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中医病机"机"字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实践于临床的重要方法.在"证"的研究发展历程中,曾被诠解为"证候"、"证据"、"症状"、"病机"、"病"和"证型"等不同概念,各家见仁见智[1].梁氏[2]指出:"病机与证是两个同位语."而方氏直指辨证论治的涵义即是"在中医学整体观的思想及藏象学说的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病机分析",确有其道理[3].所以理清"病机"的涵义及古今意义变迁,显得格外重要.一般习惯将病"机"解为疾病的"机转"、"机理"、"机制",义同西医学所谓"mechanism".但这是否为"病机"之真义,还是"以西证中"的误解?中医的"病机"是否有另一层更深的涵义,实有必要作进一步考察与探研.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伤寒杂病论》方证体系中"证"的内涵及临床常用辨证方法,进一步讨论了该体系辨证特点。笔者认为,《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体系确立了疾病的基本病机(证型)模式,该模式是正确理解人体病理变化及指导用方的基础,为准确地把握中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为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学中《伤寒论》对于伤寒杂病,特别是外感病的证治,垂训千古,影响深远,为后世温病学奠定了基础。有学者认为伤寒无广义与狭义之[1]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经》对"证"内涵的认识解读方药与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渊薮,也是辨证论治的学术源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对"证"的认识是其关键.方药与证一脉相承,是辨证论治的集中表现,正确认识方药与证的关系是方药证研究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必不可少的基石.我们基于<内经>对"证"内涵的认识,即证是对疾病从整体功能关系失调角度概括的综合性动态病理模型来解读方药与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谈仲景的辨病与辨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辨病与辨证的学术问题。对仲景的辨证论治体系进行分析。认为张仲景对某些病证有很深的认识。并揭示了它们的证治规律;《伤寒杂病论》中有些疾病以单个症状命名,存在局限性;张仲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但更多的注重辨证论治,指出,当前不应回避辨病(西医病名)和辨证(中医证名)相结合这一中西医互补而有利于提高疗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痞证"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痞证"的概念及形成原因作了简要论述,探讨了<伤寒论>"痞证"的类证鉴别,分别从热痞、寒痞、寒热痞3方面重点讨论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癥积源流考     
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几方面对癥积病的源流进行考证。系统的总结归纳前人对癥积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对癥积的辨证论治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方便的查阅及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1病名与辨证论治 自古至今,各种中医书籍对心绞痛的论述,从病名到辨证论治存在着诸多不一。 1.1辨病方面 病名是在历史条件下根据疾病症状及自然现象去取类比象,归纳出病名,如胸痹、心痛、胸痛、心病、厥心痛、真心痛等。由于中医疾病内涵(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的不确定性和医生意象的随意性,辨病就难有中绳可据。  相似文献   

9.
张兴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06-1807
1病名与辨证论治 自古至今,各种中医书籍对心绞痛的论述,从病名到辨证论治存在着诸多不一。 1.1辨病方面 病名是在历史条件下根据疾病症状及自然现象去取类比象,归纳出病名,如胸痹、心痛、胸痛、心病、厥心痛、真心痛等。由于中医疾病内涵(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的不确定性和医生意象的随意性,辨病就难有中绳可据。  相似文献   

10.
邵鸣  肖玉珍 《肝博士》2011,(3):22-22
在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医生往往重视抗病毒治疗,忽视"整体观念",但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目前仍不尽如人意,甚至有过于积极的现象,此种情况下,"整体  相似文献   

11.
酒与中医药密不可分,自古有"医源于酒"之说.<素问·汤液醪醴论>云:"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说文解字>在解释"醫"字时,明确指出,"治病工也.殴,恶姿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这是王育的说法;还提到另一种说法,"一日,殴,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医酒".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一个普遍的说法:西医强调辨病治疗,病名是西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单位;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证候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单位。中医只讲证候,不讲病名。甚至认为中医不存在具有理论和临床意义的病名概念,某些概念即使勉强可称作病名,也只是徒为虚设,毫无价值。而且这种观点由来已久,自古就已产生中医只讲辨证、不讲辨病的认识,难怪至今这种思想在不少医家心目中根深蒂固、积久难移。如果能读一下《南阳活人书》,对纠正这一偏见。树立正确的、完整的辨证论治观是会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杨晓  杨加禄 《中医学报》2011,26(3):279-280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理论在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治疗原则.方法:通过分析"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及COPD的中医病机,制定COPD稳定期基本治疗原则.结果与结论:"冬病夏治"中所蕴含的"温阳驱寒"和"预防"的思想对在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之伤寒热病理论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的伤寒热病概念,大致在“伤寒则病热”宗旨下发展。病名以伤寒为总称,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以及风温、暑病(中暑)、中湿,病因为伤寒。《内经》强调留邪病机,部位不一,提到三套辨证方法:六经辨证、皮肌骨热辨证及五脏热辨证。《难经》中提出“伤寒有五”。《伤寒杂病论》的论述重点放在中寒即发的"伤寒"方面,将其中的六经辨证法发展为灵活而相对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从绍派伤寒思想来阐述新冠肺炎的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总结现有文献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新冠肺炎可归属绍派伤寒中“伤寒兼疫”范畴,主要病位在肺卫,累及中焦脾胃,疫疠之邪狭秽湿,从口鼻而入犯肺卫膜原,甚则直中于里。治疗强调寒温并用,“对证发药,一病一方”,并注意顾护阳明及瘥后调理。  相似文献   

16.
惊悸病名,源自《内经》,系统论述惊悸病辨证施治,出自《金匮要略》。通过惊悸病名探讨,后世有影响医家对病因病机、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法、方药应用,以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从而掌握目前对《金匮要略》惊悸病研究概况,总结归纳仲景对惊悸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找出切入点,有的放矢地深入研究,并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皮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难治病.讨论了其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肺癌的诊疗现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近10余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肺癌的文献50余篇,包括综述、临床经验总结等予综合分析,对肺癌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归纳总结。结果:①肺癌属于祖国医学"肺积"、"息贲"、"胸痛"等的范畴;②肺癌的病因正气虚损,六淫之邪乘虚入肺,痰、气、瘀、毒是病机关键,病位在肺涉及脾肾,本虚标实;③肺癌辨证论治:主要证型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痰湿证、阴虚内热证;主要治法益气养阴、养阴清肺、化痰散结、活血化瘀、健脾益肾法。结论:各家对肺癌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认识有异同,各有所长,肺癌中医药诊疗规律有一定体现,但尚不统一。  相似文献   

19.
胡荣武 《中外医疗》2008,27(19):160-160
人体中最明显的差别应该是性别,男和女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相貌体形的差异、某些患有遣传病的群体与正常人的区别为我们所熟知.然而,即使是"正常人",其身体内也存在着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20.
试述中医病证结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当代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强调的一项原则,并被认为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回顾历史,中医学就存在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的"三位一体"的诊治模式;对辨证论治强调虽多,对辨病论治也并未忽视.本文试就中医病证二者的关系以及病证结合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望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