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自1994年Dake等[1]应用腔内支架成功治疗胸降主动脉瘤以来,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彻底改变胸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方式,现TEVAR主要用于治疗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损伤、胸主动脉壁内血肿、穿透性溃疡等[2,3]。与开放修复相比,TEVAR不仅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远期疗效相似[4],因此成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最初仅被用于扩张性主动脉瘤的治疗,并获得满意的疗效。而TEVAR首次应用主动脉夹层则是于1999年分别由Dake等[1]和Nienaber等[2]报道,至今已超过10年。Dake对急性夹层TEVAR治疗的病人平均随访13个月,完全性  相似文献   

3.
1994年,Dake实施了世界上首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1]。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死亡率低等优点,TEVAR已逐渐取代传统开胸手术,成为胸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案[2]。然而,TEVAR术后的患者仍有可能发生内漏、逆行性主动脉夹层和截瘫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TEVAR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胸主动脉病变(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为极其凶险疾病,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2]。传统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方法具有较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目前腔内修复胸主动脉(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病变的主要术式,但用于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升主动脉及锚定区不足病变时仍面临挑战。本研究观察TEVAR术中应用血管腔内穿刺系统辅助原位开窗技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者,男性,43岁,因“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3个月,内漏2个月”于2021年1月16日收入本院治疗。患者2020年10月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于外院行TEVAR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单开窗术(图1A~1C),术中行TEVAR+LSA覆膜支架植入(图1D)。2020年11月复查CTA示胸主动脉支架近端Ⅰa型内漏(图1E~1G),在外院经假腔行弹簧圈栓塞后(图1H)12个月再发胸痛,复查CTA示仍有大量造影剂渗漏,呈Ⅰa型内漏,伴远端夹层动脉瘤形成(图2A、2B),遂转入本院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患者血管腔内治疗后脑卒中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8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患者血管腔内治疗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例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例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例为胸腹主动脉瘤,1例为胸主动脉瘤,1例为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为腹主动脉瘤。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5例在植入主动脉支架的同时封堵了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术后(2.50±2.00)天,6例发生脑梗死,2例脑出血,1例死亡。患者术前、术后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132.80±10.99)mmHg vs(110.09±23.18)mmHg,P0.05;舒张压:(74.21±3.86)mmHg vs(60.17±12.93)mmHg,P0.05]。2例脑出血的患者术中均使用超过6000 U肝素。结论术前、术后血压水平差异过大、对LSA盲目进行封堵、肝素用量过大、腔内操作不熟练等是导致主动脉疾病血管腔内治疗术后脑卒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把外科治疗带入微创化时代。安全、有效、微创、快速康复是现代外科治疗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血管外科的腔内手术在各学科微创治疗中走在前列,其中最突出的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TEVAR又称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其改变了主动脉疾病以  相似文献   

8.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降低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案,但术后远端破口的问题,往往制约了患者远期生存率[1].尽管TEVAR一期封堵了主动脉第一破口,但IRAD注册研究TEVAR术后主动脉扩张发病率为62.7%[2].TEVAR最初目的是防止夹层破裂和内脏及肢体缺血,临床终点由TEVAR后主动脉重塑所决定,因为远端破口直接影响主动脉重塑和破裂事件的发生,所以远端破口是TEVAR术后需要关注的问题[3].本文旨在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的处理方法,以远端破口处理的必要性、远端破口的整体解决方案、远端破口的局部解决方案3个方向为论点,结合本中心研究和既往临床资料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穿刺破膜技术进行原位开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8年1月10例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的资料,其中5例胸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在覆膜支架封盖左锁骨下动脉后,利用打磨过的导丝硬头进行穿刺破膜、球囊扩张,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路。结果 9例开窗成功,1例胸主动脉瘤开窗失败,改行烟囱支架植入。开窗成功的9例术后随访13~53(29. 8±16. 1)月,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无内漏发生。结论利用穿刺破膜技术行原位开窗的技术简单,经济,有效,适用于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6月至2007年9月,84例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接受了 TEVAR.从起病至实施TEVAR为1~120个月,平均(13.9±22.0)个月.随访6~86个月,平均(33.2±19.2)个月.结果 腔内修复术中,破口被完全封闭77例,内漏发生率为8.3%.1个月的病死率为1.2%.1例在术后1个月发生逆行A型主动脉夹层,行急诊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置换术.4例实施了第2次TEVAR,其中3例为封堵内漏,另1例是覆膜支架远端出现新的内膜撕裂.7例在随访期内死亡(8.4%),其中3例死于内漏引起的胸主动脉破裂,1例腹主动脉持续性扩张导致降主动脉破裂死亡,另2例死因与主动脉夹层无关,还有1例死因不详.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7年生存率为84.4%.结论 早期和中期随访结果显示,TEVAR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的.内漏是随访期的主要死因.随着外科医师经验的积累以及覆膜支架的改进,TEVAR会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Zhang L  Fu WG  Wang YQ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4):1847-1850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发病率和检出率正逐年上升.据统计,每年以胸腹痛症状到急诊就医的患者中约0.5%被确诊为AD[1].AD可导致主动脉瘤样扩张、动脉壁破裂、内脏器官和肢体缺血等并发症,若不治疗,病死率可达80%,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传统的外科手术因创伤巨大,围手术期病死率和截瘫率同样较高.自支架型人工血管成功应用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修复以来,B型夹层的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迄今已有逾10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胸主动脉疾病包括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及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等,是血管外科领域常见的危重急症。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始于1994年[1],已逐渐成为主动脉降部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2]。不过,主动脉升弓部疾病的治疗由于涉及到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问题,仍以开放手术为“金标准”[3]。虽然结合了开放手术与腔内技术的去分支技术降低了侵入性[4],但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5]。  相似文献   

13.
利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为锚定区行胸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利用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为锚定区行腔内治疗胸主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7年7月共完成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瘤146例,其中男106例,女40例;年龄29~72岁,平均(53.7±13.8)岁.其中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133例,破口位于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4例,假性动脉瘤6例,外伤致胸降主动脉破裂3例.锚定区为LSA开口(Z2区)者30例(21%).结果 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无脊髓损伤、支架移位、急性脑缺血、左上肢功能受损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4.0±1.3)d.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35例,Ⅳ型内漏14例,Ⅰ型内漏2例,肾功能衰竭和一过性晕厥各1例.随访1~48个月,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种治疗胸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安全性高.部分病例可以利用LSA开口为锚定区,以扩大腔内治疗的范围,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2年1月76例胸主动脉病变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动脉夹层56例,壁间血肿6例,胸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9例。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LSA 32例,部分覆盖9例,保留35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1.3%),死于急性脑梗死。32例覆盖LSA的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3例(9.4%),左锁骨下动脉窃血1例(3.1%),左上肢乏力4例(12.5%),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32);9例部分覆盖LSA患者和35例LSA未覆盖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各1例。随访3~40个月,死亡1例,I型内漏2例,均再次手术干预获得成功。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选择性地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13年3~6月采用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41~76(58.3±10.2)岁,分析其疗效。结果20例患者中,治愈18例,自动出院1例,术后死亡1例。随访满3个月者16例,随访率88.9%。全部随访患者支架范同内真腔管径有所恢复,假腔或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TEVAR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瘤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特别是为高龄和合并严重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优势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tic repair,TEVAR)治疗急性期锚定区不足假腔未血栓化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烟囱”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1...  相似文献   

17.
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死亡率和病残率均很高。近几年在保留和不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重建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弓部主动脉瘤切除与脑保护,胸主动脉瘤或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与脊髓保护,以及主动脉腔内支架移植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手术死亡率已从31.4%下降至3.3%-4.8%。胸主动脉瘤,特别是主动脉夹层系一全身性主动脉病变,近年来手术疗效有所改善,但远期复发率和再手术率仍较高。主动脉内支架移植与外科手术结合应用,对复杂的伴有降主动脉病变的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 ~2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限制性裸支架(RBS)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对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2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其中11例行单纯TEVAR术(TEVAR组)与9例行TEVAR联合RBS(TEVAR+RBS组)。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行主动脉全长CTA数据,比较两组术后主动脉重塑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无截瘫、脑卒中、主动脉破裂等并发症发生。TEVAR+RBS组中RBS与覆膜支架平均重叠了36.5 mm。与TEVAR组比较,TEVAR+RBS组术后整体真腔体积扩大率明显降低(34.9%vs.64.9%,P=0.011);支架远端面积扩大率(43.5%vs.107.3%,P=0.006)、支架远端最长径扩大率(-12.2%vs.18.5%,P=0.002)均明显降低;TEVAR组与TEVAR+RBS组术后整体假腔体积缩小率(74.8%vs.65.3%,P=0.328)、假腔内血栓化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47.3%vs.56.8%,P=0.271)。结论:与单纯TEVAR术比较,TEVAR+RBS对胸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整体改善的程度并没有优势,但可有效降低TEVAR术后支架远端真腔面积(或最长径)过度扩大,因而可能降低支架远端再发破口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