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重度虎口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重度虎口瘢痕挛缩的方法,并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对22例重度虎口瘢痕挛缩患者进行此手术.患者均表现为虎口瘢痕挛缩,拇指内收畸形,拇指外展及对掌功能明显受限,同时多伴有手背大面积瘢痕挛缩.在彻底切除虎口处瘢痕及粘连带后,设计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虎口组织缺损,并用弓形针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结果 本组2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远端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虎口宽度平均增加35 mm,虎口角度平均增加57°,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虎口角、虎口宽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侧虎口角、虎口宽度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两点辨别觉为6~9 mm,平均7 mm.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并发症出现,足部行走正常.结论 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治疗重度虎口瘢痕挛缩,术后虎口外形、皮肤质地及功能均较满意,能恢复一定感觉,且供区位置隐蔽,是治疗重度虎口瘢痕挛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臂骨间背侧皮瓣修复烧伤后重度虎口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烧伤后的重度虎口挛缩患者,手术松解虎口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3cm×6cm~5cm×8cm,采用大小为4cm×6cm~6cm×9cm的前臂骨间背侧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缺损,供瓣区植皮修复。结果: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6例行二期皮瓣削薄术。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10.5个月,皮瓣感觉恢复:S2 4例,S3 9例,S3+3例;功能恢复:优13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93.75%。结论:应用前臂骨间背侧穿支皮瓣是修复重度虎口挛缩的有效手术方法,具有并发症少、修复质量高、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10年3月,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5~57岁,平均32.7岁。机器绞伤8例,压砸伤7例,挤压伤2例,热压伤1例,虎口挛缩组织切除后7例。左侧11例,右侧14例。创面部位:虎口7例,腕掌侧2例,手背15例,手掌尺侧小鱼际部1例。创面范围3 cm×3 cm~9 cm×7 cm。除虎口挛缩患者择期手术外,其余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5 h~11 d,平均5 h。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3.5 cm×3.5 cm~10.0 cm×8.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后2周1例皮瓣以远1/3发生坏死,经二期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皮瓣色泽、质地好,温、痛、触觉恢复。虎口挛缩患者术后30 d开大虎口夹角度≥50°,可完成拇指外展、对掌功能。结论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在指蹼瘢痕挛缩治疗中采用掌背岛状皮瓣重建指蹼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指蹼瘢痕挛缩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4~57岁,平均30岁。均为单个指蹼瘢痕挛缩。外伤后瘢痕增生挛缩8例,烧伤后瘢痕挛缩1例,并指分指术后瘢痕挛缩1例。虎口挛缩1例,示中指指蹼挛缩3例,中环指指蹼挛缩5例,环小指指蹼挛缩1例。病程3~9个月,平均5个月。指蹼最大外展度10~20°。瘢痕切除后指蹼间缺损范围为2.0 cm×1.0 cm~3.0 cm×1.8 cm,采用大小为3.5 cm×1.2 cm~4.0 cm×2.0 cm的掌背岛状皮瓣重建指蹼。供区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移位修复。结果术后第2天1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对症处理后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皮瓣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重建指蹼外形良好,其中1例虎口挛缩者,最大外展度达80°;余9例指蹼最大外展度为35~45°,平均40°。8例瘢痕增生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再次瘢痕爬行、挛缩。结论采用掌背岛状皮瓣重建指蹼治疗指蹼瘢痕挛缩,可获得较好的指蹼外观及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掌骨截骨、拇对掌功能重建结合多边形皮瓣治疗先天性铲状手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3月收治铲状手畸形患儿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3~35个月,平均17.5个月。患儿均表现为手指完全并指的"平板样"畸形,患手较健侧短小;所有对侧手均无异常,均未合并胸部、头颅、面部畸形。手术均采用掌骨截骨、拇指对掌功能重建并通过掌背矩形瓣重建虎口、多边形皮瓣旋转重建拇指指蹼及拇示指甲侧襞,拇指尺背侧及示指桡侧近节通过植皮修复。术后采用手功能评定专用游标卡尺测量患手虎口距离,拇指功能采取改良Tada评分评价。结果 8例患儿对掌功能重建与虎口成形均一期完成,术后拇指尺背侧及示指桡侧植皮均成活。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9个月,平均16.1个月。术后无皮瓣坏死、拇指侧偏、虎口挛缩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虎口区皮肤颜色与健侧无明显区别;患手虎口开大距离3.5~5.0 cm,平均4.2 cm;术后拇指功能采用改良Tada评分,获优7例、良1例,优良率100%。术后拇指均可主动行抓握、对捏等动作,对掌功能良好。结论一期拇对掌功能重建结合多边形皮瓣治疗先天性铲状手畸形术后手部功能改善良好,皮瓣设计合理能有效覆盖重要区域,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虎口挛缩的皮瓣修复体会.方法 回顾1985年以来诊治的112例116个虎口挛缩病例,就其皮瓣修复的手术适应证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116个皮瓣完全成活112个,有4例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尖端有3.0 cm×1.5 cm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有16例皮瓣在术后3~6个月再次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4.5个月.虎口饱满,外形满意,皮色正常,无继发挛缩;拇指对掌、内收、外展功能均近于正常.移位皮瓣在术后3个月开始恢复感觉功能.结论 恰当的皮瓣移植修复可以保证虎口的外形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臂外侧游离皮瓣修复重度虎口挛缩并一期行示指固有伸肌腱转移重建示指外展功能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1年6月,收治16例机器挤压伤致虎口重度挛缩伴示指外展功能障碍患者。男14例,女2例;年龄16~42岁,平均29岁。伤后至此次入院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0个月。虎口张开角度10~25°,平均20°;虎口宽度15~24 mm,平均22 mm。手术彻底切除虎口瘢痕组织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6 cm×4 cm~8 cm×6 cm;采用大小为7 cm×5 cm~9 cm×7 cm的上臂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虎口缺损,示指固有伸肌腱转移重建示指外展功能。供区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4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饱满,外观满意;术后6个月虎口区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9 mm,平均7 mm。虎口张开角度为85~90°,平均88°;虎口宽度为34~52 mm,平均40 mm。拇指外展、对掌功能及示指外展功能恢复。结论应用上臂外侧游离皮瓣修复重度虎口挛缩同时行示指外展功能重建手术,具有可一次完成虎口开大、重建示指外展功能、兼顾外形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鱼际部穿支皮瓣在拇指及虎口局部狭长瘢痕挛缩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9例拇指近节及虎口狭长瘢痕挛缩患者,行挛缩瘢痕切除松解后形成的8 mm×20 mm~15 mm×30 mm皮肤缺损,于近创面大鱼际两侧设计10 mm×25 mm~15 mm×35 mm的穿支皮瓣转移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拇指背伸及外展接近最大外展及背伸,虎口外展70°~90°,大鱼际两侧切口无瘢痕挛缩,供区无并发症.结论 大鱼际部穿支皮瓣具有不损伤主干动脉的优点,是修复拇指及虎口局部狭长瘢痕挛缩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第二掌骨皮瓣在虎口瘢痕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第二掌骨背侧皮瓣治疗虎口瘢痕挛缩的手术方法及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含第二掌骨背动脉的第二掌骨皮瓣局部转移修复中度虎口瘢痕挛缩畸形21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为7.8cm×3.4cm,最小为4.5cm×2.0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拇指外展可达80°~90°,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含知名动脉的第二掌骨皮瓣切取方便,成功率高,皮瓣质量好,适于中度虎口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虎口挛缩的皮瓣修复体会.方法 回顾1985年以来诊治的112例116个虎口挛缩病例,就其皮瓣修复的手术适应证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116个皮瓣完全成活112个,有4例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尖端有3.0 cm×1.5 cm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有16例皮瓣在术后3~6个月再次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4.5个月.虎口饱满,外形满意,皮色正常,无继发挛缩;拇指对掌、内收、外展功能均近于正常.移位皮瓣在术后3个月开始恢复感觉功能.结论 恰当的皮瓣移植修复可以保证虎口的外形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use of external fixation as a splint to keep the hand in the desired position after simultaneous joint and soft-tissue release in a single stage for treatment of first web space and wrist contractures. METHODS: Six first web space adduction and 7 wrist flexion contractures were released surgically. All patients had prior unsuccessful surgery. After surgical release of the contracture and capsulotomy, external fixator pins were inserted into the first and second metacarpals to maintain thumb abduction and into the radius and second metacarpal to maintain wrist extension, followed by skin grafting. External fixation was followed by splinting. Results were based on persistence of contracture releas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functional outcome. RESULTS: Before surgery, the thumbs were contracted at an average of 0 degrees of adduction with no range of motion, and wrists were contracted between 85 degrees to 100 degrees of flexion. The duration of contracture and number of prior surgeries did not influence the amount of release obtained during the surgery. After 7 months to 7 years of follow-up of first web space contractures, the thumb was in an average of 55 degrees of palmar abduction. Patients were able to oppose and fully adduct. At long-term follow-up examinations of the wrist contractures, patients had the wrist in the neutral position (0 degrees) in the resting state, with active extension ranging between 5 degrees and 15 degrees and flexion ranging between 35 degrees and 45 degrees . In 1 patient the wrist was at 45 degrees of flexion in the resting state with an arc of motion of 20 degrees . In 1 patient the wrist contracted back to the preoperative position, requiring another surgery. All patients experienced increased activity and improvement in grasping objects at 6-month follow-up evaluations. Complications included 3 pin site infections, 1 severe discomfort after 6 weeks, and 1 median nerve compression. All were treated successfully. CONCLUSIONS: External fixation can be used to maintain position in cases of first web space and wrist flexion contractures after surgical release, especially in patients for whom standard methods have failed. It is safe, efficacious, and well tolerated. TYPE OF STUDY/LEVEL OF EVIDENCE: Therapeutic IV.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应用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治疗虎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虎口狭窄进行彻底松解后,以尺骨茎突上1.5~2.0 cm处为旋转点,根据虎口区皮肤缺损面积设计骨间背侧动脉皮瓣逆行转移治疗虎口狭窄中重度畸形42例,测量手术前后虎口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39例,表皮部分坏死3例.31例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虎口宽度增加28~52 mm,平均37.9 mm.术后康复治疗能明显增加治疗效果,虎口宽度平均多增加8.6 mm.结论 骨间背皮瓣是治疗严重虎口狭窄的一种理想方法,术后固定及系统的康复治疗对保证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应用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治疗虎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虎口狭窄进行彻底松解后,以尺骨茎突上1.5~2.0 cm处为旋转点,根据虎口区皮肤缺损面积设计骨间背侧动脉皮瓣逆行转移治疗虎口狭窄中重度畸形42例,测量手术前后虎口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39例,表皮部分坏死3例.31例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虎口宽度增加28~52 mm,平均37.9 mm.术后康复治疗能明显增加治疗效果,虎口宽度平均多增加8.6 mm.结论 骨间背皮瓣是治疗严重虎口狭窄的一种理想方法,术后固定及系统的康复治疗对保证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应用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治疗虎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虎口狭窄进行彻底松解后,以尺骨茎突上1.5~2.0 cm处为旋转点,根据虎口区皮肤缺损面积设计骨间背侧动脉皮瓣逆行转移治疗虎口狭窄中重度畸形42例,测量手术前后虎口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39例,表皮部分坏死3例.31例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虎口宽度增加28~52 mm,平均37.9 mm.术后康复治疗能明显增加治疗效果,虎口宽度平均多增加8.6 mm.结论 骨间背皮瓣是治疗严重虎口狭窄的一种理想方法,术后固定及系统的康复治疗对保证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部损伤后虎口严重挛缩及拇对掌功能障碍者,应用髂腹股沟骨皮瓣开大虎口,一期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手术疗效。方法2003年7月-2006年2月,对5例虎口严重挛缩伴拇对掌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同时一期行骨性拇对掌功能重建,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38岁。挤压伤术后3例,腕关节离断伤和爆炸伤术后各1例。虎口平均宽度为18mm,虎口角平均为20°,病程6-24个月。术后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结果术后5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术后3周断蒂,8周X线片示髂骨与第1、2掌骨骨性愈合,移植骨无变形及吸收。随访6-12个月,虎口角平均增大60°,虎口宽度平均增大32mm,持物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取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同时一期行骨性拇对掌功能重建,是一种相对简便安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皮瓣治疗儿童鞭炮炸伤致虎口重度挛缩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7至2009年,对9例儿童鞭炮炸伤致虎口重度挛缩的患儿,采用髂腹股沟皮瓣进行治疗.9例均为男性,年龄7~14岁,平均11.4岁.手术分两步,一期行髂腹股沟皮管成形术,皮管远端与第1、2掌骨基底背侧缝合.6周后行断蒂术,同时开大虎口.术后3周拔除弓形针.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30个月.9例患儿虎口距离均可达健侧的90%以上,平均可达96%,手的握持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髂腹股沟皮瓣治疗儿童鞭炮炸伤导致虎口重度挛缩是临床首选的简便安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皮瓣治疗儿童鞭炮炸伤致虎口重度挛缩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7至2009年,对9例儿童鞭炮炸伤致虎口重度挛缩的患儿,采用髂腹股沟皮瓣进行治疗.9例均为男性,年龄7~14岁,平均11.4岁.手术分两步,一期行髂腹股沟皮管成形术,皮管远端与第1、2掌骨基底背侧缝合.6周后行断蒂术,同时开大虎口.术后3周拔除弓形针.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30个月.9例患儿虎口距离均可达健侧的90%以上,平均可达96%,手的握持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髂腹股沟皮瓣治疗儿童鞭炮炸伤导致虎口重度挛缩是临床首选的简便安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皮瓣治疗儿童鞭炮炸伤致虎口重度挛缩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7至2009年,对9例儿童鞭炮炸伤致虎口重度挛缩的患儿,采用髂腹股沟皮瓣进行治疗.9例均为男性,年龄7~14岁,平均11.4岁.手术分两步,一期行髂腹股沟皮管成形术,皮管远端与第1、2掌骨基底背侧缝合.6周后行断蒂术,同时开大虎口.术后3周拔除弓形针.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30个月.9例患儿虎口距离均可达健侧的90%以上,平均可达96%,手的握持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髂腹股沟皮瓣治疗儿童鞭炮炸伤导致虎口重度挛缩是临床首选的简便安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含皮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31例虎口中重度挛缩患者,彻底松解虎口挛缩后,以尺骨茎突上1.5~2.5 cm处为旋转点,根据虎口处软组织缺损面积设计含皮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皮瓣逆行转移。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 cm×...  相似文献   

20.
应用外固定延长技术治疗虎口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外固定延长技术治疗虎口挛缩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年8月至2006年10月,使用外固定延长技术治疗虎口挛缩56例,40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男35例,女5例;年龄18~52岁,平均34岁;右手26例,左手14例.损伤原因:创伤性30例,烧伤性10例.依照顾玉东虎口挛缩分类方法(1986年):中度挛缩25例,重度挛缩15例.拇指再造后2例.方法采用局麻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第一、二掌骨颈附近打人固定针,于掌骨间安放B-46型Orthofix微型外固定架.术后次日开始延长,每天1mm,分早、晚两次进行,延长至固定架的最大限度,时间为3~4周.反复延长3次,后两次时间各为1周,最后维持在最大外展位2周.记录末次随访时虎口开大程度.结果 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掌侧拇外展角度平均增大20°,拇指指间关节尺侧和示指掌指关节桡侧间距平均增加2.5cm.术后5例出现针道感染,4例发生第一腕掌关节半脱位,4例发生近节指骨尺偏畸形.结论 使用外固定延长技术治疗虎口挛缩,方法简单,手术一次完成,治疗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