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钩椎关节增生与骨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钩椎关节增生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和同年龄组健康者2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摄颈椎双斜位X线片,测量第3~6颈椎(C3~C6)钩椎关节的纵向高度、横向高度和宽度,做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钩椎关节横向高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钩椎关节的纵向高度和宽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钩椎关节增生特别是关节横向增生与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是门诊上较为常见病之一.该病由颈椎骨质退变增生发生在钩突关节处,或椎体不稳致使钩椎关节松动,使横突孔出现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扭曲与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1].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病手术治疗时,常用颈椎前外侧途径,主要显露颈椎椎体、椎间盘、钩椎关节等部位.近年来这方面的报道多为对其局部性的研究,特别是对颈椎与对应的血管神经距离数据的观测研究较少.目的观测颈部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及其与颈椎的距离,为颈椎病手术治疗中预防医源性血管和神经损伤提供帮助.设计以解剖学标本为实验对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对象2003-07/2004-05在长治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成人防腐标本20具40侧(由长治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男36侧,女4侧.方法观测了40侧成人标本颈部血管与神经的伴行关系,颈部血管的长度及起止点与相邻颈椎间的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相关动脉与神经的伴行关系.②相关动脉的长度及其起止点与相邻颈椎的距离.结果20具标本40侧均进入结果分析.面动脉与舌神经伴行,起点距相邻椎体C3为(18.5±7.2)mm.舌动脉与舌下神经伴行,起点距相邻椎体C2~3为(19.7±8.4)mm.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起点距相邻椎体C3为(17.0±5.7)mm,止点距相邻椎体C5为(18.2±2.5)mm.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内支伴行,起点距相邻椎体C3为(15.7±6.7)mm,止点距相邻椎体C3为(19.7±5.8)mm.甲状腺下动脉起点距相邻椎体C7为(17.3±5.5)mm,止点距相邻椎体C7为(11.3±3.4)mm.结论在颈椎病手术中,不同部位的手术途径,应该注意特定部位的解剖结构,以减少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
三维CT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结果:21.3%的患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云集(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变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颈椎病手术治疗时,常用颈椎前外侧途径,主要显露颈椎椎体、椎间盘、钩椎关节等部位.近年来这方面的报道多为对其局部性的研究,特别是对颈椎与对应的血管神经距离数据的观测研究较少.目的:观测颈部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及其与颈椎的距离,为颈椎病手术治疗中预防医源性血管和神经损伤提供帮助.设计:以解剖学标本为实验对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对象:2003-07/2004-05在长治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成人防腐标本20具40侧(由长治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男36侧,女4侧.方法:观测了40侧成人标本颈部血管与神经的伴行关系,颈部血管的长度及起止点与相邻颈椎间的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相关动脉与神经的伴行关系.②相关动脉的长度及其起止点与相邻颈椎的距离.结果:20具标本40侧均进入结果分析.面动脉与舌神经伴行,起点距相邻椎体C3为(18.5&;#177;7.2)mm.舌动脉与舌下神经伴行,起点距相邻椎体C2~3为(19.7&;#177;8.4)mm.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起点距相邻椎体C3为(17.0&;#177;5.7)mm,止点距相邻椎体C5为(18.2&;#177;2.5)mm.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内支伴行,起点距相邻椎体C3为(15.7&;#177;6.7)mm,止点距相邻椎体C3为(19.7&;#177;5.8)mm.甲状腺下动脉起点距相邻椎体C7为(17.3&;#177;5.5)mm,止点距相邻椎体C7为(11.3&;#177;3.4)mm.结论:在颈椎病手术中,不同部位的手术途径,应该注意特定部位的解剖结构,以减少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者。结果:21.3%的患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者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R及MSCT三维重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临床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正、侧及双斜位CR摄片、进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采用椎间孔内口、外口、轴位显示及斜位重建,观察颈椎骨质增生及神经根走行情况。结果:CR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37例中有36例可见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硬化,但仅发现变形狭窄的椎间孔61个,其中83.6%位于C4~5、C5~6。而MS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图像能够多方向立体而又直观地显示各椎间孔的形态特点,3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97个,其中92.8%位于C4~5、C5~6、C6~7。椎间孔狭窄的原因包括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或错位。结论:MS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较CR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在观察颈椎椎体骨质有无改变方面基本相同,但对于显示各小关节突的改变、椎间盘突出及各椎间孔的大小形态特点等空间关系信息方面具有更重要的诊断价值,能较容易地断定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一种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非常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肌肉骨骼超声(MSUS)观察及测量颈椎钩椎关节的方法,阐明钩椎关节及其比邻结构尤其是椎动脉(VA)在MSUS下的定位及表现。 方法在人颈部骨骼和尸体标本上,采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5~12MHz的高频线阵探头指引钩椎关节和VA,明确钩椎关节和VA在MSUS下的定位。然后再检测颈椎病患者,观察人体上钩椎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MSUS表现,同时评估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探索MSUS测量增生钩椎关节的方法。 结果患者取平卧位,颈后垫高约15cm,头偏向检查对侧45°,探头置于颈根部胸锁乳突肌内侧,显示颈总动脉纵切面后稍向外侧移动可见椎动脉起始段,向上延续观察椎动脉至穿入横突孔,再稍向上在两个横突的强回声之间微动探头即可观察到钩椎关节和VA。MSUS下,钩椎关节位于两个横突之间(即两椎体侧后缘之间椎间盘的外侧),钩突外侧缘与椎体侧后缘回声相延续成一条直线,前方紧邻椎动脉,当钩椎关节横向增生时,钩突外侧缘则超出该条直线。此时选择测量其横径,即以通过上下颈椎椎体外缘的切线为基线,测量钩突最外侧点到该基线的垂直距离。 结论MSUS能够清晰显示钩椎关节及其与VA的关系,可用于评估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并测量增生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颈椎病的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对500例经临床和X线检查证实的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X线表现为颈椎间隙变窄和(或)椎体前后缘骨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及颈椎不称,钩突增生,钩椎关节增生变窄与韧带钙化。结论掌握X线表现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可提高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纤维环弹力弱,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不稳定,黄韧带肥厚、变性,钩突关节增生及小关节等继发性改变,导致椎管、椎间孔变形,狭窄,直接压迫神经根、脊髓,影响椎动脉交感神经出现的症状,临床称为颈椎病。  相似文献   

11.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生与颈椎特有的解剖学基础是分不开的,是颈椎各部分退行性变引起相应神经系统和(或)椎动脉以及交感神经刺激症状,主要与钩椎关节、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及椎体韧带的退变等因素有关。目前临床多数主张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其他型包括混合型、食道型颈椎病。现根据作者个人体会结合有关资料就其临床分型及其与X线诊断对比分析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病因与分型鉴别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病因鉴别 颈椎病的原因,是由于椎间盘或小关节软骨及钩椎关节的退化变性,纤维环增厚,软骨变薄破损,造成椎间隙或小关节间隙狭窄导致了椎间韧带褶叠和颈椎不稳,生理曲度发生改变以至变形,正是由于椎间盘或小关节软骨的退变,使之失去弹性,椎间孔变小,引发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主要诊断靠X线,有以下几方面征象:(1)椎间隙变窄硬化,如髓核发生退行性变并脱出即形成结节。(2)钩椎关节或上下关节突关节增生,硬化,边缘变尖,间隙变窄。(3)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形成骨刺。(4)椎体后缘下缘至相对的椎板内缘之距离…  相似文献   

13.
周建华 《华西医学》2007,22(4):852-852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表现特征的回顾性X线分析,以提高其规律性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98例经临床和X线检查证实的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X线表现特征分析。结果:主要X线表现为颈椎间隙变窄和(或)椎体前后缘骨刺298例,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及颈椎失稳248例,钩突增生变形248例,钩椎关节增生伴椎体失稳219例,韧带钙化91例。结论:掌握颈椎病X线表现的不同特点,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影像学特点,为基层放射诊断学医师提供合理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计算机摄影(CR)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及反弓畸形120例;骨赘、椎间隙变窄90例;椎间孔变小或狭窄85例;过伸过屈位显示椎体滑动或失稳44例。CT表现为Luschka关节及椎间关节骨赘72例;椎间盘突出及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及钙化79例。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化112例,椎间盘变性113例,椎间盘突出102例,脊椎受压87例,合并颈椎脊髓水肿65例。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CT与MRI各有特点。在轴状位和矢状位,MRI能清楚地显示脊髓结构;CT可作为MRI的有力辅助手段以鉴别是椎间盘组织还是骨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旋转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 ,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 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颈椎中立位及旋转位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自C3 椎体上缘至C7椎体下缘的横断面扫描 ,并在C3~ 4、C4~ 5、C5~ 6、C6~ 7椎间孔斜 45°的重建图像上测量椎间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截面面积 ,比较旋转时颈椎间孔形态的变化。结果 旋转时旋转侧颈椎间孔截面面积减小 ,对侧椎间孔截面面积增大 ,C3~ 4椎间孔面积变化率与C3 、C4间旋转角度亦存在相关性。结论 旋转可影响颈椎间孔的形态 ,且其相互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结果对颈椎病 ,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上颈椎损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颈椎损伤通常指C1~3的损伤,常见的上颈椎损伤包括寰枕关节脱位、横韧带损伤、寰枢关节脱位、寰椎骨折、枢椎齿状突骨折、枢椎创伤性滑脱、侧块骨折、椎体骨折等,以及同时伴有上述骨折脱位的叠加损伤[1].由于上颈椎的解剖结构复杂,且与多种重要的组织结构毗邻,如延髓和脊髓等,急性严重的上颈椎损伤如合并中枢神经损伤,通常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少年型电脑颈椎退行性变的X线征象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青少年电脑颈椎退变病例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摄取颈椎正侧位及左右斜位、过伸过屈位、开口位X线片。结果18例1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2例椎间关节滑脱移位,1例椎体半脱位,4例椎间隙前窄后宽,3例椎体前扁后宽呈“坡形”椎,1例椎体前缘骨质增生;3例C5-6双侧椎间孔变窄;2例寰枢关节间隙不等宽,前后间隙增宽(〉3mm),呈半脱位。结论青年型电脑颈椎病是由于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中过早持久地使颈部过伸或过屈、负荷过重引发的不同于成人颈椎病表现和相应症状的特殊类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8.
通常认为颈椎病的许多不同的疼痛综合征是由颈椎及其周围支持组织结构紊乱所引起,如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导致椎间孔外神经根的压迫,颈神经根受到刺激而导致疼痛.但近年来不少研究认为颈神经后支在椎间孔外压迫是引起头、颈痛及肩、上肢牵涉痛的主要来源之一.我院通过C臂定位下颈神经后内侧支注射治疗颈肩痛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例1:男,62岁。发作性眩晕2年,每次历时数小时~2天,眩晕发作与颈部活动及头位改变有密切关系。脑电图正常,颈椎正位片示颈_(4、5)椎体双侧钩椎关节变尖,颈_4左钩椎关节侧方有骨刺。内科及神经系统检查仅示眼底动脉Ⅰ级硬化。诊断:颈椎病致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进行颈部容积扫描,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对颈椎附件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由于多层螺旋GT具有薄层,大范围容积扫描,“各向同性”的优势,对颈部不适患者40例,进行颈部容积扫描,利用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的功能,观察椎管、脊髓硬膜囊、椎间孔、椎间盘、环枢关节、Luschka关节、环枢关节及小关节突、椎弓根、椎板附件等。结果:椎体缘骨质增生27例,环枢关节脱位3例,椎管狭窄18例,脊髓病变2例,Luschka关节骨质增生33例,椎间盘突出19例,椎间孔狭窄34例。结论:多层螺旋CT颈椎容积扫描与普通CT颈椎间隙的轴位扫描对比,阳性率明显提高。特别是三维重建(3D)、多平面重建(MPR)显示病变更清晰、更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