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1%阿托品眼膏在青少年早期近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青少年早期近视患者(172只眼)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以玻璃酸钠眼液睡前滴用,观察组则使用1%阿托品眼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与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视力治愈和提高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视力下降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阿托品眼膏在青少年早期近视治疗中应用效果确切,利于阻碍近视的加重与眼轴的延长,对维持和改善患者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且安全有效、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周磊  沈降  张晓瑾  冯海江  周宏健 《现代实用医学》2013,(10):1134-1135,1170
目的 探讨1%阿托品眼膏联合渐变多焦点镜控制青少年低度近视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90例180眼8~13岁青少年低度近视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及C组3组,A组暂不予任何治疗,近视度数超过-2.0D予验配普通框架眼镜矫正远视力;B组予以验配渐变多焦点镜;C组予以每晚睡前点1%阿托品眼膏联合验配渐变多焦点镜,随访30个月.结果 A组、B组和C组患者近视屈光度进展分别为(-1.51±0.38)D、(-1.42±0.41)D和(-0.39±0.13)D,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增长分别为(0.62±0.18) mm、(0.60±0.15)mm和(0.25±0.07)mm,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开始时诉畏光,经解释后基本能耐受,无眼部并发症.4例8眼1年后放弃使用阿托品治疗,其他两组无明显不适主诉及眼部并发症.结论 1%阿托品眼膏联合渐变多焦点镜能安全、有效的控制绝大多数青少年低度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张君苒 《中原医刊》2009,(11):65-6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老视前近视的可行性。方法将56例(112眼)根据个人自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施行LASIK手术。手术屈光度设计:试验组26例(52眼)采用主导眼全矫、非主导眼低矫-1.00D±0.25D方法;对照组30例(60眼)常规方法双眼全矫。术后随访远、近视力、屈光度等。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近视力〉0.5的比率试验组为92.31%,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眼屈光参差两组分别为1.50D±0.37D和0.25D±0.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LASIK矫治老视前近视(非主导眼低矫)是一种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联合LASIK手术治疗青少年病理性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41眼11~17岁的青少年,屈光度-8.75~-15.50D,眼轴26~30mm,眼底有病理性改变的患者施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后观察2年以上,屈光状态稳定后再行LASIK治疗。结果:术后裸眼视力:100%患者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术前矫正视力的患者占53.6%,≥2行以上者占36%;术后平均屈光度:LASIK1个月+1.08±0.92D,3个月-0.63±0.66D,6个月-0.78±0.74D,12个月-0.85±1.12D。术后12个月、6个月、3个月平均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P〉0.05);术后并发症:后巩膜加固术后3眼发生轻度的排异反应,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8跟,角膜瓣偏斜2眼。结论:后巩膜加固术联合LASIK治疗青少年病理性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托品长期间断性滴眼对青少年近视降低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10~15岁远视力低于1.0青少年近视患者98眼,从检影所得屈光度为基础屈光度分为甲、乙、丙治疗组,同时各设对照组.散光O.78D以上者不列入.对照组不做近视的有关治疗,一年结束时再用1%阿托品,每日3次,连续滴3d后验光和检查视力.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一年后平均屈光度比较,三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别.一年后视力变化比较,治疗组视力提高均在0.22以上,对照组视力下降均在0.26以上,三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别.从治疗过程中观察到瞳孔散大和恢复时与视力的关系看,视力提高0.2以上的甲组(23/34眼)占67.65%,乙组(15/38眼)占39.47%,丙组为(26眼)无变化.结论 1%阿托品间断性滴眼有助于降低-2.00D以内近视度数,要巩固疗效还必须长期坚持治疗,这对青少年近视有很好地确切疗效,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板层切削术(MicrolamellarKeratoplasty-excimerlaserKeratectomy,MLK-E或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利用微型角膜刀系统在角膜上作一带蒂角膜瓣,在其下基质床进行PRK激光切削,共治疗了35例55眼,随访6个月以上,术前屈光状态等6球镜为-11.75±3.65D(-6.25~20.50),其中等球镜<-15D的1组共40眼,屈光度为-10.00±2.15D,最佳矫正视力为0.96±0.25(0.4-1.5);等球镜≥-15D的Ⅱ组共15眼,屈光度平均为-16.42±1.76D,最佳矫正视力为0.48±0.25(0.1~0.8).散光最高为4.5D.果:术后视力和屈光度在1-3个月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随访:Ⅰ组:屈光度平均为-0.45±0.55D(-1.67- 0.45D),裸眼视力39眼(97.5%)达到0.5以上(另1眼裸眼视力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同为0.4),29眼(72.5%)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Ⅱ组:屈光度平均为-1.35±1.76D(-4.50- 1.18D),10眼(66.7%)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MLK-E结合PRK和MLK的优点,是一种符合角膜解剖生理、准确安全有效的高度近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2年的效果。方法术前按屈光度(等值球镜)的高低分3组:I组屈光度-0.75~-6.00D;Ⅱ组屈光度-6.25~-10.00D;III组屈光度〉-10.00D。采用美国VisxStarS4准分子激光仪行标准LAISKN疗,术后随访2年,观察其视力、屈光度的变化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2年裸眼视力≥1.0的眼数分别占96.8%、89.0%、61.2%;≥1.0的眼数各组比较,I组与Ⅱ组、I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2年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占90.8%、76.8%-51%;屈光度在±1.00D的眼数各组比较,I组与Ⅱ组、I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0.01);全部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远期效果理想,具有安全、有效及预测性好、术后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角膜矫形学治疗-6.0D以下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接受角膜形学治疗的102例202只眼追踪至6个月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六个月裸眼视力大于等于1.0占75.3%,剩余屈光度小于等于-0.5D占76.7%,治疗后的裸眼视力,剩余屈光度及角膜曲率及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性意义(P<0.01),结论:角膜矫形学治疗-6.0D以下近视安全有效,而且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前应用国产0.1%双氯芬酸钠眼液(佳贝眼液)控制屈光回退的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PRK36例(72眼)。患者左眼术前滴0.1%双氯芬酸钠眼液,右眼作为对照眼滴0.5%环丙沙星眼液作为安慰剂。观察术后1,3,6,12月屈光度及裸眼视力,角膜Haze。结果:术后第一天实验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术后3天两组上皮愈合程度无差异。0.1%双氯芬酸钠眼液能减轻PRK术后的疼痛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不同时期实验组(左眼)与对照组(右眼)屈光度、裸眼视力、角膜Haze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应用双氯芬酸钠眼液可以缓解PRK术后疼痛,但对PRK术后1年屈光稳定性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朱显丰  周晓伟 《浙江医学》2019,(14):1518-1521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其对眼球表面的影响。方法选取高度近视患者51例99眼,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角膜塑形镜配戴组30例57眼(治疗组)和单焦点框架眼镜组21例42眼(对照组)。治疗组每晚配戴角膜塑形镜,白天残余屈光度用框架眼镜矫正;对照组仅常规配戴框架眼镜。随访复诊1年,比较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角膜点染率和泪膜破裂时间。结果与戴镜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戴镜1年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和角膜点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能有效控制青少年高度近视的进展且对眼球表面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在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进展规律及各阶段屈光度和眼轴相关性的发展轨迹。方法按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176例(352眼)分为四组:1组≤14岁32眼(9.1%);2组15~30岁(包括30岁)96眼(27.3%);3组31~50岁(包括50岁)164眼(46.6%);4组〉50岁60眼(17.0%),分别测量四组患者屈光度、眼轴及其各屈光间质成分长度。结果2组比1组近视屈光度加深(-5.94±1.63)D(t=-3.651,P=0.001),眼轴延长(3.25±0.70)mm(t=4.662,P〈0.001),而2组与3组、3组与4组的屈光度、眼轴都没有明显差异。各年龄阶段高度近视眼屈光度都主要与眼轴相关(r=0.649)且两者比例较稳定,总体来说眼轴每延长1mm,近视度约增加1.73D。结论高度近视眼在30岁前都处在迅速进展期,30岁以后发展趋于稳定,且高度近视屈光度始终主要与眼轴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数字化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矫正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3例(126眼)青少年验配数字化角膜塑形镜,对其验配前后进行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眼轴及眼压等临床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配戴后第1天,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所有完成随访病例。治疗前后裸眼视力、埘光度眼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眼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地形图提示镜片定位良好,未见明显镜片中心偏移现象。有2例(411)数7化角膜塑形镜西亡戴者因配戴手法不当引起点状角膜上皮脱落,均予停戴及局部眼药水治疗恢复正常并继续使用;2例(4眼)患者外因导致镜片破损而更换同型号镜片。结论数字化角膜塑形镜能有效减低和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快速可逆的治疗近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睫状肌训练防治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10周岁、裸眼视力为1.0~1.2的男女学生各50名,设为预防班;裸眼视力为0.6~0.8的男女学生各50名,设为治疗班。各班均按每组男女学生各25人随机分为1个训练组和1个对照组。训练组采用睫状肌训练法进行训练,对照组仅进行防治近视的科普宣教。实验时间为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等改善情况。结果实验前,各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各班训练组裸眼视力均高于实验前,对照组裸眼视力均低于实验前,训练组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班训练组屈光度均低于实验前,对照组屈光度均高于实验前,训练组屈光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实验前后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睫状肌训练对预防和治疗青少年近视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视功能训练在轻度近视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视力水平的影响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玉溪市人民医院眼科诊治的轻度近视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研究组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比较2组瞳孔直径、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眼压、眼调节灵敏度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瞳孔直径、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屈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眼压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6个月时眼调节灵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轻度近视患者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可明显调节眼调节灵敏度,控制屈光度、眼轴长度增长,改善患者视力水平,相较于单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未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眼压未出现明显大幅度变化,更有效的进行近视防控、改善眼部调节功能,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谭舟利 《当代医学》2021,27(19):36-39
目的 探讨不同近视屈光度对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镜)控制近视进展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眼科行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儿童29例(58眼)的临床资料,按照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n=14,28眼)(等效球镜度≤3.00 D)和中度近视组(n=15,30眼)(3.00 D<等效球镜度≤6.00 D),记录两组戴镜前的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平均角膜屈光度(AveK)、角膜厚度、角膜内皮,戴镜1年后的裸眼视力及眼轴长度,比较两组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的变化及眼轴的增长值.结果 戴镜1年后,两组裸眼视力均显著高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年后,中度近视组眼轴的增长值低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能显著提升患儿的裸眼视力,其控制眼轴增长的疗效在近视度数较高者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佩戴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200例近视青少年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佩戴框架眼镜治疗,观察组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正相对调节力水平和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结果: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裸眼视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相对调节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可提高裸眼视力、正相对调节力水平和生命质量评分,降低屈光度、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水平,效果优于框架眼镜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视功能训练在轻度近视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视力水平的影响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玉溪市人民医院眼科诊治的轻度近视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研究组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比较2组瞳孔直径、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眼压、眼调节灵敏度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瞳孔直径、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屈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眼压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6个月时眼调节灵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轻度近视患者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可明显调节眼调节灵敏度,控制屈光度、眼轴长度增长,改善患者视力水平,相较于单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未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眼压未出现明显大幅度变化,更有效的进行近视防控、改善眼部调节功能,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吴智敏  李旭东  陈易生  夏青 《浙江医学》2020,42(18):1994-1996
目的探讨环曲面(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儿童近视伴重度角膜散光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安吉县中医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伴重度角膜散光的患儿56例110眼,按照患儿及其监护人自愿原则将其分成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的塑形镜组30例59眼和普通框架眼镜矫正的框架眼镜组26例51眼。随访观察所有患儿18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完成18个月随访。塑形镜组患儿戴镜后1d、1周、1、3、6、12、18个月(不停戴)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散光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框架眼镜组患儿戴镜后6、12、18个月(不停戴)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散光、眼轴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戴镜后6、12、18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散光、眼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戴镜后18个月屈光度分别增加(-0.54±0.29)、(-1.55±0.27)D,两组屈光度增加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儿童近视伴角膜重度散光,可以长期有效控制眼轴增长,优化视觉质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近视的成因。方法:将204例(348只眼)近视患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62眼(屈光度<-3.0D);中度近视组159眼(屈光度-3.0D~-6.0D);高度近视组127眼(屈光度>-6.0D)。测量患者眼的屈光度、角膜屈光力及眼轴,与近视程度、角膜屈光力、眼轴的关系。结果:在低度近视组,62只眼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无显著相关性,而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垂直径屈光力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在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屈光度与眼轴长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且随近视度数的增加,与眼轴长的相关系数呈递增趋势,而中、高度组患者眼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及垂直径屈光力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中,低度近视眼患者受角膜屈光力的影响相对较大,而眼轴的作用甚微;在中、高度近视眼患者中,眼轴长是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而角膜屈光力几乎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阿托品防治青少年近视疗效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尖 《医学综述》2013,(2):369-371
目的探讨阿托品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确诊为近视眼的8~18岁患者。等效球镜度数≤6.00 D,散光≤1.00 D患者162例(324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1例(162眼)。治疗组予10 g/L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每日1次,3个月为1个阶段,停用1个月后,再次应用,反复应用4个阶段后结束治疗。检测、记录用药前后视力、屈光度、眼轴、眼压等。结果结束治疗后,治疗组在治愈、进步、下降率等各项指标中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视力下降率分别14.81%、56.62%;对照组屈光度平均增加-1.3 D,眼轴长平均增加0.81 mm;组间进行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正常,晶状体、视网膜无损害。结论阿托品长期、规律性眼部应用,能有效地控制并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无不良反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值得推广。机制与减轻调节、延缓眼轴增长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