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特点.方法 随机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段分为老年组(56~70岁,45例)和中年组(30~55岁,35例),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24h动态血压水平、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以及血压负荷.结果 老年组24hDBP(24...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指标与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依据体重指数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者分为正常体重组(79例)、超重组(75例)和肥胖组(22例)。分析体重指数与动态血压指标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结果:超重组及肥胖组患者24小时、白昼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水平以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动态血压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超重及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和判定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动态血压.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收的老年高血压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并对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情况进行检测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痛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动态血压水平改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高血压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同时设体检健康人群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无创携带式全自动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观察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异性及昼夜变化节律,同时检测血脂,肝、肾功能指标。结果:高血压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患者动态收缩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P〈O.01);高血压血瘀证组患者动态收缩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动态舒张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非血瘀证组以杓型高血压为主,血瘀证组以非杓型为主。高血压组血脂,肝、肾功能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存在着明显动态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改变,动态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改变可能是高血压血瘀证微观辨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高校不同年龄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给医生制定个性化降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不同年龄高血压患者80例,按年龄分成4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和老老年组,通过对其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的比较得出不同年龄患者血压值、血压负荷值及昼夜节律上的差别,针对这些特点提出治疗建议.结果 中青年组以舒张压高为主,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较大;老年组尤其老老年组以收缩压高为主,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小;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收缩压水平逐渐升高,舒张压水平逐渐降低,脉压增宽,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及意义。方法;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护仪,对100例老年和75例老年前期(年龄40 ̄60岁)进行24h动态血压观察,其中老年高血压者55例,老年血压正常者45例,老年前期高血压者40例,老年前期血压正常者35例。结果:各期高血压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昼夜血压,日间血压,夜间血压及血压负荷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血压波动范围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动态血压.方法:搜集我院2016年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动态血压的效果,并与治疗前的动态血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后的动态血压方面,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28.25±10.78)mmHg、(88.03±9.15)mmHg,治疗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07.62±9.40)mmHg、(71.36±8.54)mmHg,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辨证分型应用于老年高血压的动态血压治疗中,疗效显著,有利于动态血压水平的降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规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3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血压观察。根据血压峰值出现不同时域,血压变异的规律,将其分为:杓型,非杓型,波动型和持续型。结果:波动型,晨型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均显著高于持续,午后型和杓型,晨型脑卒中发生率高于午后型。结论波动型,晨型非杓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症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426例、合并冠心病384例。对照组512例。比较两组间的动态血压变化特点。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在24h收缩压(24h SBP)、24h舒张压(24h DBP)、24h平均动脉压(24h MBP)、24h脉压、24h血压负荷、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病例组之间无差异。结论24h SBP、24h DBP、24h MBP、24h脉压、24h压力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对高血压各种合并症的发生、发展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血压监测(ABPM)诸指标与高血压病病人心、脑、肾损害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其预测因子和研究工具。大量研究证明:24h平均动态血压,日间血压无均值,夜间血压均值与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较偶测血压为优;夜间血压降低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病人与较高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相关;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损坏的严重性相关,而不依赖于血压水平;血压负荷是比血压水平更为精确的心血管危险预测指标;ABPM在预测高血压无症状脑血管损害方面较诊室随测血压为优;微量清蛋白尿是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标志,尿清蛋白分泌率与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及24h日间,夜间平均血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其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等资料,分为单纯高血压组(n=18)和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n=79),比较2组间及靶器官损害组内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靶器官损害组的年龄及病程大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伴3个靶器官损害组病程、24h SBP、24h DBPV大于伴1个靶器官损害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程、24h SBP及24h DBPV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受损量有相关关系.结论 病程、24h SBP、24h DBPV是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及程度重要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初诊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探讨24 h动态血压与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初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Tei指数分为Tei≥0.40组43例和Tei<0.40组57例;对2组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以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结果:Tei≥0.40组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SBP),24 h、日间平均舒张压(DBP),24 h、日间、夜间SBP负荷,24 h、日间、夜间DBP负荷均高于Tei<0.40组(P < 0.05~P < 0.01),而2组平均诊室SBP和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水平可能与心脏整体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舒脑欣滴丸联合内科常规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高血压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9例、试验组69例,其中脱落8例,最后完成临床观察的130例中,对照组67例,试验组63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均值、脉压、血压形态、血压变异性、平滑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对脉压、血压变异性、平滑指数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但对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及血压形态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未体现出明显优势。[结论]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舒脑欣滴丸联合内科常规治疗较常规治疗能较好的缩小高血压患者的脉压水平,减小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提高降压平滑指数,从而使血压平稳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动态血压评价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肾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89例轻中度肾性高血压患者,口服替米沙坦80 mg,1次/d,疗程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治疗前后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用药后患者24 h、日间、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SBP、DBP夜间下降率用药后大于用药前[(10±9)%比(2±8)%,(8±10)%比(3±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结论] 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肾性高血压有效、平稳并能恢复血压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16.
观察无症状脑梗死(ACI)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对38例高血压伴ACI(HT-A)组患者及70例高血压病不伴脑中风(HT-B)组患者分别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HT-A组夜间及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检出率均显著高于HT-B组(P<0.01)。表明ACI与动态血压均值、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密切相关,以夜间血压负荷的持续时间及昼夜节律消失的关系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预测高血压性脑血管损害方面,动态血压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检出运动高血压,并结合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探讨其在老年高血压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修正Bruce方案行症状限制性次极量运动试验,共检出45例老年运动高血压患者,并行ABPM。结果 45例老年患者静息血压均在正常范围,运动峰值血压高达(211.98±9.37) mmHg/(101.50±12.86) mmHg (1 mmHg=0.133 kPa),其中ABMP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有14例;与ABMP正常者相比,前者ABMP各项参数均显著高于后者(P<0.001)。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结合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老年高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超高龄(≥80岁)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按年龄将296例被观察者分为超高龄高血压组(116例)、老年高血压组(90例)、中青年高血压组(9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24h SBP)、舒张压(DBP)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结果24h SBP、nSBP、nSBP/dSBP、SBPL和LVH正相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BPRD的发生率和LVH的发生率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室内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和LVMI逐渐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ISH)、(BPRD)和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结论24h sbp、nSBP、nSBP/dSBP、SBPL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非杓型高血压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年龄增加是左心室肥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WHO标准选40例高血压病人,用美国罗京公司产2420-2020型动态血压仪连续观察血压24h,结束后使用该机器配置的计算机回放进行分析,观察24h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标准差,观察血压负荷及血压模式。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构型组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均值昼>夜(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构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夜间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压昼夜变化受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双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动态血压及血压节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动态血压(ambulatorv blood pressure,ABP)及血压节律的变化。【方法】经门诊测量血压(clinical blood pressure,CBP),并行多导睡眠仪(polrsomnography)及动态血压监测符合标准的60例研究对象入选本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并记录白天、夜间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根据监测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tion,EH)组、EH合并OSAS组、单纯OSAS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组及EH合并OSAS组白天SBP(dSBP)、白天DBP(dDBP)、夜间SBP(nSBP)、夜间DBP(nDBP)明显升高;EH合并OSAS组dSBP和nSBP以及nDBP较EH组患者升高,有统计学差异。与EH组相比,OSAS组及EH合并OSAS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比例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EH合并OSAS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OSAS可独立引起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