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高龄(≥75岁)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行CEA治疗的3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EA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探讨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9例患者,所有手术过程顺利,随访时间为(22.18±8.71)个月。其中男33例(84.6%),女6例(15.4%);中位年龄77岁(75~82岁);双侧病变患者11例(28.2%),无症状患者7例(17.9%);共施行39例次CEA,22例次(56.4%)采用颈动脉补片;16例次(41.0%)使用转流管;住院时间(17.38±5.39)d。1例患者(2.6%)术后第2天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患者(2.6%)术后15个月出现手术侧再狭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情况下,CEA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脑中风是造成中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有75%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很多,但大部分病例病因为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处粥样硬化和/或血管狭窄所致。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有传统的内科药物治疗,比较成熟的外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  相似文献   

3.
4.
5.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麻醉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患者多为伴有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老年人,麻醉和手术风险较大,这就要求麻醉医师必须对脑生理、术式及其术中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有深入的了解和应对,才能确保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脑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颈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已公认为是引起脑中风的主要原因,而早期、及时的诊治是降低脑中风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疗效和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缺血性脑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据天津地区1995年统计,每10万人口中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为279人,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其发病年龄50岁以上者>70%,男女比例2:1。传统治疗方法为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满意。本文着重介绍颈动脉内膜剥离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2月至2002年3月280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治疗陈旧性脑中风242例,预防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合并高血压59例(21·1%)、低血压30例(10·7%)、脑灌注损害16例(5·7%)、皮下血肿5例(1·8%)、脑卒中5例(1·8%)、颈动脉血栓4例(1·4%)、颅神经损害1例(0·4%)。术后随访:5年内血管再狭窄73例(26·1%)。结论根据残端指数选择性应用临时性转流,术中严格控制血压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师进修杂志》2004,27(7):15-16,28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为高龄患者行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择期行结直肠切除术中大于等于70岁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同期56例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和52例开腹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分类、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患者平均年龄开腹组74岁,腹腔镜组73岁。两组患者术前合并症、美国麻醉师协会术前危险度评分、疾病类型均无显著差异。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开腹组192min,腹腔镜组187min,P=0.616。开腹组术中平均出血218ml,腹腔镜组约86ml,P=0.000。腹腔镜组1例中转开腹。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肠功能恢复时间开腹组5d,腹腔镜组3d,P=0.000。进流食时间开腹组5d,腹腔镜组4d,P=0.026。平均住院时间开腹组22d,腹腔镜组18d,P=0.000。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开腹组26.9%,腹腔镜组10.7%,P=0.030。结论:为高龄患者行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安全可行,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等。  相似文献   

11.
应用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血栓性疾病获成功的关键是在血管阻断期间对脑灌注和脑功能的保护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将在局麻下行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选择2002 年 9 月至 2003 年 12 月 13 例颈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总结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对82例(男66例,女16例,年龄48~84岁,平均68.6岁)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行CEA。全组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39例,颈丛麻醉43例。术中放置动脉临时转流管56例,其中全麻应用39例,颈丛麻醉17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者65例,症状好转者14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颈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结论: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和CDFI技术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和CDFI于CEA术前、术后对比观察6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径、狭窄率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将术前超声检出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术前超声检出6例颈动脉狭窄60%~69%,53例狭窄70%~99%,7例颈动脉闭塞,与DSA相比,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5.45%(63/66)。CEA术后狭窄处颈动脉内径显著增宽,血流速度明显下降,血流动力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01)。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率较高,能客观反映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在CEA术前筛查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268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临床麻醉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临床麻醉经验. 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5年2月268例CEA患者的临床麻醉管理. 结果 257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11例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颈动脉阻断时间(22.3±5.4) min,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时间(5.3±1.5) min.术后发生3例脑梗死、1例脑出血、1例心力衰竭. 结论 麻醉期间需要维持足够的脑血流量,降低心肌氧耗,提供快速、平稳的苏醒过程.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nerectomy,CEA)已成为西方国家最常见的周围动脉手术。本文通过对颈动脉外科的历史回顾、现状总结和未来展望,着重阐述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由于操作方式、适应人群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不同,一直存在关于如何选择治疗方式的争论,笔者就其发展历史和相关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8年10月至2009年7月,共为185例患者进行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192例次。其中男115例,女70例;年龄51~86(平均66±5)岁。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17例,21例术前曾患脑梗死。患者术前均行选择性颈动脉造影检查,颈内动脉狭窄均大于70%,其中狭窄程度大于95%有112例,同时对侧颈动脉伴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有35例。86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其中25例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术后146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例术后2周出现脑出血,其中1例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死亡。1例出现舌下神经损伤,4例出现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术后30天无TIA。随访6~60个月,151例获得随访,1例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余均病情稳定。结论 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11月16例患者均经彩色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为中重度颈动脉狭窄,14例狭窄率为60%~99%,2例完全闭塞;12例行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4例行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例术中放置转流管;1例术中行补片成形术.所有手术均借助显微镜完成.结果: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无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及死亡病例.术后均经彩色超声、MR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血流通畅,术后原症状改善或消失.1例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围手术期有声嘶、呛水,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余均无并发症.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采用不同术式及技术,对不同颈动脉病变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显微手术有助于高位分叉颈动脉的显露,能有效避免颅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8月我科采用标准式或补片式CEA治疗10例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术后采用头颈动脉CTA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是否再狭窄。结果 10例共实施12次CEA,术中证实均为斑块所致狭窄,狭窄部位可不局限于颈动脉分叉部,多为混合性斑块伴有血管壁纤维化。3例术中发生血管内膜撕裂,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2例术后颅脑磁共振DWI发现无临床症状的脑实质点状高信号影。围手术期未出现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术后24 h复查头颈动脉CTA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示9例斑块消失、颈动脉通畅,1例支架内再狭窄术后再发颈内动脉血栓性闭塞。9例随访8~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颈动脉均通畅未见再狭窄,未再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结论 CEA是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详细的综合评估、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严密的术后随访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并发症情况.方法64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别在全麻和颈丛阻滞下完成,每组32例.记录并计算两组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波动性,分流管使用率、心脑并发症,询问患者的满意程度和选择倾向.结果CEA全麻围术期的血液动力学波动性明显大于颈丛阻滞(P<0.01),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也高于颈丛阻滞(P<0.05);全麻分流管的使用率高于颈丛阻滞(P<0.05),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也高于颈丛阻滞(P<0.05),两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患者对两种麻醉方法的满意程度无显著差异,倾向于选择已使用过的麻醉方法.结论全身麻醉和颈丛阻滞都可安全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丛阻滞有利于维护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减少分流管的使用和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