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36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1995-2000年)和近期治疗组(2001-2007年),比较2组手术方式和预后.结果;近期治疗组半肝切除率、尾状叶切除率、门静脉切除率及手术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均高于早期治疗组(P<0.05),2纽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和近期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0.1%,4.8%,0和53.9%,14.9%,4.3%,后者高于前者(P<0.05).结论:联合肝切除、门静脉切除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36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1995—2000年)和近期治疗组(2001—2007年),比较2组手术方式和预后。结果:近期治疗组半肝切除率、尾状叶切除率、门静脉切除率及手术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均高于早期治疗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和近期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0.1%,4.8%,0和53.9%,14.9%,4.3%,后者高于前者(P0.05)。结论:联合肝切除、门静脉切除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36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1995—2000年)和近期治疗组(2001—2007年),比较2组手术方式和预后。结果:近期治疗组半肝切除率、尾状叶切除率、门静脉切除率及手术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均高于早期治疗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和近期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0.1%,4.8%,0和53.9%,14.9%,4.3%,后者高于前者(P〈0.05)。结论:联合肝切除、门静脉切除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5年6月1日~2012年12月1日期间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患者82例,对其临床资料与术后随访结果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2例患者中,根治性切除率为59.76%,非根治性切除率为40.2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1%。根治性切除术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为71.2%、43.5%和22.8%,与非根治性切除组患者的40.2%、20.3%和1.8%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肝门部胆管癌的最佳治疗方式为根治性手术治疗,可有效延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期,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HBDca)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癌肿,也称高位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癌的主要类型,约占胆管癌的50%~75%。近年来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手术切除率为64.1%。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35例。现就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诊治经验和体会。方法 对2001年4月~2003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15例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的15例中,有12例进行了根治性切除,3例单纯引流。术后死亡6例,目前无瘤存活最长的1例已达18个月。术后出现胆瘘2例,腹水及切口感染各3例。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和预后与其分化程度直接相关。其手术切除率的提高和术前的辅助检查、对肝门部解剖认识的加深和手术技巧的提高、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有很大关系。但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远期治疗效果,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行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96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肿瘤局部切除术,实验组给予联合肝叶切除术,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根治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根治性切除率为80.39%,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年生存率为29.41%,高于对照组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可显著提高肝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总结外科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对30例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30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中,19例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手术切除率为63.33%,11例因肝外转移只行简单的姑息减黄手术。根治切除组及姑息减黄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4%、55.56%、22.22%;9.09%、0、0。结论:根据肝门部胆管癌侵犯的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争取一次切除,进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淋巴清扫,避免肿瘤残留,是提高术后病人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肝总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占肝外胆管癌的40%-60%。其特殊的解剖位置、毗邻关系和多极化浸润转移的生物学特性,致其手术切除率和长期生存率极低,使得HCCA诊断和治疗成为外科疑难问题之一。本文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1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HCCA诊  相似文献   

10.
肝门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外科技术的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老年患者由于全身脏器功能减退,并且常并存各种疾病,往往无法耐受联合半肝的扩大根治性手术治疗而导致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11.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高位胆管癌或近端胆管癌,是指胆总管起始部以上,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肝外胆管癌。因其主要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故也称其为肝管汇合部癌或肝管分叉部癌。1965年美国的Klatskin教授最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因此也称Klatskintumor [1]。手术切除是其根治的唯一方法,但手术难度大、根治切除率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高且临床预后差[2]。我科于2012年4月收治一例肝门部胆管癌行根治术患者,术后出现胃瘫,胆漏,脑梗,尿崩等多种并发症,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行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某院23例经CT或MRI确诊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术前PVE治疗的疗效及护理经验。结果患者在PVE15d后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等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所改善,2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PVE后无一例死亡,仅1例患者发生胆漏、5例患者有发热症状。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行PVE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增加手术安全性和手术切除率,加强PVE后的护理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是患者尽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胆管癌系癌细胞发源自整个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和末梢胆管癌。其中肝内胆管癌约占20%,肝门部胆管癌约占55%,末梢胆管癌约20%,剩余5%为多部位发生胆管癌~([1])。根据有关研究表明,胆管癌是发病率第二高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3%。胆管癌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肿瘤,由于其浸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67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因素.结果:分化较好的38例(乳头状腺癌17例、高分化腺癌21例)的平均生存期为21.4个月;分化较差的29例(低分化腺癌19例、未分化癌3例、黏液腺癌7例)则为5.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67例行手术切除25例,切除率为37%,其中根治性切除率占37%;行姑息性胆道引流36例,其中胆管空肠吻合内引流者27例,外引流者9例;行剖腹探查术6例.切除组与引流组术后平均生存期(19.3个月比7.4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Ⅰ、Ⅱ期16例的平均生存期为27.4个月;Ⅲ、Ⅵ期51例则为8.9个月;Ⅰ、Ⅱ期与Ⅲ、Ⅵ期的平均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与组织学分型、手术治疗方式、肿瘤的分期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7年间经手术治疗的17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中,手术切除4例(切除率23.5%),单纯外引流13例。术后发生胆漏1例,经腹腔引流治愈;胆管外引流管脱落1例,经二次手术重新置管引流治愈。死亡1例(5.9%),死于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对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CT、MRCP及ERCP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8年4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CT、MRCP及ERCP在诊治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0例患者均行CT及MRCP检查,CT检查肝门部淋巴结确诊率为53.8%,浸润肝脏或胆囊确诊率为61.5%,肝动脉受侵确诊率为68.4%;门静脉受侵确诊率为61.1%;门静脉内瘤栓形成确诊率为62.5%.误诊为结石2例,误诊率为5%.MRCP术前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型准确率达91.3%.其中2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5例患者行支架姑息治疗.结论:CT、MRCP可作为术前评估的常规方法,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ERCP作为不能手术患者的姑息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杨桂芳 《临床医学》2008,28(3):11-12
目的 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复习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文献.肝门部胆管癌无临床特异性,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者行高位胆肠Roux-en-Y吻合术.未切除者行姑息性治疗或内引流、外引流术.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行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1例因肿瘤广泛转移,阻塞肝门,胆总管中段只有1cm范围组织较软,行T型管外引流术.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的原则是:两切断端无癌残留,肝内无转移,无淋巴结转移.术前正确评价可切除性,术中选择正确的术式是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指发生于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又称Klatskin瘤,占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50%~70%[1]。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症状时疾病多已进展到晚期,能够做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只有20%~30%[2],同时肝门胆管癌对放化疗亦不敏感。目前根治性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最佳方法,但因为肝门部胆管癌位置的特殊性,沿胆管纵向浸润,向肝动脉、门静脉横向侵袭,肿瘤边界判断困难,肿瘤的根治(R0)切除存在技术性难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胆管超声造影在肝门部胆管痛Bismuth分型中的准确性和有用性.方法 纳入30例经手术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接受了二维超声、声诺维经皮超声胆道造影(PUSC)和泛影葡胺经皮经肝X线胆道造影(PTC),并经手术或临床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Bismuth分型的准确性.结果 普通超声分型的准确率为23.3%(7/30),PUSC和PTC分型的准确率均为73.3%(22/30).普通超声分型准确率与PUSC及PTC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胆管造影提高了超声评估肝门部胆管癌的能力,对肝门部胆管癌进Bismuth分型的效能与PTC相近.  相似文献   

20.
超声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手术确诊的45例肝门部胆管癌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显示肝门区肿物34例(75.6%),其中乳头型8例(23.5%),团块型17例(50.0%),弥散型9例(26.5%);按Bismuth分型判断胆管受累范围,34例中,29例(85.3%)与术中分型相符.超声对门静脉、肝动脉侵袭和肝脏转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40%、50%.结论: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术前评估是可行的,对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