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可行的大鼠异位心肺联合移植模型,以利于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研究及其实验性治疗研究.方法:分离受体Wistar大鼠颈部并形成皮囊,提供容受供体心肺的空间,分离颈总动脉.供体经过肝素化后,在0~4℃条件下取心肺,并作适当修剪,最后在0~4℃条件下将心肺供体SD大鼠的主动脉与受体Wistar大鼠的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并进行心肺复苏.结果:心肺联合移植正式手术50例,手术后通血复跳率96%.手术时间为(70±10)min,平均冷缺血时间为(40±10)min.手术主要并发症是动脉吻合口狭窄及出血,血栓形成,失血性休克.未作任何处理的移植心肺3天存活率82%.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颈部心、肺联合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肺联合移植后肾移植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心肺联合移植后肾移植术的麻醉经过。结果患者为21岁男性,心肺移植后35天行肾移植术。手术历时160分钟,术中失血量约300ml,输6%羟乙基淀粉500ml,林格氏液400ml。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麻醉诱导为咪达唑仑1mg,芬太尼5μg/kg,乙咪酯0.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维持以芬太尼0.1~0.2μg●kg-1●min-1,咪达唑仑0.5~1μg●kg-1●min-1,维库溴铵0.4~0.8μg●kg-1●min-1微泵持续输注,并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程度选用血管活性药物。术后2.5小时患者清醒,手术后第一天尿量3085ml,第二天2664ml。结论术前要熟悉患者病史、移植心肺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功能,制定周密的麻醉方案,了解各种麻醉和治疗用药对去神经心肺的作用。完善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在维持移植肾有效灌注压的同时保护心肺功能是麻醉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改良LPD液在心肺联合移植术中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低钾右旋糖酐(LPD)溶液在心肺移植术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在我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术中,采用低温改良LPD溶液对供体肺行肺动脉灌注。结果:术后患者未出现严重肺部并发症、感染及重度排斥反应,已健康存活555 d。结论:在心肺联合移植术中采用改良LPD液对供体肺行肺动脉灌注具有良好的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进行操作改良,总结手术技巧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以Wistar大鼠作供体,SD大鼠作为受体,常规组供心升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肺动脉与下腔静脉吻合;改良组采用供心升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肺动脉与左肾静脉端侧吻合完成心脏移植.术后受体鼠经胃管内给予10 mg/(kg·d)环孢菌素A,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和长期存活率.结果 改良组和常规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6.8±5.6)min和(40.7±6.5)min,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5%(P<0.05);移植成功后常规组和改良组术后长期存活率和供心存活时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改良组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Ono术式的改进。方法和结果 :以Ono法为基础 ,在供心的切取、受体腹腔血管的准备、心肌保护以及血管吻合方面进行了改进 ,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 ,减少了术后出血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共 5 8次正式实验 ,手术成功率为 89 7%。结论 :采用本方法可以提高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双套管法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Cuff管技术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4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供受体各20只。先 准备受体,将受体右髂总动、静脉外套自制Cuff管后备用;供体经肝下下腔静脉穿刺应用肝素冰盐水灌洗供心,灌洗 液自腹主动脉切口流出,至流出液澄清止,“U”剪开胸廓切取供心;将供心无名动脉、左肺动脉分别与外套有Cuff管 的受体右髂总动、静脉吻合建立心脏血流通路。结果:20例正式手术成功率90%,移植后心脏长期存活(>60d)。结 论:该方法简便、迅速、可靠,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7.
对1例健康生存8.5年心肺移植患者进行总结分析。2003年9月20日湘雅二医院为1例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施行心肺联合移植术。分别采用1500 mL改良St.Thomas心脏停搏液和3000 mL改良LPD液保护供体心肺。术后抗排斥反应,在诱导期使用甲泼尼龙+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稳定期采用环孢素A+骁悉+泼尼松龙三联免疫治疗。至2007年改为骁悉500 mg+FK506 4 mg,均每天2次。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FK506血药浓度。随访时患者存活已超过8.5年。心功能恢复为(NYH A)I~II级,左心室射血分数61%~74%;提示心肺联合移植是治疗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心肺保护、正确术后处理是心肺联合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大白鼠同种异位心脏移植是研究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常规模型。我们用Wistar大白鼠做供体,SD大白鼠做受体,进行了腹腔内异位心脏移植。将供心动脉、肺动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进行端侧吻合。用腹部触诊、心电图判断心脏移植是否成功。供心总缺血时间均35min。手术成功率89.83%。  相似文献   

9.
近交系大鼠心脏移植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近交系大鼠同种异位腹腔心脏移植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ono术式建立Brown Norway到Lewis大鼠的腹部异位心脏移植,将供心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进行端侧吻合。采用分别结扎右上腔和下腔静脉后一次性集束结扎法取心,行端侧血管吻合连续缝合法。结果:共进行了48例大鼠心脏异位移植,经过预实验16只的技术总结,正式实验32只手术成功率为96.88%,供心冷、热缺血时间和心脏复跳时间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至60min。结论:加强供心的综合保护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是移植模型建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大鼠腹腔改良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的动物模型。方法以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建立异位大鼠心脏移植模型。结果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结论这是一种快速、可靠的异位心脏移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套管法大鼠异位脾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一种简单方法建立大鼠异位脾移植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Wistar大鼠 60只 ,健康雄性 ,随机平均分成供体组和受体组。切取供脾时 ,保留腹腔干和门静脉。游离并保留受体大鼠的左肾血管 ,切除左肾。用2 2G聚乙烯管做内置管 ,将供体腹腔干与受体肾动脉连接、固定。用 1 7G聚乙烯管袖套法将供体门静脉与受体肾静脉连接、固定 ,重建移植脾血供。术后观察并评估大鼠生存状况及移植脾形态学变化。结果  30次移植手术全部成功 ,手术时间 55min± 5min。多数大鼠生存良好 ,本组 4例发生并发症死亡 (1例死于血栓 ,2例死于胰腺炎 ,1例死于腹腔感染 )。移植脾术后早期肿胀 ,然后逐渐缩小 ,最后形成包裹脾 ,被受体吸收。光镜下 ,1周内移植脾动脉周围淋巴鞘逐渐增大 ,红髓区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至术后 1 4日 ,坏死灶已遍布移植脾。结论 该模型手术时间短 ,不阻断体循环 ,无须血管吻合技术 ,手术成功率高 (1 0 0 % ) ,可用于脾移植相关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心肺联合移植1例术后5年随访与移植物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分析1例心肺移植患者术后5年随访时移植物功能变化及影响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方法 2003年12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为1例房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施行心肺联合移植术。供体心肺以1 000 mL UW液及4 000 mL HTK液保存。术后抗排异治疗方案采用达昔单抗、环孢霉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激素四联方案,环孢霉素A谷浓度维持在100~200 μg/L,他克莫司谷浓度维持在8~20 μg/L。术后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及胸部CT评估心肺功能。结果 随访时患者存活已达5年6个月。心功能恢复为(NYHA)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65%~86%。肺功能检查氧和指标稳定,术后1年开始出现小气道气流受阻表现但保持稳定。随访中出现2次严重肺部感染,经联合应用抗细菌及真菌药物治愈,无急性排斥反应事件发生。结论 心肺联合移植是治疗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供体保护、准确平衡抗排斥反应与感染的关系,以及严格预防和治疗感染是患者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和研究心脏移植再灌注损伤及急性排异反应。方法 将Chen氏术式加以改进 ,将供心主动脉与受体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 ,进行 6 0次小鼠颈部心脏移植。结果 新方法使供心总缺血时间缩短至 30min ,7d存活率提高到 98%。结论 改进后的模型简单实用 ,提高了小鼠颈部心脏移植存活率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的大鼠工作型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将供体肺动脉与供体左心房吻合,供心升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受体血液经供心冠状动脉进入,在供心内循环后,由左心室排出,经供心主动脉吻合口进入受体腹主动脉。结果 20例实验成功17例。成功率85%,供心平均缺血时间为(33.2±3.7)min。失败的原因有吻合口出血,心肌保护不佳。术后1个月心脏彩超检查见供心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瓣口均有血流通过。结论大鼠工作型腹部心脏移植模型更接近心脏生理,可更好地应用于实验研究;且操作简单实用,甚至可不需手术显微镜,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术的改进和研究心脏移植再灌注损伤及急性排异反应.方法将Chen术式加以改进,将供心主动脉与受体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进行60次小鼠颈部心脏移植.结果新方法使供心总缺血时间缩短至30 min,7 d存活率提高到98%.结论改进后的术式简单实用,提高了小鼠颈部心脏移植存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建立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在Kamada等用袖套法吻合血管的基础上,采取肝上下腔静脉缝合的二袖套方法,因不同实验目的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共102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由最初的76.6%提高到93.1%,1周存活率由最初70%提高到87.5%。结论 该结果说明实验模型稳定,可作为肝移植实验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两种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两种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制备要点以及受者发生死亡与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术356例(腹部组)和颈部心脏移植术86例(颈部组)。结果腹部组和颈部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98%和90.70%;手术时间分别为(58.1±9.7)min和(63.7±7.2)min;热缺血时间均为0min,冷缺血时间分别为(26.4±6.8)min和(29.3±5.6)min;血管吻合时间分别为(24.3±5.6)min和(27.7±4.2)min,心脏复跳时间为(1.1±0.4)min和(0.8±0.2)min,两组以上各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术式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不尽相同。结论重视两种大鼠异位心移植模型的制备要点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均能使两者达到较高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前,国内所有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均沿袭了Corry的传统的移植心脏血流循环构建模式,但其操作难度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尝试一种新型的、更简介高效的心脏移植循环重建新技术。方法本方法利用大鼠供体大鼠肝脏以上下腔静脉代替肺动脉与受体肾以下腔静脉吻合。结果新方法双血管缝合时间为(30.5±2.1)min,明显短于传统血管吻合方法(39.7±3.6)min,术后心脏复跳时间也由原来的(1.9±0.4)min缩短到(1.1±0.2)min。结论新循环重建技术降低了大鼠心脏移植难度,缩短了移植心脏缺血和复跳时间。  相似文献   

19.
改进法建立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方法:120只Lewis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对,行改进法颈部异位心脏移植,大鼠供心无名动脉和肺动脉分别与受者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行端侧吻合;对照组20对,行Chen氏法(陈忠华所创之术式)心脏移植。结果:实验组总缺血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74±1.67)min与(0.97±0.23)ml,移植心存活时间超过6周。对照组分别为(56.06±3.07)min与(2.18±0.27)ml,移植心存活时间超过6周。结论:改进术式可减少术中失血、提高手术速度、明显缩短供心总缺血时间,为安全、简便和可行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技术及其改进方法。方法在Kamada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良,供体取肝前应用经腹主动脉双灌注法,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受体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采用袖套吻合法,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结果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术160次,供体手术时间35 min,受体手术时间45min,无肝期12 min;2天存活率97%,1周存活率95%。结论改良的双袖套法技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无肝期短的优点,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