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钙拮抗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青年高交感张力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高血压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将2010年8月—2012年3月门诊及住院的87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钙拮抗剂(CCB)联合β受体阻滞剂类组(治疗组)和钙拮抗剂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对照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心率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治疗8周,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5.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率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拮抗剂是中青年高交感张力高血压治疗的最佳联合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β受体阻滞剂治疗随访1年的疗效。方法:CHF住院老年患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β受体阻滞剂组,出院后随访1年。结果:β受体阻滞剂组与对照组随访1年期内心血管病死亡、心力衰竭恶化、心痛分级(Ⅲ-Ⅳ级)比较差异显(P<0.05)。β受体阻滞剂组运动耐量和生活自理能力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上差异亦显(P<0.05)。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老年CHF患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包括猝死),心力衰竭恶化率,可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二异丙酚静脉诱导对不同抗高血压药治疗后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方法选择单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的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各15例,分别测定各患者术前基础血压值和二异丙酚静脉注射后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60S血压值和心率变化。结果与基础值比较,各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均显著降低(P〈0.01);与β受体阻滞剂组比较,诱导后ACEI和ARB组血压和心率均显著降低(P〈0.01)。与CCB组比较,诱导后ACEI和ARB组血压均显著降低(P〈0.01),ARB组心率显著低于CCB组(P〈0.01)。结论在对使用ACEI和ARB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麻醉诱导时,应降低二异丙酚的诱导剂量或避免使用抑制循环的药物,以免造成严重低血压。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联合降压治疗与动脉弹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以钙通道阻滞剂(CCB)为基础的不同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在降压达标后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评估其防治心脑血管危险的效果。方法 156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经5~7d药物洗脱期后分别接受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以及CCB+利尿剂(D)联合治疗,4周常规剂量治疗后血压未达标者加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β-B)至血压达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分别检测治疗组患者血压、心率、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比较各治疗组间血压、心率、C1和C2的变化。以36例中老年健康者1年前后的C1和C2为对照,排除因增龄所致的动脉弹性改变。结果①各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治疗后CCB+ACEI/ARB+β-B(C+A+B)组和CCB+D+β-B(C+D+B)组心率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CB+ACEI/ARB(C+A)组心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C+A组C1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A+B组和C+D+B组C2均增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健康对照组1年前后各项指标血压、心率、C1和C2均无变化(P〉0.05)。结论在降压达标情况下,C+A和C+D联合治疗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无明确改善,C+A+B和C+D+B联合治疗可改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小动脉弹性,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其它常用降压药物联用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单独及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183例DN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贝那普利、洛沙坦或两药联合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尿蛋白及血钾和血Cr等的变化。结果上述两药均能有效降低DN的血压和尿蛋白且作用相似;联合治疗的降尿蛋白作用更明显(P〈0.05),但二者的降压效果相似(P〉0.05)。治疗前后的血钾、血Cr和Ccr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于DiN患者,ACEI和ARB联合治疗与单药相比具有更强的降尿蛋白作用,且这种作用是通过独立于血压的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早期(72小时内)口服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AMI患70例,根据是否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ACEI类药物分为对照组(I组,20例),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Ⅱ组,26例)和ACEI治疗组(Ⅲ组,24例),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分别进行HRV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Ⅱ、Ⅲ组的HRV各指标SDNN、Trianguax-Index、LF(nu)、HF(nu)、LF/HF、VAI、VLI、Poincare Plots均明显改善(P<0.05);(2)Ⅱ、Ⅲ组HRV所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3)治疗后Ⅱ、Ⅲ组之间HRV指标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类药物可改善AMI患的HRV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药物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钙离子拮抗剂(络活喜)治疗,观察组采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压和心率指标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血压和心率指标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何焕疆 《内科》2011,6(6):561-563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应用利尿剂,ACEI和地高辛),观察组患者在同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2.331,P=0.020);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及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为明显(P〈0.05或P〈0.01)。结论目标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二异丙酚静脉诱导对不同抗高血压药治疗后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方法 选择单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的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各15例,分别测定各患者术前基础血压值和二异丙酚静脉注射后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60 s血压值和心率变化.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各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均显著降低(P<0.01);与β受体阻滞剂组比较,诱导后ACEI和ARB组血压和心率均显著降低(P<0.01).与CCB组比较,诱导后ACEI和ARB组血压均显著降低(P<0.01),ARB组心率显著低于CCB组(P<0.01).结论 在对使用ACEI和ARB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麻醉诱导时,应降低二异丙酚的诱导剂量或避免使用抑制循环的药物,以免造成严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受体阻断剂托特罗定联合α-受体阻滞剂坦洛新在输尿管中下段结石辅助排石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坦洛新+排石颗粒,观察组给予托特罗定+坦洛新+排石颗粒,观察两组3周内的排石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3周内结石排出32例(53.3%),排石时间(7±1)d;观察组分别为50例(83.3%)、(4±1)d,两组排石率、排石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3周内两组再次发生肾绞痛而需镇痛治疗者分别为50例,出现尿路刺激症状分别为20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M-受体阻断剂联合α-受体阻滞剂可促进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排出,且患者痛苦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β受体阻滞剂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68例冠心病(CA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以阿司匹林及消心痛为基础治疗,心得安组加服心得安10~20mgtid。用24hHolier资料对两组的心率变异性(HRV)、ST段偏移及心律失常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心得安组HRV明显提高,其中连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节段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平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得安组ST段偏移幅度较小(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P<0.05)。表明β受体阻滞剂对CADHRV、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具有肯定的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难治性.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药物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5.0mg/次,1次/d,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血压达标率、治疗后血压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达标33例(86.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达标21例(55.3%),两组患者达标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SBP、DBP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一个通过拆分技术获得的新药,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和降压效果,尤其是在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对战士军事训练后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集团军战士心率>60次/min者80例,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美托洛尔组在运动前5d 起持续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12.5mg,1次/d),对照组予相同剂量安慰剂;采用5 min动态心电图测心率变异。比较两组5km跑步运动前后心率、血压以及心率变异的变化。结果:运动前两组心率、血压和心率变异性指标无明显差异;运动后与对照组比较,美托洛尔组心率、血压较低,心率变异指标:24h正常 R-R间期标准差[SDNN,(80.1±9.5)ms比(69.4±10.5)ms],24h每5min正常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65.7±7.8)ms比(60.1±9.2)ms],24h每5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25.1±11.3)ms比(20.4±12.3)ms],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5.2±10.7)ms比(19.9±11.3)ms],超低频[VLF,(451.1±312.9)ms^2比(408.3±299.8)ms^2],低频[LF,(191.0±79.3)ms^2比(148.2±77.4)ms^2],高频[HF,(69.6±50.1)ms^2比(51.8±52.7)ms^2]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提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小军事训练后的心率变异,有助于减少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SLFP)技术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Ser49Gly多态性。结果高血压组Set49等位基因频率为86.6%,Gly49等位基因频率为13.4%,对照组分别为89.7%和10.3%,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组Ser/Ser基因型占64.3%,Ser/Gly基因型占26.7%,Gly/Gly基因型占0%,对照组分别为80.1%、19.2%和0.6%,两组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β1-AR Ser49Gly多态性可能与本研究群体的高血压病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和普萘洛尔治疗后的血淋巴细胞β受体变化以及老年人的心肌β受体水平。 以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梗死对照组、普萘洛尔组、老年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bmax)和平均解离常数(kd)值,并对AMI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梗死对照组bmax,k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普萘洛尔组bmax,kd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临床观察证实普萘洛尔组心绞痛发生次数和利多卡因的用量明显低于梗死对照组。结论 β受体AMI病情密切相关,AMI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缩小梗死面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反应变化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改善高血压患者脉作中的作用。方法连续65例门诊就诊的无并发症、半年内未用ARB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缬沙坦组33例,常规降压药物+缬沙坦80mg/d治疗。分组治疗12个月。以动态血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并以逆转录聚合链式反应(RT-PCR)方法测定血白细胞p22^phox 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外周血白细胞p220^phox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收缩压(134.32±14.52)mmHg比(137.15±12.10)mmHg,舒张压(82.63±13.96)mmHg比(77.35±11.38)mmHg,P〉0.05],但脉压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27.39%比11.9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p22^phox mRNA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对照组白细胞p22^phox mRNA表达较治疗前减少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732),缬沙坦组白细胞p22^phox mRNA表达较治疗前减少76%(P〈0.01)。结论缬沙坦治疗12个月,能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脉压,抑制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 mRNA的表达。缬沙坦改善动脉弹性、抗动脉硬化的效应可能归因于其具有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中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水平的监测,预测心功能情况,并指导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的临床应用。方法 65例心衰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β1受体自身抗体水平,据此分为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β1阳性组)30例和β1受体自身抗体阴性组(β1阴性组)35例,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随访半年,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 (1)β1阳性组卡维地洛靶剂量明显高于β1阴性组[(36.25±14.31)mg/d与(25.97±8.83)mg/d],P〈0.01。(2)治疗前,p1阳性组心率显著高于p1阴性组[(94.19±14.46)次/min与(86.56±15.88)次/min],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1),β1阳性组心率与β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β1阳性组LVEDD显著大于β1阴性组[(66.01±5.47)mm与(63.07±5.64)min],P〈0.05;LVESD大于β1阴性组[(54.24±8.43)mm与(50.72±6.12)min],P=0.052;LVEF显著低于β1阴性组[(32.16±9.00)%与(36.64±8.20)%],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LVEF较治疗前提高(P〈0.01)。β1阳性组LVEDD、LVESD和LYEF与β1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β1阳性组治疗后血清中抗心脏β1受体自身抗体滴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119.35与1:72.21),P〈0.01。结论 β1受体自身抗体参与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对β1受体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以预测患者的临床过程,提示对β1受体抗体阳性患者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受益更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分析其与心功能及心电图表现的相关性,并观察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的治疗作用。方法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β1受体自身抗体水平,据此分为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β1阳性组)30例和β1受体自身抗体阴性组(β1阴性组)35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和左室射血分数进行心功能检测,常规12导心电图测量QTcd值。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随访半年。结果(1)治疗前β1阳性组左室舒张末径显著大于β1阴性组[(66.01±5.47)vs(63.07±5.64)mm;P〈0.05)],左室收缩末径大于β1阴性组[(54.24±8.43)vs(50.72±6.12)mm;P=0.052)],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β1阴性组[(32.16±9.00)vs(36.64±8.20)%;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径、收缩末径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提高(P〈0.01)。β1阳性组左室舒张末径、收缩末径和左室射血分数与β1阴性组无差异(P〉0.05)。(2)治疗前β1阳性组心率显著高于β1阴性组[(94±14)vs(87±16)次/min;P〈0.05)],β1阳性组QTcd值显著大于β1阴性组[(71.14±34)vs(58.33±14)ms;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及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1),β1阳性组QTcd值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β1阳性组心率和QTcd值与β1阴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者心功能较差且QTcd值长,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小QT离散度,提示β1受体自身抗体参与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阳性者可能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1月铜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DCM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共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2.091,P=0.037)。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有助于提高DCM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不同基础心率下的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高血压患者191例,根据不同的基础心率分成3组,其中A组:70~79次/mi(nn=58);B组:80~89次/min(n=90);C组:≥90次/min(n=43)。所有患者予美托洛尔缓释片每日47.5 mg口服,2周后未达目标心率者每日增加23.75 mg,即71.25 mg,4周后仍未达目标心率,剂量加倍,即95 mg,总疗程8周。2周随访一次,测量血压及心率。结果:62%的高血压患者基础心率80次/min,36%的患者基础心率85次/min,20%的患者基础心率90次/min。所有患者的美托洛尔缓释片平均每日剂量为(59.7±17.0)mg。3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均明显下降(P均0.05),下降幅度依次为C组(29.3±7.8)次/min、B组(18.7±4.9)次/min、A组(11.0±4.0)次/min(P0.01);基础心率每增加10次/min,心率降低幅度约增加7.9%。3组患者间治疗前后血压的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口服47.5 mg、71.25 mg及95 mg美托洛尔缓释片的患者心率平均降幅依次为(17.6±8.1)次/min、(19.5±8.7)次/min和(22.5±9.2)次/min;美托洛尔缓释片每日剂量增至71.25 mg和95 mg,平均心率降幅分别增加10.8%和27.8%。研究期间仅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头晕,减量或停药后均好转。结论:本研究62%的高血压患者基础心率80次/min;患者基础心率越快,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低心率的幅度越大。高血压患者每日口服47.5~95 mg美托洛尔缓释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