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疗效。方法:80例丙肝患者,采用特异性探针杂交法进行丙肝病毒(HCV)基因型分型,根据病毒基因型分型结果分成HCV 1b型组和非1b型组,2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5 μg/kg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韦林,治疗前后及随访中检测高灵敏HCV RNA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获得各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并比较2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结果: HCV 1b型组与非1b型组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8.1%和8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1b基因型疗效不佳,丙肝的疗效与基因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HBV基因型与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关系及病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疗效关系及不同基因型治疗后的肝脏病理改变.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基因分型法,分析48例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CHB患者基因型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和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B型与C型对比,两种基因型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及病理结果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48周后,B基因型的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P<0.05).结论 HBV基因型是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的重要因素,B基因型的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特点,不同的基因型与干扰素及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反应关系。方法:通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荧光PCR对90例HBV DNA阳性(>5×102copies/ml)、HBeAg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分型;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服用干扰素或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的HBV DNA、HBeAg、ALT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90例HBV DNA阳性、HBeAg阳性及ALT异常患者,基因型分别检出:B型有33例(占36.6%)、C型有48例(占53.3%)、BC混合型有8例(占8.9%)和非B非C型1例(占1.1%)。33例B基因型23例服用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HBV感染者HBV DNA阴转率为73.9%、HBeAg血清转换率为78.3%和ALT复常率为73.7%,其余10例服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HBV感染者HBV DNA阴转率为30.0%、HBeAg血清转换率为40.0%和ALT复常率为70.0%;48例C基因型10例服用干扰素6个月后HBV DNA阴转率为30.0%、HBeAg转换率为40.0%、ALT复常率为50.0%,其余38例服用拉米夫定6个月后HBV DNA阴转率为89.5%、HBeAg转换率为84.2%、ALT复常率为92.1%。结论:9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优于C基因型。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基因型优于B基因型。  相似文献   

4.
1 病例资料 例1:患者男,39岁,农民,因乏力、上腹部不适一月余而于2007年9月16日入院.化验总胆红素34.3u mol/l,直接胆红素17.6u mol/l,谷丙转氨酶1123u/l,谷草转氨酶790u/l,r-谷氨酰转肽酶268u/l,H BsAg(+),H BeAb(+),H BcAb(+),H B V D N A3.10×106cop/ml,9月25日总胆红素22.2umol/l,直接胆红素11.9umol/l,谷丙转氨酶147u/l,谷草转氨酶60u/l,r-谷氨酰转肽酶250u/l,HB sAg(+),HB cAb(+),CT未示脂肪肝,于9月29日行干扰素a-2b(安福隆)50u g抗病毒治疗,10月5日谷丙转氨酶74u/l,谷草转氨酶78u/l,r-谷氨酰转肽酶268u/l,10月15日谷丙转氨酶184u/l,谷草转氨酶203u/l,r-谷氨酰转肽酶312u/l,10月22日谷丙转氨酶319u/l,谷草转氨酶362u/l,r-谷氨酰转肽酶362u/l,10月29日谷丙转氨酶331u / l,谷草转氨酶368 u / l,r -谷氨酰转肽酶850 u / l,HBVDNA<103cop/ml,CT示脂肪肝,于11月4日停安福隆改拉米夫定,11月15日谷丙转氨酶102u/l,谷草转氨酶80u/l,r-谷氨酰转肽酶378u/l,11月28日谷丙转氨酶50u/l,谷草转氨酶45u/l,r-谷氨酰转肽酶257u/l,12月6日r-谷氨酰转肽酶208u/l.  相似文献   

5.
朱珍  徐昕  芮冬妹  赵红霞  王永忠 《重庆医学》2016,(20):2818-2820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效果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55例CHB患者给予PEGIFN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随访48周。患者入组和治疗前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HBV基因分型及前C区突变情况;治疗开始后每个月1次,连续3个月,3个月后改为每3个月1次检测血清HBVDNA载量;以病毒学应答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观察不同的基因型别,HBVDNA载量的高低及前C区有无突变对疗效的影响。结果55例患者基线时低病毒载量组较高病毒载量组持续应答(SVR)获得率高(P<0.01),两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获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基因型无突变组,B基因型无突变组和C基因型有突变组3组SVR获得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依次降低,分别为63.6%,53.8%和40.0%,3组EVR获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DNA载量基线水平联合HBV前C区突变情况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预测指标,对优化PEGIFN治疗CHB的疗效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Liu DL  Luo KX  Feng XR  Fu QX  Hou J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40-1843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经重组α干扰素(rIFN-α)治疗取得联合应答后,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的复发情况,及再次rIFN-α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方法523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CHB患者,给予rIFN-α1b治疗,每次500万u,每周3次,疗程6~37个月(中位数10个月),治疗中每1~3个月检测肝功能、HBVDNA、乙肝炎e抗原(HBeAg)。治疗后随访至少12个月,随访时每3~6个月检查肝功能、HBVDNA、HBeAg,随访中的复发病例,予以第2次rIFN-α治疗。结果523例患者HBeAg(+)403例,HBeAg(-)120例。初次rIFN—α治疗结束后,HBeAg(+)组近期应答225例(55.8%),HBeAg(-)组77例(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3,P=0.105)。302例近期应答者,经随访(39±22)个月,复发119例(39.4%),其中HBeAg(+)组76/225例(33.8%)、HBeAg(-)组43/77例(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35,P=0.000)。按随访每12个月为一时间段,分1~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37~48个月、49~60个月和≥61个月6个时间段,各时间段复发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18,df=5,P=0.000),累计复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2.167,df=5,P=0.000)。各时间段复发发生的HBeAg阳性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8,df=4,P=0.641,累计复发的HBeAg阳性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df=5,P=0.996。57例复发者[HBeAg(+)组25例,(-)组32例]接受第2次rIFN-α治疗,治疗结束时全部取得联合应答,但HBeAg(+)组13例,(-)组7例第2次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2,P=0.018)。结论CHB患者经初次rIFN-α治疗后,HBeAg阴性组与HBeAg阳性组的近期应答率相同,而HBeAg阴性组的复发率高于HBeAg阳性组。复发者第2次rIFN-α治疗结束时可全部取得联合应答,而第2次复发HBeAg阴性组低于HBeAg阳性组。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6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B组单给予干扰素治疗,对治疗结束及随访6月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进行对比。结果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结束及随访6个月A组HBeAg转阴率分别为73.3%和70%,B组分别为25%和21.4%(P〈0.01);治疗结束及随6个月A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76.6%和66.7%,B组分别为42.8%和35.7(P〈0.05);随访6个月ALT复常率A、B两组分别为83.3%和42.8%(P〈0.01),两组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随访6个月ALT复常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率治疗结束时A、B组分别为86.7%和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协同作用,增加持续应答。  相似文献   

8.
国产α-2b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振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0):1074-1074,1077
近年来,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关于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肝的报道较少。我院于1996~1999年采用国产α-2b干扰素(安达芬)治疗儿童慢性乙肝,近期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HBV基因型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HBV基因型对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临床影响。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及序列测定法检测广东地区27例HBV携带者和173例慢性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结果B基因型105例(52.5%),C型94例(47%),D型1例,未发现其它基因型。B型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所占比例(18.1%)显著高于C型中ASC所占比例(8.5%)。C型中肝硬化所占比例(23.4%)显著高于B型中肝硬化所占比例(7.6%)。C型在ASC、慢性乙肝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肝炎、肝硬化的比例依次增高。C型较B型年龄大,但二者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型由B、C、D型构成,以B型为主。C型较B型年龄大。C型与较重肝病有关。B、C型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余  周智  任红 《重庆医学》2011,40(12):1147-1149
目的再评价干扰素(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探索预测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严格按入选标准选择HBeAg阳性CHB患者,以常规IFN 500~600万单位治疗,据随访结果及患者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等确定疗程和调整治疗方案。结果完成疗程者206例,128例(62.1%)在治疗结束前达到了eAg-eAb血清学转换。其中16~25岁者优于26~35岁者,非母婴垂直传播者优于可疑母婴垂直传播者;谷丙转氨酶(ALT)在治疗前5~10倍正常值上限(ULN)者,治疗早期(前3个月)较基线升高大于或等于5倍者,治疗6个月降至正常者对IFN反应更好;HBV-DNA定量在治疗前低水平者,治疗早期(前3个月)下降大于2个对数级者有更高的eAg-eAb血清学转换率。结论 ALT、HBV-DNA在治疗前的水平及治疗中的变化对IFN疗效有较好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Flink  HJ  van  Zonneveld  M  Hansen  BE  陆伟 《世界感染杂志》2006,6(4):357-357
HBsAg转阴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完全应答的纯正标志。方法为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26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2b(100μg/d)联合拉米夫定(100mg/d)或安慰剂的治疗,疗程52wk;治疗结束后随访26wk。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对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预测及评价的价值。②方法 21例CHB病人,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第1~6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6和12个月共9个时间点分别取血,用FQ-PCR定量检测HBV-DNA、放免法定量检测HBeAg。③结果 用药后第1~5个月,HBV-DNA载量逐月下降(H=137.50,q=4.68~14.04,P均〈0.01);其后不再下降。治疗前血清HBV-DNA与HBeAg和谷丙转氨酶(ALT)呈高度正相关(r=0.719、0.492,P〈0.05),治疗期间及随访过程中各时间点HBV-DNA与ALT呈负相关(r=-0.259~-0.057,P〈0.05),与HBeAg呈低度正相关(r=0.014~O.138,P%0.05)。④结论 FQ-PCR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及简便、快速、准确而成为目前HBV-DNA定量检测的首选方法;在应用IFN治疗CHB前,应根据血清HBV-DNA拷贝数和其他预测因子慎重选择病例,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2):229-230,23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相关指标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21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根据体质量分别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35μg或180μg(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或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先灵葆雅公司)50、80或者100μg,每周1次,疗程为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治疗结束后统计HBeAg的血清学转换情况,并结合性别、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HBeAg定量、HBV—DNA等指标分析影响CHB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因素。结果216例患者,治疗结束并随访6个月后68例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转换率为31.48%。HBeAg血清学转换组与非转换组HBeAg定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GGT与HBeAg定量入选回归方程,为HBeAg血清学转换的重要影响因素(均P〈0.05)。6个月的HBeAg定量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最有预测价值。结论患者基线指标中ALT、GGT与HBeAg定量是影响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血清学转换的较重要因素;6个月HBeAg定量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优于基线、3个月HBeAg定量及不同时间节点HBVDNA。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延安地区不同HBV基因型临床特征及其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用PCR的方法鉴定延安地区1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基因型,并对患者应用α-2b干扰素抗病毒治疗12个月,随访12个月,对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在延安地区1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C基因型98例、15例为B基因型,可见延安地区HBV基因型以B、C基因型为最常见的基因型;(2)B、C、B+C基因型HBeAg阳性率分别为66.7%、82.7%、54.5%,可见B基因型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C基因型,且B+C基因型HBeAg阳性率也明显低于C基因型;(3)B基因型与B+C基因型、B基因型与D基因型、C基因型与D基因型、D基因型与B+C基因型在HBeAg阳性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4)B基因型对干扰素的完全应答率、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而无应答率低于C基因型;(5)B+C基因型的干扰素应答率低于B、C基因型。结论延安地区B、B+C基因型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C基因型;B基因型对干扰素的完全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B+C基因型的干扰素应答率低于B、C基因,提示HBV基因型对优化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案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能有效地治疗部分丙型肝炎(HCV),据国内外资料报告Ⅲ,丙肝病毒存在多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感染的地理分布、临床特征、其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性及转阴均有明显差异。我们对52份HCV-RNA阳性血清进行基因分型,旨在探讨HCV基因型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照研究国产干扰素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干扰素α-2b(凯因益生,500万Uim qod)及国产恩替卡韦(润众,0.5mg qd)皆在48周以上,两组皆应用观察至今。治疗过程中每12周检测肝功、HBVDNA、HbeAg阴转率及HbeAb阳转率,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2、24、48周ALT复常率,干扰素组为42%(21/50)、64%(32/50)、92%(46/50),恩替卡韦组为64.6%(31/48)、83.3%(40/48)、88.8%(45/48),HBVDNA阴转率分别为干扰素组为8%(4/50)、56%(28/50)、82%(41/50),恩替卡韦组为25%(12/48)、60.4%(29/48)、81.4%(39/48);HbeAg阴转率,干扰素组为0%(0/50)、2%(1/50)、52%(26/50),恩替卡韦组为0%(0/48)、6.3%(3/48)、25%(12/48);HbeAb阳转率,干扰素组为0%(0/50)、20%(10/50)、48%(24/50),恩替卡韦组为0%(0/48)、6.3%(3/48)、20.8%(10/48)。结论国产干扰素和恩替卡韦皆有较好的ALT复常率和HBVDNA阴转率,有一定的HbeAg阴转率和HbeAb阳转率,但干扰素组明显优于恩替卡韦组。两组皆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但干扰素组不良反应较恩替卡韦组常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sAg定量监测对干扰素个体化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指导作用。方法: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本院就诊的62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α-2b干扰素500万IU,皮下注射,隔日1次治疗。抗病毒治疗至24周时根据HBsAg定量下降情况进行分组。 HBsAg定量下降≥1 lg IU/mL的患者纳入A组,HBsAg定量下降〈1 lg IU/mL的患者随机分成B1组和B2组。 A组和B1组继续给予α-2b干扰素治疗,B2组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共48周。所有患者随访24周。结果:A、B1和B2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8.2%,22.7%和59.1%。 A组和B2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明显高于B1组。随访24周时A、B1和B2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分别为[(5.00±1.62)、(2.70±1.52)和(4.13±2.00)] lg copies/mL, B2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与A组接近,明显大于B1组。 A组患者HBsAg平均下降幅度高于B1组和B2组,最终A组有2例(11.8%)HBsAg消失,B1和B2组均为0。结论:HBsAg水平变化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持续应答相关。干扰素治疗24周时HBsAg下降≥1 lg IU/mL的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HBsAg下降〈1 lg IU/mL的患者,对干扰素治疗24周时HBsAg下降〈1 lg IU/mL患者可联合阿德福韦酯以提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特异性引物扩增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分型方法,对该地区55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患者感染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其临床生化结果、病毒定量和肝组织病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基因型28例(51.0%),C基因型18例(32.7%),D基因型4例(7.3%),B+C型4例(7.3%),未分型1例(1.8%)。其中年龄大于30岁的26例患者B和C基因型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分别为(190.9±270.3)IU和(141.0±83.0)IU(t=0.532,P>0.05),肝脏病理炎症分级的平均秩次为10.4和11.8(Z=0.561,P>0.05),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的平均秩次为10.5和11.7(Z=0.483,P>0.05),HBVDNA含量分别为106.8±1.4和108.5±1.1(t=2.989,P<0.05),HBeAg阳性数分别为2/12和8/9(Fisher’s精确概率P=0.002)。结论 广东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两种基因型感染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病毒复制水平、HBeAg表达水平以及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然而在年龄大于30岁的CAH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的HBV病毒复制水平和HBeAg表达水平比感染B基因型者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和干扰素(IFN)-1b序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干扰素组300万IU的IFN-1b注射3次/周,两个疗程,共52周;恩替卡韦组0.5mg口服,1次/d共52周;序贯联合治疗组分阶段序贯应用INF-1b和恩替卡韦治疗,疗程52周。治疗结束后,检测乙肝的血清学指标,评价治疗效果。随访2年,比较3组的血清学指标。结果 3组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及HBeAb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序贯治疗组高于IFN组与恩替卡韦组两组(<0.05)。3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和AS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序贯治疗组低IFN组与恩替卡韦组两组(<0.05)。3组的完全应答率、无应答率、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序贯治疗组的完全应答率、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而3组的部分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恩替卡韦和INF-1b序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