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临床上进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对55例进展期胃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常规解剖原发灶及各组淋巴结,并标记和计数,分析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结果: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4.5%;U、M、L区及全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5.7%、87.5%、67.6%和83.3%,各区和全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浆膜受侵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2.5%,明显高于浆膜未受侵者(53.3%)(P〈0.05);弥漫型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3.3%,明显高于肠型(64.0%)(P〈0.05);直径〉5cm癌灶淋巴结转移率为90.0%,明显高于直径≤5cm的胃癌患者(65.7%)(P〈0.05);浸润深度、Lauren分型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率的主要因素,其中浸润深度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应结合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做出判断,并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LN)转移的规律,指导进展期胃癌LN廓清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9—2012—09间在我院手术并有完整记录的158例进展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LN转移情况。结果:肿瘤直径〉5cm、3cm〈肿瘤直径≤5cm的LN转移率分别为91.4%(64/70)、78.7%(48/61),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的29.6%(8/27)(P〈0.01)。各组LN中以第3组LN转移率最高为51.6%,其他依次为第1、2、7、8、12、13组LN,而第14、15组LN对于不同部位的胃癌转移机会很少。结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是影响进展期胃癌LN转移的因素,掌握进展期胃癌LN转移的规律,对进展期胃癌LN的廓清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第12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为合理地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46例行包括第12组淋巴结在内的根治性胃癌淋巴结清扫术(D2或以上手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与第12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12a、12b、12p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6.1%、13.1%、2.2%,12a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胃上部(U区)、胃中部(M区)、胃下部(L区)及全胃癌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28.6%、14.8%和83.3%,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U、M、L各区(P〈0.05);肿瘤直径≤5cm及〉5cm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3.8%、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透浆膜与浆膜未受浸润的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3%和0,浸透浆膜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低分化、高一中分化胃癌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9.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与第12组淋巴结的转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唐令超  赵平  丁志 《四川医学》2009,30(4):479-480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3月-2008年9月手术治疗51例EG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例存在淋巴结转移的EGC均为胃下部癌,粘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3.6%,粘膜癌为10.0%。≤1cm的微小胃癌和小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1%,直径1.1—3.5cm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2.5%,〉3.5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0%(P〈0.05)。高分化EGC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3%和20.0%。粘膜下癌可转移至N2。脉管受侵19例,淋巴结阳性率36.8%(7/19),明显高于无脉管受侵者(P〈0.05)。结论EGC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变大小及脉管受侵有关,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合理选择EGC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进展期胃远侧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进展期胃远侧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关因素,阐述胃远侧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复习1990-1995年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或全切除的胃远侧癌手术171例,分析淋结的转移及有关预后情况。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为74.9%。肿瘤大小、Barrmann分型和浸润深度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侵及肌层、浆膜及浆膜外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4%、73.2%和100%。肿瘤侵及肌层即有NO③-⑧淋巴结转移,随着外侵程度加重,向近侧转移率明显增高,NO①转移率为14%。肿瘤侵及邻近脏器的,整块切除者好于脏器局部切除者。结论:(1)进展期胃远侧癌行远端胃次全切除加D2或D2+淋巴清除术应为标准术式。(2)胃角癌直径>5cm或No①淋巴结癌转移者应行全胃切除加D2或D2+淋巴结清除术。(3)浸润邻近脏器的胃远侧癌应联合脏器整块切除加D2或D2+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S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给外科治疗确定淋巴结清除范围提供依据。方法统计经胃镜、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4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16-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16-SCT显示早期胃癌22例,进展期胃癌119例。早、中、晚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依次呈递增趋势(P〈0.05)。浸润型(BorrⅢ、Ⅳ)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76.5%)明显高于局限型(BorrⅠ、Ⅱ)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43.2%)。肿瘤直径〈4cm、4—8cm和〉8cm的淋巴结转移率依次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6-SCT扫描对中晚期胃癌诊断价值较大。可指导临床手术和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7.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分析86例进展期胃癌术后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6例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5.6%。T2和T3、T4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4.5%、88.6%。BorrmannⅠ、Ⅱ型为54%,BorrmannⅢ、Ⅳ型为91.8%。病灶直径小于5.0cm组为60.1%,≥5.0cm组为87.5%。各组淋巴结中以第3组转移率最高为52.2%,其他依次为第4、6、7、8、5组淋巴结。结论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多限于N1及N2;弥漫型胃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局限型;浸润浆膜层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浆膜下组;病灶大于或等于5.0cm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小于5.0cm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2 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手术证实的453例肿瘤直径(最大径)≤2 cm的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形态学类型、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453例直径≤2 cm的胃癌中早期胃癌255例、进展期胃癌198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8%和46.0%(P=0.000 1);3.5%的早期胃癌与7.6%的进展期胃癌可见脉管内癌栓(P=0.034 1).影响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直径≤2 cm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肿瘤组织学类型与浸润深度则是直径≤2 cm的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脉管内癌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参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确定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施行选择性D3清除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近五年来诊治的各部位胃癌183例,其中行D3清除术122例,D2术33例,D1术2例,姑息性切除14例,未能切除12例。其中行D3清除术者取第二、三站淋巴结作病理学检查,共检获第二、三站淋巴结总数为1632枚,平均每例检获13.4枚。分析第二、三站淋巴结转移度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与病灶大小的关系。结果:本组122例D3清除术中,低分化~未分化癌62例,中一高分化癌60例,第二、三站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67.7%(42/62)和46.7%(28/60),两者比较P〈0.01;转移度分别为52.2%(485/930)和47.6%(334/702),转移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浸润深度不同时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T1期0(0/26),12期35.3%(178/504),T3期56.3%(401/712),T4期61.5%(240/390),浸润深度间经多个率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病灶大小按〈3cm、3—5cm、〉5cm分类,其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54.4%(245/450)、50%(310/620)、47%(264/562),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分化程度越低、浸润深度越深,其胃周第二、三站淋巴结转移度越高,而病灶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度的关系不肯定。由于国人胃癌患者就诊时以Ⅱ-Ⅳ期居多,因此,对分化程度低和/或浸润深度深者不管病灶大小,建议行D3淋巴结清除术,而非D2清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提高胃癌根治手术的疗效,阐明胃癌生物学特性与第16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及此术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007年1月~2008年6月对58例无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胃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58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中,发现有第16组淋巴结转移者10例,转移率为17.2%,而于浸润型胃癌、肿瘤直径大于5 cm、肿瘤侵及浆膜以及第2、3站淋巴结受累时,第16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P〈0.05);在第16组的各分区淋巴结中又以16A2和16B1区的转移率更高。全组无手术死亡率,手术并发症也未见明显增加。结论:进展期胃癌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第16组淋巴结转移,且与胃癌各生物学特性参数相关,只要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也是相对安全、可行的,其对胃癌手术的彻底性和远期疗效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Galectin-3和E-cadherin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Galectin-3和E-cadherin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60例胃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Galectin-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选择60例正常胃黏膜检测Galectin-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作为对照。结果胃癌组织Galectin-3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分化程度越高、浸润程度越浅、淋巴结无转移的胃癌组织E-cadherin蛋白阳性率越高(P〈0.01)。浸润程度越深、淋巴结有转移的胃癌组织Galectin-3的阳性表达率越高(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Galectin-3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而Galectin-3表达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扭曲蛋白(Twist)、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上皮钙黏素(E-cad)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三者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三者的表达对判断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法检测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的Twist、STAT3、E-cad表达,分析其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转移及TNM分期等参数的关系。结果:在胃癌组织中Twist、STAT3、E-cad的阳性率分别为57.3%、64.7%、12.0%,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7.3%、10.8%和6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wist的表达在肿瘤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浸润深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TAT3的表达在肿瘤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TNM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wist、STAT3表达与E-cad表达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Twist、SATA3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均有一定关系,SATA3的激活可能会增强Twist、E-cad的表达,检测Twist、STAT3、E-cad对预测肿瘤侵袭转移、判断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4例胃癌组织、44例相应癌旁组织(距癌组织边缘〉5cm)中HIF-1α和CXCR4蛋白的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HIF-1α和CXCR4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分析HIF-1α和CXCR4蛋白表达之间是否相关。结果癌旁组织中HIF-1α和CXCR4蛋白均无表达,胃癌组织中HIF-1α和CXCR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1%和63.6%,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蛋白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和浸润深度相关(P〈0.01),与是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和分化程度无关;CXCR4蛋白表达与是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TNM分期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无关。胃癌组织中HIF-1α与CXCR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32,P=0.028)。结论HIF-1α和CXCR4蛋白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胃癌组织中HIF-1α和CXCR4蛋白的高表达预示胃癌恶性程度高,临床分期较晚,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联合检测HIF-1α和CXCR4蛋白的表达,有利于评估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提高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DPC4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50例胃癌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DPC4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0例胃癌组织中的DPC4表达阳性31例(62.0%);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DPC4表达均为阳性(100.O%)。胃癌组织中DPC4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X2=10.43,P〈0.01)。胃癌组织中DPC4表达与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的统计学关系(P〉0.05)。肿瘤直径〈2cm胃癌DPC4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cm,高一中分化胃癌DPC4阳性率明显高于低一未分化,T1-2之期胃癌DPC4阳性率明显高于B3-4期,无淋巴结转移胃癌DPC4阳性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PC4基因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过程,其表达程度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与胃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性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及淋巴结转移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收治的87例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总生存时间(OS),分析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及淋巴结转移对OS影响。  结果  87例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中,20例淋巴结转移,67例未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22.99%。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直径、淋巴管受累率、黏膜下层比例、溃疡型比例高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管受累、肿瘤大小是混合型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 < 0.05)。随访时间48~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2.8±4.8)个月,失访6例,患者3 a生存率为90.1%,5 a生存率为86.4%。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检验显示,混合型组淋巴结转移患者OS短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P < 0.05)。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转移、血管受累、浸润深度是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直径大、浸润黏膜下层、淋巴管受累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增高,且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分布、密度、形态特征及其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49例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情况,并分析其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及和癌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人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高于肿瘤区,肿瘤癌旁区域中淋巴管密度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性别上无差异性.结论 (1)胃癌组织中淋巴管的分布及形态存在异质性,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区,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关,其淋巴管的数量的增加和形态的变化可能与胃癌的侵袭及转移相关;(2)胃癌癌旁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检测可作为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一项辅助指标,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及确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贲门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以明确纵隔淋巴结清扫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118例左胸入路手术治疗贲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全组病例共清扫纵隔淋巴结362枚,平均清扫每例淋巴结数(3.1±0.4)枚。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25.4%(30/118),转移度为11.6%(42/362)。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是否累及食管下段与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贲门腺癌其分化程度越低,肿块越大(最大直径超过3 cm),浸润越深,食管下端累及越容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临床工作中对这些患者应该常规行纵隔淋巴结清扫(主要是下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FAF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F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相对正常胃黏膜组织FAF1mRNA和FAF1蛋白的表达。结果:FAF1mRNA在胃癌组织(O.27±0.12)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0.40±0.06)和正常胃组织(0.48±0.08)(P〈0.01)。FAF1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与癌细胞分化程度、远处转移有关,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及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FAF1mRNA表达值明显低于高中分化及无远处转移者,而与年龄、性别、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无关。胃癌组织的FAF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37.50%)明显低于癌旁组织(62.50%)(P〈O.05)和正常组织(72.50%)(P〈0.01);FAF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低或未分化胃癌组织FAF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高中分化胃癌组织,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临床分期无关。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FAF1表达减少,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FAF1可以作为一个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也可能成为胃癌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乳腺癌、胃癌和结直肠癌转移中患者的PRL-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5例乳腺癌患者(25例无转移灶,30例有淋巴结转移)、60例胃癌患者(35例无转移灶,25例有淋巴结转移)以及60例结直肠癌患者(28例无转移灶,32例有淋巴结转移)外科手术切除标本中PRL-3的表达。结果①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PRL-3阳性率(86.67%)明显高于无转移灶组(48.00%),P〈0.01。②胃癌淋巴结转移组PRL-3阳性率(80.00%)明显高于无转移灶组(48.57%),P〈0.05。③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组PRL-3阳性率(56.25%)明显高于无转移灶组(28.57%),P〈0.05。结论PRL-3在肿瘤转移中的高表达表明其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仍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揭示PRL-3的功能特性和它促进肿瘤转移的具体机制,从而使PRL-3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及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及潜在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