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是采用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机体功能,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以经济简便、疗效可靠的特点在中国广泛流传近三千年。历代医家认为针刺手法有补、泻、平补平泻之分,并创立了各种各样的针刺手法,去实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目的。传统的观念总是把一部分手法理解为补,  相似文献   

2.
平补平泻论     
平补平泻为目前临床常用针刺手法之一,然诸家对其认识却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文献整理结合临床实践,梳理平补平泻法的源流,并结合针刺补泻手法设立初衷及临床实际需要,略陈管见。古之平补平泻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针对整体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之乱证,在同一个腧穴进行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称为平补平泻手法;二是针对人体或经络之上下、左右等明显阴阳偏差,如临床常见之上实下虚、左热右凉等证,需补下泻上或补右泻左等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结果,是为治则或方法,可称为平补平泻法。无论同穴而施,还是分穴而为,其目的均是为了完成阴阳和合。近代针家著述很少谈及平补平泻,及至建国后复见平补平泻手法的称谓,以均匀地提插捻转为特点,并逐渐成为临床较为常用的针刺手法,但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针刺补泻手法古今有异,应厘清源流,分而论之,以期更好为临床所用。  相似文献   

3.
彭炼  王泽涛  刘美平  卢笛 《河南中医》2011,31(12):1345-1346
针刺补泻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其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常用手法包括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和透天凉等。针刺补泻的机理不是直接补人体之不足,或泻人体之有余,而是通过不同的针刺方法,间接的经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产生补虚泻实的效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推拿是在中医辨证指导下,利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人体某个部位的一种方法,其治疗主要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为原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须遵循“补虚泻实”这一基本法则,下面仅就  相似文献   

5.
中风之症有多种治疗方法,本人在临床治疗中,以传统的针灸疗法"巨刺"法,治疗中风疑难症,取得较好疗效,方法有头针"对刺",体针穴位对刺法等,采用"补左泻右"、"泻南补北"、"补虚泻实"等手法,试图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病体康复,并举疑难病症一例,加以分析研究,以冀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小儿推拿补泻,是医者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在其经络穴位上运用推拿手法的补与泻,达到补虚泻实,治愈疾病的目的。笔者通过教学、医疗10余年的体验,并温习有关推拿文献,将小儿推拿补泻分为手法快慢补泻、方向补泻、轻重补泻、次数补泻、顺逆补泻及平补平泻6个方面作简要介绍。一、快慢补泻法手法的快慢,是指医者运用手法在患儿穴位上操作的速度,也就是频率。一般来说,手法快为泻法,手法慢为补法。清·骆玉龙《幼科推拿秘书》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如推三关、揉一窝风等用快而有力的手法操作为泻,重在发散外邪,用于风寒表症,用慢而轻柔的手法操作为补,重在温阳益气,用于虚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快而有力的手法作用于穴位、局部,能加快血液、  相似文献   

7.
针刺和推拿都属于中医外治法。针刺手法和推拿手法的补泻相同之处是:都与患者身体机能状态,选用的腧穴特性有关;“顺经为补,逆经为泻”;频率慢为补,频率快为泻。不同之处是:手法作用的时间,手法的轻重, 呼吸的配合等。  相似文献   

8.
<正> 针刺手法操作的正确与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经络感传现象是否明显和临床疗效是否显著.这对于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探讨经络感传现象,均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针刺手法,古今繁多归纳起来,不外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即有补、泻两种主要手法.朱琏氏说:“实状要泻,也相当于我们说的强刺激,……虚状要补,也相当于我们说的弱刺激.”明代《针灸大成》附辨中记载:“或问用针浑是泻而无补.古人用之,所以导气,治之  相似文献   

9.
<正> [补泻] 凡通过针刺施行一定的手法之后,能促进人体内各种机能的恢复和旺盛的方法,叫做补法;能疏泄病邪使其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方法,叫做泻法。针刺补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基本补泻法:包括疾徐补泻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开合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2.混合补泻法:包括热补法、凉泻法(烧山火、透天凉),浅补深泻、深泻浅  相似文献   

10.
补泻手法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疾病,同样的穴位,可因操作手法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凡能补其正虚,益其不足,鼓动人体正气,促使某些衰弱的功能恢复原有的作用的手法,叫补法。此法适应于虚症。凡能损其有余,泻其邪实,疏泄病邪,使某些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叫泻法。此法适应于实症。补法和泻法,所以有调节机体功能起到补虚泻实的作用,是依靠经络气化作用,使脏腑机能得到恢复,从而达到协调阴阳,调和气血,恢复功能的目的。历代医学家对针刺的操作手法非常重视,并总结整理多种补泻手法。如内经、难经、医学  相似文献   

11.
补和泻是中医治疗方法的基本大法,因为中医治病,采取增强人体与疾病作斗爭的能力,使病机获得好轉。凡人体中,具有机能活动力能够調和阴阳,使无太过不及,这种抵抗能力叫做“正气”。其召致疾病的內外因素叫做“病邪”颂宓恼蛔?抵抗力衰退,則病邪乘虛而入,所以有“正常不足,邪常有余”之說。人体和疾病作斗爭,所表现的各种症状,有虛实两种不同现象,大抵“有余屬实,不足属虛”。而补泻的原則卽是“实則泻之,虛則补之”。补泻的方法皆是因势利导,增加人体与疾病作斗爭的能力,故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中,汗、吐、下皆属于泻法,因为病位的不同,而作适当的措施。“清法”亦屬于泻的范畴,“溫法”則属于补,“和法”則有补有泻。药物有补泻,針灸亦有补泻,它是物理的刺激疗法,通过不同的各种手法,如刺激的輕重及留針的时間等等,而发揮其或补或泻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补泻二字所包  相似文献   

12.
针灸手法,有补亦有泻。这是古人长期通过临床实践取得的宝贵经验,最后总结成为理论,数千年来一直运用它来指导针灸临床治疗。内经记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言病症之虚实,当用何法施治。针灸也是依据这个原则,在临床上辨症论治的。针灸虽有补泻,然补泻仅是手法的不同名称,并非能直接起到补其不足、或泻其有余的作用;而针灸补泻的作用是间接通过经络的调解而发生的。关于针灸补泻问题,自古至今看法不一,有的认为  相似文献   

13.
按摩不仅用于治病,同时是一种良好的保健养生方法.通过他人与自我的特定手法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或穴位进行刺激,以调节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达到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目的.按摩养生可以调整人体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缓急止痛,补虚泻实,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通过调整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从而使机体处于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4.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210029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徐兰凤针刺补泻手法是在补虚泻实原则的前提下施行的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它是建立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以不同的手法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从古到今,补泻手法不断发展,40年代末,有人提出进退补泻法,...  相似文献   

15.
在针灸临床,医者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补泻手法,其实质都是求得一种良性刺激。当人体某些特定部位(腧穴)获得这种良性刺激,并通过经络的作用,机体就可能产生自我修复调整的作用。而这种刺激必须因人因病而宜,必须具有足够的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才能成为有效刺激。目前临床上习用的平补平泻手法,实际上就是既不补也不泻,得气即止的平和刺激手法。倘若针刺不得气,那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补泻手法也是不会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如果某些经穴对某种病症没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凡病皆有虚实之辨。所以针刺手法亦有补泻之别。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法则,补泻适当在临床上确能效如桴鼓,其价值已为古今针灸家所公认,殆已毋可置疑了。《千金方》“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补泻反则病益笃。”《金针赋》的“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皆强调了针刺补泻在临床上的重要性。补是和虚证不足等情况联系起来的,泻是和实证有余等情况联系起来的。补和泻应该就治疗的结果而言,如果某些手法能起到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功能恢复正常的作用,不妨称之为补法,若某些手法能起到疏泄病邪…  相似文献   

17.
论小儿推拿补泻六则王道全周建国任玉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关键词:推拿手法/补泻小儿推拿补泻,是医者据患儿病证的虚实,在其经络穴位上运用推拿手法的补与泻,达到补虚泻实,治愈疾病的目的。现将小儿推拿补泻六则叙述如下:1手法快慢补泻法手法...  相似文献   

18.
也论灸法之补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泻效果与三个因素有关,即针刺手法、腧穴的选择、机体的机能状态。其中针刺手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论灸法之补泻如下。文献中关于艾灸补泻的内容最早见于《灵枢·背俞》:“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后《针灸大成》中亦提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这种以艾炷燃烧时自灭或助燃、按穴或不按穴作为艾灸的补泻手法,在现代针灸医籍和教材中均有记载。但事实上,这种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并未被接受。因为对艾炷吹火,将其燃…  相似文献   

19.
也谈针刺补泻手法———读《针刺补泻手法之我见》有感210001南京市中医院陆瑾针刺补泻手法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原则确立的,补法是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奋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 ,为针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难经》在此针法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针法有手法补泻 ,穴位补泻以及四时分刺等内容 ,尤为突出的是穴位补泻。1 穴位补泻法  穴位补泻法 ,是在《内经》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上 ,结合五行相生规律 ,提出“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 ,又称子母补泻法。正如六十九难所云 :“经言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 :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其文出自《灵枢·经脉》篇及《灵枢·禁服》篇所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