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与术后镇痛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P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25例。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经T3T4间隙行双侧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术后镇痛经两侧硬膜外导管分别持续泵入0.375%罗哌卡因5 ml/h。G组患者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记录镇痛开始后12、24、36和48 h疼痛VAS评分及镇静程度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于麻醉前、术毕、术后24及48 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胰岛素、皮质醇及血管紧张素Ⅱ(ATⅡ)浓度。结果 P组患者镇痛后各时间点时安静痛、咳嗽痛VAS评分及镇静程度Ramsay评分均显著低于G组(P<0.05)。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皮质醇及ATⅡ水平术毕均升高(P<0.05),P组患者术后24T4间隙行双侧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术后镇痛经两侧硬膜外导管分别持续泵入0.375%罗哌卡因5 ml/h。G组患者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记录镇痛开始后12、24、36和48 h疼痛VAS评分及镇静程度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于麻醉前、术毕、术后24及48 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胰岛素、皮质醇及血管紧张素Ⅱ(ATⅡ)浓度。结果 P组患者镇痛后各时间点时安静痛、咳嗽痛VAS评分及镇静程度Ramsay评分均显著低于G组(P<0.05)。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皮质醇及ATⅡ水平术毕均升高(P<0.05),P组患者术后2448 h降至正常水平。与G组比较,术毕、术后24及48 h胰岛素、皮质醇及ATⅡ水平均低于G组(P<0.05)。结论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与术后镇痛可一定程度上抑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应激激素释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椎旁阻滞镇痛在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单侧开胸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静脉镇痛组(Ⅰ组)、硬膜外镇痛组(Ⅱ组)和椎旁阻滞镇痛组(Ⅲ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麻醉诱导前I组不作任何处理,Ⅱ、Ⅲ组分别行硬膜外和椎旁间隙穿刺置管。三组均使用术后自控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后镇痛质量,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Ⅱ、Ⅲ组术后6、12、24、48小时的VAS评分及镇痛泵按压次数均明显低于I组(P<0.05);Ⅲ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Ⅰ、Ⅱ组(P<0.05)。结论在开胸手术中,硬膜外镇痛和椎旁阻滞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但椎旁阻滞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更适合单侧开胸术后镇痛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癌痛患者经皮下硬膜外长时间行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对62例晚期癌痛患者经皮下行硬膜外自控镇痛术的癌痛患者术前、术后治疗期间进行不同的护理,密切观察术后及治疗期间的镇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经皮下硬膜外自控镇痛术,镇痛效果VAS评分均<4分;未出现皮肤及硬膜外腔感染;硬膜外导管固定良好,仅2例出现导管脱出,经再次置入导管后未再脱出.结论经皮下硬膜外自控镇痛术,镇痛效果佳,同时明显延长了导管留置时间,减少了硬膜外感染机会,患者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外接持续输入泵(PCA)用于晚期癌痛的疗效、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46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采用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外接PCA注药镇痛,PCA总容量为250 ml,设定维持量、单次冲击量、锁定时间等参数。记录患者术前1 d、术后3 h、3 d、15 d和30 d VAS评分及术前1 d、术后7 d、15 d、30 d疼痛对生活质量影响评分,并观察镇痛后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46例患者VAS评分及疼痛对生活质量影响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少数患者出现尿潴留、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但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埋入式输注系统外接PCA在晚期癌症镇痛中疗效确切,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髂筋膜平面阻滞复合腕踝针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在硬膜外麻醉前行超声引导下患侧髂筋膜阻滞,试验组患者术后行腕踝针阻滞,并对2组中术后疼痛评分超过4分者给予曲马多注射液。记录2组患者术后1、6、12、24、36、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术后镇痛药使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1、36、48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曲马多注射液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髂筋膜阻滞联合腕踝针针刺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从1998年3月~2000年12月对12例经临床确诊为晚期上腹部癌痛的患者行CT引导腹腔神经丛阻滞术(NCPB),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及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肺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诱导前神经阻滞部位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肋间神经阻滞,且两组术后均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4 h(T1)、术后8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的疼痛程度,检测T1~T4时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观察术前及术后48 h睡眠质量[入睡时间、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采用肺损伤评分(LIS)评估术前及术后48 h肺损伤严重程度,检测术前及术后48 h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记录术后48 h PCIA使用及补救镇痛情况,比较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观察组T1~T4的VAS评分、MAP、心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术后48 h比较,观察组术后48 h入睡时间、AIS评分、LIS、...  相似文献   

8.
总结11例晚期癌症患者应用中枢靶控镇痛输注系统植入术治疗的护理。术前做好疼痛评估及相关知识的指导;术后做好病情观察、自控镇痛泵护理、并发症处理及出院指导以及出院后做好定期随访。11例患者术后疼痛评分(VAS)均减轻50%,平均带管生存2~3个月,最长达6个月,明显减轻了晚期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使终末期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椎旁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早期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患者74例,年龄18~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I~II级,随机分为椎旁阻滞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椎旁阻滞组:超声引导下行手术侧椎旁阻滞,第一胸椎到第五胸椎(T1~T5)每个节段注射3ml,总共注射0.5%罗哌卡因15ml;对照组未进行椎旁阻滞。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24小时恢复质量(QoR-40评分)、患者术后24小时静息状态疼痛程度(平均VAS评分、最高VAS评分和累积舒芬太尼追加剂量)、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椎旁阻滞组患者术后24小时QoR-40评分升高[183分(172~189分)vs.168分(154~182分)];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平均VAS评分和最痛VAS评分降低,累积舒芬太尼追加剂量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提高。以上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椎旁阻滞可提高全身麻醉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恢复质量,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连续菱形肌-肋间肌阻滞(CRIB)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CRIB组、单次菱形肌-肋间肌阻滞组(SRIB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每组40例。CRIB组患者在出室前实施CRIB; SRIB组患者在出室前实施SRIB; PCIA组患者在出室前连接PCIA镇痛泵。术后1、2、6、12、24 h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静止状态和活动状态下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24 h时,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估患者术后恢复质量。记录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例数、首次补救镇痛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头晕、皮肤瘙痒、气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118例患者,CRIB组、SRIB组各39例,PCIA组40例。SRIB组患者静止状态下、活动状态下的术后2 h的VAS评分低于CRIB组、PCI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IB组患者静止状态下、活动状态下的术后12、24 h的VAS评分低于SRIB组、PCIA组患者,差...  相似文献   

11.
神经阻滞和神经破坏仍然是癌痛药物三阶梯治疗的有效补充手段,它是晚期癌性疼痛治疗的“第四阶梯”.腹腔神经丛的交感神经主司上腹部脏器的感觉传导,阻滞或破坏这些交感神经纤维后对躯体感觉、运动和内脏消化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对152例顽固性上腹部晚期癌症疼痛患者在X线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行腹腔神经丛破坏术(neurolytic celiac plexus block,NCPB)镇痛,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腰方肌阻滞(QLB)和连续硬膜外镇痛在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4~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行剖宫产的产妇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腰方肌阻滞组(QLB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PECA组)和腰方肌阻滞+连续硬膜外镇痛组(QLB+PCEA组),每组各20例。于剖宫产术后,给予PCEA组和QLB+PCEA组产妇连接硬膜外镇痛泵,镇痛泵配方为150 mg罗哌卡因、50μg舒芬太尼用生理盐水配至250 ml。给予QLB组和QLB+PCEA组产妇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采用腰方肌后阻滞,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两侧各25 ml。记录以下指标:①三组产妇术后6 h、12 h、24 h、48 h产妇的静态疼痛VAS评分;②PCEA组和PCEA+QLB组产妇术后24 h、48 h内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③PCEA组和QLB组产妇在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QLB组和PCEA组产妇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PCEA+QLB组产妇的术后6 h静态疼痛VAS评分(1. 75±0. 50分)、以及12 h静态疼痛VAS评分(1. 00±0. 0分)分别较PCEA组产妇术后6 h(3. 19±1. 11分)和12 h(2. 31±0. 79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4 h、48 h的静息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但24 h、48 h内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CEA组24 h(9. 79±8. 41次)、48 h(11. 68±9. 63次),PCEA+QLB组24 h(3. 11±2. 22次)、48 h(5. 96±4. 57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CEA+QLB组产妇较PCEA组产妇,24 h内使用的舒芬太尼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48 h内使用的舒芬太尼量减少,PCEA组(46. 13±2. 42μg),PCEA+QLB组(9. 71±1. 48μ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9)。QLB组产妇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PCEA组为20. 0%,显著高于QL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5)。结论与连续硬膜外镇痛相比,超声引导下腰方肌后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可减少围手术期舒芬太尼用量和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腰麻与硬膜外麻醉方法在剖腹产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方法:择期剖腹产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腰麻组和硬膜外组两组.穿刺成功后,对腰麻组患者,蛛网膜下腔推注0.75%布比卡因7.5 mg+10%葡萄糖+芬太尼20 μg 3 mL(各1 mL),对硬膜外组患者,蛛网膜下腔推注生理盐水3 mL;两组患者均放置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注入试验剂量后,于硬膜外腔推注0.75%布比卡因+50 μg芬太尼,腰麻组推入相同容量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平面不再上升时阻滞平面为腰麻阻滞最高平面,用VAS表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下肢运动功能通过改良Bromage法评价.并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术后用静脉镇痛泵镇痛.结果:腰麻组患者的阻滞时间为(2.93±1.40)min,较硬膜外组的阻滞时间(8.20±2.61)min短(P<0.05);腰麻与硬膜外组的患者麻醉效果(Ⅰ/Ⅱ/Ⅲ/Ⅳ/Ⅳ)分别为20/17/3/0例和10/21/9/0例,明显优于硬膜外组(P<0.05).腰麻组患者使用双氯酚酸镇痛药的例数19/21例较硬膜外组患者的例数31/9例少(P<0.05).腰麻组患者在术后12 h静止时vAS评分(2.30±1.32),比较硬膜外组患者的VAS评分(3.78±2.01)较低(P<0.05).术后3、6、12 h患者咳嗽时,腰麻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1.73±1.22,3.38±1.63,4.85±1.67.硬膜外组评分分别为2.63±1.44,5.03±1.76,6.23±2.02,腰麻组的患者镇痛效果较好(P<0.05).腰麻组患者在术后3 h、6 h运动功能(Ⅰ/Ⅱ/Ⅲ/Ⅳ)例数分别为32/8/0/0和39/1/0/0,硬膜外组患者术后3 h、6 h运动功能Ⅰ/Ⅱ/Ⅲ/Ⅳ例数分别为(21/17/1/1和32/6/1/1),腰麻组患者恢复较好(P<0.05).结论:剖腹产手术,使用芬太尼腰麻不仅可以比硬膜外麻醉有较好术中麻醉效果,同时还能有较好术后镇痛及较早术后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纹肌平面阻滞(TAP)和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4例。TAP组(T组)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TAP:0.375%罗哌卡因注射15mL。硬膜外组(E组)行硬膜外穿刺置管,0.375%罗哌卡因注射3mL,待阻滞平面确定后,行气管插管。切皮前,给予0.375%罗哌卡因3~5mL,术毕使用0.375%罗哌卡因3~5mL。2组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分别在切皮前、术中2h、术毕即刻、术后2、24h抽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比较2组术中镇痛药总用量、术后4、8、24、48h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与E组比较,T组术后4、8、24h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VAS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较E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T组术中2h、术毕即刻、术后2、24hIL-6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TAP阻滞定位准确,操作成功率高,与硬膜外阻滞比较,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减少炎性因子释放,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吗啡自控镇痛泵静脉泵入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方法:选取15例晚期顽固性癌痛患者,应用吗啡自控镇痛泵静脉泵入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本组患者完全缓解1例,明显缓解2例,中度缓解8例,轻度缓解4例,有效缓解率达100%。结论:晚期顽固性癌痛治疗中应用吗啡自控镇痛泵静脉泵入给药效果满意,且简单易行,提高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脚脊神经后支范围内压痛敏感区局部阻滞能否治疗开脚术后慢性切口痛.方法:选择25例开胸术后中、重度慢性切口痛患者,随机分为A(12例)和B(13例)两组.A组于切口上下5个节段实施肋角处肋间神经阻滞,每节段注入含有复方倍他米松的镇痛液4ml,B组在切口痛对应脊神经后支分布范围内的压痛敏感区注射相同镇痛液,每点2ml,共10点.2周后,两组均重复治疗1次.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3月时的疼痛评分(VAS)和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时点的VAS和PSQI各项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B组VAS和PSQI各项评分较A组进一步下降(P<0.05),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睡眠障碍显著改善.结论:胸脊神经后支内压痛敏感区局部阻滞可显著减轻开胸术后慢性切口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胸椎竖脊肌平面神经(ESP)阻滞两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镇痛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胸椎ESP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组(P组)和TPVB联合PCIA组(C组)。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C组行TPVB,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术后两组均采用PCIA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1、6、12和24 h的静息和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输注总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胸椎ESP阻滞在20 min后可阻滞T2~T6或T2~T7脊神经支配节段,TPVB为T2~T7脊神经支配节段,手术后1~24 h两组患者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在1、6和12 h无明显差异(P0.05),在18和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ESP阻滞联合PCIA的胸腔镜手术镇痛方式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鞘内吗啡泵在晚期癌痛病人中的镇痛效果,为临床诊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晚期癌痛病人采用吗啡注射泵鞘内镇痛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变化,观察临床镇痛效果,并给予针对性护理。[结果]30例病人治疗后24h、72h、1周、1个月VAS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30例病人在鞘内吗啡泵输注过程中未发生蛛网膜下隙感染。[结论]针对晚期癌痛病人采取鞘内吗啡泵镇痛效果好,应用安全。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技能、知识、人文关怀理念,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不良反应,提高心理护理水平及沟通能力,提高晚期癌痛病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或皮下自控镇痛(PCEA/PCSA)用于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及止痛效果.方法:选择54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均为虽经三阶梯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未能很好地控制疼痛,同时毒副作用较大的患者.按是否可以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分成两组,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n=28例)和皮下自控镇痛(PCSA)组(n=26例).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组,镇痛液为200ml,内含吗啡20mg+氯胺酮100mg.皮下自控镇痛组200ral内含吗啡80mg+氯胺酮400mg.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24小时、48小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病例疼痛明显缓解.两组间视觉模拟评分(VAS)各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吗啡和氯胺酮用量PCSA组明显多于PCEA组,PCEA组生活总满意度明显高于PCSA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嗜睡、皮肤瘙痒、尿潴留Pc.SA组明显高于PCEA组;呼吸抑制、幻觉发生率两组无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或皮下自控镇痛都可以有效治疗中/重度晚期顽固性癌痛.经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自控镇痛具有镇痛作用强、用药量少、副作用小等优点,皮下自控镇痛可作为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骨科下肢手术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按手术顺序随机编码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组(NBA组),术后均置静脉镇痛泵。记录术后2 h(T1)、4 h(T2)、8 h(T3)、12 h(T4)、24 h(T5)、48 h(T6)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及镇痛满意率。结果 T1、T2时NB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SEA组和GA组(P<0.05),T3、T4时NBA组VAS评分仍明显低于GA组(P<0.05),但与CSE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5、T6时三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A组镇痛总体满意率高于CSEA组(P<0.05)和GA组(P<0.01)。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利于老年患者骨科下肢手术的术后镇痛,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