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无复发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Kaplan-Meier分析表明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间质瘤患者(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数目、临床症状均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数目为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结论 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预后最差.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数目是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2年2月至200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第四附属医院对75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年,以胃多发,其预后在年龄、性别、族别、术前不适期、术前症状和术前贫血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手术方式、术中浸润转移、分期、分级、复发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术中浸润转移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术中浸润转移是影响GIST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的部位、手术方式、分期、分级、复发转移也是评价预后的指标。手术完整切除依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70例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2003年3月-2008年5月收治的7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生长部位、核分裂数和手术方式及术后是否使用甲磺酸依马替尼(Gleevec)辅助治疗均对术后复发有影响。结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目、手术方式及甲磺酸依马替尼(Gleevec)辅助治疗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11例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治疗胃和小肠GIST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1例病人CT的检出率为100%,内镜病理检出率为25%。均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围手术期无病人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10个月和2年出现复发、转移。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1年和2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1%(10/11)和82%(9/11),预后略差于胃和小肠GIST。结论:十二指肠GIST的术前诊断应综合应用内镜和影像学技术,以提高其确诊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低危病人手术后基本可以治愈,中、高危病人术后应配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该病的预后略逊于胃和小肠GIST。  相似文献   

5.
菅志远  兰明银  江斌  周平  李恒 《腹部外科》2007,20(6):362-36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及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6月收治并获随访的7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两种方式对影响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有无浸润、坏死和手术方式均对术后复发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有无浸润和手术方式对术后复发有影响(P<0.05)。结论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术后服用依马替尼可降低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后复发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式,探讨患者各临床因素与术后生存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1年间诊治的4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腹部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发病部位以降部多见。行局部切除(LE)22例,16例行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SD),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6例,2例患者放弃治疗 (1例死亡,1例失访)。术后随访44例,28例生存,6例死亡,10例失访。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LE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3例为PD术后胰瘘(1例死于术后胰瘘出血性休克,2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35.4±28.7)个月,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CT、消化道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该病基本手术方式,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等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 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6例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病例息肉样腺瘤9例,间质瘤5例,管状腺瘤5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例,异位胰腺、胰岛细胞瘤、 神经鞘瘤、胃泌素瘤、血管瘤各1例。内镜检查发现17例,上消化道钡气双重对比X线造影检查发现 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3例,因腹部包块行剖腹探查发现2例。9例病人在内镜下 行肿瘤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行肿瘤局部切除加括约肌成形术,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术,1例行肿瘤切除加胃大部切除术。随访6个月~10年,除1例局部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并癌变、2 例死于非相关恶性肿瘤、2例失访外,其余病人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不 典型,术前确诊困难。反复腹痛和黑便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内镜检查和X线造影是 主要的诊断手段,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十二指肠良性肿瘤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间质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内镜和CT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16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9例,肿瘤局部切除5例,术后随访6~42个月,1例复发并出现肝脏转移存活22个月,其余均未发现复发.结论 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确切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大部分患者可通过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局部切除达到根治目的,对于病理分级呈高度危险患者术后应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3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32例患者,2年总体生存率为85.3%,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9.2%.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远处转移、核分裂像、NIH危险度分级.结论 NIH分级、远处转移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02年4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内镜、X线钡餐和CT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5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1例,肿瘤局部切除2例.术后2例复发,其中1例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惟一有效的方法.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病理分级呈高度危险病人术后应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5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临床上均无特异性症状,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及升部分别为2例、11例、8例和4例。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危险者分别为2例、7例、6例和10例。均予以手术切除.其中1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0例行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2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18例患者随访16—39个月,期间有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8、30和35个月复发。结论十二指肠GIST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手术完整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十二指肠间质瘤18例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5-2004年间收治的1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黑便者7例,腹痛6例,饱胀5例,贫血3例。分别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内镜超声及CT诊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3例,水平部2例,球部2例,升部1例;肿瘤直径2.0-9.0(平均4.8)cm。肿瘤恶性15例(83.3%),交界性2例(11.1%),良性1例(5.6%);梭形细胞型14例,混合型3例,上皮细胞型1例。9例十二指肠降部肿瘤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均无淋巴结转移;4例十二指肠降部和1例球部肿瘤者行肿瘤及十二指肠壁局部切除术;2例十二指肠水平部和1例升部肿瘤者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另有1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者行胃远端大部切除术。15例术后获得17个月至8年的随访,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6.7%。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多见。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34例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就行局限性切除术(limited resection,LR)2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8例两种术式选择依据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PD较LR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无复发存活率以及肿瘤危险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较PD手术时间[(185±102)min vs.(420±135)min]、术后住院时间[(24±15) d vs.(33±16)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的选择与肿瘤系膜侧边缘距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及是否侵犯胰腺有关。结论 十二指肠GIST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肿瘤系膜侧边缘距乳头的位置及是否侵犯胰腺,在肿瘤系膜侧边缘距乳头位置>2 cm且无胰腺侵犯的前提下LR手术应作为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2年收治的2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其次为水平部、球部、升部.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其次为腹痛、饱胀、贫血.诊断方法的选择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超声内镜及CT.22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9个月至12年,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和70%.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以恶性者多见,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上腹部增强CT、胃肠道钡剂造影、胃镜以及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有效的方法,应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Surgical strategies of duoden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A report of 34 cases WU Xiao-yan, LIU Gang, LIU Jian, et al.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Tianjin 30005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Tong, E-mail: liutonga@126.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selective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duoden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Methods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data and follow-up data of 34 cases of duodenal GIST performed surgery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4 in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the cases were performed surgical resection??including 8 cases of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 and 26 cases of limited resection (LR). Related clinical information between PD and LR groups were compar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tumor size, complication incidenc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 and tumor risk classification between PD and LR group. LR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shorter operation time and a shorter hospital stay compared to PD [??185±102??min vs.??420±135??min????24±15??d vs.??33±16??d]. The choice for PD depends on the tumor margin away from the position of duodenal papilla and involvement of the pancreas. Conclusion Operative procedure of duodenal GIST depends on the tumor margin away from the duodenal papilla and involvement of the pancreas. If the tumor margin is greater than 2 cm away from duodenal papilla and without pancreatic invasion, LR would be the preferred choice of operative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附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29例(60.4%),小肠11例(22.9%),结肠3例(6.3%),直肠4例(8.3%),肛管1例(2.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1%)和腹部肿块(35.4%),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83.3%(40/48),CD34阳性率为77.1%(37/48),SMA阳性率为27.1%(13/48),S-100阳性率为22.9%(11/48)。48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12-60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率为100%。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13例恶性者中6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GIST在中老年人中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诊疗方法。 方法:收集自2000年5月—2012年4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9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资料。对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见、治疗方法、病理结果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9例中男14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95岁。肿瘤位于球部2例,降部16例,水平部8例,升部3例。首发症状黑便15例,同时呕血及黑便者2例,上腹部胀痛7例,周身乏力2例,无明显症状3例。肿物大小1.5~15.5 cm,平均6.9 cm;1.5~5 cm 19例,5~10cm 7例,10 cm以上3例。术前检查包括CT和/或MRI,胃十二指肠镜,上消化道造影,超声内镜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包括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10例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2例十二指肠球部及胃窦部切除术。10例术后行伊马替尼治疗。Fletcher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险度2例,低度危险11例,中度危险9例,高度危险7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23例,CD117(+)27例。共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6个月,平均54个月,5例复发,其中2例肝转移, 3例局部复发。复发中有2例未行进一步治疗分别于术后30个月和42个月病死。 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有效治疗手段。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大小和部位。如能保证切缘阴性,局限性切除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118例经手术治疗GIST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相关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18例患者中男57例,女61例,中位年龄58岁,肿瘤位于胃59例,小肠35例,结直肠12例,胃肠道外12例,患者随访时间1~73个月,随访期间15例(12.7%)发生术后复发和(或)转移,11例患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是否破裂和核分裂像与GIST患者预后有关。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部位和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GIST缺乏特异临床表现,肿瘤部位和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