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IGRT是目前放射肿瘤学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但是,目前最常用的图像引导技术如CBCT、EPID等由于额外辐射、影像质量差、不能实时监控等缺点而受到限制。OSI无额外辐射且能实时监测,经过大量研究评估和验证,其在引导摆位、实时监测放疗分次间和分次内运动、减少CBCT扫描频次以及呼吸门控等方面表现出巨大优势。本文就该类新技术及其在放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头颈部肿瘤在放疗过程中每次治疗时的靶区位置和形状都会存在差异,为了避免造成靶区漏照或正常组织受到过多照射,精确放疗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自适应放疗(adaptive radiation therapy,ART)是在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基础上出现的新型放疗技术,它是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治疗实施通过患者图像、剂量等反馈信息对原治疗计划重新优化和调整,这是一种基于反馈控制理论的治疗策略。其目的是使放射治疗更加精确化、个体化。 相似文献
3.
头颈部肿瘤在放疗过程中每次治疗时的靶区位置和形状都会存在差异,为了避免造成靶区漏照或正常组织受到过多照射,精确放疗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自适应放疗(adaptive radiation therapy,ART)是在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基础上出现的新型放疗技术,它是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治疗实施通过患者图像、剂量等反馈信息对原治疗计划重新优化和调整,这是一种基于反馈控制理论的治疗策略。其目的是使放射治疗更加精确化、个体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大孔径CT和MV-CBCT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流程的介绍以及利用两种方法获得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比较两种图像引导方式在放疗摆位应用中的不同之处。方法:15例患者(鼻咽癌5例,前列腺癌4例,宫颈癌6例)治疗前分别进行CT和MV-CBCT图像采集,并与计划CT进行图像融合,MV-CBCT采用自动配准方式,CT采用自动+手动配准方式,分析两组数据,探讨CTVision和MV-CBCT两种IGRT的应用。结果:CTVision和MV-CBCT对15例病人图像引导的方式在X、Y、Z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但Y方向的误差有一定差异。结论:CTVision图像更为清晰,采集时需要剂量更少,但所需时间较长,技术员需进出机房两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探讨脑胶质瘤放疗后的早期变化.[方法]31例诊断明确的脑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在放疗前后1周内分别行MRI平扫+增强+DTI检查,分析肿瘤瘤体区及剂量相关区域的FA、ADC值变化.[结果]肿瘤瘤体区放疗后FA及ADC值均升高,放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60Gy时正常白质FA值放疗后升高,50~60Gy、30~40Gy、20~30Gy区域的正常白质放疗后FA值均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60Gy、50~60Gy、40~50Gy、30~40Gy、20~30Gy区域的ADC值升高,但放疗前后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前、后肿瘤瘤体区FA、ADC值变化能较早提供肿瘤对放疗反应评估. 相似文献
6.
超声检查在乳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飞速发展,已成为诊断该类疾病的一种新方法,现就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常规及弹性成像超声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乳腺癌常规超声和弹性成像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常规超声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性为75.0%(27/36),特异性为86.4%(76/88),准确性为83.1%(103/124);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0.6%(29/36),特异性为89.8%(79/88),准确性为90.3%(112/124)。常规超声诊断与二者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灶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应用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用四维锥形束CT(4D-CBCT)监测食管癌精确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勾画食管癌合理的计划靶区(PTV)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医科达Axesse直线加速器机载4D-CBCT对16例食管癌患者精确放疗前行扫描,系统自动重建图像并与治疗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得患者在头脚(SI)、左右(LR)、前后(AP)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经过自动校正后,再次行4D CBCT扫描,并按照同样的匹配方式与计划CT进行配准,采集校正后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结果 16例患者共获166次扫描。校正前,4D-CBCT图像在SI、LR、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5.6±0.4)mm、(3.4±0.5)mm和(2.2±0.2)mm,经过校正后在SI、LR、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1.6±0.2)mm、(0.2±0.1)mm和(0.3±0.2)mm。摆位误差调整前在LR、SI、AP方向上临床靶区(CTV)到PTV外放边界分别为7.3mm、9.4mm和7.6mm,调整后分别为3.0mm、4.6mm和2.5mm。结论 利用4D-CBCT图像在治疗前进行误差校准,可以明显缩小摆位误差,更加准确地勾画食管癌PTV的范围,提高食管癌的放疗精度。 相似文献
10.
肖国有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6,20(2):167-168
近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放射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功能影像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各门学科的全方位有机结合,放疗已经从简单的二维的普通照射发展为立体定向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等精确放射治疗技术。如何在这些精确放疗技术中准确确定肿瘤靶区将直接影响肿瘤的疗效和正常组织器官的保护。目前,靶区的确定以X-ray片、CT等解剖影像技术为基础,而SPECT、MRS、PET等功能性影像技术的发展不但将对这些经典靶区的确定发挥主要作用。而且由于这些技术可以显示组织的功能代谢状态乃至分子水平的变化,使体外检测肿瘤的放射敏感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指导邻近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邻近CST 脑胶质瘤术后拟行放疗患者,行常规MRI 平扫+ 增强及DTI 检查。获取CST 相关数据并与相应的MR、CT解剖图像融合,导入放疗计划系统并依此勾画靶区、危及器官及CST ,采用调强放疗(IMRT)技术分别制定考虑和不考虑CST 剂量保护的两种放疗计划并进行比较。结果:在两种计划均达到靶区治疗剂量及常规危及器官保护的情况下,考虑CST 剂量保护的放疗计划中的患者患侧、健侧CST 所受最大辐射剂量和平均辐射剂量均低于不考虑CST 剂量保护的放疗计划(P<0.05)。 结论:DTI 能够明确CST 的位置、形态及与脑胶质瘤术后放疗靶区的关系,有助于制定保护性放疗方案,最大程度减低CST 所受辐射剂量,从而降低放疗后发生神经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9)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疑似乳腺肿瘤患者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与手术或活检病理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为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与手术或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0)。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度、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0.4%、88.2%和91.4%。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操作简单、无辐射,对乳腺肿瘤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高,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对鼻咽癌放疗靶区勾画和剂量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初治的鼻咽癌患者,分别行CT、MR、MR-PWI扫描定位,然后分别勾画靶区得到原发灶大体肿瘤靶区和淋巴结转移灶靶区的绝对体积及相关危及器官的平均剂量和最大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组勾画的GTV-t体积较MR组、MR-PWI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组较CT组勾画的GTV-n体积小,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所受最大剂量在MR-PWI组和C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剂量在不同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勾画靶区在确定靶区边界上较CT更精确,MR-PWI作为辅助显像方法,可作为靶区勾画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8,(1)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均采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进行检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准,比较三种不同检验方法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常规超声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0.0%、74.3%和73.3%,超声造影的分别为66.7%、75.0%和73.2%,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的分别为90.0%、80.0%和82.2%。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显著高于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诊断结果显示,常规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价值最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0%、80.0%和83.3%。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术前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最高,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DWI作为MR功能成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信息以帮助肿瘤评估,更好的区分食管病灶及纵隔淋巴结转移。DWI-CT融合图像更有利于靶区勾画。在食管癌的放疗或同步放化疗中,监测ADC值变化有助于早期疗效预测和预后判断,DWI检查能弥补单纯依据造影评价食管癌近期疗效的不足。本文综述了DWI在食管癌诊断、靶区勾画、疗效评估及判断预后等在放疗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取肝脏良恶性肿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术前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与对比,并评估2种方法单独或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6.46% (83/96),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符合率为91.67% (88/96),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诊断符合率为94.79% (91/96).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诊断效能高于单独诊断,但三者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可提高肝脏肿瘤诊断准确率,对于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成像生物标志物是测定和表征肿瘤以及监测治疗反应的重要工具.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成像方法迅速呈现,其实用性需要系统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W-MRI)通过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定量反映肿瘤内部水分子的微观运动-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DW-MRI在肿瘤放射治疗方面包括靶区勾画、治疗反应监测和预后评价等显示出特有的应用价值.本文就DW-MRI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三维超声重建成像诊断乳腺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背景与目的:评价三维超声重建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LOGIQ 7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对经病理证实的48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二维及一维超声成像检查。结果:三维超声重建成像对乳腺癌肿块周边浸润层次、彩色血流分布情况等,明显高于二维超声检查。三维超声重建成像显示乳腺癌肿块大小形态,与皮肤、胸肌、胸壁等周边组织关系较明确,对乳腺癌血流分布情况显示清晰。结论:三维超声重建成像能更充分地表现肿瘤的形态结构、毗邻关系及血流分布情况,有助于乳腺癌诊断和临床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xacTrac图像引导系统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摆位误差全程管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8年8月接受IMRT的30例鼻咽癌患者,采用ExacTrac图像引导系统全程实施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分析左右、头脚、腹背3个平移方向及绕此3个方向旋转角度上的6D误差。结果ExacTrac图像引导系统校正前左右、头脚、腹背3个平移方向的误差值分别为(0.11±1.52)mm、(1.45±2.40)mm和(0.67±1.65)mm,绕此3个方向的旋转误差值分别为(-0.16±1.12)°、(0.32±1.59)°、(-0.38±1.12)°。校正后,左右、头脚、腹背3个平移方向的误差值分别为(-0.04±0.46)mm、(0±0.42)mm和(0.03±0.54)mm,绕此3个方向的旋转误差值分别为(-0.03±0.25)°、(0.01±0.23)°和(0.01±0.28)°。校正后在左右、头脚、腹背3个平移方向及绕此3个方向的旋转角度上,≤1 mm或1°的误差概率分别为99%、100%、99%、100%、100%和100%。2 mm或2°的误差概率在左右平移方向为1%,腹背平移方向为1%,其余方向为0。≥3 mm或3°的误差概率均为0。ExacTrac图像引导系统校正前后6D方向摆位误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在实施每分次IMRT的过程中行IGRT非常必要,应用ExacTrac图像引导系统可以明显校正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准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