IL-1β、IL-2、IL-8、IL-10。结果对照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21.7&#177;6.8)d,实验对照组为(11.2&#177;2.5)d,实验组为(19.3&#177;5.2)d,3组比较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病理学检查示实验组淋巴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均较实验对照组少;实验组外周血中IL-1β、IL-2、IL-8含量与实验对照组相比下降,IL-10含量增高,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1,25-二羟维生素D3能在角膜移植后有效的保护植片,抑制排斥反应,延长植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4.
雷帕霉素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以角膜新生血管化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分别腹腔注射0.5%羧甲基纤维素(对照组)、雷帕霉素、环孢霉素A、雷帕霉素+环孢霉素A,共12d。用裂隙灯显微镜对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观察,记录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用药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显著增加(P〈0.01);组织学发现联合用药组的角膜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度水肿程度均明显好于其他各组。结论:雷帕霉素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对大鼠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具有抑削作用,与环孢霉素A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优于各单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受体猴在环磷酰胺(CTX)预处理下输注供体猪骨髓(BM)细胞后对猪-猴角膜移植植片的存活时间的影响,并探讨相关免疫调节机制。方法供体为五指山小型猪(WZS),受体为恒河猴。将18只受体猴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组1为CTX预处理后行1次骨髓细胞输注,组2为CTX预处理后行2次骨髓细胞输注,组3为CTX预处理后不行骨髓细胞输注。之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观察植片的存活情况并分别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免疫浊度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受体猴全身免疫状态。术后1个月取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组1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36.0±4.7)d,组2为(32.8±6.4)d,组3为(17.7±3.2)d。与组3相比,组1和组2均能明显延长植片存活时间(P<0.0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显示组1和组2受体猴对供体脾脏淋巴细胞的反应性降低,而组3的反应性无明显变化。3组术后第1~2周内IgG、IgA、IgM、补体C3、C4浓度升高,组1和组2术后外周血中CD4+T细胞呈下降趋势,CD8+T细胞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D16+T细胞术后1周达最高值;而组3中CD4+T细胞术后升高,CD8+T细胞先下降后上升,CD16+T细胞术后2周达最高值。术后1个月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组1和组2植片中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前房无渗出膜,无噬酸性粒细胞浸润;而组3植片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角膜内皮层破坏,内皮面形成渗出膜,有噬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CTX预处理下输注供体骨髓细胞能够明显延长异种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降低受体淋巴细胞对供体特异免疫反应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将48只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角膜对照组,B组为Wistar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C、D 组为SD-Wistar大鼠之间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
植。术后当天腹腔给药,A、B、C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D组给予熊果酸(UA)(20 mg·kg-1·d-1),连续给药12 d。
根据Larkin等角膜排斥反应评分系统,判断术后植片排斥情况。比较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和植片存活率。术后14 d检测各组
中IL-2、IFN-γ、NF-κBp65、VEGF及ICAM-1的表达含量,并对角膜植片进行组织学检查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D组角膜
植片的存括时间为29.12±9.58 d,与C组9.67±2.16 d 相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4 d D组角膜植片中的
IL-2、IFN-γ、NF-κBp65、ICAM-1及VEGF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而IκB-α蛋白含量较高。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形
成。结论熊果酸作为NF-κB的核因子抑制剂,可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与排斥反应,从而显著延长大鼠角膜植片的存活
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心脏死亡大鼠供体角膜移植排斥模型,观察术后排斥反应,总结手术操作技巧,提高大鼠角膜移植排斥模型的成功率。方法 50只成年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供体组(10只,20眼)、实验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20只,20眼)、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组20只,20眼)。5 m L空气注射入供体大鼠心腔内造成心脏死亡后取4.25 mm直径角膜植片。实验组大鼠采用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作4.0 mm直径植床,将供体植片用国产12-0缝线间断缝合于受体植床上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照组采用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用4.0 mm环钻取角膜,植片旋转180°原位缝合。术后两组大鼠滴妥布霉素眼膏1次/d。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按照Larkin的标准进行排斥反应评分,计算排斥反应指数,直至术后14 d取材。统计两组排斥反应指数评分,采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1)实验组大鼠中有1只死亡,19只发生排斥反应,排斥率为100%,对照组无排斥反应发生;(2)术后14 d,实验组排斥反应评分为(8.5±2.12)分,远高于对照组排斥反应评分(3.0±0.32)分,... 更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不同剂量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将33只Lewis大鼠(33眼)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1只。A组术后肌注CsA【1mg,(kg·d)】,B组给予CsA【10mg/(kg·d)】,C组给予等量不含药物的PBS,每次100ul,3次/d,连续用药10d。术后判断植片排斥情况,比较3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和新生血管评分。术后10d,病理组织学检查角膜的结构变化,并进行T细胞增殖实验,观察各组间T细胞增殖情况。结果:A、B组植片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明显延迟,A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2.5±0.43)d,B组为(58±18.79)d,C组为(9±0.45)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明显低于C组(P〈0.05)。A组与c组除第6天外,其余时间点无统计学意义。A、B组角膜植片中炎性细胞和新生血管较c组减少。角膜A、B组T细胞增殖量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10mg/(kg·d)CsA能够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以了解树突状细胞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X-62 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的分布.结果 术后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基质增厚.排斥反应发生率100%.正常角膜组织中未见OX-62 树突状细胞分布,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角膜上皮层中有阳性细胞表达.脾脏阳性细胞表达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 OX-62 树突状细胞出现在移植后发生排斥的角膜组织中,角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角膜移植后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0.
转化生长因子-β1治疗免疫性角膜病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TGF-β1局部应用治疗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等免疫性角膜病的临床效果,为免疫性角膜病的预防和治疗寻找有效的防治手段.方法 局部应用TGF-β1治疗免疫性角膜病患者35例(35眼).其中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12例,蚕蚀性角膜溃疡8例,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晚期病变15例.全部患者均局部应用TGF-β1滴眼液,3次/日.结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组,12例植片全部透明.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均在正常范围;蚕蚀性角膜溃疡8例全部治愈;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晚期病变15例全部治愈,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TGF-β1具有抑制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延长角膜植片存活的作用;能够阻止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破坏过程,改善角膜表面的愈合和再上皮化;可明显提高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晚期病变的治愈率,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