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94例下肢骨折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0例,无血栓形成患者64例,正常体检组40例,采用STAGO-EVOLUTION全血自动血凝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无血栓组患者、正常体检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45±1.22mg/L、0.89±0.64mg/L和0.20±0.06mg/L(P〈0.01),下肢骨折和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6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下肢静脉超声检查、Wells评分与D-二聚体检测,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峰值分布及D-二聚体到达峰值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Wells评分的诊断一致性较好。不同骨折类型、不同疾病分期与血栓位置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结论:临床检测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诊断其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栓弹力图(TEG)与D-二聚体(D-D)在深静脉血栓(DVT)评分中高危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2例DVT评分中高危患者研究资料,所有入选者均于术前、术后1d、术后3d及术后7d时进行TEG与D-D检测,以术后7d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估测D-二聚体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界值,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62例创伤后急性DVT患者,并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分为血栓组(71例)和非血栓组(291例),记录两组D-二聚体含量,并应用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为0.631,D-二聚体用于诊断下肢DVT最佳临界值为287 mg/L (敏感度为76.1 %,特异度为52.6 %,阳性似然比为1.61).结论 D-二聚体对创伤后急性下肢DVT诊断准确性偏低,287 mg/L作为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DVT的临界值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动态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64例DVT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1、15天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发病时间(t)在t<3、3≤t<7、7≤t<11、11≤t<15、t≥15范围内的DVT阳性确诊率分别为85.71%、96.88%、91.67%、75.00%、60.00%.患者在溶栓治疗第1天时D-二聚体水平开始升高,第3天达高峰,治疗后第1、3天与治疗前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随后D-二聚体水平呈下降趋势,第7天基本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7天与治疗前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第11、15天D-二聚体含量继续下降,与溶栓前相比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浆D-二聚体动态监测对于急性DVT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并无明显特异性,在DVT的排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指导溶栓药物的应用以及溶栓疗效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D-二聚体检测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中风恢复期病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以及经济性.[方法]用D-二聚体浊度法分析109例因近期局部出血或缺血导致的中风后恢复期患者血浆样本.病人在24h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5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以500μg/L作为D-二聚体的cut-off值分类患者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性100%,特异性89%,阳性预报值31%,阴性预报值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在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非常好的有效性以及可接受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8例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同时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对照,并对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界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正常对照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将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500ng/ml作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标准,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评价指标如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阴性预期值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②方法 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6例DVT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③结果 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④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患者分成疑似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分析D-二聚体含量在两组中的差异情况。由工作人员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1.8 ml,然后注入到0.2 ml 109 mmol/L的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中,将其混合均匀,经过处理获得乏血小板血浆,以备使用。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美国徳灵试剂盒,整个过程将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临界值为500 ng/L。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疑似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是体内血栓状态及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患病者和健康人群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即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血栓前体蛋白 (TpP)及D 二聚体 (D Dimer)的检测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 5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 2 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 2 7例和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anginapectoris,SAP) 16例三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各组血浆中的TpP及D Dimer含量。结果 :TpP :AMI组为 (9 4± 3 3)mg/L ,UAP组为 (3 4± 1 9)mg/L ,SAP组为 (2 8± 1 5 )mg/L。AMI组明显高于UAP组 (P <0 0 1) ,UAP组高于SAP组 (P >0 0 5 ) ;D Dimer:AMI为 (1 2 7± 0 5 4 )mg/L ,UAP组为 (0 94± 0 4 1)mg/L ,SAP组为 (0 4 3± 0 2 5 )mg/L ,AMI组高于UAP组 ,UAP组高于SAP组 ,差别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TpP和D Dimer的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D-二聚体正常的肺栓塞患者九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D-二聚体正常的肺栓塞(PTE)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院、血浆D-二聚体正常并确诊PTE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D-二聚体正常PTE患者中,仅1例W ells临床评分为3分,为临床PTE不可能组,肺动脉增强CT明确为段PTE。其他8例均为临床PTE可能患者,W ells临床评分为4.5~7.5分(中位数6.0分),病程1 h~2个月,D-二聚体为0.1~0.5 mg/L(中位数0.3 mg/L);肺动脉增强CT血栓位置:3例为亚段PTE,3例为段PTE,2例为主干PTE。结论 D-二聚体测试结果之后,至关重要的是先检查病人和进行临床可能性评估,在临床PTE可能患者中,一个正常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不能排除PTE,影像学检查仍然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3.
巫东福 《中外医疗》2016,(24):79-8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怀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将同期8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分为对照组,采集所有观察对象的血液标本进行D-二聚体测定,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对比分析检测结果及D-二聚体检测的诊断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2461.9±1782.6)μg/L明显高于比对照组(168.3±47.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D-二聚体﹥500μg/L有70例,提示有血栓形成,超声明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65例。结论D-二聚体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异性指标,对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D-二聚体阴性的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初诊D-二聚体阴性11例患者的发病时间、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心动图、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发病时间为(11.5±7.8) d。10例有危险因素,1例未发现明显危险因素。Wells量表积分显示1例患病概率为不太可能,10例患病概率为很可能。6例经超声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心动图1例发现附壁血栓,10例见不同程度肺动脉压升高。CTPA见主肺动脉及肺段动脉栓塞。11例患者均经抗凝治疗,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对于临床可疑PTE的患者,不能仅仅依靠D-二聚体检测去筛选,应综合危险因素、临床量表、超声检查等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可进行CTPA等确诊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 快速法检测C-反应蛋白,荧光抗体法检测D-二聚体.结果 DVT患者治疗前后CRP、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01).结论 CRP与D-二聚体联合测定有助于DVT的检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的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急性脑梗死和31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浆TpP、TAT、和D-D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TpP、TAT、和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起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P水平升高的阳性率显著高于TAT和D-D的阳性率(P<0.01)。结论:血浆TpP、TAT、和D-D水平是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异常的3个指标。而TpP对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最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D-二聚体在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捷  单培彦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20-1321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时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A组)、发病第7—30d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其中100例患者的D-二聚体数值为B组,未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并发下肢DVT的为D组)。对其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A、B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问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并发下肢DVT者与并发下肢DVT者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39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22例)和血栓阴性(17例)组,另选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所有对象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阳性和阴性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血栓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血栓阴性组[(0.70±0.10)mg/L vs(0.41±0.18)mg/L,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变化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缓解,治疗前患者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第一天D-二聚体明显增高,与入院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2周呈逐渐下降,与入院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含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下肢血管彩超证实混合型中2例全部再通,15例部分再通,中央型中5例再通,11例部分再通,周围型7例再通,部分再通11例。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急性DVT的特异性指标,监测D-二聚体可以指导治疗用药,根据D-二聚体的变化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