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用DHS固定治疗2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结果 随访8~2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个月。患肢关节功能良好,无髋内翻畸形。结论 DHS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取闭合复位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61例。结果随访1~3.3年,术后1年死亡4例,其余骨折在12~14个月内骨愈合,无髋内翻畸形、内固定断裂及松脱发生,患肢轻度外旋畸形2例,7例偶见髋关节行走痛、屈髋活动稍受限。结论闭合复位DHS内固定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微创技术在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创技术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提高对微创技术的认识,减少由于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和潜在疾病。方法 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我院采用微创技术用DHS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54例。结果 48例获得8~25个月(平均21个月)的随访,无死亡病例,全部骨折愈合,无延迟愈合。关节功能优38例,良6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 微创置入DHS手术创伤小、卧床时间短、骨折愈合快、肢体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X线透视导航下微创置入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5年12月~2006年6月,笔者应用导航下微创方法置入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8例,男5例,女13例;年龄60~92岁,平均76岁。结果术后随访5~12个月,平均9个月。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结果令人满意。手术时间平均为105min。X线图像采集平均5次。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导航系统微创置入DHS不仅进针方向精确、拉力螺钉位置好、切口小,而且还可以减少术者的X线暴露时间,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种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比较动力髋钢板(DHS)、PFNA、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3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71例,女65例;年龄60~88岁,平均69岁。分别采用DHS(A组,80例)、PFNA(B组,36例)、InterTan(C组,20例)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内翻及股骨颈短缩畸形愈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2.5~14个月,平均4.1个月。B、C组与A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内翻及股骨颈短缩畸形愈合发生、骨折固定失败例数、Harris总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的髋内翻及骨折畸形愈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和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均优于DHS,而InterTan在粉碎、复杂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更优于PFNA。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方法及临床评价.方法对4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按AO分类(A1型24例、A2型13例、A3型6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结果39例获得10-19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优良率达到87%,仅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DHS手术创伤小、卧床时间短、骨折愈合快、肢体功能恢复好、髋内翻等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皮微创动力髋螺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回顾性研究经皮微创动力髋螺钉(DHS)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探讨该方法的治疗价值.方法 根据骨折微循环保护理念采用间接复位,经有限的小切口对21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DHS治疗.术后早期进行主动髋膝关节屈伸练习,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患肢负重时间.结果 经过12~24个月(平均15.5个月)随访,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0.4周.1例有6°髋内翻,2例有5°和7°髋外翻,2例有10°下肢外旋,2例有15mm下肢缩短.无手术部位感染、内固定折断及骨折再移位发生.根据Sanders髋部创伤评分标准,优良率为100%,所有患者达到受伤前运动水平.结论 经皮微创DHS手术治疗合适类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技术上的优势.DHS置入质量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保汪.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DF)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0年1月共对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对侧LISS-DF接骨板倒置固定治疗,男9例,女19例;年龄68 ~102岁,平均82.3岁。骨折按改良Evan分型[5]:顺转子间骨折26例,其中ⅠA型2例,ⅠB型2例,ⅡA型3例,ⅡB型13例,Ⅲ型6例;逆转子间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6d,平均3d。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结果。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12 ~34个月(平均20.4个月)随访。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40.1 min(30~60 min),失血量平均为92.4 mL(35 ~ 245m])。骨折愈合时间为4~9个月(平均6.2个月),无再骨折发生。术后均未出现骨不连、钢板螺钉断裂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患者髋、膝关节屈伸范围基本正常,1例出现8°髋内翻畸形。末次随访时根据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8例,良8例,中2例,优良率为92.9%。结论 倒置LISS-DF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及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杜桂夏 《临床骨科杂志》2012,15(6):679-680,683
目的比较解剖型锁定接骨板与髋动力加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A组,28例)和DHS固定治疗(B组,25例),观察并对比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8个月。A组骨折全部愈合,1例出现轻度髋内翻畸形。B组3例出现固定器松动,并出现不同程度髋内翻畸形。采用Kuderna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A组优23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为93%(26/28);B组优14例,良4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为72%(18/25)。A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优于B组。结论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更为确切牢固,骨折愈合良好,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CP)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12例,其中股骨近端LCP固定60例,DHS固定52例。患者术后4~6周逐渐负重下地行走。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12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LCP组有2例因负重过早出现轻度髋内翻;Harris评分:优48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6.7%。DHS组亦有2例因负重过早出现轻度髋内翻,4例Ⅳ型骨折大转子粉碎者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Harris评分:优33例,良9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80.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合理选择内固定,股骨近端LCP和DHS治疗EvansⅠ~Ⅲ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EvansⅣ型骨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更宜采用股骨近端LCP固定。  相似文献   

11.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1995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2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获13~72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达94.0%。215例患者中31例出现内固定相关术后并发症,其中髋内翻14例,主要发生于股骨转子内后方存在明显骨折碎裂的患者;骨折延迟愈合12例,为骨折累及股骨距及小转子,术中做软组织广泛剥离、骨折复位固定的患者;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并螺钉穿入髋关节腔5例,其中3例再行人工关节置换,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2分。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在,而不稳定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复位不良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178 例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37 例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 37 例出现了不同的并发症,术后感染2 例,深静脉血栓8 例,滑动螺钉穿出股骨头关节面5 例,髋内外翻或下肢旋转畸形10 例,内固定失效8 例,骨延迟愈合2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 例.结论造成并发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为对骨折类型了解不充分,无菌操作不严,手术操作不规范,骨折复位不佳,术后功能锻炼不当以及过早负重.并提出预防对策:严格无菌操作,掌握手术技巧,规范手术操作,骨折解剖复位,合理处理小粗隆,重视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股骨近端髓内钉在股骨转子周围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PFN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48例。结果44例经4~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骨折延迟愈合伴股骨颈螺钉退出1例,出现股骨颈螺钉退出、同时髋螺钉向内侧切出1例。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达90.9%。结论PFN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应力分布分散、防旋转功能,可早期功能锻炼,其并发症可通过提高手术技术避免,是固定股骨转子周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PFNA治疗。结果 45例均获得随防,时间12~24(15.1±4)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股骨头切割及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1例,良20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1%。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下床早、并发症少、内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尤其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15.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手术方法疗效。方法对21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Gamma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进行手术治疗,随访8~28个月。结果DHS组76例中有2例延迟愈合,2例移位愈合,2例髋内翻,3例伤口感染;Gamma钉组64例中有1例延迟愈合,2例移位愈合;PFN内固定组78例中无1例延迟愈合。结论PFN对骨折端的血循环影响和骨质破坏较小,固定更为牢靠,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新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技巧,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方法〓从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功能恢复及有无并发症方面,对64例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的骨折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手术平均时间75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60 mL,术后平均下床时间6天,经过6个月~4年随访,按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关节活动5分)评定,优良率为84.5%,术后未见有感染、松动、下沉的现象。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有效的方法,熟练的掌握其手术技巧,可以早期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使用加压滑动鹅头钉的疗效。方法:观察4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行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后肢体功能和全身情况。结果:骨折固定良好,经8个月以上随访,全部治愈,未见髋关节畸形及螺钉松动,且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加压滑动鹅头钉固定牢固,无并发症,且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效果良好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Pediatric femoral neck fracture is rare and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complication rate. The effect of early decompression and operative fixation is not frequent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4 patients younger than 16 years with traumatic fractures of the femoral neck and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over a 10-year period with a follow-up of 2-11 years (mean, 4.6 years). Road traffic accidents and falls from a height were the main causative factors, and the fractures were subclassified into transcervical, 58%; intertrochanteric, 29%; transepiphyseal, 7%; and cervicotrochanteric, 7%. Of all the fractures, 10 (71%) were displaced. Decompression of the hip by aspiration and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as performed for all the displaced fractures within 24 h after admission. Three cases required open reduction. Complete fracture healing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achieved in 13 patients with only one delayed union. No patient had radiographic evidence of avascular necrosis. When compared with earlier studies, the current aggressive management protocol for displaced fracture significantly minimized the complications of avascular necrosis, non-union, delayed union, and premature physeal clos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