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变大学生自杀态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某医学院校大学生3 030名,用自杀态度量表、Beck自杀意念量表、Beck抑郁问卷等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于自杀的歧视(得分29.12±14.13)、自杀的社会重要性(得分25.34±15.57)持肯定态度;大学生对于自杀的不可预防性(得分71.52±13.82)、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得分65.01±18.72)、对自杀的正性态度(得分64.65±17.35),对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程度的看法(得分65.81±15.24)持否定态度;而对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相似程度的看法(得分53.70±21.48)持中立态度。单因素分析显示,自杀态度各分量表影响因素不一致。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家庭功能是保护因素,自杀意念、抑郁是危险因素。结论:需采取相关措施,改变消极的自杀态度,进而消除由此带来的伤害事件。  相似文献   

2.
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虎晓岷  尹晓涛  王家同 《医学争鸣》2005,26(16):1523-1525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产生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事件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对92名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做出精神病学诊断,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自杀未遂者在HAMD分数、过去一年内生活事件频数、生活事件紧张总值、负性生活事件分值、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的分值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主观社会支持、HAMD分值.结论: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农村自杀未遂人群对自杀行为的认知与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山东省6个县及县级市收集发生在2009年10月1日~2011年3月31日的病例409例,采用相关自杀态度问卷进行访谈。结果 成功获得386例病例的自杀态度资料。自杀知识3个问题知晓率分别为24.7%、59.6%和52.6%,家庭经济和精神疾病影响自杀知识的知晓率(P<0.05);14.5%的病例对自杀行为持肯定、认可、理解或宽容的态度,51.6%的病例对自杀行为持中立或矛盾的态度,33.9%的病例对自杀行为持反对、否定、排斥或歧视的态度,患精神疾病的病例倾向于肯定、认可的态度(P<0.05);81.3%的病例同意自杀行为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但是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例倾向于否定自杀的社会重要性。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不同程度自杀意图的病例对于自杀的态度有所不同。结论 不同特征的自杀未遂人群对自杀行为的认知与态度不同,干预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9 8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重庆市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并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 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3.04%,女生、文科学生、有宗教信仰和有自杀未遂史的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6.39%、15.09%、15.05%和68.64%);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生命质量总分、躯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工作状况、与家人关系、与他人关系方面均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P<0.01);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因子的主观支持(r=-0.100,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呈负相关(r=-0.094,P<0.01),与生命质量因子的躯体健康状况(r=-0.127,P<0.01)、心理健康状况(r=-0.067,P<0.01)和经济状况(r=-0.081,P<0.01)呈负相关。 结论 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社会、家庭、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护生的自杀态度与一般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护生自杀态度和相关因素调查表。结果:在校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对自杀者的态度和自杀家属的态度呈负相关,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和安乐死的态度呈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结论:护生自杀态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水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护生的自杀态度与一般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护生自杀态度和相关因素调查表。结果:在校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对自杀者的态度和自杀家属的态度呈负相关,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和安乐死的态度呈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结论:护生自杀态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水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现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生命意义感、生活目的在大学生自杀态度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生活目的量表、生命意义感问卷对10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并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
果大学生对自杀总体持否定和排斥态度。男生比女生更能客观理性地看待自杀行为,农村生源大学生比城镇生源学生对安乐
死更持排斥态度。大学生自杀态度四个维度与生活目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因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结构模型拟
合指数良好(χ2/df=1.924,GFI=0.936,AGFI=0.915,NFI=0.937,CFI=0.940,RMSEA=0.045)。生命意义感和生活目的对大学生自
杀态度具有直接预测作用,多因素影响假设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力支持。结论生活目的和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自杀态度产
生重要影响,应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自杀态度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我国在校研究生自杀行为态度,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自杀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我国在校研究生自杀态度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算研究生自杀行为肯定态度报告率。结果 最终纳入8篇文献,总调查人数8 833人。Meta分析显示,我国在校研究生自杀行为肯定态度报告率为22.0%,合并计算的自杀态度问卷总分为(2.80±0.33)分。结论 我国在校研究生自杀行为肯定态度报告率较高,对自杀行为总体持矛盾或中立态度。高校及导师要给予积极引导,预防研究生自杀。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压力普遍加大,自杀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公共问题和卫生问题.在我国自杀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1].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排列在第1位[2~3].自杀行为包括3个方面:即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从预防角度来讲,自杀意念是干预自杀行为的关键点,是预防自杀行为的起始阶段[4].作者调查了城市及农村居民对自杀的态度、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心理健康状况,为自杀干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自杀是人类一种自我毁灭性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行为.1974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将自杀行为分为:(1)自杀意念;(2)自杀未遂;(3)自杀死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性取向和自杀未遂、自杀意念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重点阐述性取向与自杀未遂、自杀意念研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即性取向的定义和自杀未遂、自杀意念的测量;并指出特殊性取向者自杀未遂、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  相似文献   

12.
Guze等于1970年的研究错误地引导了人们认为抑郁症是自杀的元凶,从而引发了40多年的热烈争论。最近有两项重要的研究,给人类认识自杀的元凶带来了一些启示。研究发现:自杀是"无法满足的人际需求"所导致的,从而解释了并非所有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患者都寻求自杀的原因;自杀能力是自杀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此也解释了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区别。当以上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时,自杀率会明显升高。这两项研究证实,自杀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大丰县1976—1991年自杀死亡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丰县1976~1991年自杀死亡情况调查表明:自杀死亡率为27.94/10万,自杀死亡原因主要为家庭矛盾、自身矛盾、邻里及社会矛盾.自杀人员主要为文化水平很低的农民,自杀方式以口服农药为主,做好干预的主要措施要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搞好人际关系,加强农药保管。  相似文献   

14.
姚宗英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653-1654
目的:探讨急诊服毒自杀病人的自杀原因并针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干预。方法:本组资料来源于2008年~2010年收治的45例服毒自杀患者,年龄为12-58岁,平均年龄为28.9岁。其中,年龄在12~18岁之间的为4例,占8.8%;19~40岁之间的为28例,占62.2%;40~58岁之间的为13例,占28.8%。结果:本组45例服毒自杀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与干预后,均全部康复出院,43例患者无再出现自杀情况,2例患者需要借助长期的干预及精神医生进行治疗。结论:自杀是一种社会行为,医务工作人员应针对每位患者给予适时的干预,降低自杀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首次自杀未遂者和重复自杀未遂者的区别.方法检查126名因自杀未遂而入院的患者,分为首次自杀未遂组和重复自杀未遂组,获得有关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自杀意图及自杀企图冲动性和致死性的测定,将有关项目作对比分析.结果有51(40.5%)名重复自杀未遂者,与首次自杀未遂者比较,重复自杀未遂者已婚居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固定的经济收入、有较多的既往精神科治疗史、常饮酒、企图自杀前与他人交流少,自杀意图较低,冲动性较高(P均<0.05).结论对伴有某些危险因素的自杀未遂者应积极进行医学干预,以期减少自杀行为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6.
对28例住院期间及44例在入院前出现自杀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前者未遂自杀率为7.3%,后者为11.43%,两组病人在病程、住院次数、诊断、自杀原因、自杀方式等方面存有明显差异,通过对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自杀行为与药物治疗间关系的分析,认为药源性静坐不能在住院病人自杀行为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选择湖北麻城市属5个乡84个村为调查单位,共调查1992~1994年女性自杀死亡病例199例(调查率9170%).经对获取资料进行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提示:1992~1994年麻城妇女自杀死亡率分别是6449/10万、85.00/10万和78.14/10万;其中,20~29岁,30~39岁以及60~69岁为死亡人数高峰组;自杀方式以服毒者居多。  相似文献   

18.
农村女性自杀未遂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者产生自杀未遂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自编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原因与方式调查表,家庭环境量表,心理评定量表,心理评定量表,对128名自杀未遂者进行测查,评定,并进行1:1的对照研究。结果 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原因主要为婚恋家庭矛盾(43.8%),邻里关系矛盾(25.8%),自杀方式主要为服毒服药(49.2%),自溺(25.8%)、自缢(16.4%)。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家庭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的满意程度上及家庭矛盾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自杀未遂者具有焦虑、疑心、抑郁、病态人格、脱离、现实等性格缺陷。研究组中22例能做出精神病学诊断。结论 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行为与其性能缺陷,不良家庭环境及精神病状态有关,应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9.
342例自杀病例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自杀行为的实施违反了生物的自我保护意识,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违背,它是不良社会环境与个人适应不良相互作用的产物,为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心理卫生指导,对自杀病例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双342例自杀病例分析,从自杀者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几方面,以及自杀原因、自杀方式、重复自杀等特点,论述了自杀者的各种不同背景。结果 显示:①自杀存在一定的高危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是导致自杀行为的两大因素;②自杀者心理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自杀者以中青年为主;自杀方式和自镣原因存在性别差异;自杀行为以纠纷或挫折为主;自杀行为有一定的重复率;③社会弱势人群(低学历、低收入人群)的自杀比例较高。结论 加强自杀行为的危机干预、心理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