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眩晕证治体会瞿跃华(北京市天坛中医院,100050)眩晕证在《内经》中称为头眩、目眩、掉眩、眩冒等,自清代以后才称为眩晕,一直延用至今。眩晕一证,前贤多从风、火、痰、虚辨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谓:“厥阴之胜,耳鸣头眩。...  相似文献   

2.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男女老少都可能发生。眩是目眩眼花,晕是头脑晕转。眩晕之症,虚者居多,而痰火者少。《黄帝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总之,不外乎风、痰、火、虚多种因素所致。治疗上采取科学饮食分型辨证施治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眩晕一证,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等记载。以后《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认为“无痰不作眩”提倡“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自《内经》以下,主风、火、痰、虚者较多,但临床所见,因瘀而致眩晕者,亦复不少,兹将临床常见证治方法分…  相似文献   

4.
张晓羽 《新中医》2011,(12):160-161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内经》早有论述,《素问》称之为“头眩”、“掉眩”,《灵枢经》谓之“眩晕”、“目眩”。关于其病因病机之风、火、痰、虚,自古以来论述纷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卓萍  赵传文  张继明 《光明中医》2010,25(1):137-138
眩晕之名,首见于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但对其认识起源于《内经》。《内经》“因风、因虚致眩”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汉·张仲景继承了《内经》对眩晕的认识,并提出了“因痰致眩”理论,汉唐时期的治法则着重治风治痰治火。宋元以后医家在前人因虚致眩学说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发展,明代渐渐产生了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的医家,其中最著名是薛立斋和张景岳。  相似文献   

6.
陈宝贵治疗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娲 《河北中医》2010,32(10):1445-1446
<正>眩晕一证为《内经》最早论述,《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晕"、"目眩"等。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关于病因病机,风、火、痰、虚自古各有所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7.
<正> 眩晕一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后世医家又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见解和认识,使之不断充实和丰富。如金·刘河间认为风火可以致眩;元·朱丹溪认为风痰可以致眩;明·张景岳则认为眩晕可以因虚而成。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阐明了眩晕证不同的病因病理,指导着临床实践。基于上述情况可知,眩晕的形成主要与风、火、痰、虚四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从临床实践观察来看,除因风、火、痰致眩不计外,还须进一步重视因虚致眩的问题。所谓“虚”,它既指出阴虚,也概括了阳虚(当然气血双虚也是致眩的因素之一)。如阴虚有热而致眩晕的,治宜滋阴清热;阳虚而致眩晕的,则非用补真阳、祛浊阴的办法不可。所以我们在临证时,既要在重视阴虚致眩的同时,务必还要把阳虚致眩的因素也重视起来。今就本人在临证常用近效术附汤治疗阳虚眩晕证的过程,并附医案介绍如下,仅供参考。患者吴××,女,43岁,家属。自述眩晕  相似文献   

8.
辨证治疗眩晕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 ,发展于金元时代 ,至明、清两代对眩晕认识日臻完善。综观历代医籍论述 ,其病因病机不外风、火、痰、虚、瘀。凡七情内伤 ,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肝阳上亢 ,肾精不足 ,气血亏虚 ,痰浊中阻 ,瘀血阻络均可使脑失所养而发眩晕。1 辨证施治1.1 肝阳上亢 肝为风木之脏 ,体阴而用阳 ,性喜条达 ,主动主升。赖肾水以涵之 ,血液以养之。营阴不足则木失涵养 ,肝体不足则肝用有余 ,木郁生风 ,为眩为晕。诚《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其忧郁、恼怒太过 ,肝失条达 ,气郁化火伤阴 ,风阳上扰头目而眩晕者 ,脉证可见头…  相似文献   

9.
辨治眩晕尚须考虑瘀作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恒芳 《中医杂志》2001,42(1):59-60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状,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对于眩晕的病因及治疗,历代医籍的论述,主要有主风、主火、主痰、主虚之说。如《内经》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因属风、属虚;金元刘河间认为由于风火;朱丹溪则认为“无痰则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宗《内经》上虚作眩之说强调“无虚不能作眩”。现今对眩晕的辨证论治亦从以上理论。但从临床实践中可知,由血瘀所致眩晕者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10.
二陈汤始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方中陈皮、半夏以陈久者效佳 ,故以“二陈”冠名。本方是针对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而致痰湿咳嗽而立 ,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为治痰证之主方。临证加减化裁 ,衍方颇多。笔者用其治疗多种病症 ,每获良效 ,现介绍如下。眩晕眩晕一证 ,医家多主张从风、痰、瘀、虚四个方面论治 ,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之说。眩晕成因虽多 ,却以痰浊上犯 ,扰乱清窍最为常见。盖脾主运化 ,输布水精 ,若嗜酒肥甘、饥饱劳倦 ,伤于脾…  相似文献   

11.
眩晕小识     
眩晕之发作,急证也。方书多责之风、火、痰、虚而分别论治。其说虽不谬,而临证时实难取法,何哉?盖风、火、痰、虚四者,固为眩晕之病因,然若四者单独为患,不过引起头晕、耳鸣,或头胀痛而已。惟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引起天旋地转、泛恶呕吐之眩晕证。而所谓“特定条件”者,木郁犯土,脾运维艰,津液不得布散,凝聚而成痰饮。痰饮停留,阻遏气机,三焦气化因之失调;三焦壅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益加速痰饮之凝聚。一旦火动风生,必挟痰饮上逆而扰清窍。故眩晕之发作也,如疾风暴雨,来势急迫,病  相似文献   

12.
眩晕在汉唐时的治法是着重治风治痰治火 ;明代渐渐产生了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的医家 ,其中最著名是薛立斋和张景岳。如《薛氏医案》载 :“头目眩晕 ,血虚者 ,四物汤加人参、茯苓、白术 ;气虚者 ,四君子汤加当归、黄芪 ;脾虚有痰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景岳全书》载 :“无虚不能作眩” ,“治头眩 ,上虚者 ,当以补气血为最 ,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 ,及诸补阴阳等剂 ,俱酌宜用之。”虚是眩晕的一种基本病机。许多眩晕 ,表现的症象是风是痰或是火 ,但往往愈治风治痰治火而风愈盛 ,痰愈壅 ,火愈炽 ,原因就是由于人身体虚损 ,各脏器的机能衰…  相似文献   

13.
眩晕病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娟 《陕西中医》2012,33(3):384-384,F0003
<正>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历史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病,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病有上升趋势。近年来,国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效果显著。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VB I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历来医家们认为此病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主要夹风、火、痰、瘀等。医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素问》主张应从风火立论。《景岳全书·眩运》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局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丹溪心法》云:“无痰则不作眩”。现在学者的观点也不尽…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没有高血压之病名,散于头痛、眩晕、风眩、风厥中。《素问·五脏生成篇》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头痛当分内伤与外感,高血压多属内伤头痛。关于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认为眩晕主因是“髓海不足”,《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  相似文献   

16.
眩晕一证,常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甚则不能站立、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其病机属虚者居多。《景岳全书·眩晕》曰:“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 本病的发生,属于虚者居多。如阴虚易肝风内动,气虚则清阳不展,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的发生。故治疗应以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17.
“上虚则眩”出自《灵枢·卫气第五十二》。上虚指头目失养,眩为目眩,为眼前发黑或眼花。该篇同时指出:“虚者引而起之”,头目失养之证可通过调补而治之。大致分为肝血不足、阴虚阳亢、肾精亏虚、中气不足、中阳虚衰、肾阴不足、心脾两虚等七型: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之眩晕,症见:眩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阐述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眩冒".《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1];眩晕发生的机理,前人论述甚多,归纳起来,有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其中痰、虚、瘀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眩晕是眩与晕的总称。眩为眼花,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如坐车船之中,站立不稳或感觉外界景物旋转,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之为眩晕。1病因病机眩晕一证,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对眩晕的论述,认为病因主要有外邪致病和因虚致病;病位在脑,与肝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放在第一条;在汉代医家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做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华佗则认为"胆虚作眩";隋代医家巢元方在《黄帝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补  相似文献   

20.
1眩晕的病因病机1.歪风风上林,因风内政《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清·《医宗已任将》曰:“眩晕之病,患属肝胆两经风火,民火眉阳,田主动,故目眩转而头晕也。”所以外感内伤皆可引起眩晕.内伤以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肝为风木之胜,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开,如谋虑太过,或忧郁恼怒.每使肝阴暗耗,凤阳升动,上抗情窍;或因肾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而发眩晕。1.2枉*内坎,上对杨窍王肯堂(证治准绳)则日:“脑转目眩皆由火也”;方贤在《奇效良方》中谓“眩晕虽属痰火,未尝不因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